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OP不能互连互通——中国电子签约赛道模式之争

万敏 SaaS生长的山土地 2023-07-29


01


OP无法互连互通的基本原理


我们先分清两个概念“OP局域网互通”和“全网络互连互通”。
 
a. OP局域网互通

所谓“OP局域网互通”,就是典型的已经存在了20多年的中国电子签章传统软件公司的本地化部署OP项目。即A公司在本地部署一个合同系统,A公司的供应商和经销商都去到A公司的本地合同系统上去注册一套账号后在这个局域网里和A公司互通合同。
 
抛开我们说的电子签约赛道,举个大家更熟悉更传统的例子,或许更容易理解。假设A公司有一个本地部署的经销商管理系统,那么所有A公司的经销商都需要登录局域网里的该系统,A公司会给A公司的经销商分配相应的账号来管理经销商。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两个例子就是“局域网内互通”的具体实操层面的含义。我们不能说“经销商管理系统”是真正“互连互通”的,因为使用方仅仅只是以A公司为核心的上下游企业。其中,有一些体量非常大、实力强的大经销商或供应商,行业话语权比A公司更大,他们甚至都不会用A公司的系统,反而要求A公司来用他们自己的系统。同理,在OP电子签名/章的情况下,只是把本地“经销商管理系统”换成了本地“合同系统”而已,仍然谈不上互连互通。这种情形下,会出现一个典型的情况:就是如果A公司有100个相对方企业需要签署合同,假设这100家企业都有自己的OP电子签名/章体系,那么意味着A公司要注册100套不同的本地账号去完成合同签署,这在现实的商业中,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中国的每家电子签约厂商都坚持做OP,这意味着,在中国永远无法有真正互连互通的电子签约服务诞生。
 
b. 全网络互连互通

关于“全网络互连互通”,我想以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天都在使用的“邮件系统”来做一个生动明晰的例子。
 
邮件系统必然是互连互通的。假设A公司使用的是腾讯企业邮,A公司的员工并不需要邮件的相对方B公司的张三、C公司的李四都来用A公司正在用的腾讯企业邮才可以互通邮件。B公司的张三、C公司的李四可以随心所欲使用gmail, hotmail等等各种不同的邮件系统成功发送邮件给A公司的员工。这就是互连互通的意义。
 
邮件系统之所以能够互连互通,是因为我们有统一的电子邮件数据的格式标准。e-mail的流通得益于标准的邮件协议,如SMTP、POP3、IMAP等。大家都遵循相同的协议,e-mail就在甲方、乙方不同的系统之间流转。那么,电子合同是否也有相应的标准协议呢?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区别,也就是邮件是单向数据发送出去以后,对方是不需要在原数据上操作的。经过Reply的邮件,从数据的角度,已经是一份完全崭新的邮件了,只是引用了上一封的内容,同样也是单向的数据,只不过邮件名称恰巧叫“Reply”而已。

 

而电子合同则不尽相同,甲方乙方是需要分别有序在同一份合同数据上操作的,包括合同字段的填写、电子签章、公证存证等。也就是说,合同数据从甲方系统发出去之后,乙方仍然需要对原合同数据进行操作,比如填写一些业务字段,进行电子签章的操作,这些新增的数据,也是基于原电子合同数据进行操作,而不是一份新的电子合同数据。这样的情况下,协议也难以发挥作用。

 

这就是说,一份电子合同,发到对方手里以后,对方还要继续在这个合同上操作盖章,并不能在数据层面处理成一个全新的合同,仍然是旧合同。电子合同并不能像电子邮件一样,通过“数据格式标准”的方法达成互连互通。那么,电子合同怎么才能达成互连互通呢?只有一个答案,就是用统一的SaaS平台提供商。

 

因为是统一的提供商,就无所谓数据标准,接收和发送都是同一个SaaS平台,数据都是可以处理的,从而实现互连互通。
 
因此,我们讲“电子合同的互连互通”,其概念类比于“电子邮件的互连互通”,而不是“上下游来用核心企业A的某个系统”。实现“电子合同的互连互通”的途径,并不是通过数据标准,而是通过提供一个统一的电子合同云服务SaaS平台。
 
其实电子签名/章OP厂商自身是清楚这个“局域网互连”和“互连互通”的区别的,他们当然也非常想做真正的互连互通。他们是如何宣称OP也可以互连互通的呢?

 

电子签名/章OP厂商对于互连互通的“处理”,采用的方式是“复制账号数据”。用本地的账号体系,通过把云端的企业账号数据复制到本地来实现连通。




如上图所示,例如A公司是本地化定制化的大客户,B公司也是本地化定制化的大客户,为了OP大客户可以向电子签约SaaS平台上的云端客户发起合同并签署,唯一的技术手段就是把SaaS平台上的云端客户的账号分别复制一套到A公司和B公司的本地。这样A公司就可以对SaaS平台上的企业发起合同并且签署了。B公司同样如此。

 

但要注意的是:

(1)A公司和B公司,两家都是本地化,彼此之间不能签署。

(2)SaaS云端客户依然无法主动给A公司和B公司发起合同并签署。因为账号是复制到本地,云端要发起的话,还是没法互连互通。
 
所以这张网并不是真正的互连互通。只有所有的客户都在云端,才可以令每家企业和每家企业都真正互连互通互信。
 
除此之外,把本地签章系统和云上SaaS客户试图打通,采用的是把云端账号复制到本地的做法。实际上,这个签署过程中,数据的生产、处理仍然是在本地,只有传输在云端。那么,对于各自企业而言,是要把自己的数据交给对方,在对方的系统中生产和处理的,是有数据安全问题的。

 

这样对大企业客户来说,很明显地存在着印章外泄的安全问题以及文件零散管理的问题。复制账号,意味着公司公章也被复制到另一家企业的本地局域网,这代表在云端被复制的这家企业让自己公司的账号体系与公章全都放置在了自己相对方企业的系统中去处理,存在巨大的用印安全隐患。众所周知,凡是对自身印章安全管理有基本要求的企业,都不会接受这样的方案。

 

同时,电子签章OP公司起先谆谆善诱客户要去购买OP的初衷,也和这个假的“互连互通”方案发生了冲突——因为在所谓的复制账号的互通后,外部的企业和外部的人也能访问这家客户本地的数据,这跟OP本身的诉求“不能被外界访问本地数据”就冲突了。

 

进一步具体来看,不同的企业之间会需要签署合同,那么,这些企业需要在一个统一的SaaS平台上进行数据交换,在这个SaaS平台上有统一的账号体系。整个签署过程中,所有数据的生产、传输、处理都是在云端。这样的话,对于各自企业而言,能够保障自身的数据安全,也没有侵犯彼此的数据。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OP互连互通只是存在于“技术的理论可行性”上,而在实践中是有诸多问题的。就好像从理论上而言,我们移民火星走向宇宙是可行的,然而目前在实践中显然人类还无法达到理论的设想。我们期望马斯克(Elon Musk)先解决火星和地球往返的商业飞行工具的第一步,至于如何大批人移民至火星,随后在新的星球生存、繁衍、创造新的文明,那是下一个相当有挑战的话题。假设科技和文明的发展不断加速,在5年后,地球人可以自由移民火星,这应该算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吧。但是在电子合同领域而言,不要说5年后,就算是10年后,OP也不可能互连互通——因为商业和技术的底层逻辑让其无法互通,以及网络效应的先发优势是惊人的。那时候的电子签约赛道早已被真正互连互通的平台一统江湖了。

 

这就好像在早期,各大银行之间不支持彼此转账,后来银联的成立,解决了各大行直接互相转账的问题,我们跨行转账变得方便起来。现在的OP电子签名/章就处于早期各大银行之间不能转账的这个阶段,而且将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因为,电子签约行业不可能出现一个类似银联这样的机构,如前文所述:电子合同并不能像电子邮件一样,通过“数据格式标准”的方法达成互连互通。那么,电子合同怎么才能达成互连互通呢?只有一个答案,就是用统一的SaaS平台提供商。所以即便硬生生成立一个类似银联的机构,从技术底层而言,也无法实现靠一个行政机构而达到互连互通作用。

 

写了这么多,从产品设计及技术的底层逻辑来看,OP电子签名/章厂商完全不可能实现全网互连互通。其实哪怕OP电子签名/章厂商汇聚了无数全球最顶尖科学家,不惜一切代价,再继续融资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全部重金投入到攻克此技术难题,真的排除万难最终实现了账号互通后,还有很重要不可忽略的一点:自由使用这个平台电子合同的能力。我在上篇文章《为什么传统软件(OP)转云(SaaS)难如登天》中写过,电子合同领域中的OP概念,核心不是功能是否本地还是转云,而是限制了相对方自由使用自己的电子合同系统的能力。此处就不再展开。


02

OP电子签名/章厂商虚幻的“市场规模”


我们有家以造假而闻名的同行,其SaaS收入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全行业倒数第一名,政府、医院的OP项目的确多年来积攒不少。他们非常热衷于买行业报告,四处发付费文章宣传自己的市场规模第一。
 
不过他们的软文有一点很可笑,就是只能机械地干巴巴地反复强调报告显示自己市场规模第一,却鲜少有衬得上所谓市场规模第一的大客户名单出现。反而是明明不管新产品的功能及网络效应、头部客户的质量及数量、网络用户数、SaaS收入还是人效都为中国电子签约行业里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却被造假同行花费不菲的数份报告和软文抹黑成为了行业第三的上上签却有着可以光明正大地列出来的无数家全球、全国的顶尖企业客户。显然这么多头部企业用付费说了话,做了选择,客户的声音才是最响亮的。这个对比也分外鲜明。
 
毕竟本来这家造假同行所谓的市场规模,压根就不是靠的大客户,也不是商业企业,更不是靠SaaS,而是大量的OP项目与堆出来骗外行的灰色市场规模。
 
其实哪怕主营业务的SaaS收入再低,市场规模也的确可以硬堆出来。要快速做收入to VC/PE也好,骗外行也罢,其实对电子签约厂商来说并不难。我也写过行业里最常见堆收入做“市场规模”的灰色手段:
 
  • 打着数字化生意的名头,开历史倒车卖硬件。

  • 把一次性的许可和系统集成收入,通过分期、租赁等模式在财务上转移包装为年度收入。

  • 通过俗称“搬箱子”的手段,购买本来与自身业务相关度不大的信息化项目,宁愿损失税费和佣金,也要虚增营业收入。这样的操作,显然亏损很厉害,但是亏损不要紧,毕竟SaaS在扩张期都亏损,只要坚持披着SaaS的外衣不脱下就可以继续讲故事,所以一定要加速高频融资,花的都是投资人的钱。

  • 还有大量做集成项目也不失为堆高收入的捷径。一个300万的集成项目,主营业务的收入连1万元都不到,但是这300万可记账算作公司总收入规模。做集成项目,需要堆的仅仅就只有人头而已。反正,最后有的是办法把项目的分期付款包装成SaaS订阅费。

  • 利用各种方式to VC/PE拿到融资以后,不去认真经营公司,有机增长,而是转而投机,购买可以快速包装收入的其他小型企业股份(或设立空头合资企业),通过各种资本运作手段增加账面上的投资收益。

然而对于一个有网络效应的电子签约的生意来说,且不说这样堆出来的假收入,退一万步,就算是真的获取大量中小企业来使用没有网络效应的旧产品,赚来很大的收入规模。这样的市场规模,真的有价值吗?

 
如我在公号开号的第一篇文章《正确的非共识——超越市场的第二层思维》中写过,我始终记得《蓝海战略2 蓝海转型》里先驱者-迁移者-安于现状者方位图:




“从传统来讲,企业组织的领导惯用两种指标来评估企业业务组合的优势度:市场份额和产业吸引力。他们认为市场越具吸引力,你所占的份额越大,你的业务就越健康,你也就越不需要作出改变。


这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判断。


然而真是如此吗?


市场份额的确重要。企业大都想要获得更大份额。但是市场份额确实是一个滞后的指标,它反映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的业绩。例如,当数字摄影兴起时,柯达正是摄影胶片市场的龙头企业,它占有比例惊人的市场份额,但从战略角度而言却不堪一击。与之相反,苹果推出iPhone之际,它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还很小,那时的市场主导者是黑莓手机。但是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知道了。苹果当时市场份额小,是因为它刚进入该产业不久,而这并不能预测它未来成功与否,正如黑莓市场份额是其历史产物,却掩盖了它在战略上的脆弱性。1

 

这家以造假而声名远播的同行堆出来的灰色市场规模,连上文中的黑莓都算不上。或许可以算成黑莓之前的BP机,那么BP机和iPhone竞争,结果一目了然。所以无论再买软文,抹黑真正的第一名,振臂高呼自己的市场规模,也不过在试图继续骗投资人罢了。其实投资人也并没有那么好骗。
 
并且,有网络效应的生意里,真正重要的是互连互通的节点。
 
麻省理工的教授里德博士(David P. Reed)的里德定律里强调了网络效应的生意,最重要的两个基本点就是:

a. 网络中的集群及节点数(在电子签约中,即企业头部客户数及全网节点用户数);

b. 节点之间的互连形成的网络密度(在电子签约中,即互连互通的SaaS产品)。

 

除去里德教授认为互连的节点极其重要之外,哈佛商学院的战略系联席系主任Felix Oberholzer-Gee同样明确提到了对有网络效应的生意而言,节点和网络效应生意取得先发优势至关重要的意义。
 

"The strength of network effects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users. "2


"Even if your firm lacks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network effects, other companies might succeed at building them. Because network effects create a significant first-mover advantage, it is critical that you spot building networks and up-and-coming platforms early. "3


所以创始人爱学习很重要,否则看不懂生意的底层逻辑,连PR做的方向都南辕北辙,而且还撒币不少。各方面不计成本的烧钱,把明明是略有薄利的OP生意非要做出造火箭的巨亏生意。

03

从假扮SaaS到唱衰SaaS绝望的OP电子签名/章厂商

e签宝的投资人东方富海的陈利伟经常在行业里输出观点,陈利伟观点的变化同样折射着e签宝的变化。

 
在2年前一篇名为《电子签名公司迈过亿元营收大关 东方富海陈利伟:中国To B的黄金时代要来了》4文章里:

“e签宝2018年的营收超过亿元,这个数字在陈立伟看来意义重大。他分析,纯SaaS营收过亿的话,考虑到正常续费率的情况下,证明公司已经渡过了产品市场的验证期,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其内在管理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验证,公司将会进入业绩快速爆发的成长黄金期。”


作为东方富海合伙人的陈利伟,在SaaS概念最火爆的时候,和e签宝一样公开指鹿为马,强调e签宝纯SaaS收入过亿。然而我在文章《你为什么3年不融资,你为什么2年内3次融资近三十亿元》中分析过e签宝是披着SaaS外衣的传统OP公司,根据e签宝现有股东公开的尽调及投资报告的反映,截止2017/9,从2013年就开始转型做SaaS的e签宝经过整整5年的努力,e签宝的SaaS收入终于达到了34.6万元(当时上上签的SaaS收入是e签宝的45倍),e签宝SaaS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仅为1.51%。此处不再复述。

作为投资人,陈利伟是可以清楚看到e签宝的数字的。那为什么陈利伟不说实话?从逻辑上来分析,原因只可能有两个:


 a. 业务能力不行,没有能力辨别生意的本质。不过估计这么“优秀”的投资人是不接受这一点推测的。


 b. 成为股东后,敏锐地发现了e签宝究竟是什么样的公司,做什么样的生意。但只要可以忽悠到后续接盘的基金,不诚实算不了什么。于是他用极为惊叹的口吻吹嘘了e签宝的“纯SaaS”一亿元收入等于美国一亿美元收入之后,就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退出了东方富海所投e签宝的1/3股份。的确是个精致的人呐。


在去年年底,假扮成SaaS公司的e签宝被《你为什么3年不融资,你为什么2年内3次融资近三十亿元》揭开了造假的面纱,脱去了SaaS的外衣之后,陈利伟先生似乎彻底忘记了他曾经赞叹“1亿纯SaaS收入”的e签宝,居然可以迅速利落干净地转身就立刻去唱衰SaaS。


他在2022/2/9发文《东方富海陈利伟:十年To B投资路,我们眼中行业的破局之道|【富海分享】》5 费了不少笔墨来描写国内企业服务行业的困境,强调纯SaaS的困境:


“这些年来,高昂的获客成本、低效的研发投入与难堪的客户留存成为很多SaaS企业持续无法‘上岸’的三座大山。”


“在收入结构中,由于SaaS化收入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给予更高的估值,所以很多创业公司在创业之初就谋求纯SaaS化收入的商业模型,而忽略了收入结构是商业模式‘上岸’后的价值提升过程,就像近期某电商SaaS企业在经营10年后仍然面临生死存亡大考的困境。”


不仅仅对纯SaaS表达极不友善,陈利伟还对网络效应的连接显得十分惧怕。投资了所谓的电子签约赛道,却不理解“连接”的涵义,蛮有意思。

 

“把‘连接’、‘生态’、‘融资’等作为发展战略的企服创业公司大多发展的不尽如人意,反而是那些‘日拱一卒’‘结硬寨,打呆仗’发展模式,把‘纵深’、‘服务’、‘人效’等作为核心能力的企服创业公司大多构建起来了自身的护城河与竞争壁垒。”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陈利伟在长文中把OP合理化。


“如果SaaS最有利于客户实现其业务成长,那就应该是SaaS,如果OP最有利于客户实现业务成长,那就应该是OP;如果产品能够给客户带来最大的价值,那就应该是产品,如果服务能够给客户带来最大的价值,那就应该是服务。”


陈利伟和他的被投e签宝似乎都习惯性会忽略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陈利伟忘记了他曾经多次对外PR表达对SaaS模式的看好与中国2B黄金时代要来了,以及对e签宝“1个亿纯SaaS收入”表现出来的惊喜赞叹。当初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陈利伟对纯SaaS的态度堪比川剧变脸。
 
陈利伟发表的这段认为OP是在满足客户需求,有利客户实现业务增长的话,背后的逻辑不堪一击。在汽车没有发明出来的年代,人们只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显然,有十年2B投资经验的陈利伟并不懂产品,且从他这番言论来看,估计他更是难以理解乔布斯(Steve Jobs) 曾经说的:“有些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我记得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说过,“如果我最初是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是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

 

所以,陈利伟投资的e签宝为了所谓的“满足客户需求”,作为电子签名厂商,还会开历史倒车卖硬件给客户也并不令人吃惊了。那么也不难理解,陷入在OP大坑里的e签宝为什么终于停止了假扮SaaS公司的演出,开始来合理化OP商业模式的存在(不知道他们最新轮的投资者有没有因此愠怒,毕竟当时融资时候说的是另外一个故事),称之为:满足客户需求最重要。

 

在陈利伟和e签宝的眼中,不给客户提供汽车,而给客户提供马车是满足客户需求。因为他们没有能力造出汽车,但是他们却需要造汽车的钱来烧给客户提供马车的生意。在我看来,他们从假扮成SaaS到开始唱衰SaaS并为OP唱赞歌,带着一丝绝望的挣扎。绝望的马车作坊主,对汽车工厂的唱衰和诅咒。他们试图告诉资本,马车才可满足客户需求,汽车很难,是舶来品且在困境中,所以不要投资代表未来的汽车工厂,投资市场规模最大的马车小作坊才有亮眼的未来。

 

04

即使唱衰SaaS,SaaS依然代表未来高歌猛进


如同本节的小标题,即便有人居心叵测想去唱衰SaaS“汽车”,讴歌OP“马车”,汽车依然代替了马车蓬勃发展,走进千家万户;柯达已然破产,数码相机依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如同国父孙中山所言:“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SaaS的价值,谁也无法抹去。哪怕重金买文,疯狂抹黑,大肆撒币。但总有明白人。
 
2013年的微软时市值“仅”3,000亿美元,在CEO萨提亚(Satya Nadella
)的带领下转型云战略,凭借Microsft 365等产品的亮眼表现,市值一路飙升到20,000亿美元,看来这朵云价值至少1万7千亿美元。
 
从营收构成上看,目前微软主营收入共分为智能云、生产力和业务流程以及个人计算三部分。其中,智能云业务是由服务器产品和云服务、企业服务两部分组成,主要以IaaS和PaaS服务为主,生产力和业务流程部门主要提供SaaS产品。
 
相比竞争对手,微软在云业务领域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和协同效应。亚马逊AWS主要提供IaaS和PaaS产品,在SaaS领域规模较小。而微软云既可以提供Office 365等SaaS产品,也能够从IaaS和PaaS层面提供丰富产品,微软IaaS、PaaS、SaaS各产品均采用同类数据模型,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兼容问题,进而形成较强的协同效应。

 

微软云已经成为亚马逊在云计算领域最大的挑战者,而且营收增速持续高于后者。数据显示,2020年,亚马逊云IaaS市场份额为46.6%,微软在IaaS市场份额为14.1%,两者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在PaaS领域,微软市占率达到26.3%,位居全球第一,亚马逊云以15%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但SaaS领域,微软大幅领先亚马逊,Synergy Research Group对SaaS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微软以19%的市场份额力压Salesforce(11%)、甲骨文(6%)等对手位居第一,亚马逊云市场份额则未能跻身前20。显然,SaaS成为微软云追赶亚马逊云的关键。
 
另一家从出售软件License的传统软件公司成功转型SaaS服务公司的行业巨头Adobe,当前市值为1,800亿美金,这比它2009年转型之前的市值增长了大约7倍。

 

现在有很多观点认为,Adobe转型崛起的核心因素是SaaS。由于SaaS订阅模式降低了用户选择门槛,吸引到更多潜在的弹性用户;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更快,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同时注重“在线服务”。Adobe的订阅收入占比,从2009年的10%提高到了2018的87.7%,订阅用户所贡献的月费已经成为公司最主要营收来源。
 
而且订阅模式使得Adobe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用户销售软件,而无需经过销售公司等第三方,这极大地节约运营成本,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毛利率和运营效率。
 
在宏观角度上,SaaS更是必然趋势。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要达到45%,强调要推动企业上云。数字经济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云计算正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纵观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指引会为产业发展带来强大助力作用,作为‘新基建’技术支撑与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云计算,亦将肩负起全新使命。”

 

作为云计算的三种模式之一,SaaS的重要程度显而易见。

 

SaaS的订阅模式,不但提供给客户想要的服务,而且有一个特点,客户将只为需要的功能买单,这肯定是利好用户。以Office为例,可能用户只需要Word、Excel两个软件,那么他就没必要再为Power point、Outlook等其他套件付费。另外从商务角度来说,用户订购的是“办公软件服务”,这和其买一套软件授权有巨大的不同:在订阅服务期间,用户能随时使用到最新版本的软件而不需要额外付费。另外微软允许用户在多达6个设备(包括移动设备)上使用,并且在这6个设备上使用时并不需要再额外付费,而不是要购买6套软件。

 

而且用户再不需要为其购买的Office安装光盘,在硬盘上留备份,也不用担心序列号找不到了。

 

作为服务提供商,微软甚至还可以放心地向用户提供在线的Office应用,不用担心开发了如Google Office那样的在线版本的软件后,影响到Office系列软件的销售。因为用户本来订购的就不是软件,而是办公软件服务。
 
国内不少企业,可能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到何为SaaS。SaaS不等于互联网,SaaS并非没有隐私,SaaS也不是不能个性化。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用分布式、存算分离等手段解决用户对数据隐私的担忧,正如Office 365允许用户将文件存储在本地;我们通过精细化运营,从众多需求里提取出跟“电子合同服务”相关的真正的需求,着重于提供“电子合同服务”这个根本,同时我们使用“可配置”来解决客户所谓的“定制化”的需求。

05

写在最后中国电子签约赛道只有SaaS才能走通

电子签约的中国模式为什么是以SaaS为基础?

 

SaaS之所以被认为是跨时代的软件产业变革,主要原因是将软件业工业化,不再是从前人力成本较低时候用定制化开发去满足客户的“农耕时代”。当SaaS产品不仅仅是满足客户需求,而是牵引客户价值的时候,SaaS才达到了“集万千客户需求抽象为一体化产品”的目标。在当下疫情快速让不同行业尝试使用电子签约的时候,不同客户的需求叠加在一起,长期价值和短期需求不一定能昭然若揭。而随着客户需求和场景的深入,“一体化的产品”将会拉开差距。在整个行业已经开始普遍转型SaaS的情况下,依然引导客户选择本地化,显然是在倒退。

 

中国软件产业多次燃起的雄心都妥协在了“以客户的定制化需求为第一满足诉求”的假象下面。现在,更缺的是一群真正有打造出高价值SaaS产品的国内从业者,他们的目标应该是与世界一流的SaaS公司去竞赛,而不是忽悠着客户为了“一期、二期”的IT规划卖单。


从OP无法互连互通的基本原理,到电子签约行业“马车时代”、“BP机时代”下过气的、虚幻的市场规模,以及SaaS的历史意义,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电子签约赛道,只有SaaS模式才能走通。

 
而且不仅仅是模式的走通,电子签约的SaaS赛道还会成就一家有巨大潜力、想象力惊人的公司。因为电子签约天然外部性可以织成一张连接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个人和个人的互信互连互通的网络,目前微信织成了个人用户连接的网络,却没有企业织成了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个人和个人连接的网络。这家公司站在浪潮之巅,未来必定是星辰大海。

1. (韩)W.钱·金(W. Chan Kim)和(美)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 蓝海战略2:蓝海转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09-20]

 

2. Felix Oberholzer-Gee. Better Simpler Strategy: a value-based guide to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21],pp. 93

 

3. Felix Oberholzer-Gee. Better Simpler Strategy: a value-based guide to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21],pp. 102


4. NovaLink . 电子签名公司迈过亿元营收大关 东方富海陈利伟:中国To B的黄金时代要来了.https://www.jinluoo.com/6376.html,2020.


5. NovaLink . 东方富海陈利伟:十年To B投资路,我们眼中行业的破局之道|【富海分享】. 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209A057ED00,2022-02-09.


更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