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客流观察 | 2022年中国城市地铁客流情况总结报告

Metro Bay 2023-07-11

Metro Bay

欢迎关注我们的兄弟公众号——Metro Delta!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Metro Delta Author Metro Doves


|图:Metro Dove

|文:Metro Dove


近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了2022年度统计分析报告,也标志着全国2022年的城轨关键运营指标全部出炉。让我们来看看去年在疫情压制下,各地的地铁客流量情况如何吧!

欲想了解更多客流相关的指标,可以参考此前的地铁科普:科普 | 拥挤=客流大?列车拥挤度与线路客流有什么关系?

01

2022年中国城市地铁客运量统计表



  • 全年日均客运量总体概述:

内地46城2022年日均客运量约5267w人次,较2021年下降18.7%;港澳台6城2022年日均客运量869w人次,较2021年下降3.4%;中国52城2022年日均客运量6136w人次,较2021年下降16.9%。


日均客运量突破600万,全年总客流量20亿以上的依次有广州、上海、北京(和香港)。


日均客运量突破400万,全年总客流量10亿-20亿的依次有深圳、成都。


日均客运量突破100万,全年总客流量5亿-10亿的依次有杭州、重庆、武汉、(台北、)西安、南京和长沙。


日均客运量较2021年实现正增长的包括内地9城(杭州、青岛、厦门、哈尔滨、福州、贵阳、洛阳、芜湖、绍兴)和台湾全部4城。另有金华、南通、台州在2022年开通首条轨道交通线路。



  • 全年其余运营数据总体概述:

内地46城完成进站量116.0亿人次、客运量192.5亿人次、周转量1570.7亿人次·公里,2022年开通新车站559座、里程947.58km;另平均线网运距13.54km,站均客流强度0.9695万人次/站,里程客流强度0.5836万人次/公里。


港澳台6城,完成进站量19.9亿人次,客运量约31.7亿人次,2022年仅香港开通东铁线过海段2站3.4km;各地客流强度差异巨大,不宜直接平均。


中国52城2022年完成进站量135.9亿人次,客运量约224.2亿人次,开通新车站561座、里程950.98km。


客流强度方面,内地2022年仅广州、上海、北京、深圳、成都、重庆、西安、南京和长沙站均客流强度突破1.0万人次/站,其中广州突破2.0万人次/站;仅广州、上海、北京、深圳、成都、西安和长沙里程客流强度突破0.7万人次/公里,仅深圳、广州突破1.0万人次/公里,深圳连续4年里程客流强度居全国榜首。



  • 工作日、休息日对比:


前15城所有城市全年工作日均值连续两年皆高于休息日,且休息日降幅均大于工作日,即使是以往休息日十分强势的长沙也并未例外(杭州虽无每日数据,但从以往客流推断应也如此)。不过单月方面,10月有郑州、长沙两城休息日均值超工作日,单日则有苏州于中秋当天达2022年新高。


一般来说,线网体量越大,其通勤服务范围增强,通勤客流会逐步提升,同时随着城市多中心化,周末部分休闲出行需求,如公园遛弯、逛商场等无需再进入市中心,此消彼长之下工作日客流往往会逐步超越并甩开休息日,北京、上海最为明显,深圳、成都等工作日也明显领先,单中心且商贸客流较多的广州虽也有此趋势,但现象相对不明显。而在疫情之下,非必要出行压制现象更为明显,休息日客流下降幅度往往更大,而工作日由于通勤客流属于刚需,往往相对稳定。



第16-30城2022年全年工作日均值也皆高于休息日,甚至连南宁、南昌等节假日型城市也难逃疫情压制的“魔爪”。同样的,单月仍有南宁、南昌、合肥等传统节假日型城市出现单月休息日均值高于工作日的情况。



后16城的线网规模都比较小,因此出现了东莞、洛阳、芜湖、台州等休息日均值超过工作日的城市,反映了它们的通勤客流偏弱,而节假日容易出现观光休闲客流,从而冲高的客流特征。其中东莞又较例外,属于以周为单位跨市通勤特征较强的城市,因此其周日客流明显较高。



港澳台情况各有各特点。香港年初遭到大规模疫情,下半年逐步转向,客流逐步回升,但离2021年清零时代仍有百万之差,离2019年更是有近两百万之差,不过其休息日跌幅较工作日小,这也是2023年内地客流重要的参比数据之一-既有线仍难以恢复到2019同期水平,客流增长点主要为新线开通,同时工休差距会因旅游客流复苏而较前几年有所缩小。澳门和内地政策保持一致,旅游客流大幅缺失,客流持续位于低位。台湾省2022年5-6月仍受疫情影响严重,但此后随着政策转向,客流同样稳步回升,4城分项日均值皆较2021年有一成以上增长,线网较小的城市受年中休闲客流下降更多,增幅差距较大,而体量较大的台北两项均值增速几乎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休息日进站高于工作日,说明其客流特点和内地,乃至世界主流大城市都不太一致,休息日反而有更多乘客进站出行。但其原始数据换乘系数设定差距巨大,导致换算后工作日客流高于休息日,而内地城市休息日和工作日日均换乘系数差值最多不超过0.05,Metro Delta对此保留意见。


关于工作日、休息日客流对比,详情可回顾:

科普 | 不同城市的地铁,共有哪几种客流形态?


02

2022年中国城市地铁周转量、运距情况


各市周转量(单位:wkm)简图如下:



梯队内部排序方面,前3名颠倒为“北上广”,9/10名中南京超越西安居第9,说明相对来说西安的需求集中在市中心,而南京S线较多,运距较大。类似的事情发生在青岛,其11/13两条市域线显著拉高了运距。


全网平均运距(周转量/进站量,单位:km)简图如下:



可见线网规模和整体运距呈一定正相关,线网规模越大运距往往越高-毕竟换乘系数往往也上升,长距离通勤的便捷性提升。但运距高有可能是因为只开通了市域线(如温州,嘉兴、台州等)。绍兴开通1号线全线后,运距较2021年显著回落。


若考虑换乘,即(周转量/客运量)指标,可以得到平均单线运距:



可见线网规模较大的城市,其单线运距普遍落在7-9km之间,而这些城市里面,北京上海又相对较大-说明它们的城市框架已经拉大得比较充分了。而超过10km的城市多为站距较大,线路数较少的网络,小于6km的往往是其它制式拉低又或者建成区较小,远距离通勤需求小。


总体来说,考虑线网效益,进站量和客运量自然是最重要的指标,但周转量及其强度也不容忽视。地铁兼具大运量和速度快的特点,其中远距离运输功能应该是要被合理开发的,因此相比起里程客强0.7w/km合格线,新的周转强度4wkm/km显得更为合理-2022年共有13城实现合格,包括客流前11城和沈阳、厦门。对于有余力的一二线城市,建设一定比例的郊区线及市域快线,进行产业和人口发展的疏导,是十分重要的。


03

线路断面客流情况


目前关心客流量的读者可能存在一种误区——由于客流强度指标易于获取,而将其摆在过于重要的位置。客流强度指标只是建立一个目前地铁效益的最低标准-无论是0.7w/km还是4wkm/km,预计达到该效益的线路就可以上马建设,至于全网是否达标并不重要——毕竟该指标并未考虑分线实际情况。因此对于线网来说,其单线断面和拥挤度才是更重要的,也反映了城市主要客流走廊方向,以及未来修加密线应秉持的思路。


各地各线路断面客流情况如下:



可见一线城市主要通勤线最大断面都在3.5w以上-一般对应需要6A/3min间隔才有较好的乘坐体验。而对于京广部分线路车型小的硬伤,只能进行大小交路和不对称运输,对最大断面区段进行加密。其中对于北京上海,其人口绝对值增长应该基本结束(当然顶尖人才仍会不断吸纳),加之新线不断实现分流,老线的最大客流可能已经定格。广深落户政策相对宽松,其人口绝对值仍可能进一步增长,还需要建设更多的分流线以及导流线缓解压力。线路编组方面,由于建设资金充足,潜在需求仍不小,因此尚未有转向中小编组的必要,不过8A编组线路仍然应该用在刀刃上,同时可以开发市域线网,进一步将都市圈的通勤时长缩小。

而客流前10名的其余6城,除了成都1号线以外,其骨干线路断面多为2-4w,6A/3min间隔已经可以基本满足这些线路的需求,因此从这个梯队的城市开始,盲目追求8A编组必要性已经不大,加上新线线位往往不如老线,因此更多的6A,更好的运营组织,可能是更好的思路。

而前10城以外的城市,无一断面客流超过3w,最大的为厦门2号线的2.35w-说明对于这些城市,没有使用8节编组地铁的必要,新线编组以6A或6B为宜。目前来看,沈阳、青岛等城市地铁客流潜力较大-市区公共交通体量较高,但市区线较少,因此市区线逐渐建成后其客流应还有大的上涨,但客流断面是否会进一步上涨有待观察。而哈尔滨潜力在2023年逐步兑现,客流大幅提升。

最后观察2019年底以来开通的新线,这些新线基本上没经历过疫情前时代,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未来线路客流断面的最大可能。一线的上限是深圳10的3.83w,逆势上涨并超过除成都1号线以外的所有非一线城市线路,说明客流需求相当不错,但离喂饱它的8A编组仍有距离。其余城市表现最好的为成都9、成都5和厦门2等,成都9号线属于西南二环线,切向客流大,断面已经超过了7号线。而厦门2、杭州5等线路断面也未达2.5w。考虑成都人口较多,腹地较大,其客流体量已经自成一档,编组可以适当提升,但也不宜过多使用8A。而客流未进前5名的城市,新线建设时不宜按近期断面超过2.5w进行选择(报批要求之一是预测远期3w,按此标准实际上未来能达标的新线已经甚少),即使有财力提高舒适度,6A编组也应绰绰有余(8A土建成本高,车站长,乘坐体验也未必很好)。


04

单站最大客流情况


各市最大单站乘降量简图如下:



如果说断面客流一般是反映城市的通勤效益,那么单站最高乘降量多数时候下反映的是城市的节假日爆发力。因此,多数城市单日单站最高乘降量仍发生在七夕、情人节等特殊工作日,或节假日前一天、或节假日内部(多数是首日、个别为次日或最后一日),但和2021相比,发生在节假日内部的比例有所减少,也说明2022年在疫情压制下,节日爆发力大幅减弱。而部分线网体量不大的城市,因其明显的节假日属性及单中心线网形态,单点客流反而能超过前面的很多城市-如长沙的最大单点客流居全国第4。车站位置方面,多为重要商圈或枢纽站,而且往往是骨干线换乘站(如体育西路、世纪大道、深圳北站、五一广场等)。


05

换乘系数总表


2022年各地换乘系数情况如图所示:



其中双线线网换乘系数多为1.2上下,3-4线一般能达到1.3-1.4,市区线密集、运距小的城市在中小体量下都能冲到1.5+乃至1.7+。而对于大体量线网,1.5+是标配,超过400km应该要到1.6+,而超过500km一般要到1.7+。对于年中或年末开通新线的城市,其全年平均换乘系数意义则相对小。

换乘系数同样不宜追求过高或过低,合理的就是最好的,而且这和城市路网和线网结构有关,体量近似的城市里面,中心区交流密集的,换乘系数往往不会低,而结构松散一些的换乘系数就会偏低。对于线网规划,能做的只能是减少无谓的换乘,比如避免郊区线单点断头,和因为交而不换导致的绕路。


06

轨交占比


2021-22年各中心城市轨交占比情况如图所示:


大多数城市2022年轨交占比仍继续上涨-疫情对公共交通进行共同打击,而地铁往往更抗跌——一方面是新线增加,另一方面是便捷性和乘坐轨迹更简单。而个别新线数量少,疫情影响严重的城市,则有所下跌。

轨交占比上涨比较快的城市有上海,杭州,南昌,宁波等,都是有相对自身来说大体量的新线开通,优化了线网结构和密度。而其它城市多数是因为客流培养带来的自然增长,或少量新线开通带来的提升。

目前轨交占比高的多为运营里程长,开通时间早的城市——线网超过400km的城市除重庆情况特殊外都突破了五成。这些城市的地铁新线主要任务是提高乘坐舒适度,对拥挤的既有线进行分流,让更多人出行转向公共交通,换句话说,提升的应该是轨交占全部出行的比例,而不是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而对于中小体量且轨交占比已经达到50%以上的城市,地铁建设可以适当放缓,然后考虑进一步的公共交通运输优化,激活其它客流潜力。

而对于轨交占比30%-50%的城市,他们的线网体量往往属于中等,客流体量也不少,但还有一定开发的空间,对于它们来说,优化公交和地铁的接驳,引导更多乘客使用(新)地铁线,进行客流培养,是更必要的。

对于轨交占比小于30%的城市,多数客流体量较小,也还有充足的发展空间。这些城市地铁建设速度普遍缓慢,而且不乏公共交通体量扎实的城市,假如剥夺它们报批地铁新线的空间,并不利于它们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地铁线网一般到4-5线才是效益高峰,只建设1-2条就停止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建设资金少,难度大的城市,也可以考虑适当的扶持,帮助这些城市更好地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嘛。

此外有一个特例——重庆,其公共交通考虑的是全域总量,因此轨交占比有失偏颇,当然其地形劣势导致它要达到其它城市的覆盖度需要更多的线路,具体可以翻看此前的年报。

进入2023年,交通运输部公布口径改为以省为单位,因此除了直辖市仍可以进行观察外,其余城市轨交占比均难再次得知,只能查阅各市公报获取。但从1-2月情况来看,个别省的公共交通体量已经不如2019同期其中心城市的公共交通体量,有今年1月整体客流仍处于疫后恢复期的因素,但也有疫情对公共交通客流打击的因素。


07

2023展望


2023年开年势头喜人,2-3月全国总量及各城市客流屡创各类新高,工作日内地总客流已经稳定在8000w以上,而休息日,尤其是周六客流上涨更明显,内地周六总客流和普通工作日已经不相上下,是2019年也难以见到的现象。希望全国总体客流能维持稳中有进,公共交通持续恢复,也更希望客流不再受到各类大型传染病的影响。



来源



往期精彩回顾 -
为什么广州地铁3号线这么拥挤?
客流观察 | 广州地铁2023年3月客流月报
季度观察 | 广州地铁各新线进度对比与开通日期预测(2023春季篇)
现场直击 | 广州火车站地铁出入口编号调整!里面居然有历史遗迹?
深度 | 投资存量博弈阶段,佛穗莞城际如何优化?如何破局?
航拍 | 才越崇山,又涉险滩?广州13号线二期西段年初进展高清图集
深度 | 基于交通视角对广州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建议
多图!广州地铁四期规划候选线路,线站位预测一览!

- 广州最新专题推文回顾 -
建设进度图:广州地铁在建新线建设进度图【2023年3月】
季度总结:季度观察 | 广州地铁各新线进度对比与开通日期预测(2023春季篇)
深度分析:深度 | 基于交通视角对广州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建议
热点解读:解读 | 广州8号线东延段、24号线各加一站!会是在哪?
新线航拍:航拍 | 才越崇山,又涉险滩?广州13号线二期西段年初进展观察
Q&A:Q&A | 关于广州四期规划,这些新线机会几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