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随着内容形式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内容的呈现在所有人面前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各类短内容平台、视频平台、社交工具里的内容推荐,无时无刻不在展示不同的内容。而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创作门槛的降低,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参与到内容的创作中来,内容再也不是由小部分人生产。内容有了更多的形式、承载渠道、参与人群,但想要在万花丛中突围却比以往更加困难。人们对内容的接受程度越来越广泛,创作者的思路越来越惊奇,在百家争鸣的内容时代,想要做好内容运营也变得越发困难。1我理解的内容运营无论要说什么先从最基础的开始,搞清楚什么是内容运营。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把获取来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触达到用户,从而使用户的行为产生变化。要做好内容运营不仅仅是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而是一个非常系统的体系:对上要能够有完善的内容生产方式,并且能够优化内容的生产方式;对下要能为创作者提供变现方式,建立良好的作者机制;一方面要能够了解渠道特性,建立合作分发形态;另一方面要有矩阵思维,创建内容品牌效应。▲纵向:内容生产作者体系;横向:渠道理解整体布局这里每个方向其实都是可以非常深入的研究,这里就基于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总结,供大家参考。2不仅要引入内容更要优化内容生产方式内容运营有一个误区就是误以为内容生产是内容运营的重要一环,并不是让内容运营每天去写几篇文章,做几个视频就是内容来源。对于内容运营来说,需要创建一种方式来进行内容的引入,来满足项目对内容的需求。在公司项目中常见的形式有:供应商采买、外团供稿、作者内容引入、建立UGC内容生态等。其中各有优劣,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组合使用。一般来说「供应商采买、外团供稿」主要考虑内容梳理、效率、性价比即可;而如果是希望通过内容扩展创作者盘子,扩展内容生态的项目,作者引入和优化生产方式就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引入作者这个非常好理解,但什么是「优化生产方式」呢?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降低创作门槛让更多人加入创作的队伍如今无论是市面上的短视频平台,还是传统的内容平台、社交产品,都在进一步尝试推出各类的工具或者改变内容的展示形态,来让更多的用户能够来生产内容。抖音、快手、B站,纷纷推出自己的各种视频工具;各种产品里的动态、140字等都是在降低创作的门槛,让更多人加入创作队伍。如果你是某个产品或者平台的内容运营,一定会少不了跟产品去讨论优化相关的内容创作功能。帮助作者提升创作技巧使作者能创作更为深入困难的内容如果你引入了大量的创作者,那么就需要建立一些合适的方式来帮助这些作者进一步的成长,增加孵化出优质作者的可能性,让普通的作者的创作技巧能够有所提升。在我们项目的作者群中,一方面会去收集不同的创作资料进行分享;一方面在群内经常性发起相关技术的话题,尝试让优秀作者进行分享。作为运营者要了解各种内容的创作形式善于收集资料,也要能盘活群体,发挥作者互动性。引入了内容,优化了生产方式,那么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让作者在这个体系里能够长久地、持续地提供内容,成为你的内容源了。3既要为爱发电也要能够恰饭在整个纵向的内容生产作者体系中,光考虑内容引入和作者成长是不够的。作为内容运营,如果不去为作者考虑更多的内容变现的可能性,他们早晚会转移平台,成为其他渠道的作者。为爱发电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能过分燃烧作者的爱。我们的项目绝大部分目标的作者,并非头部的优质作者,而是有潜力的腰部偏下作者。在接触了大量的作者之后发现,无论是创作者最初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对自己的内容变现都有着渴望。其中有一个作者的例子令我印象深刻:他家境殷实在美国学习电影编导,加入我们的作者群体,为我们创作了不少单主机游戏的相关内容。在收到项目的制作扶持奖励之后,他对我说:「钱多少其实没所谓,群里其他作者可能等着奖励过日子,我虽然不用,但是这是对我内容的认同啊。」在作者整体的机制的建设之初,内容运营就需要考虑好作者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让作者能够持续地在体系里获利,另一方面可以强化作者的产出,让他们提供更多诸如「教程、模板、素材、模型」等可以供体系中其他作者使用的内容。除此之外,也要尝试去寻找更多的「变现」可能性,比如:在渠道合作的同时,能否开拓新的扶持计划;收集不同平台的内容奖励活动消息提供给作者等等。4不懂分发的内容运营就是耍流氓内容我做了,内容我也发了,作者我也找了,机制我也建立了。那么我就是好内容运营了吗?当然不是,没有效果不都是白搭。如果我们的内容无法被人看到,不能让数据指标提升,那还叫什么内容运营。这里我要把横向的两个「影响」和「渠道」放在一起说。渠道那么多,不整个矩阵怎么分发呢?不同渠道特性完全不一样,同一份内容直接丢上去就可以了吗?分发内容之前先来了解渠道特性要给你的内容挑选合适的分发渠道。不同类型的内容,甚至不同作者的内容都对渠道有不同的适应性。作为内容运营,了解主流的内容平台的入驻政策、扶持政策、推送机制等等都是必须要修炼的功课。同时也要尝试对你分发的渠道进行分类,及时为你的内容和作者调整重视度,去形成你的分发渠道矩阵。▲不同类型渠道哪个适合你在定义自己的内容分发渠道的优先级时,不要单纯看阅读量。这需要复合维度来评判,比如作者与内容的契合度、用户精准度、内容生命周期、粉丝互动、用户沉淀等维度。例如抖音上很容易出一些爆款作品,一股脑将自己的矩阵布局都压在抖音上,让作者群体都去抖音发展——这种行为明显是不合适的。首先不同作者的内容,对渠道的契合度就是不一样的,比如单主机游戏作者很多都是做长视频的内容。他们对内容的创作形态就没有考虑短视频的形式,强行将内容剪辑成短视频的形式,不利于取得效果。其次,单一渠道的用户的属性,对你的内容目标不完全匹配,甚至部分渠道几乎没有多少单主机用户。这就需要长期的内容合作和用户拓展。所以,并不能以单独的一些维度去判定内容分发渠道的优先级,然后之后根据优先级来调整你的精力投入和作者引导优先级。举个例子,如果要分发一款Switch上的游戏,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分发渠道的优先级。先将不同渠道特性列出来,(仅为部分渠道示例):然后开始分析:分析用户:是否容易找到渠道内容的Switch用户,这么看来小红书将是一个好的选择。而量大的抖音和看点并非是优先选择的渠道。分析作者:手头创作者的类型、他们的常用渠道。如果手头的作者大多为B站长视频作者,那么产出的内容,分发到小红书,同样需要对内容进行额外调整,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就需要考虑内容产出的效率。分析机制:某个渠道新手账号的内容效果的可能性。由于和看点的内部合作,可以对新账号的内容做较好的推荐,那么相比小红书则更好引导作者在新渠道进行内容发布,即便内容偏好的契合度不是那么优质。那么这时再来看分发策略:B站>看点>小红书>其他。这时使用有限的人力进行符合看点的内容调整和作者引导,若有余力则安排小红书的渠道的工作。当然实际情况中需要考虑的维度更多,有时候,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也要适当放弃一些「优质」的渠道,比如「视频号」因为游戏类型实在不容易获得效果,投入大量精力就得不偿失。而在有余力的情况下,逐步地对不同渠道慢慢进行积累,等到有合适的项目时再发力。把内容打扮好再送到不同渠道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精力或者为了节省精力,在分发内容到不同渠道的时候,并不会专门对内容进行调整,而是将一份同样的内容就分发到了不同渠道。这样做的时候往往效果并不好或者打了折扣。不同渠道的用户喜好千差万别,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内容分发的效果。这里列出几个游戏项目中常接触的平台的特性分析,供参考:▲B站和抖音▲快手和看点另外微信视频号也是一个新的内容渠道,不过对游戏项目来说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分发渠道。主要原因,个人观点如下:由于主要的传播机制是关系链,那么你喜欢的内容你的朋友并不一定喜欢(如:我喜欢打lol,他就喜欢玩王者),并且观看过的内容,一旦互动就会展现给其他的朋友,对自己的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要在视频号尝试做游戏类的内容(特别是非游戏官方),就需要做好长期积累的准备。举个例子,同样的内容,如何针对渠道调整:内容运营要分发,更要了解渠道的特点才能布置好你的内容矩阵,带领你的作者群体更好地在不同的渠道中进行发展。5有一天有人说你不懂做内容前面从几个方面简单分享了一下做内容运营需要做的事情。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会遇上一种情况,曾经不是或者不擅长做内容的同学,被赶鸭子上架来做内容运营了。虽然有着一身运营的本领,但是总是会遇到有人说你不会做内容的情况。这里就再分享一些做内容的简单小思路。只要我跑得够快子弹就打不到我这里指的是需要一手消息的内容,同时也是指在不同渠道上同一个内容如果能更快地发布,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即便是搬运内容也一样。即便在网络这么发达的时代,信息依然存在不对称,已经发过的内容,在不同平台不一定发过;甚至有的时候抄得快甚至会当作「原创」;短内容平台机制让同样的创意有反复发酵可能。AB站(A站:ACFUN,是在B站之前的动漫弹幕视频网)初期大量的搬运内容,即便现在也有很多搬运内容。而搬运也养活得了很多视频作者,现在不光是搬运国外内容到国内平台,也将过国内内容搬运至外部平台。三个常用的内容手法缺憾、反转、角度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公众号文章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内容手法。在自己创作内容的时候可以去尝试使用这些手法。缺憾:丑事传千里,尝试去用内容揭示缺点;反转:天子骄子无人问,屌丝逆袭四处传;角度:攻击热点,多角度去解读热点事件。举几个标题的例子,(仅标题举例,不代表观点):这里不单单只是说标题党的方式,而是整体的内容角度皆可往这三种方式去实现。做内容没有一蹴而就请长期积累想成为懂做内容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积累。去多阅读内容,去多思考内容。比如:看到优质内容记下来,某天成为自己的素材;多和做内容的人交流;没事多读读书,名著总会给你启发;多了解跨领域的内容,毕竟万事不决量子力学;多模仿多练习,没事做个自己的内容账号吧;学习心理学,了解人心才能更了解他们想看什么。6写在最后做内容和内容运营,个人觉得还是会有很多偏感性的东西。一个内容的的好坏有可能并不能用直观的数据来完全判别。很多时候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会跟其他同事讨论内容的价值到底如何去体现,一个好的内容运营究竟该怎么做。希望能够通过本文跟大家更多地探讨关于内容方向的工作,文章中的不成熟观点,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交流分享。*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腾讯大学立场今日话题想成为一个懂内容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哪些方面的积累呢?来评论区和小伙伴一起分享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