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TAR Protocols|深圳先进院杨慧团队在开发人眼角膜屏障芯片用于评估角膜损伤修复取得最新成果

于子桐 逻辑神经科学
2024-08-26
(点击图片阅读;文末可预约视频号)

来源︱“逻辑神经科学”姊妹号“岚翰生命科学”

撰文︱于子桐

审阅︱杨   慧

责编︱王思珍,方以一


器官芯片是一种多通道三维微流控芯片,为细胞培养提供对应组织器官的微环境,模拟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主要结构功能特征和复杂的器官间联系,用以预测人体对药物或外界不同刺激产生的反应。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器官芯片高速发展,因其微环境与生理环境相近、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能够提供精确控制、易于实现多组织功能研究等特点,在新药研发、再生医学以及个性化诊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022年6月,美国众议院针对《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FDCA)》进行修订,首次将器官芯片和微生理系统作为独立的药物非临床实验评估体系纳入法案,器官芯片和细胞模型、计算机建模以及动物模型等视为同等重要的研究手段。因此,为建立用于眼部临床前研究的标准化体外测试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2023年3月1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杨慧研究员团队在Cell旗下的STAR Protocols期刊发表了题为“Protocol to develop a microfluidic human corneal barrier-on-a-chip to evaluate the corneal epithelial wound repair process”的研究方案论文,详细阐述了上、下结构的微流控器官芯片的设计理念、制作流程、表征方法及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开发人眼角膜生理特性和动态特征的体外模型。在此之前,杨慧课题组围绕体外仿生眼角膜模型的微环境模拟及无细胞疗法评价等问题,已在iScience发表前期工作 [1],有望助力器官芯片的发展。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器官芯片可以设计多种功能区及间隔通道,将流体独立地引入至不同区域,调节微环境,适用于单个装置内对多种组织细胞的三维培养角膜是眼球最前端的透明、无血管组织,作为结构屏障并保护眼睛免受感染。屏障功能是角膜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由于器官芯片遵循“还原法”的设计理念,根据人眼角膜的解剖结构,将其简化为执行屏障功能所需的基本要素,即人角膜上皮细胞、前弹力层、基质、厚弹力层、人角膜内皮细胞。因此,作者设计了一个由人角膜细胞和基质修饰的多孔膜组成的微流控平台,体外再现角膜的生理结构及屏障功能(图1)


本文利用软光刻技术,制作上、下层结构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芯片,经过氧等离子体处理,将上层PDMS、基质修饰的多孔膜、下层PDMS、玻璃片依次键合,得到培养装置。将人角膜内皮细胞和人角膜上皮细胞分别引入装置下层、上层培养区,待细胞贴壁后,移走上层培养区的液体,上层培养区的通孔为人角膜上皮细胞提供气-液界面培养条件,促进人角膜上皮细胞分化为人角膜上皮组织,重现了人眼角膜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1 角膜芯片示意图

(图源:Yu Z et al., STAR Protoc, 2023)


作者结合以下4种表征手段对角膜芯片进一步说明:1. 培养过程中,跨上皮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TEER)值监测角膜芯片的屏障功能,当芯片培养14天后,TEER达到最大值,说明细胞越致密,屏障功能越好;2.测量葡聚糖(分子量5 kDa)的渗透性,其数值接近生理状态;3. 组织切片染色显示角膜上皮组织厚且致密,说明仿生的气液界面培养条件适合其生长;4.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角膜上皮细胞表达特征性角蛋白3,同时细胞的紧密连接ZO-1蛋白有明显表达,说明两种细胞互相促进,形成生理结构。综上,角膜芯片构建成功,可以用于后续药物开发及测试。


图2 开发人眼角膜屏障微流控芯片的基本流程

(图源:Yu Z et al., STAR Protoc, 2023)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本论文中,研究团队在体外重现了人眼角膜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更符合人眼角膜生理特性和动态特征的体外模型。该工作作为一篇器官芯片的方法学论文,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清晰的设计思路、完备的制作工艺、多种表征方法(图2),对推动非临床实验的规范化体外模型具有重要的作用。团队已将该芯片用于评价干细胞外泌体对眼角膜的无细胞治疗方法,此工作已被iScience发表[1]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166723000801


深圳先进院博士生于子桐为论文第一作者,杨慧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项目经费共同资助完成。


通讯作者:杨慧(左);第一作者:于子桐(右)

(照片提供自:杨慧团队)




转载须知“岚翰生命科学”特邀稿件,本内容著作权归作者和“岚翰生命科学”共同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辑神经科学群:文献学习2

扫码添加微信,并备注:逻辑-文献-姓名-单位-研究领域-学位/职称

      

往期文章精选【1】Transl Psychiatry丨北理工庆宏/全贞贞团队揭示NB-ACx-BLA神经环路调控听觉恐惧记忆的区分【2】南医大赵洁/蔡铮团队揭示葛根抗性淀粉驱动肠道菌群产生褪黑素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3】ARR 综述︱北理工唐晓英课题组聚焦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阿尔兹海默病白质异常变化【4】Neuron︱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潜在新靶点!GSDME蛋白介导轴突线粒体损伤和神经退行性变【5】40年随访揭示不良口腔健康增加人群患痴呆的风险【6】专家点评 Nat Neurosci︱突破!南京大学闫超团队揭示脂质堆积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促进癫痫疾病进展【7】Adv Sci︱李韶课题组揭示AQP4通过抑制Nav1.6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自噬加重脓毒症相关脑病认知障碍【8】昆医大杨新旺团队报道活性肽RL-QN15促进糖尿病皮肤伤口表皮神经纤维再生以及感觉功能恢复【9】Sci Adv+Theranostics︱袁增强/程金波揭示钙稳态调节蛋白Calhm2调控神经退行性疾病新机制【10】STAR Protocols︱浙大张洪海团队发表调节血清素能神经环路以预防癫痫猝死的实验方案科研学习课程精选【1】多模态脑影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及论文写作培训班(4月15-16日,腾讯会议)【2】Python生物信息从入门到进阶研讨会(4月7-9日,腾讯会议)【3】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能实操研讨会(4月15-16日,腾讯会议)【4】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研究策略研讨会(延期至2023年4月22-23日,腾讯会议)【7】R语言生信数据分析及可视化作图(网络)研讨会(延期至3月31-4月2日,腾讯在线会议)【8】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研讨会(4月15-16日,腾讯在线会议)【9】膜片钳与光遗传及钙成像技术研讨会(4月8-9日 腾讯会议)学术会议预告【1】会议通知︱2023年成瘾与脑科学国际研讨会暨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成瘾与脑科学分会第一届学术会议(2023年4月9-10日,深圳)【2】会议通知︱2023中国衰老科学大会第一轮通知(2023年4月21-23日,北京)【3】会议通知︱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影像学分会2023学术年会(2023年5月19-21日,广州)【4】学术会议预告︱Novel Insights into Glia Function & Dysfunction(2023年4月24-28日,日本)【5】会议通知︱第六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年会会议通知(2023年4月7-9日,湖南长沙)【6】会议通知更新︱小胶质细胞生理与病理功能专题国际研讨会(2023年3月30-4月1日,深圳)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 Yu Z, Hao R, Du J, et al. A human cornea-on-a-chip for the study of epithelial wound healing by extracellular vesicles[J]. Iscience, 2022, 25(5): 104200.       


编辑︱杨彬薇
本文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逻辑神经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