大家视角 | “小变化”带来“大美好”,未来长三角城市“长”什么样?
本期嘉宾:大赛评委 朱光
解读 “小变化”带来“大美好”
未来长三角城市“长”什么样?
>> 小菜场为什么不能有文化?
在获得“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的名单中,有一批“小菜场”——黄浦区的蒙西菜场、杨浦区的勤海睦邻中心、长宁区的愚园公共市集等。小菜场能列入“公共文化空间”范畴吗?起初,这个问题引发评委两极评价。有的认为不行,更多的则举双手赞成。评委会主席、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蒯大申谈及,大赛的宗旨是什么?就是在城市微更新之际,以建筑设计的美学力量“唤醒”一片区域,使之不仅更符合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也成为文化乃至精神地标。
虑及蒙西菜场周边环境——装饰主义(Art Deco)小别墅、法国梧桐等,炝篱笆(野竹篱)成为蒙西菜场的主要视觉元素。这里的建筑设计师认为,菜场不是超市——超市是纯粹的商业空间,讲究每平方米的收益,菜场其实是邻里交流的公共文化空间,因而人性化设计最重要。
故此,在菜场外,专设了波浪形、炝篱笆环绕的座椅,能让社区居民休憩、聊天、下棋……这兼具视觉美观与实际功能的一点睛之笔,也成为评委选择它的重要理由之一。
>> 家门口为什么不能更美化?
“百佳”名单里,还有爱民弄社区微更新、新华路669弄睦邻微空间等老旧弄堂、小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空间美化案例。
爱民弄有历史、有故事——宁波路587弄原名“慈安里”,曾是好八连露宿的地方。因而,建筑设计师把对这条里弄的改造升华成为“弄堂的细胞疗法”——替换、修复老旧设施,以点带面、焕然一新。公共晾衣架不仅改成多边形,还镶上了灯管,使之成为靓丽夜景——还与新增的公共座椅下的夜灯,交相辉映。
新华路669弄弄堂口,有一个净宽也就1.1米,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微空间”,原本是公用电话亭和小卖部所在地。如今,窗明几净,成为该弄居民唯一的一个室内交流场所。居住在该弄的建筑设计师何嘉,看着这块地方曾因堆放杂物引发居民矛盾,于是干脆让居民一并参与改造设计。于是,大家在此聊天、织毛衣、下象棋、收快递……
>> 微更新就应该更普遍!
评委中,无论是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戴珩,还是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授张松、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系主任范文兵等,都认为难度更高、城市更需要的,是中心城区小微空间的“升级换代”,亦即贴近居民生活边际甚而融入居民生活的空间改造。这类项目对建筑师而言,更需要创造力和共情力,且相对收益少、“客户”“烦”——但是,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简直是“换了人间”。
例如“其昌栈Pujiang Mirror”就是在其昌栈轮渡站二楼,装了很多镜子,既有变形的哈哈镜,也有映出黄浦江江景的铺天盖地的镜子。无非是等轮渡的短暂时刻,却能让路人玩得开心。这一瞬间,就是城市生活里小变化带来的大美好。
>> 筑造新空间全靠情怀!
有一句戏言——最好的建筑设计师,都在设计售楼处。在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和东方财经·浦东频道承办的公共文化创新设计大赛举办之后,大家认为此言有虚。我们看到了近在身边的美好、勾连历史的美景、小而丰富的空间、情感流动的场所……
这是以情筑梦的成果,也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实践。城市发展“带富”了建筑行业,有心回馈身边人的建筑师,也愿意从了心,重新为社区打造赏心悦目、功能多样的公共文化空间。整个过程,也是社会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自主力、能动性,进而彼此配合,携手前行的成功案例。
“十四五”规划已对上海城市发展提出明确的格局规划,连带长三角的城市美景因为有这些成功案例,而显得指日可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未来可期!居民身边空间的小美好、小确幸,还待我们不断发掘、不断改建,不断以情筑梦!
- 以往精彩 -
大家视角
蒯大申 | 戴珩 | 周德明 | 张松 | 姚之洁 | 胡晓云 | 范文兵 | 毛时安 | 王全吉 | 夏冰 | 徐研设计师素描
顾忆 | 俞挺 | 柏振琦 | 范文兵 | 童明 | 刘悦来 | 陈嘉炜 | 张海翱 | 张顼 | 胡之乐 | 俞坚 | 刘宇扬 | Neville Mars(何新城)| 何嘉 | 秦曙 | 孙轶家 | 陈磊 | 李丹峰 周渐佳 | 倪旻卿 | 唐煜 | 宋照青 | 予舍予筑 | 高威 | 章明 |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