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398分位列全部专业学硕第一名,一战上岸人大知识产权法: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作者本科北京化工大学,一战398分上岸人大知识产权法专业,与另外一名398分的刑法专业同学并列全部人大法学硕士第一名(经验分享链接:总分398分位列全部专业学硕第一名,二战上岸人大刑法学丨状元有话说),均为知行法学全程班学员。作者在文中寄语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想必也不用我细说,更何况很多事情本身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所以对于结果,我们除了接受也没有别的办法。不过,更重要的是“但行好事”。就像我们无法改变人生的终点,但我们可以尽可能选择人生的过程一样。
写在前面
其实一开始并不想写经验贴,不过耐不住班主任师兄“威逼利诱”,所以只能硬着头皮说上几句。不过,在写具体内容之前,还是想说说我个人对经验贴的看法,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我其实一直怀疑经验贴的作用。倒不是说这种经验完全没用,毕竟要看哪些书、听哪些课总得听听别人的意见。但除此之外,那些计划的安排、学习的方法、甚至做题的方法,真的应该在经验贴中学习吗?其实考上的人说不定也只是偶然考上,没考上的人也不见得就考不上,仅仅是一次考试就真的能说明不同模式之间孰优孰劣吗?况且,很大概率上,正在写经验贴的人(当然包括我)对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及授课的师兄师姐,为何不在课程中、讲义里、甚至教材里去发现上述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在这里舍近求远看什么经验贴呢?
此外,人的记忆总是不精确的。当我站在当下回忆过去,很有可能早就美化了过去的自己:误把努力当成天分;忽略曾有过的挣扎与痛苦,真的以为自己一直顺风顺水。
所以,如果正在看经验贴的你,觉得并不喜欢这样的计划安排和学习方法,大可以弃之不用。(当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仍然是重要的)如果你觉得有些地方难以理解,其实也没问题,因为可能我自己当时也并不是这么做的,我只是美化了自己罢了。
一、基本情况
(一)个人情况本科就读于北京化工大学,专业排名第一;英语六级650。
本科只是个末流211,其实也能说明本身既没有特别的天赋也不见得特别努力。不过,实事求是地讲,因为在本科期间遇到了负责的老师,所以前两三年的学习也算认真。所以,在备考人大之前对于法学的各门专业课并非一张白纸。高中算文科生,所以政治没有特别大困难;英语的考试成绩一直都还行。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是应届考研,但我并没有同时准备法考,所以时间大大宽裕。
坦白说,人大并非我的第一选择。在决定考研后,我研究了各个学校的招生人数、考试题型以及可以获取的学习资源,最开始决定报考的是法大。不过,因为好友的鼓动,再加上在知乎偶然看到了知行法学的推广,我觉得未必不可以尝试一下人大。其一,我并没有强烈的一战上岸的冲动,考不上也可以回家再考法大;其二,我认为知行法学提供的课程、讲义以及各种补充资料已经足以达到人大的考试要求,剩下只要好好学习就是,并不需要额外操心什么。
二、初试备考
(一)备考资料1.专业课
应用法七选三我选的是民法、知产和诉讼法,因为相对来说接触得更多一点,没有其他的考虑因素。所以我需要准备的专业课是法律史、法理、宪法、民法、知产、诉讼(包括刑诉和民诉)。
备考的材料包括:各科教材(只看了人大系列,并没有额外补充教材;其中理论法的教材看了两遍,应用法的教材看了一遍)、部门法法条(以看为主,重点法条记忆),理论法人大老师在B站的公开课(看了一遍)、应用法法考精讲课(只听了前期精讲课,没有后续跟进,也没有做题),知行法学课程、讲义。
2.政治
备考跟的是徐涛老师和肖秀荣老师。
徐涛系列:强化课(听了两遍),核心考案(看了一遍)、优题库(只做选择题一遍),必背20题(背诵);肖秀荣系列:精讲精练(看了一遍)、讲真题(只做选择题一遍)、1000题(只做选择题一遍),形势与政策(选择题做,时政背诵)、冲刺8套卷(选择题做,没看大题)、冲刺4套卷(选择题做,大题背诵)。
3.英语
没有特别备考。
备考用到了张剑黄皮书(只做了历年真题中的阅读部分,做了部分翻译,没看写作)、王江涛高分写作(只看了应用文和大作文格式)
1.总体安排
正式备考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学(2月底3月初开始)开始,之前寒假已经听了人大理论法老师在B站的公开课(有宪法、法理),然后经历了暑假,接着是大四上学期开学直到考研初试。所以总的来说,我的学习时间段可以划分为大三下、暑假、大四上三部分。
我制定过各个专业课、政治、英语的任务清单,然后根据三个时间段分别规定了大概应当完成的任务。之所以没有展示,是因为过去一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在不断调整各个阶段的任务,所以最初、过程甚至最终的安排已经难以回忆。
但是总的来说,我是根据专业课的学习进度不断调整我的计划。专业课是最早开始学习的,也是学到最后的。政治的学习从暑假快结束开始,之后就跟着徐涛老师和肖秀荣老师资料的进度。英语是我的缓冲地带,如果有空就学点,没空就算了。
具体如何制定计划,其实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定:如果理解能力较强的,可以加快一开始熟悉学习内容的进度;如果擅长背诵的,可以适当压缩之后背书的时间;喜欢有张有弛的,可以将学习与放松交替安排;倾向有固定安排的,也可以按照自己每天的进度推进。总而言之,每个人的情况并不相同,很难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划。当然,定期的反思是必要的,及时的调整也是必要的。毕竟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周围的环境总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如果固守所谓的“正确安排”,对一切变化视而不见,那很可能最后只是感动了自己。
2.每日作息
我没有特别固定的作息,大三下因为还在上课所以起得早点,暑假在家里就睡到自然醒,大四上几乎没课,就在有课的时候起得早点、没课的时候睡到自然醒。(睡到自然醒一般来说就是在九点左右起床)
总的来说,我一天能够学习的时间是早上10点到12点,下午2点到5点,晚上6点半到10点半,所以一天最多能学的时间是在9-10个小时。不过,这只不过是最理想的状态。
事实上,大三上因为上课,能够分给考研的精力大概也就七成;暑假因为疫情不得不呆在家里,又因为自制力较差,大概也就能学一半的功夫;大四上倒是进入状态了,不过因为疫情被封寝一个月左右,这期间几乎没有专业课学习进度,但是倒是做了好几套英语阅读,也做了不少政治的选择题。
不过,值得说明的是,我能有这样的作息,一方面是我没有准备法考,所以压力大大减轻;另一方面,我确实牺牲了英语学习的时间。
1.专业课
(1)理论法
人大的理论法相对来说自成体系,所以我并没有去听别的课程,也没有去看别的资料。我先阅读了一遍法理、宪法、法律史的教材,然后跟着知行的课程看了讲义,之后又阅读了一遍上述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上整理了三门课程的背诵笔记。
图1:法理笔记内容
图2: 法理笔记内容
图3: 法理笔记内容
图4: 宪法笔记内容
图5: 宪法笔记内容
图6: 法律史笔记内容
图7: 法律史笔记内容
三门理论法的课程当然既有体系,又有内容。体系的搭建主要是靠知行的课程,内容的理解主要是靠仔细阅读教材。体系与内容对于三门理论法的学习都很重要,但是最开始肯定是重在内容的理解,之后才是在理解基础上各个知识间的串联。
我的理论法成绩也就一般,具体怎么学好法理、宪法、法律史,可以翻看知行过往理论法高分经验贴,师兄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会谈到学习的方法论,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2)应用法
虽然比起法考,考研的应用法更注重规范背后的原理。但是法考课程的学习可以起到熟悉规范的作用,所以我先选择听了法考的精讲课程。民法我听的是钟秀勇老师,顺带听了钟秀勇老师的知产,民诉听的是戴鹏老师,刑诉听的是左宁老师。我在听课的时候没有看他们配套的教材,而是一直翻看相关的法条。在听法考的精讲课程中,翻完了《民法典》《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及其配套的重要司法解释、实施条例等。之后的课程没有再听,也没有做过任何法考的题目。
听完了法考课程后,我开始先后看民法、知产、民诉、刑诉的教材,然后听了知行的课程并同时翻看了讲义。之后在知行讲义和教材的基础上整理了三门课程的背诵笔记。
图8: 民法笔记内容
图9: 民法笔记内容
图10: 知产笔记内容
图11: 知产笔记内容
图12: 诉讼笔记内容
图13: 诉讼笔记内容
图14: 诉讼笔记内容
与理论法相比,在考研阶段的应用法更注重内容而非体系。一方面,比起理论法体系的见仁见智,应用法体系的确定性更强,毕竟法条就在那里。另一方面,应用法的内容不会就是不会,没有更多回旋的余地。所以,应用法的学习对内容的关注应当大于体系。至于如何学内容,我依然相信教材、讲义、课程会给出更好的答案。我没有能力也无意在这里班门弄斧。
(3)学习程度
我会把学习的程度分为了解、理解、记忆、联想、创造五个阶段。客观评价我对于专业课知识(仅针对考研的要求来讲)的掌握程度,应当主要是在记忆阶段,有部分内容只是理解,也有小部分内容只是了解。联想与创造对于学术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考研毕竟只是检验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远远没有达到学术研究的要求。
同时,我并没有扩充额外的学习资料。考上研究生后还只是抱着教材,当然是对这个学位的不尊重;但是在备考的过程中抛弃教材大量阅读额外资料,似乎也是对这场考试不负责任。
(4)学习状态
我在学习的时候会尽可能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这样我能够较为沉浸地阅读和思考。如果某个问题想不通,我可能会选择趴着睡会、听会歌、去外面转转,然后再接着思考,尽可能把它在当下解决。所以,总得来说,我学习的进度不快;但是只要是学过的内容,总是已经有了大概的掌握。
我几乎不关注别人的学习进度,无论是一起准备考研的同学的进度,还是其他考人大的同学的进度。毕竟,一方面,像人大这样优秀的学校总是少不了多次尝试的人,单纯比较进度没有任何价值;另一方面,考试检验的是知识的最终掌握程度,所以与其因为他人在过程中的或领先或落后而心绪波动,倒不如集中精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如果用一个词来归纳我的学习状态,我想最合适的应该是“平淡”。偶尔,我也会因为突然想通了某个知识点而欣喜,但那也不过一阵;偶尔,我也会因为怎么都想不明白一些知识而烦躁,但过会我也能排解这种消极情绪,然后接着投入思考。当然,平淡的日子从来都不意味着容易。日复一日,做着几乎差不多的工作,还不见得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我很能理解在这过程中会滋生的绝望情绪。不过转念想想,其实人的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不也是这么度过的吗?本来就没有谁规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绝大部分人最后也不过就平平淡淡地过完这一生。
(5)学习搭档
我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习搭档,因为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学习思考,也很少跟别人讨论问题。当然,我觉得这个还是因人而异,确实有的人更喜欢与他人讨论,有的人更喜欢给他人讲述。只要能够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并不需要拘泥于某种模式。
不过,没有学习搭档,并不意味着我整个初试的准备过程都是独来独往。恰恰相反,除了暑假的时候确实是一个人在家,大三下和大四上的学习过程中,我一直都有一起努力的小伙伴。我们也许不在一个教室,学着不同的东西,但是会约着一起吃午饭、吃晚饭,偶尔去散散步、逛逛街。并且因为我喜欢去固定的地方,也总是会遇到同样的正在学习的同学。虽然我们可能一天什么话都不说,但是每天迈入教室时,看到同样的人还在,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心安。
(6)背诵问题
如果把背诵理解为独立的背书时间,那我的专业课背诵是从十一月中旬开始的,第一遍大概背了一个月的时间,背的内容正是我之前提到的六门(也可以说七门)专业课的背诵笔记。第二遍的时候因为疫情原因,身体上的不舒服让我几乎放弃了挣扎,所以几乎只是浏览了一遍背诵笔记,没有再次背诵。
就第一遍背诵而言,大概的时间安排是:法理五天、宪法五天、法律史四天、民法六天、知产三天、诉讼五天。(只是印象中,实际上应该用了更久)我并没有交叉背诵,就是一门接着一门背。不过,因为我背诵的已经是整理过的背诵笔记(笔记的字数根据每门课的内容而有所不同,大概在六万字到八万字),所以事实上的背诵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夸张。
从好友的反馈来看,似乎我的记忆能力还算可以,所以也想分享一下我的背书方法。首先,应该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逐字记忆,哪怕是已经被纳入背诵笔记中的内容。那么,在第一步我就明确了哪些内容需要精确记忆,哪些只需要抓住关键词和论证逻辑。这当然没有一定的判断标准,不过相对来说,概念需要精确记忆,论证只需抓住关键词和论证逻辑。其次,我并不会一句话一句话往后背,而是先划出一块需要背诵的部分(往往是一组知识),然后在一张白纸上整理这块内容的逻辑(以关键词的形式,并辅之以线条——其实如果在开始就做了思维导读,拿来用也是一样的,只是我之前没怎么做而已)。然后,将关键词所代表的内容进行分别记忆。最后,在脑海中先回想起刚刚构建的背诵框架图,再逐一回忆框架图中关键词所代表的内容。不断向前推进,直到完成整个背诵笔记内容的背诵。
当然,这一板块的最开始也说明了,这里所有的内容都是基于“把背诵理解为独立的背书时间”这个前提。在看似花里胡哨的背诵方法背后,是之前数月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强求记忆,但并不代表阅读就是走马观花。是因为之前已经理解了,所以之后只需要将“意会”的内容以相对准确的表达“言传”。
(7)做题、模拟问题
关于做题,我只看了知行提供的历年真题;没有自己做一遍,也没有额外看别的题。(当然,知行在最后会提供模拟题,也会押题,我相信那些师兄师姐精心准备的内容还是很有价值的,只不过我那个时候确实无暇顾及。)
之所以看历年真题,是因为我需要了解人大专业课的考核方式,以及参考师兄师姐提供的解题、答题方法。而除此之外,在题目层面没有做更多的努力。(因为我对于专业课的目标就是获得基本分数,才做这样的安排。如果希望在专业课上更上一层楼的,还是应该多跟师兄师姐沟通,不断提升自己的解题、答题能力。)
关于模拟,我并没有做任何模拟。对于专业课来说,题量确定,所以每门课应该花的时间实际上也是大概确定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当然是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而能写的内容又来自于之前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不太理解这种模拟的意义所在。
(8)书写问题
本身书写又漂亮又迅速的同学自然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不过从我的体验来看,即使书写速度较慢并且写出来的字本身也仅仅是端正,其实也没有特别大问题。师兄在课程里提过两场专业课应当写的纸张页数,但是我在两场考试里都没有写到相应的页数,尤其是理论法。但是从结果来看,也依然能够拿到平均的分数。所以,如果时间充裕,那在零碎的时间练练字自然是锦上添花;但如果本身时间就很紧张,还是应该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内容上而不是形式上。
2.政治
因为我政治成绩也就一般,所以接下来我提到的政治学习方法,还是仅作参考。网上有的是政治高分学习方法,还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较好。
(1)学习流程
前面在“备考资料”和“备考规划”板块已经介绍了我考研政治所用的材料以及开始的时间,现在在这里具体展开一下。
大概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开始听徐涛老师的强化课并同时阅读核心考案。之后,我做完了徐涛系列的优题库、肖秀荣系列的讲真题、1000题中的所有选择题。之后,我又听了一遍徐涛老师的强化课并同时阅读精讲精练。在这个过程中,我制作了以“徐涛老师的课程为框架,肖秀荣老师的教材为内容”的选择题阅读笔记。(到此为止,具体的时间安排并不记得。)
随后进入考研政治的最后阶段,我相继做完了肖秀荣系列的形势与政策、冲刺八套卷、冲刺四套卷中的选择题。并且以徐涛系列的必备20题和肖秀荣系列的形势与政策、冲刺四套卷的大题为素材,制作了主观题背诵笔记。
图15:政治背诵笔记内容
最后的冲刺阶段,我阅读了上述提到的选择题阅读笔记,背诵了主观题背诵笔记。
(2)背诵问题
政治的背诵,我理解的是主观题的背诵,选择题我并没有选择背诵。其实,如果套用上面对于专业课背诵的建议,可以发现:政治的内容几乎全是只要抓住关键词和论证逻辑就行,所以背诵的难度实际上是降低的。
当然,有人会觉得专业课的逻辑性强于政治,所以政治更加难背。但是,对于本身逻辑性没有这么强的东西,我们未必不可以创造其中的逻辑(这不是说政治不讲逻辑,而是因为确实有些内容背后的逻辑我们一时半会也领悟不了),建立语句与语句之间的关联性以帮助记忆。所以,我当时的选择是:结合徐涛老师和肖秀荣老师提供的素材,将每个问题的答案改写成我最能理解的样子,然后进行背诵。(当然也得承认,改写是有风险的。徐涛老师和肖秀荣老师的表述肯定是依据官方文件写出来的,答案往往也得依据官方文件来组织语言。而经过改写的语言,很有可能遗漏了评分的要点。不过,我本身对政治的要求也就是个平均水平,所以能记住几点就行,并不是特别在乎扣分。网上似乎也有别人在做相关的整理,虽然我当时并没有看,但或许也可以作为参考。)
政治背诵的时间大概是两天,背诵的内容就是主观题背诵笔记。
3.英语
考研英语的学习,确实没什么经验可以分享。一方面我考研英语的成绩也就一般,一方面我也确实没费特别多功夫。
不过,我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我观察了一下往年人大的录取成绩,发现:政治和英语并不是能拉开差距的重要因素,决定是否能考上人大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专业课。而我本身英语考试的成绩一向都还行。所以,在这两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下,我选择了对英语采取“放养模式”。
但如果本身英语的基础相对差一些,或者希望能在英语上保持优势,还是应该认真学习。具体怎么学习,其实还是跟政治一样,“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4.总结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政治、英语,我在制定学习的目标和方法时,定位都是达到平均水平(平均水平可以参考人大历年录取名单中,各科成绩的最后几名的分数)。一方面,我确实没有什么突出的学科;另一方面,每一门学科都能达到平均水平其实也可以获得中上游成绩。当然,如果确实有特长,选择保持自己的优势也是不错;确实某方面有短板,也应该相应地花费更多地功夫。做学问当然可以专精一科,但考试的科目毕竟就摆在那里,时间也毕竟就这么点,权衡利弊后进行取舍也不是什么特别过分的事。
回想整个初试的备考历程,总体上来说我的情绪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可能是因为一般我有什么情绪当场就表露了,事后很少纠结;所以我才觉得长远来看,情绪一直比较平稳。所以,这里又得再次感到庆幸我周围有那些愿意包容我情绪的好友。)
但我也有过三段比较难捱的时期:其一,是择校时的纠结;其二,是因疫情被封寝、专业课进度几乎停滞的绝望;其三,是感染新冠身心煎熬的痛苦。不过,我很幸运能拥有一直关心我的朋友、老师和家人。他们在自己尚且煎熬之时,仍然愿意接纳我的坏情绪。没有他们一直以来的陪伴、鼓励和帮助,或许我也走不了这么远。
三、复试备考
虽然我自我感觉复试准备得比初试更充分,不过我复试的成绩并非第一。所以复试相关的内容,可以更多参考更优秀的同学的经验。
1.专业课
备考的资料包括:蓝皮教材国际条约部分、李琛老师的《知识产权法关键词》;人大知产教研室老师近几年论文以及热点问题相关论文;知行提供的复试补充资料。
2.英语
因为当时很大概率上既有笔试又有面试,所以两方面的内容都有所准备。备考的资料包括:《慎小嶷十天突破雅思写作》、Simon雅思大作文范文,六级阅读真题、考研阅读模拟题,Simon口语课程、知行提供的口语话题、China Daily公众号短文。
1.总体安排
正式开始备考是在大四下学期开学后(2月中旬),当时距离初试成绩出来还有几天的时间。因为正式考试的时间是在三月底,所以大概有四十天左右的备考时间。
同时,一方面我没有参加法考,所以没有主观题备考的压力;另一方面知产复试本身也没有需要新学的内容;所以实事求是的讲,比起其他应届考研的同学,我的压力应该是小很多的。
2.每日作息
还没开始口语训练前,我的作息还是跟上文提到的差不多,也就是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每天最多学9-10个小时。但是在开始口语训练后,跟口语搭档尝试过早上八点训练的作息(也就是说,我七点多就得起)。不过,没过多久我就坚持不下去了。我一到晚上就犯困,而当时又正是季节交替、甲流肆虐,我最后还是把早起没睡的觉通过养病给补上了。之后,我也不想勉强自己,又恢复了之前的作息。
1.专业课
虽然专业课分为笔试和面试,不过我并不认为这两者的准备有特别大的区别,都是重在知识本身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对于面试会觉得更加紧张,但是照理来说再紧张也不会忘记已经熟练的基本知识。而对于临近考试的紧张情绪,从初试到复试,也一直伴随着我。我并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法,只能通过跟好友的聊天缓解。
因为初试的时候并没有仔细看蓝皮教材国际条约的部分,所以我先阅读了蓝皮教材,同时阅读了李琛老师的《知识产权法关键词》,并将相关内容补充到了我初试时整理的知产背诵笔记中。之后我花了大概三天的时间,将新整理好的笔记进行背诵。最后,我进入了论文阅读阶段,并将阅读论文所得根据知产本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排列,形成了一个文档以便随时浏览。因为《商标法》正在经历修订,所以当时也分出了几天的精力梳理修订的内容。
总得来说,复试的专业课学习其实与初试的差别并不大,顶多只是学习材料稍微有点改变。所以初试的学习习惯完全可以延续到复试。
2.英语
虽然过去英语的考试成绩一直还行,但是我自己知道,这不过是考试本身既不强调口语,也不重视写作的原因。而我的听力和阅读能力相对不错,才让我的英语纸面成绩还算好看。(实际上,应试教育的英语教学,也一直都是重输入不重输出的。)所以复试阶段的英语,无论如何都躲不过的口语就成了我复试阶段焦虑的主要原因。
不过好在知行帮助进入复试的同学组建了英语口语小组,从一开始的两两搭档,到后来的小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相关话题的素材,也训练了及时反馈的能力。
因为觉得通过单个话题积累素材过慢,我又通过阅读《慎小嶷十天突破雅思写作》和Simon雅思大作文范文加快对观点和表达的积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初步学习了如何写作议论文,算是把初试没有好好准备作文的遗憾给弥补了。
因为本身我的阅读能力还行,所以对于阅读的训练几乎是最后才开始。主要训练的内容是六级的真题和考研的模拟题。因为好久没做阅读,所以一开始阅读的速度并不快,之后才渐渐恢复了之前较为熟练的情况下的阅读速度。
虽然现在写来似乎轻描淡写,但是我仍然记得刚开始训练口语时的难捱。因为没考过雅思托福,之前的学习里连写作都不太重视,更别提口语。大多数情况下,其实脑子里也没什么东西,但是总想都把他们用上,最后的结果是自己说不清楚,对方也听不懂。不过,后来我去听了Simon的口语课程,发现用基本的词汇与表达,其实也可以完成基本的交流,根本没必要在那里绕来绕去。也是在那以后,我的口语训练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要非常感谢我的口语搭档们。是他们在那个月里的包容和鼓励,让我能够坚持学习并有所收获。
不同于初试时总体平稳的情绪状态,在复试成绩出来后的头几天里,我陷入了莫名的焦虑与自我怀疑。我如今猜想,原因可能是:之前感觉自己离人大这么远,即使努力也不见得能够得着,所以几乎无所畏惧;但是当真正进入了复试,好像差点就可以够到了,但是一下子被一群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人所包围,就开始患得患失起来。(在失眠的夜晚,我也偷偷点开过复试的群聊,想找找是不是还有比我本科差的,结果当然是几乎没有。)再加上刚开始训练口语时的无措,更加觉得自己是不是一开始就不该做出这种超越自己能力的选择。我的理智告诉我,即使走到这里也已经很厉害了,之后只要“尽人事、听天命”就行;但是这对于我的焦虑情绪没有丝毫的帮助。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一场感冒后。当时北京甲流肆虐,我突然感冒还发起烧来,于是不得不配合学校的要求去区医院做甲流筛查。在医院折腾了一上午,虽然最终确认不是甲流而只是普通的病毒感冒,但回到学校后我仍然病恹恹地在床上躺了好久。感冒之前,我总觉得我跟别人差了这么多,我还有这么多工作要做;感冒之后,当我因为头疼半夜睡不着,两三点爬起来吃褪黑素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只剩下了想睡个好觉的念头。功败垂成固然可惜,但是又有什么比我的生命更为宝贵呢?我并不是认为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放弃努力,任他发展。我只是觉得,如果我拼命才能得到那样东西,那我之后难道要再拼命去守住它吗?慢一点走也没关系,偶尔停下来也没关系,没有人让你一直奔跑。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得不再次感谢我的好友们。那些祝愿和祈祷我都记得,那些拥抱我也记得,那些失眠夜晚打开微信收到的安慰我也记得。我想我是真的非常幸运才能遇见这样一群人,让我能在爱意中勇敢前行。
结语
就像开头说的那样,我并不认为一次考试的顺利就代表着某种方式一定适合于这场考试。做实验不也讲究多次重复,才能得出结论。所以,我在叙述的过程中,尽量以“我做了什么”的方式记录,而不是以“我认为应该做什么”的方式提出建议。具体应该怎么做,应该由已经看到这里的你自己来判断。
最后,我想说说将此文命名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原因。“莫问前程”并不是不在乎结果,而是应该明白,本来就不是所有事情都会有你想要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想必也不用我细说,更何况很多事情本身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所以对于结果,我们除了接受也没有别的办法。不过,更重要的是“但行好事”。就像我们无法改变人生的终点,但我们可以尽可能选择人生的过程一样。珍惜每天学习的机会,为自己每天哪怕是细微的收获欣喜,这样子其实也已经足够。开始旅行时总想走到终点,但终点总是少有人走到;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过程。
人大法学考研经验分享
本科人大,二战考研人大民商法状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丨状元有话说
本科法大,一战考研人大国际法状元:踯躅中追寻光明,不觉帐中灯焰墨顶丨状元有话说
万字长文详述人大民商法考研上岸经历:构建知识体系,打通学术脉络
红圈所辞职后,二战考研人大经济法状元: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丨状元有话说
本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战上岸人大刑法学: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总分398分位列全部专业学硕第一名,二战上岸人大刑法学丨状元有话说
放弃保研北大STL后,一战考研上岸人大国际法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本科中国政法大学,一战考研上岸人大刑法学丨日拱一卒,不做狡辩
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世间第一流丨四非一战双考人大法学硕士理性复盘帖
本科深大,一战双考上岸人大法律史:打得通的,便是好汉丨状元有话说
二战考研上岸人大诉讼法: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二战考研上岸人大诉讼法丨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从茶山刘到中关村的两年旅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二战考研上岸人大经济法: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三战人大宪行学硕上岸:希望大家努力捱过寒冬,迎来人生的春天本科人大财金,二战考研上岸人大民商法:行百公里者半九九人大法学考研英语单科85分,两万字详解考研英语备考攻略
购买说明
全程班课程和全程资料体系均可单售,具体价目如下:
购买方式
直接扫描下方微店二维码购买,同时添加客服微信(微信号:ruclaw59)并将截图发送过去,登记报名后进入相应的微信群。报名事宜请咨询官方微博:知行法学,微信不接受报名咨询。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
关于我们
知行法学
微博/知乎:知行法学
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
知行法学,法律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END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