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在纽约被疫情和孤独包裹着
2020年底,我结束了在美国5年半的留学生涯,从美国中部的玉米地搬到了东部的纽约。
工作是之前实习过的一家小型投资公司,大部分都是中国和亚洲的业务。2019年和2020年暑假,我都在这实习。2020年下半年,我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期,一边划水上课,一边继续在这里远程实习。
这年头工作不好找,我也不敢奢望太多。两年的实习,我对这家公司和老板也熟悉了,很早就定了毕业后来这里工作,做数据分析。
刚搬到纽约,正逢特朗普下台、拜登上台。那段时间,美国闹哄哄的,我好几次看到我家楼下有人在游行示威。暴力的打砸抢是没看到过,不过看到过两帮人当街对骂的,互相扯宣传牌,然后一帮围观群众起哄。
这个时候,我总是站在屋子里,等到游行的人过去了,再出门。公寓门卫是个黑人大妈,人很和善。她知道我是在避让游行的人群,好几次我们四目相对,抿嘴一笑,然后她指着外面游行的人群说:全是shit!
整个2021年,疫情一直与我相伴左右。微信这头,妈妈每天千叮咛万嘱咐:美国乱的很,没事别瞎出门。
但是人在纽约,不出门是不可能的。在被不安和愉悦交替支配的心情下,2021年一年,纽约的餐厅、博物馆、商场、电影院、公园我都没少去。
大多数时候,走在纽约的大街上,大家对疫情似乎并没有恐惧的心态——虽然人口800万的纽约市累计确诊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对于疫情的态度和疫情下的生活,我也只能“入乡随俗”。
不过9月份的时候,我还是不幸“中招”,核酸检测为阳性。
当时8月末的时候,我们公司好几个人请了年假出去玩,我也去了跑去迈阿密玩了几天。回来之后,办公室好几个人都感染了——不过至今也没弄清楚是谁传染了谁,源头在哪里。
公司一个同事最先确诊后,老板要求大家都暂时在家办公,然后去做核酸检测,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发现自己“中招”的。不过我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只是有点轻微的鼻塞,也没有去看医生。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无症状”,在家自我隔离了休息几天,5天后再去做核酸,就阴性了。
这事至今我都没有跟我家里讲。讲了之后他们一是担心害怕,二来肯定也会埋怨我到处乱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报喜不报忧,是我留学这几年和父母相处的潜规则了。
在纽约工作一年,一切还算按部就班。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不适应,除了钱总是不够花。
纽约生活成本高,自己又想维持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且可以不用向爸妈要钱来维持这种生活,这种“自力更生”的感觉比读书时候好N倍,只是发现最后基本都“月光”了。
我原来说还想总结一下自己工作第一年的收入和开支,但是看着账户里面仅有的几千刀存款,觉得账算的再细也没啥意义。
除了钱不够花之外,工作一年的最大的感受是孤独感。读书的时候,身边有一群同学一起吃喝玩乐,来到纽约后,基本上就过上“寡居青年”的生活。虽然纽约也有几个同学,但是一年也就吃过几次饭。公司里面有不少ABC,试着融入他们,但是发现也不容易。
而疫情又将这种孤独感放到最大。
确诊后在家隔离的那几天,我心里时常瞎想:我的症状会不会严重起来?我会不会到时候呼吸困难、卧床不起?万一我挺不住了要去医院,我难道就孤身一个人去住院?要是昏迷不醒,医生打电话给我父母,他们是不是要飞过来?再想得坏一点,万一我一个人半夜在家里挂了,病死他乡,是不是等到尸体发臭了别人才发现?
好在我最后没啥大事。转阴之后,又没心没肺和同事去外面吃了一顿。
圣诞假期,我和几个中国朋友去了缅因州滑雪。虽然现在美国疫情似乎又严重起来,但大家也熟视无睹了,总不至于一直在家“憋着”,靠网络生活。我们想着缅因州乡下地方,总是想对安全一些,就选择去那里透透气。
我的另外几个中国朋友,因为对疫情的担心,选择整个圣诞假期在家里“宅着”,其中一个朋友跟我说,自己已经5天没出门,也5天没洗头了,已经回到原始社会了。我想了想,我之前最长的纪录是9天。
2021年我还有一件高兴的事情,就是拿到了工作签证,不过人生的困扰并没有因此减少——没有工作之前,愁找工作,愁能不能拿到工作签;工作签拿到之后,开始想是长期在美国,还是到时候回国?
短期内不会结束的疫情,让这种选择变得困难。
我好几个同学,同样是因为对疫情的顾虑,毕业后选择“彻底”回国,现在时常听到他们私下抱怨国内各种不爽。这种不爽可能在我在美国的不爽有着相同的本质,但是现在的环境下,已经回国的再来美国就很麻烦了。
我的工作签证是三年,至少能在美国呆三年。人生充满不确定性,疫情下的人生更是充满不确定性。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会在这里工作满三年,不知道会不会一直在这里待下去。
不过唯一能确定的是,如果我在美国继续工作下去,未来几年还将继续被疫情和孤独感包裹着。作为弱小的个体,在选择美国生活中那些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只有面对这种包裹,最多偶尔小心翼翼撕开一个口子,放飞一下自我,比如跑去缅因滑一次雪。
这大概就是疫情大时代背景下的留美人生吧。
* 本文作者来自玉米地的Sam,《留学字典》独家发表,欢迎投稿。
教育·看世界
美高学生的寄宿生涯 | 芝加哥的两个平行世界 | 我们对美国的认知来自何处?| MIT有多少中国学生?| 我的美国黑人邻居 | 英国大学申请人数创新高 | 北大清华和哈佛MIT的毕业生去向 | 被隔离的2021年,出国赛道却异常拥堵 | 诺奖获得者的“非典型”学霸人生 | 北大、哈佛计算机专业的异同 | 美国每年为中国提供3所无形的“985”
分享·留学圈
我的63岁华裔同学 | 文科留学生进Facebook工作 | 在纽约讲脱口秀的哥大留学生 | 上海某区不招一年制硕士海龟 | 深国交帝国理工录取人数全球第一 | 年入百万上海家庭是否该出国留学 | 进藤校后,我发现这可能是错误的选择 | 从硅谷到上海,海归码农经历了什么 | 美国大学给国际学生奖学金 | “双减”下,本届家长感悟“体制外”教育真谛 | “学二代”浮出水面
数据·申请季
2022年早申录取统计 | 加州大学历年中国学生人数 | 弗吉尼亚2022年早生人数创新高 | 没被录取怎么办 | 美国大学国际本科生录取率 | 芝加哥大学新生背景 | 近三年早申数据汇总 | 耶鲁招生办解读录取流程(5篇)| 哈佛手把手教你填Common App | 哈佛对高中课程建议 | USNew大学排名、文理学院排名 | 伯克利、UCLA在国内百所高中录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