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幸福的人,总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周岭 清脑 2022-09-06



这是周岭的第81篇原创文

本文4052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导读: 这个世界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







大学里有一件事到现在我都能拿出来吹牛。


因为想要顺利毕业,每个人必须通过1500米的体能考核,而且成绩要达到5分10秒以内。


教官为了刺激大家训练,当众立了一个规矩:


每次体能课开始前先测一个1500米,凡是成绩达到优秀的,就可以免上后面两个小时的体能课。


而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唯一一个可以在全队近百人的目送中欣然离场的那个人。


事实上跑步并不是我的强项,刚入学的时候,我的1500米成绩大概在8分多钟,排名中等。


在向5分10秒这个目标进发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备感煎熬,每次都是跑前很紧张、跑时很痛苦、跑后很无奈。


就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一天下午,课前1500米测试照常进行,教官哨声一响,我便以冲刺的速度第一个蹿了出去。


对于这样的中长跑,一开始就冲在前面可不是什么好策略,因为剧烈的体能消耗会让自己很快失去后劲。


但就在我松下那口气准备减速的时候,目光也由远处随之落到了前面十米左右的地方。


我突然在心里对自己说:“先别减速,等到前面十米那个地方再减速也不迟”。


等我跑到那个点后,我的目光又落到了前面的十米处,我觉得这样的距离很短,还可以继续来一次。


等跑到那个点后,我又把眼光投向了下一个十米处……


几次重复之后,我竟然发现身体并没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反而轻松了起来。


因为自己就像在玩一个追逐游戏,注意力已经从沉重遥远的剩余圈数转移到了一段段小小的游戏中。


抬腿摆臂也变得越来越轻快,不知不觉比第二名领先了小半圈。


明显的优势让我不再关注成绩,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在了抬腿摆臂的畅快感上,越跑越快。


当教官宣布成绩并告诉我不用上课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


往后的日子里,我一次次如法炮制——每次冲到最前面,然后开始一个人的追逐游戏。


这也是我喜欢一开始就冲在前面的原因,因为边上没有其它人干扰,我就能专注地沉浸在这个游戏中。


一个痛苦的考核项目,最后成了我每次都跃跃欲试的期待,而且没人知道我是怎么突然变强的。


即使后来偶尔有几个人也在课前测中达到优秀,但他们在冲过终点线后的状态简直痛不欲生,全然不像自己游戏后的轻松。


这个心法使我的大学生活增色了不少。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那个头脑荒芜的年代,我竟然因为这件事在记事本里写过一句感悟:


不要让事情本身束缚了你的情绪和注意力!


这可是我大学时代为数不多的能一直记到现在的人生经验。


现在再回头看,简直令自己震惊。


因为这完全不是什么土方法,而是实实在在的积极心理学呀!



幸福源自主动掌控


现代积极心理学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恩的“自我决定理论”了。


它指出人类有三种天生的内在需求:能力需求、关系需求和自主需求。



换句话说,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需要:


  •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 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

  • 有自主的选择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个理论一点都不复杂,想想我们平时的生活就可以理解。


如果生活中大家都对你不错,自己又有某方面独特的技能,还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岂不快哉!


特别是“自主需求”,它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关键与核心。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主动选择和掌控所做的事情,就会产生内在动力,获取幸福。


就像在1500米测试中,大多数人眼里,跑步就是跑步,没有选择,只能被动承受痛苦。


但我却能把它当成另外一件更好的事——游戏,于是有了选择和掌控,最终得到优势和认可。


而整个过程,我仅仅是改变了对事物的看法,境况就变得完全不同。


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神奇所在。


放眼现实生活,我们总是要面对很多“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


比如1500米考核、堆积如山的作业、不得不洗的衣服、不得不见的人、不得不做的工作……


面对这些事情,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到沮丧、抗拒和排斥。


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而是外界的压力,至少在我们眼里它就是压力。


一个人如果整天做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日子就会变得灰暗无趣。


然而,面对压力,我们真的就只能承受吗?


未必呢!


或许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只是被事情本身给束缚了。


因为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它角度。


好消息是,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得多,我们以为自己没得选了,其实还有很多角度可供选择。


毕竟任何事物都是“多维立体”的。


悲观事物的背后肯定有乐观的一面,严肃事物的背后必然有好玩的一面。


我们暂时看不见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需要一点技术支持。


现在请系好安全带,随我一起去夺回幸福的掌控权吧。



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获取掌控权并不难。


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


这句“咒语”便是:


我并不是在做它,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把这句话套到其它场景,就是这样的:


  • 我并不是在跑步测试,我只是在玩追逐的游戏;

  • 我并不是在写作业,我只是在挑战自己的速度;

  • 我并不是在洗衣服,我只是在活动自己的手脚;

  • 我并不是去见领导,我只是和一个普通人聊天;

  • 我并不是为老板做事,我只是为了自己的提高……


有些理由听起来可能有些可笑,但是不要低估这种假设的力量,一旦你有了新的选择,就会意识到: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通过它来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


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做“动机转移”。


缺乏觉知的人,动机通常都由外部事物牵引,少有自主选择和掌控,容易陷入为做而做。


但有觉知的人,会适时觉察自己的行事动机,看它是否停留在默认的外部。


如果是,就主动想办法将其转移到内部,以拥有自主选择和掌控。


而这种掌控的窍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为己而做和为玩而做。




为己而做


生成内部动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立足自己变好。


就拿写作这件事情来说吧。


有不少人都热衷于向热点平台投稿,因为一旦投稿成功,就可以快速获得稿酬和流量曝光。


但为了能够通过审核,就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风格以迎合平台的口味。


于是不得不陷入追热点内容、立吸睛标题,写浮浅短文的状态。


这种状态必然无法让自己拥有真正的成长和长远的积累,于是写字的乐趣就开始慢慢枯竭了。


而真正希望通过写作来建立自己影响力的人是不会被“稿酬、流量、投稿通过”等外部动机把持的。


他们往往是为自己的成长而写,为众人的需求而写,为长远的价值而写,为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而写。


即使没有鲜花和掌声,自己本来也是要输出和成长的。


所以,收获的反馈和奖励都只是意外和惊喜,而不是必须和期待。


这样的心态,必然能让笔尖持续地释放力量,并最终收获梦想。


因为选择权始终在自己手上。


这道理甚至不止于个人层面,企业发展也是如此。


比如华为公司之所以坚持不上市,就是不希望企业的发展动机被外部的资本力量所控。


如果公司上市,虽然可以短时间内身价暴涨,但因为资本是逐利的,今后则不可避免地只能把眼光放到下个季度的财报上。


所以,任正非先生说:“我们不是上市公司,不是为了财务报表,我们是为了实现人类理想而努力奋斗。”


正是这个伟大的理想,18万华为人才会团结一心,奋力拼搏。


他们始终把企业发展的动机抓在自己手里,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谋划、去创新。


无意中竟打造出一个可以与一国抗衡的顶级企业。


其实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那些对内在动机更敏感和坚持的人,总会更加与众不同。


而且他们注定都是成长型人格的,不为外界的奖励或评价而表现,只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努力。


这样的人和群体,很难被困难击倒。



为玩而做


既然动机可以转移,那我们为什么不转得彻底些,让它变得更好玩呢?


这绝对是个好主意!


我女儿刚读一年级的时候,很不喜欢写字帖,每次做这个作业都闷闷不乐。


我见她愁眉苦脸,就跟她说:你不是喜欢画画吗,为什么你不把它当成画画呢?写字和画画不都是笔在纸上动吗?


她听后眼前一亮:对呀,爸爸,我把它当成画画不就行了!


结果没一会儿功夫,她就开心的把那个字帖“画”完了。


我们认知圆桌社群里的「承谦」也是一个跑步爱好者,他曾为跑步写过一首《享受就寿》的诗:

有人跑步想瘦

有人跑步想寿

而我跑步享受

享受享瘦享寿


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我就乐了。


这哪里是什么诗啊?分明是动机转移的心理学嘛!


当注意力都放在享受上时,跑步就不再是严肃的减肥和长寿了。


相比起来,别人是为了减肥和长寿苦哈哈坚持,而他只是享受愉快的过程,顺手把减肥和长寿收入囊中而已。


二者对比,完全不同。


而我自己除了把跑步当成玩之外,其它很多事在我眼里都是玩。


比如阅读这件事,我就从来不认为自己在阅读,而是和牛人在聊天。


每本书在我眼里就是一个人,而我的书架就是我的牛人朋友圈。


每隔几天,我都会在那里站一会儿,琢磨着下一个跟我们聊天的人是谁。


这种“翻牌子”的感觉,实在是棒极了。


如果这世上的事在我们眼里都是“玩”,谁还有心思去苦闷呀!


另外,你要是仔细观察,还会发现:


为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


如果想玩得更尽兴,最好记住这个小技巧——把那些困难的大事情拆解成小块。


就像我在跑步的时候,把1500米拆解为一个个小小的10米一样。


当要做的事情小到自己可以轻松完成,就会不自觉地跃跃欲试了。


《微习惯》的作者大概也是这个理念,他要求自己开始只做一个俯卧撑,然后就生起了玩耍之心。


而胡适先生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这话反过来理解就是,无穷的真理确实容易让人害怕,但只要盯住眼前的那一寸,就会让人心生欢喜啦。


这成长啊,有时候要看长远,让自己明白意义,心生动力,有时候啊,又得看近,让自己不惧困难,欢快前行。



这个世界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


当然,一定有人会对这些方法嗤之以鼻,因为从本质上看,这更像是一种自我欺骗,而非实事求是。


事实上,人就是一种自我解释的动物,需要靠理由才能生存下去。


而这个世界原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我们自己赋予的,谁赋予的好,谁就越能胜出。


既然做事情就是赋予意义的过程,那为什么我们不赋予它一个对自己有用又好玩的意义呢?


至少,为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


当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都自由了,那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呢?








本文参考资料



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恩的自我决定理论


《游戏化思维》P58

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主需求


《成功,动机与目标》P108

关联感、胜任力、自主权


《驱动力》

能力的需求、自主的需求、归属的需求P95

“自主”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关键与核心P127



任正非:华为是为了实现人类理想而努力奋斗

https://tech.sina.com.cn/it/2019-01-21/doc-ihqfskcn9154002.shtml






>>> 热门关键词 <<<



空空空空社交中中环境空空空空

空空费曼技巧中中隐性世界空空

空空空空压力中中戒烟空空空空

空空每日反思中中创造空空空空

空空认知体系中中二元对立空空

空空思维舵手中中兴趣空空空空

空空空空冥想中中写作空空空空

空空空空情绪中中行动力空空空

空空心智带宽中中主动休息空空

空空打卡心态中中反馈学习法

空空空清晰力中中人生目标空空

触动学习法中中耐心空空空空

空空空空跑步中中元认知空空空

空空刻意练习中中深度学习空空

批判性思维中中阅读空空空空

空空空空早起中中三重大脑空空

空空空空空空中中空空空空空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