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启超专题|北大文研院论坛纪要--黄克武:文字奇功-梁启超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uthor 黄克武


2023年9月5日下午,文研院第十五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一次)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黄克武老师作题为“文字奇功:梁启超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的报告,同期邀访学者周雪光、欧珠次仁、何平、孙卫国、王宇洁、邱忠鸣、陈利、范广欣、毛秋瑾、孙靖国、郑小威、张达志、朱晓峰、汤志波、王子奇、李子捷、陈浩,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欧阳哲生教授,中文系陆胤副教授,政府管理学院孙明助理教授,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赵妍杰副研究员及文研院院长杨立华,副院长段德敏、阎天,院长助理韩笑等参加了报告会。



论坛伊始,黄克武老师首先表示,今年为梁启超(1873—1929)诞辰150周年,广西师大出版社约请他撰写一本有关梁启超的书,本次报告即以该书的内容为基础。黄老师首先谈到自己从事梁启超研究的因缘。他从小就喜欢阅读梁启超的文章,曾在中学国文课本中读过《学问之趣味》《敬业与乐业》《最苦与最乐》等,也认识到梁启超在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性。梁启超和严复、胡适等启蒙思想家成为他年轻时代开始就十分崇拜的“文化英雄”。1990年代,黄克武老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书的时候,开始从事梁启超思想的研究。他在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张朋园、张灏等师长的影响下撰写了第一本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1994)。此书针对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与张灏的论点,提出对梁启超自由思想的一个新的诠释。黄老师认为,在群己关系上,梁氏思想与奠基于个人主义的西方自由民主传统不完全相同,他强调个人自由,但不是一个西方意义下的个人主义者,也不是“集体主义者”或“权威主义者”。他的思想是以保障群体价值作为保障个人自由的方法,他主张的是一种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阳明学)影响的“非弥尔主义式的个人自由”。


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此书出版之后,黄老师返回台湾工作,在90年代之后的20多年间,他一直从事梁启超学术思想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受到日本京都大学狭间直树先生等人的影响。狭间先生组织了一个“梁启超研究会”,参与者有十多人。这一群学者于1993—1997年间研究梁启超通过日本认识西方的过程和内涵,并于1999年之后,陆续以日文、中文和英文出版其研究成果,肯定“梁启超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向现代化的推动者”。他们认为要掌握中、日、西三方面“知层”板块之间的嵌合关系,才容易厘清梁任公有关中国现代化构想的底蕴。此一观点影响到黄老师对梁启超学术思想的诠释。


黄克武老师此次所著新书的主书名“文字奇功”是胡适写给梁任公挽联中的一句话,全联是“中国新民,平生宏许;神州革命,文字奇功”。黄老师认为,其中的“文字奇功”四个字提纲挈领地表达出梁任公一生的成就。简单地说,梁任公意识到自己身处“两头不到岸”的“过渡时代”,因而以“惊心动魄”的文字继承旧传统、引进新思潮,成功地推动了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


本书的主旨在以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来了解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的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梁启超以新的概念、新的方法来解析各种议题,并以中西比较的方法探索中国的独特性,来建立新的学术典范,最后归结到“新民”“新国”与“铸造国魂”的现实关怀。


《益世报》梁任公先生纪念号


本书的各章是针对梁启超在不同领域的学术工作做个案的分析。黄克武老师从不同角度探讨梁启超如何透过对传统与西方的学术思想进行“现代诠释”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书中征引的梁启超的文章,涉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评价(例如他讨论为何“中国不亡”),他对宋明理学中的阳明学、诸子学中的墨学的阐释,也包括他对西方哲学(康德思想)与新史学的译介,以及他在科玄论战时期与严复有关科学、宗教问题的讨论等。再者,黄老师也探讨了他的思想学术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的副标题是“梁启超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黄老师认为梁启超所做的诠释工作至少有三个崭新的视角。第一是“现代国家”与“国民”的视角。书中认为,各种学术思想如儒学、诸子学、西方哲学、史学、宗教等,都被梁启超放在现代国家的框架下讨论它们对形塑“新民”所具有的意涵。


第二是“科学”的视角。梁任公不赞同宋明理学有关阴阳、理气的说法,他清楚地放弃了传统的宇宙观,而接受严复以来所译介的西方科学(如进化论、物理学、心理学)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在他的思想中,科学是指“根据经验的事实分析综合,求出一个近真的公例,以推论同类事物”,科学方法包括以归纳法、统计学探索事实真相与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对他来说,科学是建构知识的重要基础。


康有为与梁启超


第三是“超科学”的视角。任公指出历史文化现象的独特性是由于个人“自由意志”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由于有自由意志的因素,历史不完全受因果律的支配,也无法完全依靠归纳法来加以研究。梁任公因而认为科学(尤其是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有其限度,在“关于宇宙本体或‘天道’……,以及实践规范或‘人道’”方面,例如人生观、美感与宗教的领域,人类无法在科学之中找到确切的答案,必须依赖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在本体论方面,梁启超是以佛家的理论来统摄中外的学说。他保留王学之中良知的本体论;再将此一理论与佛教及康德的观点结合在一起,以此作为功夫论之形上的基础。


在结论部分,黄克武老师希望在这些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来思考如何能公允地评价梁启超的学术思想。他指出两个主要的观点。第一,他认为我们不宜将梁启超一生在学术上与思想上努力的成果视为肤浅、驳杂而不够深刻的,他强调梁启超的学术思想表现出他个人的学术风格,以及前后的一贯性,他是一位既博学又敏锐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以调适渐进的精神,追求中西文化的会通。第二,梁启超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有内在的关联,这是源于中国“学术与政治一以贯之”的传统。因此把学术与政治割裂开来,是不能正确地评价梁启超的。黄老师认为,梁启超的学术思想核心旨趣可以归结到“铸造国魂”的政治与文化理想上,他强调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具有其独特性及崇高的价值,即使在列强的威逼下,“中国无可亡之理,而有必强之道”。



讨论环节


杨立华院长为黄克武老师

颁发邀访学者聘书


演讲结束之后,与会学者针对上述观点提出热烈的讨论。有些问题所涉较广,例如有学者提到,精英人物的思想史研究是否有其局限?是否忽略了“大众文化”“微观史学”所探讨的内容?再者,有没有可能从社会文化史、书籍史、阅读史等社会脉络的研究来补充精英分子为中心的文本研究?就梁启超来说,他的思想转变的社会背景为何?也有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梁启超的思想复杂多变,有无必要去掌握其结构性的特征。还有学者认为不同地方的研究者常常会有不同的问题意识,例如日本学者倾向于挖掘梁启超思想的日本根源,并强调其影响;而美国学者则较关心梁启超思想中自由主义的问题。也有学者讨论较具体的有关梁启超思想的问题,例如梁启超对阳明学、朱子学的看法,其延续与断裂为何?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与他的学术思想是否相呼应?黄克武老师针对这些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与会学者作深度交流。大家都同意梁启超是清末民初思想界的中心人物,在舆论上有重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有继续研究的必要。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赵思佳


相关阅读


梁启超专题|夏晓虹《梁启超:女学为第一义——兼及其女权阶段论》

梁启超专题|中国“新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梁启超专题|汪晖教授演讲:见梁启超——于新旧二世纪之界(人文清华讲坛9.11)

梁启超专题|黄克武--文字奇功:梁启超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


【中国思想 亚洲思想 全球思想】 更多阅读:


全球思想|杜维明+查尔斯·泰勒对谈:世俗时代的精神图景


杜维明先生哈佛儒家课程:Moral Reasoning(道德推理)第一讲


全球课堂·哈佛核心课程| 杜维明:Moral Reasoning第二讲


中国哲学与思想史|哈佛普鸣教授主讲【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中国哲学与思想史·儒家|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九届新亚儒学讲座


中国哲学与思想史·儒家 | 中山大学哲学系“如何理解儒家传统”工作坊


中国思想史·明清|北大文研院讲座--黄克武:清中叶儒学的经世转向9.21


瞿同祖专题︱邱澎生:“儒法折衷”视野下的明清“儒家法学化”


思想史专题|“眼光向下:流动的思想史”-第三届复旦大学中国思想史研讨会


东亚哲学与思想史·儒学|佐藤將之:從聖人到哲學家:明治時期日本孔子形象的轉換


东亚思想史·儒学|龚颖:江户儒学的发轫-藤原惺窝和林罗山(岳麓书院讲座 )


Global Middle Ages|中古学术文化中的佛教文本及其延长线


去费正清中心吃过月饼,去哥大听个讲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Donald Baker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讲李氏朝鲜王朝之儒家


跨学科的文史哲|第一届“经学与哲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思想史·明清|北大文研院讲座--黄克武:清中叶儒学的经世转向9.21


梁启超专题|黄克武--文字奇功:梁启超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


梁启超专题|汪晖教授演讲:见梁启超——于新旧二世纪之界(人文清华讲坛9.11)


中国思想·全球对话|汪晖教授《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英文版(哈佛大学出版社)


中国思想·全球对话|章永乐:过去的未来:评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全球思想|夏多明回应汪晖:作为思想对象的20世纪中国:全球和地方的历史反思


中国与全球南方|汪晖刘禾马姆达尼韩嵩文哥大对谈--Aspirations: China and the Global South


政治哲学·现代中国/张翔:康有为的欧洲政教论


做中国哲学|“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第六季:哪一个动词能动员所有哲学问题?


世界哲学·做中国哲学/“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公众号&第五季之“谢林与当代中国”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缘在之思-张祥龙先生纪念文集》出版


霍布斯专题|法国霍布斯研究“人与国家”系列讲座:霍布斯论人与死亡


霍布斯专题 | 如何阅读霍布斯:法国霍布斯研究“人与国家”系列讲座(第一期)


亚当·斯密诞辰 300 周年:来自九个国家的经济学家谈亚当·斯密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专题|玛利亚·皮亚·帕加内利:斯密与政治经济学的道德


亚当·斯密专题(二) |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斯密研究书单


亚当·斯密专题(三) | 张正萍:格拉斯哥与亚当·斯密研究的兴起


七夕谈经济|亚当·斯密专题(四) |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线上研读会


七夕说爱情|系列讲座:爱欲:从柏拉图到福柯


全球史·世界哲学 | 上大-社科院“世界史”圆桌&柏拉图合集:中大-柏拉图系列&川大-“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讨论灵魂”课程


韦伯专题·韦伯在东亚| 李猛渠敬东郑戈应星刘宁田耕:韦伯与我们时代的对话


韦伯专题·韦伯在东亚|徐忠明:清代中国司法类型的再思与重构-以韦伯“卡迪司法”为进路


韦伯专题|马克思、桑巴特、韦伯和现代资本主义起源争论(北大经济史学名家讲座)


活动预告丨“怎么老是马克斯·韦伯?”


施米特专题·施米特在东亚|王前:丸山真男&施密特-《自己内部的对话》读书会


全球思想|杜维明+查尔斯·泰勒对谈:世俗时代的精神图景


全球思想|李猛:“现代世界”丛书总序


列奥·施特劳斯专题| 智慧與律例:與施特勞斯一起讀《創世紀》


政治哲学·比较哲学/施特劳斯与古今之争:第十届全国古典学年会 • 中国人民大学


哈维·曼斯菲尔德专题 (一)丨《马基雅维利的实效真理:创造近代世界》


哈维·曼斯菲尔德专题 (二)丨《政治家才能与政党政府:柏克和博林布鲁克研究》&朱欣《柏克与“古今之争”问题》


全球思想 | 崔之元:昂格尔与布鲁门伯格的现代性理论比较(上海交大讲座PPT)


跨界·崔之元札记|从昂格尔与布鲁门伯格到希区柯克与阿甘本:崔之元教授上海交大讲座札记与听众互动内容


全球政经与社会|“通往赋力国家”:昂格尔访华讲学特刊(OECD2017年报告)


【历史与思想中的“义”及其他】专题|李启成:恩义终难断--论传统中国的大义灭亲


会议回顾 | 跨学科视野中的唐宋变革(圆桌会议)


唐宋变革圆桌笔谈/包伟民 刘后滨主编《唐宋历史评论》第9辑


笔谈 | 陈丹丹:略论思想与文艺之唐宋转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声明 ◀

—————————————————————————

“全球研究论坛” 所发布、转载、组织的文章、演讲、发言,所有内容与看法仅属于

原作者与原讲者,不代表“全球研究论坛”的立场和观点。

  “全球研究论坛”所组织的讲座/活动之影像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版权,归演讲嘉宾及“全球研究论坛”所有。欢迎听众参会,但未经许可,请勿私自录音、录像、编辑、

传播。

 媒体合作,敬请联系 

globalstudiesforumofficial@gmail.com

—————————————————————————

——全球研究论坛——

Global Studies Forum“全球研究论坛”(Global Studies Forum)是一个跨学科与全球研究的全球学术平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史、亚洲史、全球史;全球政经与社会;中外文学、世界文学;全球城市和城市研究;文化与媒介研究;中外哲学、世界哲学;女性研究与性别研究,等。

—————————————————————————




 ▶ 联系方式 ◀




网站中文版:https://www.globalstudiesforum.com/zh

网站英文版:https://www.globalstudiesforum.com/

邮箱:globalstudiesforumofficial@gmail.com

B站官方频道:全球研究论坛:https://space.bilibili.com/3493291622402783

微博:全球研究论坛GlobalStudiesForum:https://www.weibo.com/u/7838557265




Twitter:"Global Studies Forum" @GlobalstudiesGS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globalstudiesforu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1091445253




—————————————————————————




 ▼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加星标

也请多多一键三连:转发、点赞、在看

感谢。


本篇转载编辑:陈丹丹

微信编辑:何元博、李傲雪、张芊芊、刘姗姗

微信平台推广:何元博

其他平台统筹:李傲雪

"全球研究论坛"(Global Studies Forum)全球学术平台 创始人

----陈丹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