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索达吉堪布解答“上师”的疑难问题(十)依止上师之前必须慎重观察/视师如佛的重要性

智悲论坛 通往解脱之路 2023-05-15

依止上师之前必须慎重观察

在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做甚深观察再去依止,一旦依止就应该视师如佛!

所有的问题都应该在依止前解决,依止以后唯一应该观清净心,按照你所引用的教言,怎么能生起我依止的是恶知识这样的恶念呢?!生起这样的恶念就完蛋了,依止前就应该做好准备,上师上天堂我就跟着上天堂,上师要下地狱我就跟着下地狱,没有这样的信心不要依止上师,如果不确定他是真正的佛菩萨请不要依止他!

公案指蔓的上师让他去杀一千个人,结果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差点杀死自己的老母,最后还是转依止佛陀证得阿罗汉果位


指鬘王出家证圣果

指鬘王曾跟随一个婆罗门学法,婆罗门的妻子勾引他,遭他拒絶后恼羞成怒,告诉婆罗门指鬘王侮辱她。婆罗门知道指鬘王不容易对付,于是故意欺骗他:“你若能在七天中杀一千个人,把一千个人的手指串成指鬘,装饰在脖子或手腕上,就可以获得梵天果位。”说完,婆罗门把刀插在地上,念了一遍咒语。咒语念完,指鬘王就起了恶心,婆罗门把刀交给他,他拿着刀,发狂一样见人就杀,见指就砍。

到了第七天早上,手指已有九百九十九只,差一只就满千数。可是大街小巷见不到一个人影,人们早就藏起来了。此时指鬘王的母亲怜悯他,因为他七天只顾着杀人,没有吃东西,想派人给他送饭,但是仆人们都害怕,没有人敢去,母亲就亲自送去。指鬘王见母亲从远处走来,准备要杀掉她,母亲骂道:“你这个不孝的东西,连母亲都想杀。你实在要凑数的话,那就砍去我的手指,不要杀死我。”

这时,佛陀以神通观察到指鬘王可以度化,就化成一个比丘,走到他的对面。指鬘王一见,当即舍弃母亲,飞速向比丘奔来。比丘缓缓地行走,但指鬘王用尽气力也追不上,他就喊道:“比丘,你给我停住!”比丘说:“我一直安住,没有动过,只有你自己停不住。”指鬘王觉得奇怪,就问:“怎么说你安住、我停不住呢?”比丘答:“我的六根都很寂静,所以一直安住,而你被邪师引诱,内心迷乱,不断地奔驰,所以才日夜杀害众生,造下无边的罪业。”

指鬘王听后幡然醒悟,把刀扔在一边,远远地伏地磕头。佛陀也恢复本来身相,如太阳般相好圆满、无与伦比。指鬘王见到佛的威仪,不由得五体投地,要求随佛出家。以佛的神通力,他的须发自然脱落,身上衣服也变成三衣。佛又为他说法,他闻法之后,心垢尽除,得阿罗汉果位。当时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也有机会获得圣果。

     以大乘显部最上等明师的资格来说,可分为「明师十德」:

明師十德

祈竹仁波切 

以大乘顯部最上等明師的資格來說,可分為「明師十德」:

1. 持戒清淨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也沒能调伏好,如何能教導別人呢?所以一個好師長必須有好的戒德。這一點,主要是說「戒」的方面。

2. 有禪定功夫
這一點也不難理解。最上等的明師,必須具備「定」。

3. 具足慧學
這是指上等的明師不單要有戒及定,還要具備徹底消除我執的「慧」。

4. 德行起碼比自己高
選擇師長而依止,當然要找比我們自己的德行高超的,否則為何要依止他呢?故此,我們必須找至少比自己高超的老師。

5. 修持精進勇猛
這裏所說的「精進」,當然是指對修行善業方面的積極不懈,而非指對不良惡業的沈迷。一位好的師長,必定要自己精進勇猛、毫不懶散,否則弟子便不易學好。

6. 學問豐富
一位明師,必須具備由本師釋迦牟尼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經、律及論三藏傳承,而非單只有一兩個法門的傳承。這種傳承,必須包括教法及證法傳承二者。在現今末法,有不少騙子胡說八道,明明沒有傳承,卻說佛陀夢中傳法等等,欲尋師者必須小心觀察抉擇。

7. 通達真實
這是指通達中觀應成見。現在大家未知道甚麽是中觀應成見,所以不易明白這點。

8. 說法善巧及表達清晰
有些老師雖然自己通達教證,但卻表達不清,又或不善於觀察弟子而應機對症下藥,以致授受過程不能達到最順暢的程度。一位好師長,必須是說法善巧的。

9. 不為名利,以大悲心授徒
如果一個人具備前述八種功德但沒悲心,弟子仍然未必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一位上等的師長,必須具足悲心,出於真心希願弟子能學好,而不是為了個人名利而攝受徒衆。

10. 對徒教學不生疲厭心
上等的明師已斷了自利的心,所以他們完全不怕勞累,全心全意地投身於教育弟子的事業之中。只要有人求法,他便會以十分歡喜的心去教導。這樣的師長才是一位好師長。

   我们虽应热衷于学法,但观察师长绝不能草率贪快。现今的人,常常读到宣传资料便一窝蜂跑去名师处依止,这是不安全的做法。正如在世俗学问上,我们要小心决择老师,在成佛之大事上,我们更加需要审慎。我们应当在未成立师徒关系之前,花一段时间,好好观察这位师长的德行等,在观察几年、完全肯定他具备了经、续所述师资时,方决定依止。平时我们参加听法等活动,只要心中没有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未成立,可以暂时只把说法者视为一位佛法上的长辈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动求了口传或灌顶,或参加了灌顶传法、口传仪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告成立,观察过程亦告结束,从此便必须视师为佛了。

师徒关系之成立,不一定经过像汉地拜师的仪式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即使对方并不知道,关系也便已确立,又或你向该师父求法或受其传法,师徒关系亦成立了。



(10)视师如佛的重要性

经过事师、供养、顶礼师长等行为,我们便得到无量功德。不如法依止的人,现世即会感召许多不如意的业报。举例说明不敬师所感召之现报。如何才能达到视师为佛的信心呢?除非我们有宿世的善因缘,否则这就需要长时间努力培养方能达至。弟子必须长时间地观师长之功德、优点,而避免挑剔师长的过失、缺点。

佛陀是真正具一切功德而断一切过失的圣者,但若弟子不以敬信心依止,即使自己的师长是释迦牟尼,弟子也一样可能觉得自己的师长满身过失、毫无优点,就似当年提婆达多视其师长释迦牟尼一般。

反过来说,若师长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视其为佛陀,便一样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须视师为佛。这一点的确不易做到完美,少一点功德便难达到,但我们要有耐性地训练自己。

 如果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师长功德再高也高不过诸佛,顶多也只是与佛同等,况且师长在客观上也有可能根本还未超出凡夫的境界。所以,若从功德角度来说,师长之功德既有可能与佛同等,也大有可能比佛陀低。

可是,如果从恩德的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的恩却比诸佛的为深。为甚么这样说呢?我们想想,释迦牟尼在二千多年前,虽然曾广弘正法,令许多众生得益,可是我们却未直接得度。在二千多年前,我们或许是在三恶道中,也可能在别的宇宙中,亦可能是生于这个世界的人但却未遇佛陀,总之我们未有福缘在当年遇上佛陀而得度。现在,直接度我们的是师长,为我们授法的是师长,教我们如何成佛的也是师长。在某些佛教不盛行的地区,若果不是有师长之教授,别说不可能成就佛境,甚至连「佛境」这个名词都未曾听说过!由此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个人的恩德,可说比诸佛还要深。我们将来得以不堕三恶道,乃拜师长教我们止恶所赐;我们若得以生于人间或天界,乃因师长教予布施及授予戒律而得;我们若最终能得佛境,亦因师长之教授及传法之恩而成就。所以,除了以九种心事师及视师如佛外,弟子更应常念师长之大恩大德。

 除了在心中依止以外,我们亦要在行为上承事师长。承事师长的行为主要有三种类别,

一为以财资供养,

二为为师长办事,

三为依教而奉行。

师长并不见得需要我们的供养,这样做是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已。刚才我们说过,师长是最胜功德田。甚么是「功德田」呢?世俗上的田地,我们透过悉心照顾、播种、施肥及浇水等,便能有所收成。同样地,经过事师、供养、顶礼师长等行为,我们便得到无量功德。所以,我们称师长为能长出功德的「功德田」。师长并非唯一的功德田,透过供养、顶礼佛像等,也能长出功德,所以佛像等也是功德田。然而,师长及父母是最上的功德田。 如果我们为师长办事,例如替师长打水、烧饭或洗衣等,这行为胜于以物资供养。有关这一点,衲必须把例外情况说明一下:如果我们已与某人建立师徒关系,而这位师长叫我们替他做一些明显与佛法背道而驰的事,譬如说他叫我们代偷东西等,弟子便要很谨慎处理这情况了。如果我们能完全肯定师长之要求与佛法不合,而并非只是我们对师长的密意要求误解,我们当然不能照办。

可是,为了维系自己的师徒关系之清净性,我们尚该顾全另一方面,故此我们必须十分善巧地避免或推辞,而不应与师长发生冲突。在推辞后,我们仍应视师如佛,不应执此为上师之过失而作批判或毁谤。这一点就是前面说过的、像钻石般坚固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若能两方面都照顾好,便不存在违背上师的业因。一般来说,我们如果在拜师前曾好好地观察,便很少会遇上这等困局。

在末法年代,有许多不具格的师父,若不经观察便依止,或许便会常碰上这类的无奈情况,这时就只能如衲所教地一边推辞,另一边同时尽量保全师徒关系之清净性了。 

三者之中,以依师所教地修持为最上等的承事,所以有名的密勒日巴大师便说过:「坚韧耐苦之修行,是令师喜之侍奉!」说三者中以第三种为最优胜,第二种为次等,第一种为最基本,并非等于我们挑优胜的而进行。以上所说三种承事方式,并非挑一种而做,而应长期地全部奉行。如法地依止师长的好处有八大点:

(1) 由于实修上师教示故,我们可以趋向佛境。同时,由于上师是无上的功德田,透过供养及承事师长,我们能于短时间内积集极多成佛所必需的功德资粮。

(2) 诸佛很乐于见到有人对师长恭敬。经论中有云:「如理依止善士时…无余佛陀至心喜」我们供佛时能得供养之功德,但说不上令诸佛欢喜。对师供养,既能得供养之利益,更能得令诸佛欢喜之额外功德。

(3) 由于依止师长之功德力大,一切魔类等皆不能加害如法敬师的人。

(4) 依着师长的教诫而止恶,便不会再积集恶罪因及受到其果报了。

(5) 如法地依止师长,便会容易得到修持上的成就。

(6) 由于如法敬师之业因,我们生生世世皆会有缘常遇明师。

(7) 不堕三恶道。

(8) 任何心愿皆能顺利达成。如果我们不寻找一位或多位师长而依止,便不会得到前述依止师长的八种好处。


如果既已有了师长,却并不好好地敬师及事师,损失有八大点:

(1) 由于上师乃诸佛之总体代表,若弟子轻视师者,便感召不尊重诸佛之果报。

(2) 如果对自己的师长生瞋恨心,会毁灭自己曾积之善行。

(3) 不如法敬师及事师的弟子,即使修无上密法,亦难以成就。

(4) 以不敬师之心修持,不但难以有成,更等同修持往生地狱之因。

(5) 不敬师的人,未生之功德及成就绝不会生出,乃至已生出之成就也会消失。以前有一位修密法而成就了飞行神通的人。有一次,他在上空飞过,见到自己的上师在地面,便心生得意之念:「我有飞行神通,师父却没有!」在这念一生之际,他实时失去了神通,由天上丢了下来。

(6) 不如法依止的人,现世即会感召许多不如意的业报。从前有一个名叫「佛智」的大师。这位大师的其中一位老师是养猪的人。有一次,大师受众人拥戴着前往某地,途中遇到他的这位老师。由于他名声极大,一时之间他便生出了师长地位低下之心,所以便假装看不到师父,并未趋前相认或顶礼问安。由于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掉了出来。这并非上天、佛陀或其上师对他所作之责罚,而是自己不敬师所感召之现报。

(7) 冒犯师长的另一果报,是在未来生中生于无间地狱之中,不得脱出。在许多佛经中,佛陀曾很清楚地开示甚么业会感召甚么地狱之果报,但在《金刚手灌顶经》中,大势至问佛陀轻慢上师会有何果报时,佛陀却说:「我不敢说!这种果报的严重程度要说了出来的话,连大菩萨都会吓至昏倒!」由此可见,轻慢上师的业报比其它恶业重很多。

(8) 由于不如法依止之业因,将于未来多生中都不遇明师及正法。  轻慢自己的师长是极严重的不善业。一旦轻慢了其中一位上师,你在其它任何师父处所学得的法,都难以成就。所以,轻慢上师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块大路障。 在修行的道路上,师徒关系是其中一项至为重要的修持。若能好好地依止明师,所得利益不可思量。若不好好地依止,则即使所拜师长是佛,亦不得益,甚至反生无量罪业。在古印度,历代以来的修行人都依这些开示而事师,从而得到成就。我们欲想得到佛法上之任何成就,也必须效法他们敬师及事师的方法。

曾经有人问阿底峡祖师:「为甚么在印度,许多大师才修行甚短时间,便有所成就,我们西藏人勤修很长的时间,却不见有成呢?」

祖师答:「这是因为西藏人视本尊为本尊、上师为凡夫,而印度人视上师和本尊并无分别!」由此可见,视师为佛乃修持成就之关键因素。

 有些人会问:「我应该依止一位师长、还是许多位师长呢?」答案因人而异。如果懂得如理地依止的人,多拜几位师长,很可能有更大利益。不懂好好地依止的人,宜只拜一位或少数几位师长,因为这样较易确保自己不犯事师方面的过错。 这些有关敬师及事师的开示,是佛经中所教示的,大家可以参考《地藏经》及《华严经》等。


依止上师前必看


索达吉堪布解答 | 关于“上师”的所有问题(1)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如何观察上师


索达吉堪布解答“上师”的疑难问题(二)噶举派成就者之王——米拉日巴尊者传记


索达吉堪布解答“上师”的疑难问题(三)证悟大圆满的两个条件


索达吉堪布解答“上师”的疑难问题(四)九大难题(1)分别上师


索达吉堪布解答“上师”的疑难问题(五)九大难题(2)如何判断真假上师(3)如何对待假上师


索达吉堪布解答“上师”的疑难问题(六)九大难题(4)能否依止多个上师(5)依法还是依人


索达吉堪布解答“上师”的疑难问题(七)九大难题(6)如何看待上师的非常态表现(7)连自己的灾祸都不能避免的上师是否值得依止


索达吉堪布解答“上师”的疑难问题(八)九大难题(8)判断是否得到上师正加持的标准(9)辨清感情信仰与正信


索达吉堪布解答“上师”的疑难问题(九)大圆满的成就来自信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