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江雨:​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待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

GIG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2023-11-08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GIG)立足湾区,服务国家,面向未来。研究院由著名学者郑永年教授担任理事长。王江雨在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举办的“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研讨会”上演讲

王江雨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东盟经济研讨会相关链接:中外学者共同呼吁建设中国-东盟共同市场
GIG:打造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十条建议郑永年:构建好中国-东盟共同市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魏建国:中国-东盟共同市场,一个呼之欲出的世界经济最大增长极
郑永年:基辛格忧虑战争,亚洲国家怎么办
澎湃新闻三千字长文详解“中国-东盟共同市场”泰国前副财长林国孝:姗姗来迟的中国-东盟共同市场?钟正生:竞争还是互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再探讨王江雨:大湾区规则衔接需探索更多“软法”郭海:全球秩序变化中的中国-东盟合作前景
周密:以基于信任的合作对抗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
周晋竹: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制度与产业基础分析
胡逸山:东南亚在大国间越发微妙的定位问题
杨文辉:大国竞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
李巍:拜登政府的亚太经济外交对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影响

本文系作者在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举办的“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研讨会”(2023年5月27日)上的发言整理。

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活动,感谢郑永年教授和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向我发出的邀请。郑永年教授是政治科学以及国际关系领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专家,我和郑教授在新加坡曾共事多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在国际关系政治科学以及发展科学方面,对我影响深远。

我要感谢郑教授和他的同事,让亚洲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主义这个比较老的话题重焕新生。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崛起,以及数据科学、数字治理、数字货币这些概念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圈逐渐把研究重心转向这些新生事物。区域主义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之前我写过很多论文和专著,但现在大家可能觉得它没有什么生机了,对区域主义不太感兴趣了,会觉得经济一体化这个话题没什么可谈了,但是今天的会议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让老树发新芽。

今天我主要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之下来看待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首先,会纵览它的历史并梳理现状,最后展望它在新世界和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其实区域主义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已经存在多年。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了三波区域主义的浪潮:第一波发生在欧洲,并且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之中;第二波发生在北美,主要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第三波发展浪潮扎根于亚洲,新加坡其实是亚洲区域主义发展的先驱之一。例如有日本和美国签署的《日美自贸协定》,但是亚洲区域主义的标志性事件或者泛亚洲区域主义的标志性事件,则是《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因为这实际上是第一个包含了诸多亚洲国家的自贸协定,当时有11个国家签署,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前无古人的。

之后就是东盟与韩国、日本、印度分别签订自贸协定,这实际上是同一个模块套于不同的国家开展合作。后来,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自贸协定签订,亚洲国家开始谈亚洲经济一体化。与前两波区域主义不一样的是,中国是一个非常积极进取的参与者,甚至在区域主义发展过程中,中国是引领者。大家可能觉得区域主义在全球经贸一体化之中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最好的是多边贸易体系(世贸组织的层面),但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因为地缘政治的考量被中断,因此不同的国家开始把目光放在区域机制和区域协议之上。

关于郑永年教授提出的共同市场,我会从学术的角度进行注解。根据经济一体化的文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五个步骤。首先,自贸区是最底层的形式;其次是关贸联盟,即有共同的关税;再次是共同市场,相应的生产要素(如货物、服务、人力资源、技术等)可以自由流动;之后就是经济联盟,例如欧盟,欧盟目前应该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联盟体,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最后就是实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比如中国经济、美国经济,这不是几个国家能够实现的,只有在国家内部才可以真正实现,国与国之间的联盟没有办法做到。

现在的经济联盟还不完善,欧盟也是以一种不太完美的形式存在。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共同市场的概念,比如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想法,至少现在有比较成熟的条件,可以开展一些可行性的研究。开发经济一体化在亚洲是一个政治的过程,区域的经济整合毫无例外都要从政治一体化开始,而不是主要基于经济的考量。哪怕经济自由化的效益是主要的考量,也是最主要的动力,但一切还是要从政治的角度开始考量。

在建立“东盟+1”的模型之后,东盟国家就开始向泛亚区域讨论区域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基本上有两种早期的模型:一种是中国提出的“东盟+3”,就是东盟加上东亚三国的模式;另一种是日本后来提出的“东盟+6”,也就是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拉进来。这就是地缘政治的考量。日本觉得在“东盟+3”中没有办法和东盟抗衡,所以日本模式和中国模式之争很多年没有一个定论。

后来出现了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美国一开始并没有加入东盟一体化的过程,因为美国当时比较关注反恐,对于亚洲经济一体化兴趣不大,是不置可否的态度。当亚洲开始通过东亚峰会讨论泛亚经济一体化议题之后,美国就感到有点焦虑了,开始希望干预、放缓或是阻断这一进程,但是都不太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后来TPP能够崛起。

TPP最初只是贸易协定,当时只有三个亚太国家(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后来文莱在2005年也加入了,2008年美国也决定要加入TPP。当时还是小布什的时代,后来在奥巴马任期内才加入了TPP。TPP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协议,但它是代表了经济自由化最高水平的一个规则协定,目前仍然代表最高的水平,其他的协定(包括RCEP)都没有办法超越它。但是从地缘政治来说,TPP其实是一个分界线,最开始就停止了或者叫停了亚洲经济一体化,有一半亚洲国家加入了TPP,于是亚洲不再讲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话题了。在TPP的谈判完成之前都没有人谈亚洲经济一体化了,TPP谈完之后亚洲国家就开始担心了,因为在早期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东盟其实发挥了引领作用,在早期他们比较尊重东盟的领导力,但是在TPP的进程中,东盟却被推到一边,基本没有话事权。特别是随着印尼提出RCEP的概念,中国的角色也开始加强,地缘政治的因素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又被提出来,美国和中国之争就是TPP和RCEP之争。其实RCEP是中国所乐见的,中国确实也感受到了TPP的威胁,所以非常支持RCEP的进程。

以上是从历史的角度检视了亚洲经济一体化,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以及规则制定的角度回顾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历史。那么当前状况如何呢?亚洲经济一体化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呢?

可以描述为“停步不前”,没有人再谈亚洲经济一体化。RCEP协议其实是亚洲经济一体化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但是RCEP本身的成功还是相当有限的,因为RCEP代表的是所谓的浅层一体化,而不是深层一体化。RCEP当然有很多非常好的系统,比如有原产国制度,有助于塑造亚洲的身份,让亚洲国家有更多的身份认同,有自己的自由贸易协定,实现自己的经济一体化,而不需要有外部大国的参与。但是,从经济自由化的角度来看,RCEP的成就仍然是有限的,因为它只是非常低层次或者浅层的自由化,并不能达到TPP深层自由化的程度。这就是现代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状。这主要是中美的地缘政治之争。

现在亚洲国家从某种意义上开始回到双边主义,而不是一个泛亚的经济一体化,国家与国家开始进行双边的讨论。从高层的角度来说,这是有所倒退的。印度经济框架带来了新的局面、新的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同时,美国已经不想搞自由贸易了,有的国家希望美国加入TPP,但是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表明美国不想再签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已经是昨日黄花,美国对此已经不感兴趣,要创立新的做法,在IPF新的框架下来做。

美国不再想搞市场准入,比如降低关税,而是想专注两点:一是重新塑造供应链,希望能够加强经济的韧性和互援性,来确保供应链能够扎根于美国的友国和盟友。换句话说,就是要排除中国,尽可能把中国踢出供应链。二是美国通过ITE可以制定规则,制定新一代的规则,同时排除旧的规则。一旦规则制定之后,中国就已经不能参与规则制定,所以这就是美国IPA的角度。美国已经放弃自由贸易,转向了新的方向。

中国推崇双边主义,正在寻求升级和东盟国家(包括和新加坡、新西兰)的双边贸易协定,和澳大利亚也在谈。中国在加强谈判的过程中,更希望可以加入传统的大型FTA,比如CPTPP。其实美国是有否决权的,但美国退出了。中国希望加入CPTPP,虽然这未必是一个自由主义的秩序,更多是和“一带一路”相辅相成的一套路线,所以这其实和美国的IPA是一个角度,中国也不想推进自由贸易协定,而是希望推动中国标准,推动建立起新的供应链,建立自己的角度、自己的供应链、自己的经济秩序。

*免责声明:本文所阐述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不代表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立场。



END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是“民间性质、官方支持、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研究院秉承独立、客观、有效的核心价值理念,汇聚海内外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学者和实践者,扎根真实世界,积极回应转型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致力于知识创新和专业的政策研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和解决方案。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