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7)



一生必读的巨著: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温馨提示:阅读前,让我们一起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来世存在之理由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精进修习禅定,后以此功德而转生梵天天界成为天界仙人。虽在梵天尽获禅定大乐,但以悲心强烈之缘故,他一直未忘利益众生,并恒常关照欲界中心不快乐、蒙受痛苦之可怜众生。


       一日,天界仙人照见东胜身洲一国王名为支施者,因依止恶知识而致执持无有来世、因果断灭等邪见,所言所行均与正法背道而驰。大尊者天界仙人内心明白此国王将来必堕恶趣,悲悯众生之情感使他对支施立即生出悲心,于是便从梵天来至人间。

        国王见到仙人如灿烂明日般庄严身相时,不由自主就起身恭问道:“你这位具太阳般美丽形象者到底是谁?”仙人回答说:“我乃梵天天界仙人。”国王不觉连声叹曰:“善哉!善哉!”随后就呈上供品,并亲自为仙人端水洗足,同时又以羡慕语气问仙人道:“你所拥有之大神变是以何种方式得到?”

        仙人回话说:“此神变乃通过禅定、持清净戒律、守护根门、前世修持等方式而得。”国王听罢不觉满面疑惑:“多有众人言说前世来生,未审此事是否确有其实?”仙人于是循循善诱道:“大国王,前生来世确实存在不虚。”“既然存在无疑,我如何才能生信?”国王以略带不屑口吻说道。

        仙人便顺势将来世存在之理由详述一番:“你欲了知后世决定存在之理亦非难事,可借助现量见到,或以可靠推理,以及依凭自己智慧观察等方法,都可渐得定解。此外,依太阳、月亮、群星装饰之天空、一些畜生之经历等方式亦可了知来世之真实存在并非虚诳假说,望你从此再勿对存在来世抱有怀疑、顾虑态度。

       另外,有些修习禅定之人亦可回忆起前世景象,故而人之前后世实属决定存在。再以你观察心识而言,前一刹那心诞生后一刹那心,前前后后无有穷尽,因此来世存在实为天经地义。又比如住胎之时,众生当下心识全赖前此心识为因,以理推之,前生又何能倏而隐灭?我们所谓之眼识绝非依靠眼根、外境而有,心识更是有从未间断之来来去去流转过程。众人凭依前世持戒、信心之不同,今生天生就有持戒、具信等现象产生,这等行为实与父母并无多少因缘,又非无缘无故突然产生,除却前生之因,又能有何种解释?

       再看不论聪颖或愚笨众生刚刚降生之时都会吮吸乳汁、寻觅饮食,这种现象依然可证明众生前世就有此等习气;如果前世有串习并恒常勤修,则今世即生当中也会拥有相应智慧。因此可知,前世串习力可引生后世明显成熟。

       不承认来生之人,所持唯一理由便是:正如莲花之盛开与闭合一样,此间并无前后世关系;刚降生之众生不经学习就会吸吮乳汁,也与前世无有干系。此种认识实乃不知定时与不定时、有勤与无勤差别所致。

       与莲花不同者在于:莲花开合均需依赖日光,所以有定时差异;众生天生就会喝奶,并不需依其他因缘,故而属于无定时。又莲花开闭乃无勤发生,因无心故;而众生吸吮乳汁却属有心勤作举动。因此这二者怎可相提并论?真希望国王善加观察,能承认来世存在才如理如法。”

       而支施国王因邪知邪见非常深重,且屡屡造恶,因此一听仙人宣说来世存在之理,内心就深感不安。他又问仙人道:“大仙人,你不应似哄小儿一般告诉我存在来世。若后世真实存在,我当然可以相信。如真是如此,则希望你能赠我五百两黄金,我来世将之变成一千两再送还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仙人严肃对国王说:“一般而论,将财富当作利润、赚取利益之人,大多本性低劣、贪欲炽盛、愚痴懈怠。对这种人如何能将财物拱手相送?即便赠其钱财,也会被他们很快耗尽。而具惭愧心及智慧之人,若以财布施,反而更会令财富节节增上。你刚才所谓来世还债之说纯属邪见,将财物送与此类执邪见之徒真乃了无实义。何况你因持恶见之故必会被业力拖向地狱,如此一来,谁又肯堕地狱去向你讨还那一千两债务?”梵天仙人马上又向支施国王宣说了地狱种种惨痛。

       国王闻听地狱中令人不敢目视、耳闻之恐怖景象后,终于舍弃原有邪见,他开始对来世存在之道理确信不疑。他向仙人顶礼道:“我过去随顺恶见流转,如今听到地狱痛苦后心生恐惧。如此之可怕痛苦不知何时就会降临我身?我如今担心、恐惧不已,希望你快快为我宣说能免堕地狱之方便道。”仙人于是安慰他道:“你从此之后当护持正见,并劝请众人也厉行善道,同时还要以大悲心断除吝啬,且戒掉一切非法行。望你能常行布施、守持清净戒律、严护根门,以此广积福德,令自己不堕恶趣,并感受转生善趣后之快乐。”天界仙人说完即消失不见。

       支施国王与眷属从此之后均能守持正见,并广做布施、持戒、积集福德资粮等善举。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行愿品》


 


 目录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3-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3-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3-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4-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4-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4-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7-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7-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9)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0-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0-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0-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1-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1-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1-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1-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6)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7)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8)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9)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0)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2-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2-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