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檀老师:你可以舔,但别舔的这么不专业

成哇 2023-07-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海边的西塞罗 Author 海边的西塞罗



舔亦有道,为什么太聪明的叶老师反而做不好。


在金庸的所有小说里,最神奇的一部是《鹿鼎记》。

金庸笔下的其他主人公,往往都是心中志向笃定的大侠,但唯独《鹿鼎记》的韦小宝不是,你看他黑白两道通吃,黑道上拜大英雄陈近南为师,拜青木堂堂主,白道上成了康熙皇帝的宠臣,擒鳌拜,探顺治,使云南,封公进爵,扬名天下,发了大财,还娶了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最后居然能功成身退,结局圆满……

如果你没读懂《鹿鼎记》,很容易觉得金老爷子这是开创龙傲天爽文鼻祖,YY瞎写,明末清初社会矛盾如此尖锐的时代,怎么能容得一个人在庙堂江湖之间如此游刃有余,还混的这么好呢?

但你把书看进去了,会发现金庸这样写其实很高明。

明末清初是个社会思想急剧割裂、主张过度极化的时期。朝廷里讲的那一套,江湖上不认;江湖上说的那一套,朝廷里不认。一个游走于江湖和朝廷之间的人,如果心中有太强烈的自我主张,哪怕这个主张是中立、温和的,他也在哪一头都混不下去的,自绝于庙堂,也自绝于江湖。

可是江湖和朝堂之间,又需要有人进行沟通,那么能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的人,自然就成了“风口上的猪”,能获得极大的利益。

可谁又能完成这种沟通呢?心中有操守,做事有底线的大侠肯定不行了,那就只能让韦小宝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流氓上了。

谁让人家是“婊子养的”呢?从小练得就是这个。

研究中国游民史的王学泰先生曾经说过,韦小宝是个典型的游民:他出身游民社会、有游民的人格、用了游民的手段、最后实现了游民的至高理想。

与士人不同,游民从来不琢磨社会往哪个方向走,无论大清一统江山还是天地会反清复明都与他无关。他关心的只有自己的荣耀发迹、财色兼收。

所以游民在价值观混乱、社会共识碎裂的时代反而会生存的更好,最终把“士人”都淘汰掉,这也算某种物竞天择。 

可是,普通人想修炼成一个能两头通吃,各方面都讨好的“韦小宝”,除了心理障碍,还有技术障碍。

《疯狂的石头》里有句话算是灵魂之问:“道哥,这是绑架啊,我们不专业”。

是啊,盗亦有道,这年头,干啥活不得讲点技术?即便像鹿鼎公那样,要当“假太监”,一个操作失误,很容易两头不讨好,弄得身败、名裂尸骨无存。

这种倒霉蛋历史上其实遍地都是,只是金庸先生在写书时有意遮蔽掉了而已。


昨天,著名“经济学大咖”叶檀老师微博突然翻车了。原因是她突然来了一句,盛赞华为的长公主孟晚舟是个“勇敢的女人”,“替所有人担罪”云云。结果评论区骂声一片。
对比一下,前两天吴亦凡被抓,还有一帮脑残粉为这货叫屈,声言要去“劫狱”。叶檀老师这评论区里一个替她说话的“死忠粉”都没有,实在过于凄惨。
原因何在呢?理由就是那个:叶老师跪舔技术太不专业。
不难看出,叶老师的文风,沿用的还是她当初做自由派精英的那套洋范儿话术。你看“替所有人担罪”这种说法,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在说耶稣基督。
可是她要“点赞”的孟晚舟恰恰是不受这派读者欢迎的人:什么?孟小姐在加拿大吃香的喝辣的时没想起我们,担罪怎么就有我们责任了?这么甩锅合适吗?
而左边的读者们呢?叶老师虽然立场已经站过去了,可话术却不讨他们的喜。因为人家的思维都很耿直:孟晚舟女士压根就没有罪!都是西方别有用心的构陷。那你说她“替所有人担罪”,你是何居心?说!你是不是在给境外势力递刀?
 
前文我们说了,在共识分裂的乱世,想当韦小宝最重要的素质,其实不是豁得出去,会站队。而是要懂说话的技术。
技术,懂吗?韦爵爷要是见了康熙,要是敢说:“启奏陛下,我师父陈近南忠勇可嘉,是大清大大的忠臣。”……甭说康熙会立刻活剐了他,天地会那边对他的江湖诛杀令,只怕也早下了。
当然韦爵爷不会犯这个蠢,话还没想清楚怎么说之前,他绝不会贸然开口,你看他冒充小桂子刚进宫时,话都不敢多说一句——你刚入宫,宫门朝哪儿开都还没摸清,不得低调点吗?
可是叶檀老师不,孟晚舟这事儿,各派脾气没摸清就敢乱说话。
为什么呢?
大约是因为利令智昏。

前段时间我写吴晓波老师(吴晓波老师:你可以投机,但不能忘本)时曾经说过。“财经作家”这个群体,在我们这些吃笔杆子饭的人里面,绝对是有类印度教里婆罗门阶层的存在。
你看我这么吭哧吭哧的写历史、写新闻,每月能赚个温饱就不错了。可吴老师和叶老师则不然,文章写得妙笔生花,被资本大佬看上了,点钱点到手软那是很常见的事情。毕竟资本大佬们的计数单位跟咱草民百姓就不同,王健林总裁的一个“小目标”就够咱普通人奋斗几辈子的了。
所以这种“财经作家”的成长历程往往是,起初写文在社会中层群体中扬名,等混到一定知名度之后,就会改换门庭、实现“层级跃迁”,立场和文风都转到帮资本大佬们说话那个路数上去。
你看在这壹点上,吴老师就很实诚,前段时间他说:“大部分人都是无用的”,“世界不需要很多人去同时思考很多问题”,而他只为精英读者写作……这些话都是实话,吴老师现在就是要实现“受众阶层跃迁”,不跟咱一块玩了,虽然忘本吃相不雅,但这个诚实还是值得点赞的。
如我在那篇文章中所言,吴老师每十年就要“渡劫升仙”一次,转变其所代言的群体、立场观点和写作方式。吴老师这个节奏感把握的就非常好,什么时代自己的目标受众是谁,又该跟哪些旧读者脱节,他心里门清。
但同样“改换门庭”的工作,叶老师做的就更加拉胯。
你看她最近这几年的文章,总感觉有一种“穷人的钱我也要赚,黄四郎的钱我也要赚”的贪念。
前两年还说自己“站在中下阶层这边”,要替他们“发声”。
结果您现在发声发了个啥?代表中下阶层感谢孟小姐“替所有人担罪”?您要讨好任老板,大可用自己的名义,不用带上我等。因为今天的中国民众,无论左右,其实都不喜欢被代表。 
其实叶老师这种“拎不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叶老师那个公号叶檀财经,前期和后期文章根本不是一个路数,从当年自创的“叶檀体”如今一路升到“黄生说财经体”。但她就那么大大咧咧的放在一起,丝毫不觉得违和。

叶檀老师是复旦历史系毕业的高材生,说起来算我的大师姐,博士毕业后搞了几年历史,发觉实在太清苦,才转行写了财经。而吴晓波老师是复旦新闻系的高材生,算我大师兄。
能在他们那个年头考上我旦的,这都是聪明人,从历史或新闻及时转去写财经,站上时代的风口,成名成腕,实现财务自由,这就更加聪明了。应当说他们的转型之路,就是这年头文科知识分子变现效率最优的那条路。

可是我最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太过“聪明”也许未必是一件好事。
小说《三体》当中,主人公叶文洁的母亲邵琳就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在那个风云突变的年代,时时处处紧跟潮流、处事圆滑、居然活的很滋润。
可是她的父亲却很早就给她的学术之路判了死刑:“我女儿不可能在学术上有什么建树,琳琳太聪明了,可是搞基础理论,不笨不行啊。”
前两天,著名史学家余英时去世了,他晚年在接受采访时,对聪明这事儿其实也有过一段论述:“有人学问好,聪明才智高,不一定有智慧,智慧是另外一回事。人生的智慧不是看人的聪明,中国古人讲,这个人“智可及,愚不可及”。“愚不可及”不是骂人的话,是赞美的话。西方经典《赞愚》中就说,越是愚钝的人越有智慧,愚钝的人不是言词辩诘,而是对人生有某些很深的体验。越聪明的人越是糟糕,聪明等于是一个工具,就像科技一样,用在好处也行,用来制造杀人武器也可以。这就是古人讲“术不可不慎”,做哪一行也要谨慎。
是了,很多游民们往往有着韦小宝式的聪明,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却有时需要坚守郭靖式的笨拙——毕竟,我们还自认为手中拿着的是时代的笔,但过尽千帆,我们总需要给后世留下点什么东西、一点靠得住的东西。
但像吴老师和叶老师这样的人,他们就没这个负担,虽然下笔千言、著书等身,可人家其实没有什么自己的立场,时刻等待着为了利益向新立场、新阶层进行起跳和跃迁。
吴老师写《大败局》、叶老师就写《大破局》,两人都解了一手好局。
他们很聪明,也有知识,可归根结底,这种人不能算知识分子,他们不过是“有知识的游民”罢了。
或者说的确切些,他们是时代的投机客,是传说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不替孟晚舟发声,也不为“中下阶层”代言,更代表不了精英群体。他们就是他们自己,无所谓什么思想、主张,一切只以自己赚的盆满钵满为最终目的。
可是有的时候,这种人就是能混的更好,毕竟适者生存么。
当然,如前所述,以“知识游民”而论,叶老师的火候还欠佳,我们期待她以后再接再厉——她这时候选这个巴结方向是很聪明的,既安全、又讨任老板欢心。
只是技术实在太笨拙了,效果是负的。
没关系,技术问题而已,以后可以多练练,我们就不观摩了,毕竟叶老师这姿势太不雅观。
全文完

本文3600字,感谢读完,喜欢请给个三连。
相关文章:
吴晓波老师:你可以投机,但不能忘本

猜您喜欢(点击下方标题即可观看):

1.BBC纪录片《世界金融发展史》

2.维生素D的真相你不懂

3.战俘营里的大学

4.给山药削皮手会痒?只因为你少了这个操作

5.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研究证实,棕色脂肪能让人做健康的“胖子”

6.学区房究竟有多大作用?看看最牛学区房--从孟母三迁谈起

7.新研究发现“伟哥”的新用途: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延长寿命...

8.撬开扇贝的壳时,它的200只眼睛正在盯着你……

9.美文选刊|十大经典西部片(上)

10.吃辣的学问,全都在化学丨味觉化学

11.从森林走来,栖息在城市中

12.BBC纪录片《化学史》全3集

13.BBC纪录片《香水》全3集

14.美文选刊|中华美食行天下(上)

15.不要吝惜你的“赞”

16.止痛不用吃止痛药?修改基因或许也可以

17.美文选刊|独特的摩梭文化,你了解吗?

18.美文选刊|十大经典西部片(下)

19.美文选刊|中华美食行天下(下)

20.新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会促进全身炎症和脂肪肝的发展,不过有一种甜味剂例外…

21.氟化物能防龋,到底哪种方式更有效?

22.他因科学研究被蛰了1000次

23.压力导致脱发的科学依据

24.【诺奖得主Wilczek科普专栏】要不设立一个反诺贝尔奖?

25.地磁场的两极倒转,曾推动物种大灭绝?

26.数坛上的一代“歌王”——辛格

27.“白娘子”真的有毒!

28.受哲学思想的启发导致的重要科学发现︱科学史

29.头发稀疏、脱发和秃顶的原因终于找到啦 |荣登《自然衰老》杂志

30. O

31. 治不好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在作怪

32.BBC纪录片《植物王国》全3集

33.观念的囚徒:哈耶克从未过时,却注定是少数

34.塑料不消化,吃下去大不了拉出来?不,它还跑进了人类胎盘

35.天然的广谱杀虫剂——鱼藤酮(Rotenone)

36.过去十年,考古学十大里程碑发现

37.美文选刊|为何探索火星?

38.袁靖老师说牛,真牛!

39.飞行器像蜜蜂一样避障?《Nature》发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机器学习飞行器

40. BBC纪录片《数学的故事》(全4集)

41.BBC纪录片《 科学的故事》全6集

42.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全6集

43.BBC纪录片《生命的奇迹》全5集

44.BBC纪录片《睡眠十律》

45.BBC 纪录片 《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全4集

46.BBC纪录片《人类感官 》全3集

47. BBC纪录片《现代世界的天才》(全3集)

48. BBC纪录片《糖脂大战》

49. 间歇性禁食的益处再添新证:降血压立竿见影,胆汁酸或是关键!

50.BBC纪录片 《生命》全10集

51. BBC 纪录片《强迫症·心魔 》

52.BBC纪录片《健康饮食的真相》

53.BBC纪录片《维生素的真相》

54.BBC纪录片《锻炼的真相》

55.BBC纪录片《地球脉动 I 》全11集

56.BBC纪录片《人脑探险 》全6集

57.BBC纪录片《进食、断食与长寿》

58.类器官的前世今生

59.雄蝇授精后,会“看守”雌蝇,直至受精卵排到牛粪上…动物奇特的生殖方式里隐藏着怎样的演化奥秘?

60.传递快乐的分子——多巴胺(dopamine)

61.抗衰老基因疗法,是美好的前景,还是无良的骗局?

62.博物学的浪漫,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丨展卷

63.有颜色、有花香,甚至还有花蜜,为什么还不配叫花?

64.失温冻死,不仅仅在严冬,也不仅仅在室外

65. 中国古代的金矿

66. BBC纪录片《狗的秘密生活》

67.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全8集

68.NHK纪录片《敦煌莫高窟》全2集

69. BBC纪录片《伟大的作曲家》全7集

70.闲谈美国大学tenure track制度:菲尔兹奖得主也曾挣扎

71.长寿大法哪家好?人类能否学得了?

72.端午节,为啥纪念的是屈原而不是他

73.BBC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

74.BBC纪录片《地球伟大河流》

75.BBC纪录片《德国艺术》 全3集

76.NETFLIX 纪录片《社交困境》

77.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78. NHK纪录片《血糖飙升:揭露潜在威胁》

79.颠覆性研究:早餐吃巧克力,不仅不长胖,反而有助于减肥

80.纪录片《金城兰州》全4集

81.BMC子刊:50万人大型研究,喝任何咖啡都能降低肝病风险

82.BBC纪录片《压力的真相》

83.专访理论物理学家内森·塞伯格:数学对终极物理学理论的导引

84.PBS纪录片《众病之王:癌症传》全3集

85.郑州暴雨,一句“千年一遇”不能挡住所有追问

86.BBC纪录片《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

87.用一个词总结东京奥运会开幕式,那就是……

88.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1-10集)

89.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11-20集)

90.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21-26集)

91.那个让奥运冠军“滚出中国”的女孩,她的病不是“精神分裂”
92.深度长文:东京奥运会究竟为何崩坏?
93.上一个“美利坚”,是怎样衰亡的

94.BBC纪录片《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全6集

95. BBC纪录片《碳水化合物的真相》

96. 苏炳添这个第六名,比他真拿一块金牌更好

97.  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全10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