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匀先 | “考试之旅:本地和全球叙事”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朱匀先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考试之旅:本地和全球叙事”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朱匀先

上海嘉定博物馆、

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

(现任韩天衡美术馆书记)



科举是具有全球影响的传统考试制度,是当今世界各类考试的源头,它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地时间2019年11月5日,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孔子学院牵头,嘉定博物馆(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英国语言测试协会(UK Association of Language Testing)、全球最大教育集团培生(Pearson)教育集团共同主办的“考试之旅:本地和全球叙事”(The Journey of Testing: Local and Global Narratives)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在南安普顿大学顺利召开,吸引了中国、英国、荷兰、墨西哥、波兰、泰国、沙特阿拉伯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参加,是促进国际科举学研究的学术交流,探讨跨文化背景下考试和教育方式的发展方向的一次影响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盛会。


一、会议主旨及议题


本次会议是博物馆、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三方学术交流的互动成果之一。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孔子学院牵头,嘉定博物馆(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英国文化协会、英国语言测试协会、培生教育集团共同主办,于2019年11月5日-6日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举行。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促进和推动国际有关考试历史和制度、教育及语言测试新方法的研究,加强中英高校、博物馆和研究机构在学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促进南安普顿当地居民、华人华侨、大学师生对于以科举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理解。

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1.中国科举考试:发源地和其全球化;2.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对现代考试制度的影响;3.考试与教育的关系;4.考试方式变化和未来AI技术对考试发展的影响等。


二、会议整体状况


本次会议参会者共约60余人,安排了16场关于科举考试和教育考试的主题报告。总体来看,会议充分反映了国际层面对于考试历史及其制度研究的综合汇通和深广水平,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规模适中,辐射面广。会议在南安普顿大学的花园庭院举行,会场座位有限,但座无虚席。从参与者的国籍构成来看,国际学者众多,来自中国、英国、荷兰、墨西哥、波兰、泰国、沙特阿拉伯等多个国家的学者以此会议为平台,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

二是内容紧凑,规格较高。一天16场主题报告,涉及科举与丝绸之路、科举与江南文化发展、考试制度的现代沿革等等。该活动还受到南安普顿校方的高度重视,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副校长亚历克斯·尼尔(Alex Neill)博士到会致辞并参与学术活动。



三是反响良好,关注度高。该会议通过当地高校和孔子学院平台进行宣传,当地华人华侨领袖、著名博物馆策展人、留学生、以及中国文化爱好者不约而同,闻风与会,对会议的主题和内容表现浓厚的兴趣。

四是形式多元,科普性强。本次研讨会除了主题报告外,还举行了以“中国科举文化及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为主题的图片展,以图片、文字、实物资料和科举文创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越南等国的影响。


三、会议议程综述


会议于2019年11月5日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花园庭院报告厅内正式举行。共分开幕式、开场演讲、主题演讲和学术报告四个环节。



开幕式由南安普顿孔子学院英方院长郑英教授主持,在主持人介绍与会嘉宾之后,南安普顿大学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亚历克斯·尼尔(Alex Neill)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尼尔校长学贯中西,在担任现职之前,曾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哈里斯堡大学、三一大学、圣安东尼奥大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在促进国际文化研究与交流方面有不少贡献。首先尼尔校长对来自全球的研究者齐聚一堂表示欢迎。

他表示,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强烈兴趣和高度关注,他很期待聆听这次会议中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国家,比如墨西哥、英国、波兰、泰国等地的科研工作者对考试开发、考试实施和中国科举全球化影响的探讨和演讲,他对此次学术研讨会充满期待。

会议的开场演讲人是英国语言测试协会主席、英国文化协会测试和发展部负责人巴里·欧·沙利文勋爵。他的演讲题目是“探索中国科举制度的遗产”(Exploring the Legacy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s)。

巴里·欧·沙利文教授认为,考试制度的发源地是中国,中国科举制度对各国的考试制度的建立和体系的构成都有一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考试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安全性(Security)、反拨效应(Washback)。一是考试标准化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比如说统一打印的考试卷(Printed Papers)或者答题纸受到朱卷、墨卷的启发;定时考试(Timed Papers),规定时效来检验学习成果,这与会试、乡试每次考三场、每场考三天,殿试限定当天交卷异曲同工。监考(Invigilation)方式,巡考、按号入座等都脱胎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相关规定。二是考试安全保障措施受到科举制的影响。三是反拨效应,及考试、教育和学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紧接着,由全球最大教育集团培生教育集团学术标准和考试主任罗斯·柯蕾沙姆(Rose Clesham)博士作为会议专家代表做开场演讲。罗斯·柯蕾沙姆演讲题为“英国考试30年:回到未来?——信任,标准与技术”(30 Years of Testing in the UK: Back to the Future?-Trust,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演讲讨论了英国考试的变化和未来AI技术对考试发展的可能引导作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考试测评产生巨大影响,命题、考试实施、评卷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考试评卷完全是通过人工进行,费时费力,效率低。目前即使是使用了网上评卷扫描系统,主观题评分依然需要人工,书面笔试之外的口语考试更是无法大规模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完全可以解决上述需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学习专家评分,计算机可以完成纸笔作答主观题智能评分,并且具有较高的评分准确度和稳定性。演讲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考试命题、英语听说考试、纸笔考试评卷和标准化考场建设4个方面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教育考试方式的重大变化,同时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考试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学术报告环节分别由AFM克拉科夫大学(AFM Krakow University)阿·森德瑞(A. Sendur)教授、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里卡尔多·德·拉·加扎卡诺(Ricardo de la Garza Cano)博士、香港理工大学曾俊欣博士作为与会国际学者的代表作报告。

阿·森德瑞教授的报告题“数十年来波兰入学考试中外语论文发生的变化”(The Changing Face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Paper at the Matriculation Examination in Poland over the Past Decades)。报告研究“二战”以后、苏联解体到波兰加入欧盟等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变化的时间点,波兰推行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执行三周期为主的学位体系和欧洲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ETCS)后,波兰大学入学考试中外语论文发生的变化,分析了这些变动的差异和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进一步加速波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里卡尔多·德·拉·加扎卡诺博士的报告题为“墨西哥的教育考试制度”(Educational Testing in Mexico)。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发展史,阿兹特克人早在西班牙人入侵墨西哥之前的几个世纪就建立了庞大的阿兹特克教育系统,进行宗教、艺术、手工技术、军事等方面的教育。19世纪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拉美社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人口涌入、城市化变迁,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数量同时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墨西哥十分重视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制度。墨西哥现行教育制度以1917年宪法和1973年联邦教育法为依据。由全国教育体系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个系统组成,后者主要是为农村地区、土著居民地区以及其他没有机会受到正规教育的人设置的。曾俊欣博士的报告题为“汉语使用情况评估——香港幼儿园基于游戏设计的、把中文作为辅助语言的适龄语言考试观察和见解”(The Journey towards Chinese Language Usage Evaluation(CLUE): Insights and Observations from Designing Play-based,Age-appropriate Language Testing for Chinese-as-an-Additional-Language(CAL) Students in Hong Kong kindergartens)。通过香港的以非汉语为母语的幼儿园,把汉语教学作为辅助语言教学的一些尝试,对当地幼儿汉语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下午研讨会由来自嘉定博物馆(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朱匀先作为会议专家代表做开场演讲。朱匀先馆长的演讲题目是“科举与文化传承——以上海嘉定为例”(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Culture Transmission: A Case Study of Jiading, Shanghai)。

演讲讲述了中国江南小城嘉定800年来,因为崇文重教、热衷科举,实现了“顽旷难治”的荒蛮之地到“无嘉不成教”教化名城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本身都是科举考试的参加者。他们通过兴建各类学校(县学、书院、义学等),倡导乡绅捐田、捐粮、捐资助学,让尽可能多的普通人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并通过科举考试打破阶级壁垒,改变个体命运,进而以助学的方式回馈乡里,形成良性循环。即使在中国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嘉定重教之风依然不减,产生了一大批以沈恩孚、潘指行、黄辛白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主题演讲环节分别由贝德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Bedfordshire)的丽兹·汉普·里昂斯(Liz Hamp-Lyons)博士、欧洲共同语言框架的重要开发者之一约翰·德朗(John de Long)教授为代表做主题演讲。丽兹·汉普·里昂斯博士的演讲题目是“笔试,还是辩论?”(Written Examinations Vs Oral Disputation?)。

演讲指出,考试的观念和制度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中国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官僚体制(bureaucracy)的民族,唯贤是举(meritocracy)。因此中国很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选拔人才,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然而,科举从宋代以后不再考“身、言、书、判”,所以就没有口试。中国的考试制度重视笔试——文字的表意,相对而言,西方更重视口试、辩论。这也直接影响了东西方教育理念和考试方式。演讲从教育的视角专门讨论了欧洲考试(笔试和辩论)的历史,比对同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变化,对未来教育方式和考试理念进行展望。

约翰·德朗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欧洲考试评估的历史发展”(Historical Developments of Assessment in Europe)。演讲回顾和总结了欧洲考试评估的历史演化过程,指出了它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教学考试与评估研究的一些建议,一遍更好地服务教学和考试。

学术报告环节,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的纳撒尼尔·欧文(Nathaniel Owen)博士、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艾哈迈德·扎拉尼(Ahmed Al-Zahrani)博士、兰开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的格林·琼斯(Glyn Jones)博士、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拿博·阿特蒙昆(Napol Artmungkhun)、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阿卜杜哈默德·阿杜拉希姆(Abdulhameed Aldurayheem)博士、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莉迪亚·梅·汤森(Lydia May Townsend)博士作报告。

纳撒尼尔·欧文博士的报告题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直至今天采用择优录取的考试体系的社会和道德传统”(The Social and Ethical Legacy of Adopting Merit-based Systems of Testing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rough to the Present Day)。报告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角度、纵横两个纬度对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直至今天,英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进行研究。一是在从宏观角度对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改革进行考察的基础上,选取个案从微观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二是从纵向上以时间为线索,追溯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择优录取的根源,探讨其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在英国社会不同利益群体间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宗教对其发展演变的影响,总结了择优录取的考试体系的特色、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艾哈迈德·扎拉尼博士的报告题为“对宗教教育影响沙特阿拉伯当前语言评估实践可能性的历史探索”(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the Possible Religious Education Impact on Current Language Assessment Practices in Saudi Arabia)。报告中指出,在沙特阿拉伯,以《古兰经》为主体的宗教教育体系不仅传播伊斯兰教,也是传授知识、修炼品性、培育精神的重要途径。阿拉伯文学的重要文学创作素材依然取自于《古兰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语言的规范化和统一性。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信仰同一种宗教中,不断地发展和规范着阿拉伯语,并逐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语法学、修辞学、韵律学等学科。宗教教育已经并且也将持续对阿拉伯的语言评估体系已经产生重要影响。

格林·琼斯博士的报告题为“用磁带考试:旧技术的影响”(Testing with Tape: The Impact of an old Technology )。报告指出:技术无所不能目前还行不通(Technology is everything that doesn't work yet)。报告通过ARELS考试中听力理解、脚本对话、主题讲述、情景对话等考试项目中磁带相对于数字技术具有低成本、低能耗、稳定性强、读写分离、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势,探讨了旧技术在新技术高速发展时作用。

拿博·阿特蒙昆博士的报告题为“泰国英语考试和评估的历史:1960年至2000年代的故事”(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 in Thailand: A Story from 1960–2000s)。报告用视频和讲演生动讲述了1960年至2000年期间,泰国对于英语口语的认识,以及英语教学和考试标准的改变。

阿卜杜哈默德·阿杜拉希姆博士的报告题为“沙特阿拉伯的GAT一般能力倾向测试”(The General Aptitude Test GAT in Saudi Arabia)。报告通过沙特阿拉伯的GAT测试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家庭情况、从事专业的人在一般智力、语言能力、数理能力、空间关系理解力、形状知觉能力、文书知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手指灵活性及手部灵巧性方面的差异,并就能力结构的差异,分析可能导致差异的原因、差异人群各自的优势领域,以期对教育方式的改进和就业选择有所帮助。

莉迪亚·梅·汤森博士的报告题为“1888年英国议会抗议竞争性考试的弊端”(The 1888 British Parliament Protest against the Evils of Competitive Examination)。1888年10月,英国议会举行了反对竟争性考试的弊端的抗议活动,随后该抗议意见被发表在19世纪的杂志上,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兴趣。演讲将抗议中关于考试的主张与当前关于考试的论述进行了比对,讨论了英国议会的意见对英国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影响。

会后,11月6日-7日在南安普顿大学校园内,11月9日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布什大厦(Bush house),还分别举行了以“中国的科举考试”为题的图文展览,吸引了许多师生、当地居民和有关业界同行前来观展。



综上所述,“考试之旅:本地和全球叙事”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兼具较高学术性和文化传播普适性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球不同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科举考试的影响和全球化为主线深入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教育考试改革话题及潜在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会议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科举文化对欧洲、美洲、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影响,对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启示作用。


(发表于《科举学论丛》2020年第1辑,中西书局,2020年8月,184-189页)





更多精彩阅读:

  1. 张亚群,杨秋玄:越南儒学科举百年回顾国际研讨会综述

  2. 第二十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3. 共襄盛举论科举——刘海峰教授在第二十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4. 童生考院看科举——李世愉研究员在第二十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5. 【美】李弘祺:公平之外——2022年科举学会议致辞

  6. 【美】戴沙迪 | 奇才、奇观、奇器:探讨科举制度及其独特性

  7. “近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与考试文化”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8. 考试与中国社会(北大文研论坛)

  9. 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作者因此文入围新浪网2005年度文化人物)

  10. 刘海峰:科举制为何需要平反昭雪

  11. 吴根洲  王  琪:进士家族数量与规模的边界框定——以清代江西为例

  12. 李木洲,刘海峰,黄维乔:《千年科举革废的历史考察与分类分析》(SSCI)

  13. 汪毅夫:文献中的科举与明清社会生活

  14. 萧山科举文化馆考察纪实

15.重磅荐读 || 本号开办以来流量热文排行30篇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