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贞元英语:如何处理英文经典原著共读中的词汇问题?

贞元教育 2024-01-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冷若伊 Author 冷莉莉

编者按:


昨晚8点,贞元学校语文老师张春燕的线上讲座《怎样陪伴孩子阅读》火爆上线,家长们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提出了诸多自家孩子在阅读方面的问题与张老师讨论,我们超级认真的张老师将会把这次的讲座内容和家长们关心的典型问题整理成文,在贞元教育公共号推送给大家,请关注贞元教育公共号,以免错过推文。


昨晚,贞元公益讲座微信群迅速满员了,我们马上开通了第二个微信群,今晚的线上讲座将两群同步直播。今晚(7月21日)20:00-21:00,将由贞元学校的执行校长、资深英语老师冷莉莉为大家带来《如何让孩子爱上英语阅读》的讲座,各位家长千万别错过。加入方式:扫下面贞元虞姐姐的微信,让她邀你进公益讲座群!



下面是冷莉莉老师写的教学文章《如何处理英文经典原著共读的词汇问题》。


说实话,看过她的几篇英语文章后,我就一个感觉:太无私了!她的文章,全都是第一手的教学经验的分享,一点都不藏着掖着,从教学理念,到实操,到具体案例分析,全告诉你,超级坦诚,不故弄玄虚,更不怕被同行学去,只怕你不好好学,耽误孩子。


这是纯粹的教育者才能有的无私和真诚吧。


莉莉老师其他文章请点击:

贞元英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贞元英语:英语绘本教学如何设计?




冷莉莉老师




一、课堂共读英文经典原著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阅读很重要。它无论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还是心智发展都极其重要。但遗憾的是,由于语言能力的局限,作为外语阅读的英语阅读很多时候并没有发挥同时发展语言能力和心智的作用。且不说那种一学期只教、只读一本教材的英语阅读,即使是按照分级阅读的路线,读了很多英语分级读物的阅读,在发展学生心智和思维方面也是远远不足的。


为何这么说?


分级阅读的优点是能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所读书籍的难度进行匹配,尽量减少词汇、句法难度对阅读所造成的障碍。但是分级读物的分级标准只考虑了文字难度问题,并未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问题。以国外知名度最高、应用最广泛的兰斯分级阅读体系为例。兰斯阅读测评体系是一种纯语言的阅读能力测评标准,忽略文化、年龄、认知的差异,以客观性著称,适合不同国家英语母语和非母语的学生使用。这就会导致,如果按照兰斯分级的标准,中国高中生只能读美国小学生的读物。这的确解决了读不懂的问题,但是认知高度不匹配。这样的阅读除了帮学生习得一些语言知识之外,还能给他们提供什么营养呢?如果阅读不能给学生提供心智上的启发、思考和精神上的愉悦,必然无法持久。


下面这张表格能更清晰地呈现分级阅读体系中认知不匹配的情况。


▲ 兰斯分级和中国学生英文阅读能力对照表


表格上的对比不一定很准确,但只要对英文阅读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认知上的巨大差距是绝对存在的。我个人的建议是,分级阅读的体系可以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一个参考,但没必要严格按照分级的层次,一本本看过去。一切都在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高中的学生,拿着美国小学的分级读物读得津津有味,那当然可以去读,但如果学生对难度匹配,认知低幼的书籍不感兴趣,也没必要强行要求其当成任务来读。如果是强迫阅读,就不能称之为自主阅读了。当然,兰斯阅读体系中有HL系列,即高趣味、低难度的文本,可以让学生读,但数量和内容也都有限。


在小学低段和高中阶段,孩子能阅读的英语书籍与认知需求之间的差异相对比较小。因为在小学低段,以阅读英文绘本为主。绘本的好处是,很多丰富有意义的细节是通过图画表达的而不是语言。因而低段孩子在阅读绘本时遇到的语言障碍比较少。高中阶段,如果在小学、初中阶段接受了比较好的英语教育的话,孩子的英语水平整体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而不再局限于语言水平。这就是很多分级读物,并没有做到高中阶段的原因。


但在小学高段和初中阶段,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发展迅速,他们开始觉得绘本低幼,想阅读内容更加深奥,值得思考和回味的东西。实际上,的确也有很多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经典英文原著,但因其语言能力远远没有跟上,故在阅读那样的原著时,会遇到很多生词汇,出现阅读障碍,进而放弃阅读。这个时期就像“断奶期”,没有图画的辅助,又不能独立完成更高层次的阅读。


如果说,小学高段和初中阶段的英语自主阅读因语言水平所限,在英文阅读还没有达到自动化水平前只能被迫接受内容相对浅显的读物,那么课堂共读则提供了非常好的弥补这一缺陷的机会。如果说,分级阅读的原理是阅读内容要匹配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那么课堂共读则是引领和超越学生实际语言水平,使其有机会阅读思考认知匹配,但难度有些“超标”的读物,比如关于人类永恒生命意义和价值主题的经典英文名著。但这就会出现读本难度超过学生实际阅读能力,进而损伤学生阅读信心和兴趣的情况。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共读课上老师的引导作用,提供像绘本中的图画那样的“语言阶梯”,尽量减少生词汇的干扰,帮学生实现高一层次的整体阅读。


此时,教师需要做两件事:首先是选择读物的问题:选择既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思维水平,且语言比较简练、词句复现率高的读本。即将认知作为第一标准、语言难度作为第二标准。其次,是教学设计的问题。将语言难度作为第二标准必将导致,学生在词汇和句法上遇到一些障碍。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重点说明如何处理英文经典原著阅读教学中的词汇问题。




二、英文阅读教学中词汇处理的常见问题




只要是阅读教学,就避免不了词汇处理问题。下面先描述一下比较常见的两种词汇处理方法。


1.不恰当的教学环节


这种处理方法是,在开始阅读之前,将文本中所有可能成为学生阅读障碍的词汇都摘出来,让学生理解陌生词汇的含义,有的甚至是直接给出中文释义,俗称“扫清阅读障碍”。这种处理方式无论在学校还是培训机构都非常常见。它的优点是,处理完生词汇后,学生在进行后面阅读的时候就不会卡壳,后面的教学流程会比较顺畅。这就是很多老师喜欢运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流程清晰、操作容易。


但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反阅读的。有哪个人在阅读的时候,先把生字词先挑出来,查一遍字典后,再去理解文本呢?


这种做法会损伤几种重要的阅读能力:


(1)阅读勇气

有不少孩子不敢看英文书,因为怕自己看不懂。在我看来,这就是缺乏阅读勇气的。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先扫清生词汇,就会给学生一个暗示,要阅读,必须要把每个词搞明白。那么当学生手边没有词典或可利用的中文翻译时,就会认为自己无法阅读。


(2)忍受模糊的能力

如果老师在学生阅读前将每一个生词的含义都帮他们扫除干净,渐渐就会让学生失去忍受模糊的能力。就像习惯了把玻璃擦得一尘不染的人不能容忍上面出现任何污渍一样。但在英语阅读中,忍受模糊的能力至关重要,无论是原版读物或者是各种阅读考试题中,都会遇到生词汇。读者必须要能忍受这种生词汇造成的模糊性,并绕过它,找到主干道,才能顺利完成阅读。这种勇气、魄力和能力需要在长期带有模糊性的阅读训练中培养。如果一开始老师就剥夺了这种阅读机会,那么在实际阅读中,学生会被某些生词障了眼,而无法获取文本的整体含义。


(3)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文本语境猜测陌生词汇含义的能力不仅对于流利阅读很重要,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非常重要。如果老师在阅读前就已经给出生词含义了,培养这种能力的机会也就随之丧失了。



2.不恰当的处理方式


前面从课堂环节设计的角度阐述了不恰当的生词汇处理方式。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处理方式不当的问题,它可能出现在阅读前、阅读中。


(1)一刀切

所谓“一刀切”就是把所有生词汇都按照一个标准来处理。但在实际阅读中,不同的生词汇对阅读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词汇不影响文意的理解,就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有的词汇直接影响一句话或一个段落的理解。


(2)过分追求英英释义

全英课堂一直是英语老师们追求的方向,因为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输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但是不是一个中文字都不出现就是最好的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比如,有老师为了追求课堂全英,在单词释义的时候也全部用英语。于是有时就会出现,释义部分出现的词汇比原始那个词汇还难以理解。相当于用一个学生不懂的词汇去解释另一个不懂的词汇,比如,有老师用英文帮学生解释familiar,这个词汇时,给出这样的解释:easy to recognize because of being seen, met, heard, etc。这个英文解释里面的recognize是不是更难以理解呢?


(3)图片释义单一化

在小学中低段,很常用的一个方式是图片释义,因为它形象直观,既容易被理解也容易被记忆。但很多老师只用一张图片来释义。比如老师想要学生理解“fly”这个词,出示了一张鸟在飞翔的图片。老师心里想的是“飞”,但学生看到的可能是“鸟”或者其他引起他们兴趣的东西。这样的信息传递就是失败的。如果用一个图示来表达就是:

老师脑海里想着特征A,于是选择含有A特征的载体去说明,但忽略了此载体还含有特征B,C,D特征。把此载体传递给学生时,学生却只注意到了特征B。


 

                              

那么怎么处理这种问题呢?可以选择多张含有特征A的图片。如下图,这样学生在看到图片时,就会识别出其共同特征,从而获取特征A。有时为了加深对特征A的理解,还可以举近似的例子或相反的例子。有实验证明,当给学生出示一组相近或相反的词汇对比学习时,其效果要比独立学习单个词汇好。


 

                                                              



三、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中的词汇问题?




1.处理词汇前需要考虑的要素


考虑词汇含义是否影响阅读?词汇本身是否常见、或近期教学是否高频出现?文本背景是否能够协助猜测语意?学生年龄?图片、视频方法与词汇的吻合性?英英释义中是否会出现更生僻的词汇?


2.分类处理

结合以上需要考虑的具体要素,将词汇的处理分为以下几类:


(1)不用处理

对不影响文本理解的繁难单词,留在文本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标记出来,并主动忽视。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忍受模糊性,使其能够在不了解全部词汇的基础上,仍然能够获取文章的大意。


(2)文本内猜测

对影响文本理解,但能通过上下文语境猜测含义的单词,在课堂练习单中单独列出,尝试让学生猜测生词的含义。 


(3)文本外协助

这一类主要针对影响文本整体阅读,但很难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单词含义的情况。但其处理方式还需要根据词汇出现的频率进一步细分。这主要是从增进语言学习的角度来思考的。单词复现率高,被掌握的可能性就大。这个复现率不仅仅指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还包括其引起学生注意的频率。如果一个词汇在某一章中反复出现了多次,但是每次,学生都没注意,也没有有意识地去思考,这样的复现就达不到让学生有效掌握的目的。但如果老师能非常好地注意到反复出现的单词(高频词)并在恰当的时候创设机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那么学生就能在理解文章整体含义的基础上高效地习得高频词汇。


①高频词汇处理方式

对影响文本理解,但无法根据文本上下文猜测含义的高频词,可以给出英英释义或者辅助解释。当英英释义的难度甚至超过原词汇时,可以提供一个很容易理解的英文环境,让学生在简单熟悉的英文环境中猜测此词汇的含义。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增加词汇和文本交互的机会,加深学生对词汇英文与中文关系的理解。有些合成词,也可以通过构词法的规律协助学生利用已有的词汇知识解决新词汇问题。对于直观性非常强的词汇,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表情动作,恰当的图片,声音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②低频词汇处理方式

对影响文本理解、根据上下文也很难猜出其大意,且英英解释比较难理解,又不常用的繁难词汇,直接给出中文解释,协助理解。这部分相当于某些绘本中的图画部分,提供可理解英文文字之外的信息,协助理解整体。




四、举例




1.以《little prince》chapter 1为例,说明生词汇的处理方式。


A类词汇(不用处理):

 magnificent、primeval、response、intimately等词,只要借助句中其他词汇,便可知整句的意思,且这些词汇不在近段高频词汇的注意范围内,故而可以忽略这些词汇的影响,培养学生忍受模糊性的能力,使其能够在不了解全部词汇的基础上,仍然能够获取文章的大意。


B类词汇(文本内猜测):

chew, disheartened影响文本理解,但是可以根据上下文含义猜测词义。在设计阅读导读提纲时,在理解文章细节环节,可以设计猜测词义的题目。


C类词汇(文本外协助、低频):

swallow、ponder、devote、distinguish、concerned、consequence、sensible会影响文本含义的理解,且为近阶段低频词,直接给出中文含义。


D类词汇(文本外协助、高频):

boa constrictor影响文本理解,且是本章的高频词。可以结合书中的图片,也可额外再找一些图片,拓宽词汇所指的范围,同时加深学生的印象,协助学生理解。


注:masterpiece、clear-sighted 虽属于低频词,但是其为组合词,是有规律的。可以从词汇学习的角度,略微引起学生的意识和关注,以帮助学生分析其他类似的词,但前提是不冲淡整篇文章的理解。


2.补充说明


课堂共读,需要有导读练习单,且练习单的设计,一般先从理解文章整体结构和大意入手,逐步进入细节信息的理解和思维层面的探讨,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问题,将学生引导至阅读深处。词汇处理只是其中一部分,可能分散在不同环节。


此文将词汇这样分类,只是给被原著阅读中的生词汇困扰的老师提供一个参考方向,使其在处理生词汇时有一个依据,而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但这个分类不是绝对的,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有很多相互之间是交叉的。而且这样的词汇处理方式一定是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量身定制的,很难直接迁移和套用。



Chapter 1


we are introduced to the narrator, a pilot, and his


ideas about grown-ups


Once when I was six years old I saw a magnificent picture in a book, called True Stories from Nature, about the primeval forest. It was a picture of a boa constrictor in the act of swallowing an animal. Here is a copy of the drawing.


In the book it said: "Boa constrictors swallow their prey whole, without chewing it. After that they are not able to move, and they sleep through the six months that they need for digestion."


I pondered deeply, then, over the adventures of the jungle. And after some work with a colored pencil I succeeded in making my first drawing. My Drawing Number One. It looked like this:


I showed my masterpiece to the grown-ups, and asked them whether the drawing frightened them.


But they answered: "Frighten? Why should any one be frightened by a hat?"


My drawing was not a picture of a hat. It was a picture of a boa constrictor digesting an elephant. But since the grown-ups were not able to understand it, I made another drawing: I drew the inside of the boa constrictor, so that the grown-ups could see it clearly. They always need to have things explained. My Drawing Number Two looked like this:


The grown-ups' response, this time, was to advise me to lay aside my drawings of boa constrictors, whether from the inside or the outside, and devote myself instead to geography, history, arithmetic and grammar. That is why, at the age of six, I gave up what might have been a magnificent career as a painter. I had been disheartened by the failure of my Drawing Number One and my Drawing Number Two. Grown-ups never understand anything by themselves, and it is tiresome for children to be always and forever explaining things to them.


So then I chose another profession, and learned to pilot airplanes. I have flown a little over all parts of the world; and it is true that geography has been very useful to me. At a glance I can distinguish China from Arizona. If one gets lost in the night, such knowledge is valuable.


In the course of this life I have had a great many encounters with a great many people who have been concerned with matters of consequence. I have lived a great deal among grown-ups. I have seen them intimately, close at hand. And that hasn't much improved my opinion of them.


Whenever I met one of them who seemed to me at all clear-sighted, I tried the experiment of showing him my Drawing Number One, which I have always kept. I would try to find out, so, if this was a person of true understanding. But, whoever it was, he, or she, would always say:


"That is a hat."


Then I would never talk to that person about boa constrictors, or primeval forests, or stars. I would bring myself down to his level. I would talk to him about bridge, and golf, and politics, and neckties. And the grown-up would be greatly pleased to have met such a sensible man.



编者按:


很想问各位,看完莉莉老师的文章,你感受到了莉莉老师把自己的经验和盘托出、毫无保留的真诚无私了吗?


如此真诚的莉莉老师将在今晚(7月21日)20:00-21:00,在线和大家聊聊孩子的英语学习,英文阅读,请扫下面贞元虞姐姐的微信,让虞姐姐邀你进公益讲座群,与莉莉老师真诚沟通!





贞元课程:

小学数学  四、五年级期末总结   宋宋老师又钓鱼了   五年级小论文

中学数学  初一期中总结  提前学

语文   小学低段绘本阅读  小学中段海量阅读   小学高段广谱阅读

英语  英语绘本教学   在英语阅读中培养思辨能力

艺体  户外音乐节


戏剧表演:

星空教室三下《人鸦》   橄榄树教室四下《彼得·潘》   River教室五下《威尼斯商人》   小贝壳教室一下《彩虹鱼》   海螺教室七下《歌剧魅影》  《歌剧魅影》震撼出演


期末叙事:

星空教室三下   River教室五下   橄榄树教室四下   小贝壳教室一下   海螺教室七下


贞元活动:

线下公益讲座  线上公益讲座



- END -


开封贞元学校 2019年秋季

预设学前1-8年级学位

欢迎咨询

电话/微信:178 3783 8610 虞老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