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戛纳Day5: 今天竟然有四部值得推荐的好片,太惊喜了!

被太多惊喜砸晕的 陀螺电影 2022-06-29


陀螺电影 

Cannes75 报道 


第75届戛纳电影节将于今年5月17日至28日间举行。电影节期间,陀螺电影派出两位前方记者,以观影日记和影评的形式,每日更新,并送出官方明信片礼品。



戛纳观影日记:

戛纳Day0: 又一年戛纳,我们来了!

戛纳Day1: 本以为开幕片会“翻车”,结果......

戛纳Day2: 被「诅咒」的俄罗斯天才导演

戛纳Day3: 解构美国往事,把美国梦捧起再摔碎

戛纳Day4: 这部「侯麦式」法国电影太令人舒适了



前期报道回顾:

 戛纳主竞赛导演履历一览

 主竞赛评委会成员「战斗力」分析

 华语短片入围戛纳

 主竞赛影后预测


主竞赛导演补片系列之

 终极补片指南

 阿里·阿巴西

 凯莉·莱卡特 

 詹姆斯·格雷

 大卫·柯南伯格

 卢卡斯·德霍特

 阿诺·戴普勒尚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今天周六,电影节开始进入第一个“黄金档期”。戛纳的游客越来越多,许多法国人从各地赶来这里过周末,大街小巷已经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而蒂尔达·斯温顿、玛丽昂·歌迪亚这样的大明星也给红毯带来了巨大的热度,每天傍晚,电影宫门前都会挤到水泄不通。


玛丽昂·歌迪亚在《姐弟》首映红毯


戛纳往往会把很多轻松有趣的、或是让人瞠目结舌的片子放在这个时段。去年的周末,白天有《圣母》和《破裂》的重映,下午和晚上《六号车厢》《国旗日》《驾驶我的车》《三层楼上》还有《伯格曼岛》的首映。其中一部为我们贡献了无限欢乐,而《六号车厢》和《驾驶我的车》更是在奖项上有亮眼的收获。可见这个时段的重要性。


乔治·米勒的《三千年的思念》在周五晚上首映,红毯上还突然闯入了陌生的抗议者,掀起了小小的风波。我们在今早才看到这部电影,质量非常高,媒体口碑也极为优秀。


/《三千年的思念》剧组在首映红毯


而下午到晚上,两位前金棕榈得主开启正面PK,《方形》的导演奥斯特伦德带来新作《无限悲情》,《四月三周两天》的导演蒙吉带来《核磁共振》两部口碑佳作瞬间给戛纳带来了一个小高潮。前者让德彪西大厅内笑声连连掌声不断,用“笑到头掉”形容毫不过分;后者严肃而尖锐,几场惊为天人的长镜头戏只能让人发自内心的承认“蒙吉Slay”。


今天的一种关注单元的《尤其》是加斯帕德·尤利尔德遗作(😭);导演双周单元的《晒后假日》是一部令人惊喜的新导演长片首作;A24出品、《机械姬》导演加兰的新片《人》则收获了满满吐槽。


来看场刊,银幕场刊给了《无限悲情》一个比较不温不火的分数,《姐弟》涨到2.1分:




华语媒体场刊给出两个3分+:



法国媒体对《无限悲情》的评价非常两极:



以及ICS场刊:



另外,法国《电影手册》编辑们给《无限悲情》怒打四个零分。


最后是我们自己的评分表供大家参考👇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影评人@陈凭轩 共同来分享他的见解。接下来我们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的观后感:



主竞赛单元

《核磁共振》R.M.N.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编剧: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马林·格里戈利 / 朱迪思·斯泰特 / Macrina Barladeanu / Orsolya Moldován / Rácz Endre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罗马尼亚 / 法国 / 比利时


@陀螺 评分:★★★★

@德小科 评分:★★★★

@陈凭轩 评分:★★★★

@常温狗 评分:★★★★

@双晚 评分:★★★☆


@常温狗 短评

被安排在第一个周末的《无限悲情》和《核磁共振》注定是一个小高潮。如果说前者引爆了媒体一片“金棕榈给他!”的呼声但也伴随争议,罗马尼亚导演、金棕榈获得者蒙吉则是稳定输出一部深刻的社会议题影片——冷峻、工整、流畅、机警,没有闲笔,所有的悬念和铺垫都有始有终,同时力道控制得恰到好处。


人物关系内部的编排、外部和主题的勾连都简洁却深刻。片名《核磁共振》与整部影片核心的关联也甚是缜密但并没有命题作文式的过火点题。


移民、欧盟经济这样的大话题与家庭、性别、人性与人际微暗幽深的连结这样的“小”话题毫不突兀地交织在一起。贯穿影片一直到片尾的《花样年华》插曲可以说是一次“恶趣味”的致敬。


最后一场戏则更是精妙有趣,给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风格剧情片带来有力魔幻(而非通常想象中的平淡或是匆忙)结尾。


金棕榈不知道会不会有,但结合评委会的阵容(比如林顿肯定会喜欢,比如提尔也很有可能会喜欢)拿个奖应该是没问题。在这个类型上,蒙吉是世界级的大师,非常可预测的稳定。


《核磁共振》的排片时间对这类风格的影片非常不利,午夜过后才散场,在让人在疲惫的状态下很难集中精神。就算聚精会神地看了,还是有很多让人不解的地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蒙吉希望在社会议题片上继续走下去。


片中一条“宏大议题”的叙事线索主要围绕罗马尼亚一个小村面包厂雇佣的南亚工人展开,他们的到来给封闭保守又因劳动力西输而凋敝的小村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而蒙吉为小村所选的地理位置特兰西瓦尼亚也不是随意为之:


/《核磁共振》剧照

这个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属于匈牙利,一战后才划归罗马尼亚,罗裔、匈裔、德裔和罗姆人在远方的移民到来之前,就已恩怨纠缠。片中也屡次以此做文章,让观众看到“排外”的荒诞之处和对“他者”定义的变迁。


在此背景之下,是主人公的私人生活线。其中涉及了性别、家庭和阶级的各种议题,并与大背景有机结合。


/《核磁共振》剧照

片名《R.M.N》即罗马尼亚语“核磁共振”的缩写。而正如片名所示,本片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下的东欧生活做出了断层扫描,为罗马尼亚、东欧、欧盟乃至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组病理切片。


电影几次展示了男主父亲核磁共振的医学影像,对于没有临床学背景的人来说,每一张片子里的大脑可能都是一样的。也正如片中的隐喻,再昂贵、先进的MRI机,也只是一个诊断设备。生死并不掌握在观察和叙述者的手中。


影片真正的出彩的地方,是蒙吉作为导演的技艺,特别是他惊为天人的调度。电影节奏非常缓慢,但蒙吉真的做到了叙事层面上的草蛇灰线、伏沿千里,每一场戏都透露重要的讯息,只不过我们可能要回头细想才能察觉。


/《核磁共振》剧照

其中,有一场近20分钟的固定机位长镜头室内群戏让全场所有的记者和影评人都惊呆了。这场戏内,村民和当局就激烈辩论交锋。它简直如同纪录片一样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吉灭霸级别调度掌控力。


当然,复杂的多人物场面和大场面在这里不单是导演的炫技,更是与内容结合,神形合一。噪杂的声音、来回切换的语言、不断的视觉干扰和画外音,都象征着这纷繁的世界上相互纠缠、复杂无解的问题,以及关于这些问题的不同意见与声音。



主竞赛单元

《无限悲情》Triangle of Sadness 





导演: 鲁本·奥斯特伦德


编剧: 鲁本·奥斯特伦德

主演: 哈里斯·迪金森 / 查尔比·迪恩·科里克 / 伍迪·哈里森 / 奥利弗·福德·戴维斯 / 扎特科·巴瑞克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 / 英国 / 美国 / 法国

@德小科 评分:★★★★☆

@双晚 评分:★★★★

@陈凭轩 评分:★★★★


@外媒评价

indiewire评价:

“《无限悲情》是奥斯特伦德最具攻击性、最有野心的喜剧。”


“《无限悲情》的长度虽然是一集真人秀《甲板之下》的三倍,但论尖锐深刻和令人满意程度,完全比不上。内容很好,但完全可以拍得更好。“


ICS国际迷影协会记者说《无限悲情》缺乏微妙感,太直接,但依然看到笑个不停。


《银幕》说虽然《无限悲情》的政治主题鲜明突出,直截了当,但是不够流畅导致效果不佳。


《综艺》评价:“奥斯特伦德把每个场景都实现得无比精确——一种令观众痛苦的不适感,而那些尴尬的沉默时刻,还有角色们努力与彼此交流时头顶上嗡嗡飞着的苍蝇,都加强了这种不适感。“


@双晚 短评

“悲伤三角”指的是眉头与额头之间的一块区域,而奥斯特伦德紧扣题眼,展开了一次对“外表”的三段论讽刺:从时尚界的肤浅,到上流阶层的伪善,最后放大到人性本质上的虚伪。


Part 2堪称富人的《玩乐时间》,在游艇构成的封闭空间里,实现从秩序的荒诞到失序的疯狂,最后变成字面意义上的shit show;


相比之下,Part 3在节奏和调度上都略逊一筹,但它也是电影成为“社会实验”的关键:通过抹平旧的等级制度,探索建立新秩序的可能,最后却被一把拍扁在沙滩上。


管你什么阶级身份,在权力面前,人类唯有比烂,谁又比谁更高贵呢?


年轻貌美却事业不顺的男模 Carl 和他的网红女友 Yaya 受邀参加一个载满富商的豪华游艇之旅,一系列意外让他们流落荒岛,一群衣食无忧的“上流人”不得不开启求生模式、重建一个新的秩序。


/《无限悲情》剧照

而在这个秩序中,原本的强弱对比可能会改变,但权力运作中的不堪却被原封不动地复制了。


《无限悲情》是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凭《方形》获得金棕榈后首次回归戛纳。这部三段式的新作继续无情扫射时尚行业、消费主义和伪善的资产阶级。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他同时展示了大胆的社会实验,把激烈的政治辩论转化为一场沙盘推演,不留情面的戳破各个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弊病。


奥斯特伦德展现了高超的导演技艺,北欧式的冷幽默贯穿全片,每一个包袱都精准抖响,笑果拔群。


全场四次爆发掌声,是目前本届主竞赛中现场气氛最热烈的电影。掌声中最热烈的一次,可能就是军火商夫妇被自己制造的手雷炸死的场面。


/《无限悲情》剧照

影片第二部分“游艇”是今年最好笑的喜剧段落之一,群像生动、高潮迭起,重口屎尿屁和政治笑话接连不断。


但导演想要探讨的议题有些多,第一和第三部分有些松散,三部分的有机结合有些欠缺。可以更加精简、紧凑一些。



一种关注单元 

《尤其》Plus Que Jamais





导演: 艾米莉·阿特夫


编剧: 艾米莉·阿特夫 / 拉斯·胡布里希

主演: 加斯帕德·尤利尔 / 薇姬·克里普斯 / 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 乌尔里希·图库尔 / 比约恩·弗洛伯格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德小科 评分:★★★★


Hélène(薇姬·克里普斯 饰)因为肺纤维化而正在慢慢死亡,这个无因可溯、无药可医的疾病,唯有肺移植尚可一搏。


然而,疾病已经吞噬她的爱情和生活。她决定独自从法国前往挪威旅游,寻找开脱的方式。在无比优美的山水之间,寡言少语的房东给予了她诸多帮助,疾病加速恶化,她就在这里做出了一个大胆且重要的决定:她要放弃接受移植……


/《尤其》剧照

本片是在加斯帕德·尤利尔的大银幕遗作之一。今年一月在滑雪时意外身亡的他,在片中扮演Hélène的丈夫,戏份不多却极为重要。他看起来依旧如天使般美好,演技扎实而动人,在结尾处,一行小小的“致加斯帕德”(pour Gaspard)十分令人伤怀。


《尤其》可能是本届一种关注单元当中的眼泪收割担当了。电影非常沉重,但绝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靠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逐渐推到情绪的高潮。


/《尤其》剧照

《魅影缝匠》《老去》的女主薇姬·克里普斯贡献了丝丝入扣的表演,展现了一个将死之人的痛苦、眷恋到释怀的全部过程。迫近结尾时,我身边的几位观众都已经哭成了泪人,


挪威的自然风光除了养眼,还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尤其》甚至做得比《八座山》更好:自然不是强行作为隐喻植入文本中,而是切实和角色的生命发生关联。


/《尤其》剧照

导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自然环境对角色的影响,使得我们最终也能够体谅主角作出的艰难的抉择。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和离开的故事,看到最后,我们无法不带入加斯帕德已经不在的事实,电影的也因此有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无比强烈的结尾:


离开的、留下的,生活有太多撕心裂肺的真实,我们如何以爱为名坦然地面对其残酷的本质?又该如何在天地之间找到心灵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和位置?


导演双周单元

《晒后假日》 Aftersun 





导演: 夏洛特·威尔斯


编剧: 夏洛特·威尔斯

主演: 保罗·麦斯卡 / Francesca Corio / 西莉亚·罗森-豪尔


@ 陀螺 ★★★★

导演前途无量。在长片首作中就有如此饱满且自洽的表达,通过娴熟的视听技巧摸索出独属于自己的声音,角色的那些内心小情绪细腻又神秘,到最后我们或许对他们依然一无所知,但忧伤情绪早已不经意从35mm胶片上90年代末的夏日回忆里渗透而出。

@常温狗 ★★★★

是一部非常让人惊喜的作品。苏格兰女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这部长片首作出奇地成熟和完整(本片还有《月光男孩》导演、王家卫铁粉巴里·詹金斯担任制片人),因《普通人》开始大红的保罗·麦斯卡也证明了自己在大银幕上的实力。


其实关于青春、亲子、成长这样的主题,很容易变成无功无过的流水账,但《晒后假日》几乎完全是一个正面典型:年轻的悲伤父亲和即将进入青春期的机灵小女儿,穿插着两代人(父与女)各自的迷茫。视听方面有着前后统一自洽且审美在线的成熟设计。相信之后豆瓣影迷们看到应该会打出高分。如果不像曾经的金摄影机奖获得者,《年轻女子》导演瑟哈伊那样,夏洛特·威尔斯这位新导演未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好作品,持续关注她。本片目前已经被mubi买下英国发行权。


(唯一不足的地方可能是轻微的“恋父感”,这一点有些让观众分神迷惑,不知道导演是怎么考虑的)


导演双周单元

《人》Men 





导演:亚历克斯·加兰


编剧: 亚历克斯·加兰

主演: 杰西·巴克利 / 罗里·金尼尔 / 帕帕·厄希度 / 盖尔·兰金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renkai 评分:★★


从《遗传厄运》到《女巫》再到《仲夏夜惊魂》,将社会议题和人物内心创伤套进到恐怖片类型外壳的“升华恐怖片”(Elevated Horror)亚类型已经成了A24票房口碑双收的制胜法宝。


在大制片厂制作的《湮灭》叫好不叫座后,导演亚历克斯·加兰重回捧红《机械姬》的A24拍摄这么一部小成本“升华恐怖片”,想必也是指望着要一小博大打个翻身仗。


 亚历克斯·加兰

不幸得是,加兰可能太过于勤恳地学习之前的同类型作品,导致于新作《人》更像是集齐各色“升华恐怖片”俗套的恶搞作品,而丧失了属于自己的原创性和独特内核。


《人》的故事主线很简单:在丈夫自杀后,杰西·巴克利饰演的遗孀来到英国的乡村小镇度假,调养心绪。可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可以看出很多类似作品的影子:


在《遗传厄运》里,恐怖故事的开端起源自托尼·科莱特饰演的母亲沉溺于痛失女儿的悲郁中,在《人》里,故事的导火索则是杰西·巴克利试图走出丈夫自尽的阴影——用外在的恐怖具像化人物内心的伤痕,这是“升华恐怖片”第一大俗套;


《人》剧照

在《仲夏夜惊魂》里,女主被男友强行带入了一个邪教,用极端的邪教来讽刺男女性别间的权利不平等;


而在《人》里,巴克利的不安则在于小镇里所有的男人——用恐怖片来隐喻社会问题,这是另一大俗套。


除了概念上的似曾相识,更让人难以原谅的是细节上的陈词滥调。《逃出绝命镇》开头,男主角撞死了一只鹿,预兆了悲剧的降临和男主的命运。


《逃出绝命镇》剧照

《人》里则也有一只死去的鹿,可其于女主的关系则不甚明晰;同样是乔丹·皮尔作品的《我们》中,一段简短的四个音符母题旋律让观众记忆犹新,惊悚而洗脑的旋律给电影增色不少。


《人》里,也有一段不断重复的四符旋律,音调都类似《我们》的旋律,却又女主随随便便哼出,毫无神秘色彩的同时也让旋律的重复显得无比牵强。


《人》剧照

无论是作为小说家,编剧还是导演,加兰之前最让人钦佩的都是他的原创性。


在《人》里,他既想塑造人物,又想批判社会,也想烘托恐怖氛围,但一切的手段都是别人已经玩过了的,那么《人》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非竞赛展映

《三千年的思念》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Longing





导演: 乔治·米勒


编剧: 乔治·米勒 / 安东尼娅·苏珊·拜厄特 / 奥古斯塔·戈尔

主演: 伊德里斯·艾尔巴 / 蒂尔达·斯文顿 / 卡恩·古尔杜尔 / 艾莉拉·布朗 / 尼古拉斯·穆瓦德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 美国

@德小科 评分:★★★★

@双晚 评分:★★★★

@陈凭轩 评分:★★★★


中午出电影宫的时候是今日人流的低谷,入口处只有寥寥几人在排队,但蒂尔达·斯温顿竟然就在队尾。我大脑停转了两秒,她就被工作人员引到出口处,反向走了进去。


而此时离《三千年的思念》记者会还有近半个小时。低调、守时、没被几个人认出来,像极了她片中角色初登场时给人的印象。


《三千年的思念》发布会

《三千年的思念》改编自布克奖得主 A. S. Byatt 出版于1994年的短片小说《夜莺眼中的精灵》。它是在《一千零一夜》骨架上长出的异想奇幻之躯,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献给所有叙述者和聆听者的礼赞。


斯温顿饰演的英国叙事学家 Alithea 赴伊斯坦布尔参加学术会议,却接触了超现实的神秘力量,无意中释放了被囚禁于瓶中的精灵(伊德里斯·艾尔巴 饰)


/《三千年的思念》剧照

但作为一个成功、自足又没有很多欲求的当代独立女性,她竟许不出三个真心的愿望来解开精灵的诅咒。


精灵开始给她讲述自己跨越三千年的经历,从圣经故事到土耳其历史人物,重新诠释的细节在影片层层嵌套的叙事结构中娓娓道来。每一层中的人物不断体验着各式各样的情感。


/《三千年的思念》剧照

这是一个聆听者爱上说书人的故事。讲故事是所有人类社会的本能,构建了我们的集体记忆和情感体验。叙述或是成为被叙述的对象,既是爱欲的暗喻,也是好奇心与接纳“他者”的象征。


记者会上讲到该片的滥觞,斯温顿风趣地说起她上次来戛纳,晚宴上不认识什么人,跟一个陌生人聊了半天,最后发现是乔治·米勒。再后来,他就发来了这个剧本。


我们不知道那天米勒跟她讲了什么,但他们之间擦出了创作的火花,诞生了这部披着童话外皮的史诗。


明日观影:


主竞赛《圣蛛》《杏仁剧院》

午夜展映《吸烟致咳》

戛纳首映《迷离劫》(剧集)

一种关注《坏孩子们》




今天我们要送出的是一张戛纳的新款夜光明信片~


中奖者最终收到的明信片上有可能会随机出现戛纳影人们的签名和留言~)



抽奖方式是:转发当天推送到朋友圈并将截图发至公众号后台+评论留言~







🎬



陀螺电影ToroScope 戛纳75报道


前方记者|德小科、双晚、陈凭轩

编辑|常温狗

排版|小浣熊



©️ 除署名配图外,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chillybuste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