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其他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规划探索”线上论坛第四场圆满收官

2021年9月30日下午,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专题会议线上会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规划探索”专题论坛最后一场即第四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邹兵主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杨保军作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的特邀主题报告,多位优秀论文投稿作者从总体城市设计、双评价、规划传导等方面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分享了对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理论实践的探索和思考。主旨报告《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杨保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总经济师指出,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已经从外延扩张的“前期”转入存量提质的“中后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不是狭义的旧区改造的理论或学术概念,而是中央推动城市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战略性部署。杨总在报告中引用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从宏观、微观、引导、管控四个维度全面准确地诠释了城市更新行动的内涵。在宏观层面,要优化城镇格局、转变建设方式,从城市群、都市圈、县域等三个尺度上推动构建更加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微观层面,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韧性;在管控层面,要守住底线底边,健全法规标准,实施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风貌塑造;在引导层面,要坚持市场主导,激活多元价值,创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提升带动城市经济活力。最后他提出,城市更新内涵在于要推动结构优化,促进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关键在于转变开发建设方式,路径在于城市体检和统筹规划建设管理,最终的目标是提升城市魅力、活力、竞争力。全文请点击浏览>>>学术报告《国土空间规划中基于存量用地挖潜的城市更新——以江苏省宝应县为例》陈翰文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翰文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下应将存量挖潜与城市更新进行统筹考虑,从企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绩效、发展前景绩效、环境安全绩效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充分厘清现有存量低效用地的规模,在此基础上划定城市更新区,并制定各区的更新策略,最后从更新单元引导、更新要素控制、更新图则管理三个层面制定存量更新的实施方案,从深化更新模式创新、健全规划管理体系、扩大公众参与程度三大方面提出实施保障机制。《国土空间视角下总体城市设计技术方法探讨》李飞翔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首先,李飞翔梳理了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和技术方法,通过全域维度和中心城区两大层面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来阐述以多元大数据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应用,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以视觉形态、意象认知、功能效率、社会活力为抓手的总体城市设计技术体系。其次,从全域到中心城区再到小街区尺度等维度来讲解城市设计的主体内容,包括强调底线约束和边界管控、构建山水生态廊道、凸显城市总体风貌以及营造多元活力公共空间。最后,从政策设计、管理平台、公众参与三方面提出总体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对接的相关建议。《国土空间规划批准前过渡期村庄规划传导研究——以天津市为例》郭晓君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郭晓君首先在梳理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传统规划对村庄规划传导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刚性管控要素和弹性管控要素两个方面确定过渡期村庄规划传导要素,分析各类传导要素的传导规则,提出过渡时期村庄规划传导指标体系,并提出指标流量管控、数据库内容标准、职责分工、传导程序等传导机制。报告随后以天津市村庄规划为例,从土规约束性指标传导、控制线传导、村庄建设用地控制线传导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提出过渡时期村庄规划需要建立台账制度、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规划范围、占补平衡、保障宅基地合理等要求。报告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跨越“中等陷阱”: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内涵、瓶颈及应对》胡航军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胡航军首先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空间规划体系逻辑变化历程,包括单向落实、宏观管控、一家独大、多规混杂、全新时代等。然后从“中等陷阱”这个独特的视角,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将助力我国跨越“中等发展陷阱”。同时,他认为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也面临治理现代化的自洽难题、开发和保护的平衡把握、工具与人本的内涵选择、整体和局部的尺度把握等瓶颈。最后他认为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出在跨越“中等发展陷阱”的关键时期,空间规划改革与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要相向而行。《基于生态安全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研究》张继丹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为弥补传统生态修复中系统性思维不足,张继丹通过对生态安全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契合理论研究,然后以四川省峨边县为例,按照“重要生态源地识别-潜在生态廊道提取-生态网格构建”的技术框架进行实证。最后基于生态安全研究范式提出了“安全格局引领-核心问题甄别-分区单元治理”的系统化修复思维,为其它大保护的县域生态修复提供了思路。《利波奥德土地伦理对国土空间生态规划的启示》鄢晨光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鄢晨光首先阐述了利波奥德土地生态伦理观,包括体现完整性土地伦理观,体现稳定性的生态平衡观,体现美丽性的自然价值观等。接着提出基于利波奥德土地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路径,即构建完整有序的空间体系,探索平衡稳定的空间机制,营造和谐美丽的空间环境。然后以重庆市渝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例,阐述从生态安全格局的角度来构建完整有序的生态空间结构,通过生态分区管控来平衡稳定的空间机制建设,通过分要素生态建设达到和谐美丽的空间环境建设。《基于传导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构建——以山东省巨野县为例》彭雨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雨晗结合山东省巨野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通过多层级规划案例比较,探讨了面向规划传导实施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技术路径。他认为,现行各类空间性规划指标体系存在横向统筹失衡和纵向传导错位等两方面的主要问题,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应当更加强调对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底线管控目标指标以及各类专项规划核心目标指标的衔接,细化与分解上位规划指标,并结合地方实际和本地特色,在上位规划核心指标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形成完整且可实施的指标体系,同时应提出对下位规划指标体系进行发展指标分配的刚性传导要求和民生指标设定的弹性指引,最终实现“规划-传导-实施-管控-监测”的环向传导。《国土空间留白用地的规划布局与管控解读——以北京市分区国土空间规划为例》岑晓璇华南理工大学岑晓璇以北京市分区国土空间规划为例,分享了对于国土空间留白用地的规划布局与管控机制的思考。她认为,目前学界对国土空间规划留白的讨论逐渐增多,但主要集中在机制和策略的探讨,缺少对当前留白用地规划试点实践的反思。通过分析总结了北京市各分区规划中留白用地规划布局的典型特征和规划管控策略,她提出建议,一是要行政单位要加强对于留白用地规划管理的总体统筹,科学化评估和管控留白用地选址;二是细化留白用地分类,按预留目的和留白年限进行细分,并制定差异化土地开发配套策略;三是将留白用地重启条件纳入留白用地规划,在总体层面建立留白启动机制,通过评估等流程启动留白用地,为留白用地的现状管控和重启提供更有力的依据。《麦克哈格生态智慧对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实践的启示》李子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子豪通过比较美国学者伊恩·麦克哈格提出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当前我国开展的“双评价”应用实践,认为麦克哈格的生态智慧理念对于完善“双评价”技术方法具有借鉴作用。基于实践和麦克哈格的经验启示,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市县域层面应当在统一的评价指南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需求,选择有限的、具有地方特征的指标进行改进。二是更加注重明确风险导向下的底线约束,加强对特定需求或特定风险情形下的不适宜地区的识别,更多地采用排除法,将强制性的、具有约束力的不适宜因素进行排除,设立明确的建设底线加以管理。三是要强化土地的复合利用和管理,将“双评价”成果与三区三线划定等相衔接,细化用途分区,避免重复之前单一用地类型的做法。总结邹兵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总规划师最后作论坛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各位报告人围绕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思考和探索,他指出,虽然总体规划的学术论坛暂告一段落,但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仍将持续进行下去。当前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许多挑战,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方案,总体规划研究应当具备战略性眼光、全局性思维和综合性手段。他期望总体规划学委会和规划行业的全体同仁、专家学者能够通过共同的努力,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撰稿人: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
2021年10月11日
其他

获奖项目|村庄层面“总承包总协调” 规划机制的实践:厦门市海沧区古楼农场发展策划及近期行动规划

公顷,常住人口836人。古楼农场地形与自然资源丰富,它坐拥山林、水库、农田与菜地,山水田园景致独特。它也是海沧港区唯一一个具有乡村风貌的村庄,海沧南部现存的唯一一个农场。2015
其他

获奖项目|问题导向,顶层设计,北方平原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石家庄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引言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以来,中央和国务院陆续出台相关制度政策,在全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河北省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海绵城市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在这样的背景下,石家庄市于2016年启动了《石家庄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我院受石家庄市城乡规划局(现石家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历经2年,从深入分析石家庄市的现状问题入手,提出了石家庄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实施路径。规划方案得到业内认可,获得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类)三等奖和河北省2017年度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01现状问题0101城市内涝积水问题凸显随着石家庄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下垫面过度硬化,加上排水系统标准不高等原因,导致城市内涝频发,对市民生产生活以及城市正常运转造成不利影响。内涝频发02水生态环境有待改善民心河等城市主要河道水质较差,堤岸过度硬化,水生态功能受损。城市内河水环境差03水资源短缺石家庄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中心城区地下水长期超采。城市绿化、部分河道景观补水仍使用自来水,造成资源浪费。02规划主要内容02针对石家庄的问题和需求,按照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对区域重要自然海绵体进行保护和修复,守住生态基线。针对水安全问题,按照源头减排、合理布局排水管渠、排涝除险的思路,制定内涝解决方案,守住安全红线;针对水污染问题,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保质、生态修复、长制久清的技术体系,制定水环境改善方案,守住环境底线;针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制定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方案,守住资源上限。从而形成石家庄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并编制近期实施区详细规划,落实近期建设项目。规划思路和技术路线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规划提出石家庄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2020年和2030年城市建成区的20%和80%以上的面积实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老城改造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自然海绵体的保护和修复在都市区尺度,分析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格局,识别水生态敏感区、山体水源涵养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河流水系等天然海绵体,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控中。自然海绵体的保护和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管控根据城市建设特征,制定具体建设策略,确定建设标准。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核心指标分解落实到173个管理单元,为后续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的进一步分解提供依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解到管理单元城市水安全保障01雨水管网提标改造在新建区域,对于市政雨水管渠系统,规划提出按照3~5年一遇的标准进行建设。在改造区域,按照3年一遇标准提高建设标准。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雨水管网780公里,其中新建715公里,改建65公里。02利用公园水体作为超标降雨调蓄空间具体而言,对于超标降雨,充分发挥老城区内公园绿地水体的降雨调蓄功能,提高内涝防治水平。按照水面面积较大、周边雨水污染较轻、内涝中高风险区域附近、雨水管易于接入等原则,选择承担调蓄功能的公园16座,其中,现状9座,规划新建7座,总调蓄能力达到63万立方米。
其他

《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年)》调研工作全面启动

2019年4月16日下午,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召开了《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年)》专题调研工作部署会,随之开启了覆盖省域86个县区市的第一轮现场调研工作。
其他

践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居梦——以顺义全域田园化建设指引为例

导言提起北京顺义,人们往往会想到,它是首都机场所在地,建有空港新城。它是现代汽车生产基地,被誉为北京的“底特律”,充斥着金属的味道。殊不知,这里有自西汉以来古人置县营城的智慧,良好的郊野田园风光,还承载着深厚的人文乡愁。然而,在城镇化的滚滚浪潮中,在一栋栋高楼、一片片厂房拔地而起的同时,曾经承载着深厚的人文乡愁的那些本源特色却被忽略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在新的发展理念和要求下,顺义如何找回它的本源特色,更好地践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居梦,CAUPD·BJ规划二所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苏海威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硕毕业,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于中规院(北京)公司规划二所担任主任规划师。作者|魏祥莉东南大学本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硕士,现就职于中规院(北京)公司规划二所。摘
其他

获奖项目|乡村振兴:厦门市海沧区芦塘社的实践

这里是闽台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故居,是台湾第二大民间信仰保生慈济文化的祖地。这里人文荟萃,自古耕读文化盛行,自宋朝开基先后共有二十四位子弟登进士第。这里的人们敢闯爱拼,扭转了一个拆迁村的命运,使它从一个破败的空心村华丽转身为闽台生态文化村。这就是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青礁村是我院长期驻村跟踪陪伴服务的村庄。2015年青礁村下辖的自然村院前社通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其感染下,青礁村下辖的另一个自然村芦塘社的居民们,也积极主动地向海沧区申请美丽乡村共同缔造机会,表达了十分热切的发展愿望。在村民的努力下,海沧区将芦塘社列入2016年美丽乡村计划中。这就是《海沧区青礁村芦塘社美丽乡村规划及设计》的缘起了。《海沧区青礁村芦塘社美丽乡村规划及设计》一期已于2016年实施完毕,实施成效深受村民肯定,并获得了“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村镇规划)”二等奖和“
其他

获奖项目|山地城市与国家重点防洪城市的内涝防治探索与实践——梧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近些年,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我国城市内涝事件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给居民带来不便,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位于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处的广西梧州市,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一直以来受到外江洪水问题的困扰,近些年来也面临着城市积水内涝的问题。2014年7月暴雨造成市区出现20个积水点。而这座山地城市的特殊地形也对其洪水、内涝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挑战。为了做好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下发了23号文件,明确要求各地编制排水防涝规划,指导设施建设。梧州市于2015年10月启动了《梧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规划范围为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建设用地面积总计200平方公里。项目组对梧州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进行了仔细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雨水管网与防涝系统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安排。项目组对梧州市这座山地城市与国家重点防洪城市的内涝防治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为其他城市做出了良好示范,项目最终获得了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类)三等奖。规划范围
其他

获奖项目|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这里地处北部湾之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是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组成城市,一直“面朝大海”,每年“春暖花开”。这里有被誉为“天下第一滩”的银滩,入选“中国十大最美海岛”的涠洲岛,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自带“宜居”特质,更具“文化”魅力。没错,这就是位于广西南部、北部湾东海岸的北海市,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为更好贯彻国家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及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抓住多重机遇,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全面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北海城市发展需要,全力推动北海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北海市政府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以进一步发挥资源价值,提升新形势下北海的区域竞争优势。《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已于2016年1月12日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并获得了“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类)“三等奖。1规划思路本版城市总体规划以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和区域地位提升为目标,立足国家和省市发展的大背景,全面扩大区域研究视野,全面把握北海在北部湾经济区、广西及环北部湾地区等区域的发展定位,增强各项要素的区域联动;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突出资源的空间管制,注重深入挖掘资源禀赋、人文底蕴,强化岸线、旅游、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的发挥,彰显城市特色;同时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重点研究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建构面向区域的开放空间结构和多元城市中心体系,探寻产业和城镇双重带动的特色北海城镇化途径。2规划重点01发展目标规划提出要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构建面向东盟、服务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和衔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突出先天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将北海市建设成为“国际度假胜地、生态休闲智城、特色文化名城、开放宜居珠城”。2030年市域总人口达到320万,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68%,其中中心城区人口为145万。02空间规划布局规划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经贸合作,推进环北部湾城镇群合作共建,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协同发展,强化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推动与我国西南和中南地区的航运合作等区域协调策略,带动市域城乡经济、产业及交通的大发展。市域构建
其他

获奖项目|城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共生与共赢之道

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鸭绿江畔的集安市,是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最鼎盛时期的都城所在地,留存有众多的高句丽王朝历史遗迹。2004年,“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然而,长期以来,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在空间上紧密地交织联系在一起。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建设与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是集安市面临的巨大挑战。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集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项目组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获得了行业认可,项目喜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类)三等奖。荣誉的获得根植于项目组的创新探索,在未来集安市城市与世界文化遗产共赢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希望看到这些创新探索得到实践的检验。1特征认识:集安是一个与世界文化遗产交织共生的城市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鸭绿江畔,属通化市,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并有一条铁路桥和一条公路桥与朝鲜联通。集安是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最鼎盛时期的都城所在地。2004年,“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由五女山城、国内城和丸都山城3座高句丽早、中期都城和12座王陵、27座贵族墓葬和1通好太王碑组成。其中除五女山城外,其余遗址、遗迹均位于集安市境内。国内城是高句丽王朝历时最久、最鼎盛时期的都城,而丸都山城的“簸箕形”形制则首创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高句丽山城建造模式。国内城与丸都山城相互依附,创建了复合式王都建制新模式。高句丽王陵及贵族墓葬和好太王碑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其中,高句丽王陵及贵族墓葬中的壁画,堪称中世纪东北亚地区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国中原文化传统在高句丽文化中根植、渗透的具体表现。好太王碑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它以汉字记录了高句丽建国神话、早期王系、好太王攻城掠地之功业及守陵制度等,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集安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在空间上紧密地交织联系在一起。城市的现状建成区与未来潜在拓展区,全部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或建设控制地带内。这对处理城市发展建设与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塑造城市的文化特色魅力提供了卓越的条件。世界遗产与城市的空间关系2关键问题: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利用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形成在国内外的发展实例中,不乏城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互促进、实现共赢的成功案例。但较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因素,目前集安的城市与世界遗产的共生关系更多产生的是负面效应,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远未形成。1缺乏管控的城市建设已明显破坏了国内城极具特色的山水环境格局作为高句丽王朝都城长达425年的国内城和丸都山城,无疑是高句丽文化最重要的遗存之一。据《三国史记Ÿ高句丽本纪》记载,大臣向琉璃明王(高句丽第二代王)建议迁都时称:“…至国内尉那岩,见其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王若移都,则不惟民利之无穷,又可免兵革之患也。”可以看出,国内城和丸都山城的地理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高险、易守难攻、视野开阔、有利防卫;二是水源充足、物产丰富、适宜生活。因此,想要凸显国内城的重要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必须将其特殊的山形水势充分展示出来,才能给人以直接的视觉感受,从而融入历史氛围、体验文化内涵。然而,建国后国内城长期被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空间,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口仍然集中在国内城的内部和外围,国内城内部的人口密度达245人/公顷。目前,国内城仅保留数段低矮的城墙,其内外都已被现代多层建筑所占据,国内城与外围山水环境的视觉联系被阻断,在国内城内部已是北难见山,南不见水(鸭绿江),护城河也被分割为数段。古城当初选址建设时与山水环境之间形成的关系被大大削弱,其中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也因此难觅踪迹,现场难以感受到这是沉淀了两千年历史的高句丽王朝都城和世界文化遗产。国内城区域的现状建设用地图国内城内部街景国内城北部壮美的山体景观只能在楼顶看到南城墙与山水背景的视线联系被遮挡2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程度和展示水平不高丸都山城是与国内城相互依附的军事防御型都城,借助周边山体形成格局宏大的天然军事防线,山城外侧是非常壮观的贵族墓葬群。整个丸都山城的文化和军事内涵丰富,整体景观十分壮美。但是由于景区缺乏旅游通道和观景点来很好地展示这样的景观,普通游客难以到达最佳观景区域,只能看到地面上的一些残破遗址,无法真正领略丸都山城的价值与特色。不仅是丸都山城,集安市内其他重要的文化遗产点也缺乏必要的观景点设计和文化价值挖掘。丸都山城与贵族墓葬群3集安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其世界遗产的地位极不匹配集安市的旅游休闲资源极为丰富,既有举世闻名的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又有山环水绕、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还有中朝边境的独特异域风情,此外各种饮食、民俗、特产也都极具特色,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休闲目的地。然而,当前集安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并不高,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极为有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集安最有价值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产品——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水平不高,导致旅游产品缺乏足够的吸引力。3战略方向:探索城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共生与共赢之路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项目组与地方政府达成了一致的战略思路,即有效发挥城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共生优势,着力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和城市动力,探索城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共生与共赢之路。1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是履行国家赋予的责任与推进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需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集安在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在于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通过很好地展示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着高句丽文明最辉煌时期
其他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规划实践——以《湖南省新化县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例

导言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振兴工作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战略规划》提出,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战略规划》要求,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承担的《湖南省新化县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在县域宏观层面,为新化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全面系统建设发展制定了指导性文件,为县-乡镇-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提供了上位引导,是贯彻落实《战略规划》要求的规划新探索。项目概况1认识新化:湖南省中部贫困县和农业大县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娄底市西部,属娄底市管辖,是娄底市最大的农业县,也是湖南省最早开展乡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发展的县市之一。2018年新化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县总面积约36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其他

变革与创新:2019规划论谈观点集萃

2019规划论谈,暨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CAUPD·BJ)技术交流会于2019年1月24日-25日在京成功举办。这是CAUPD·BJ一年一度的技术交流盛会。今年的规划论谈以“变革与创新”为主题,
其他

规划论谈︱温故而知新——我国都市圈规划溯源与新时代使命

2019规划论谈,暨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CAUPD·BJ)技术交流会于2019年1月24日-25日在京成功举办。这是CAUPD·BJ一年一度的技术交流盛会。今年的规划论谈以“变革与创新”为主题,汇聚CAUPD·BJ应对新时代变革形势,谋求创新发展的最新探索。本文为“2019规划论谈”交流报告,经作者授权,特此刊发,以飨读者,转载请注明出处。摘要研究通过回顾上世纪末江苏率先规划并实施都市圈战略的历程,对中国都市圈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形成进行了脉络梳理。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展望新时代的挑战,从主要矛盾的转变、经济周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国家战略的调整、地方目标的重设、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方面,对都市圈发展及都市圈规划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判断。最后,基于新时代的“变”与“不变”,提出新时代都市圈规划应当承担的五大历史使命,并给出三条主要建议。END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获奖项目: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

奖项: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类)二等奖。项目完成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公司,济宁市城乡规划局,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李家志、涂欣、曾祥福、卢方欣、李婧、付新春、史衍智、苏连生、郭庭良、郭成利、王新友、张艳丽、吴景辉、刘盛超、车旭。第一部分:规划编制背景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济宁市,拥有悠久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的出生地,还曾经是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中心城“一城五区”在千百年的历史更迭中,济宁历经变迁,有过若干次行政区划调整。2013年以来,济宁又一次实施了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兖州撤市设区,设立济宁经开区。济宁都市区形成“5+3+2”格局,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城五区”发展架构。同时,济宁迎来了由曲阜机场搬迁、鲁南客运专线、日枣菏高速等区域重大交通设施相继调整、落位等带来的新发展机遇。而从济宁自身发展看,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若干困境。作为成熟型煤炭城市,采空区环城布局,极大制约了城区发展。面积偏小、实力偏弱的中心城区与外围强劲的县域经济相比,“多组团、弱中心”是济宁发展的现实特点。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部分:规划构思如何应对自然生态下的组团分隔,区划调整下的中心壮大?如何在空间上一体化布局、在管理上协同治理?本次规划的核心目标即两点:做强规划区,从相互竞争走向一体化协同治理;做优中心城区,从单中心圈层结构走向多中心廊道拓展。第三部分:主要内容(一)强化规划区一体化发展创新规划区编制思路,突破行政壁垒,建立产业、生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区域一体化布局,加强底线、廊道、战略区域的规划刚性管控,做强规划区、从相互竞争走向一体化协同治理。1、一体布局——明确生态、产业、交通、公服设施等一体化布局识别规划区重要的联通体系,以生态为基底、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交通顺达为依托、以服务均等为方向,共同构建起系统完善、无缝对接、一体化布局的发展区域。生态建设一体化:改善生态环境2、刚性管控——明确底线、区域、廊道管控要求通过准确把握战略要求,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整合各类空间资源,强化对生态红线、基本农田及城市开发边界的底线管控,完善对生态重点管控区、产业重点管控区、城镇重点管控区等重大战略分区的区域管控,明确重大设施廊道的管控,共同引导城乡空间合理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各县市规划的协调。产业重点管控分区图3、协同治理——注重多规合一,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从构筑单一行政区内统一规划的城市群出发,建立省厅直管、规划区(都市区)管委会参与审查的分级管理制度,达到统一规划,多规协调,共同实施,分级管理目的。以空间结构优化和空间治理为核心,注重刚性和弹性的结合。在一体化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落实底线管控、区域管控、廊道管控,形成一张“多规合一”管控蓝图,同时明确不同管控分区的开发管制界限及对应的空间管理政策,最终实现规划区内协调一致、有效管理。(二)优化中心城区布局1、战略引领——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强化战略引领,加快城区建设。通过建设生态、弘扬文化、发展产业、梳理交通、完善公服,建设一座“生态宜居、活力创新、幸福人文、畅通便捷的现代化特大城市”。2、中心强化——完善城市用地布局明确发展思路,完善城区用地布局,明确中心城区各片区的发展思路及布局。南部实现太白湖新区发展动力多元化,东部实现任兖融合发展,中部注重老城区的疏解与提升,北部关注济北用地及功能的拓展,向西跨越发展实现经开区的产城一体化发展。调整中心城区发展结构。重点关注了绿、产、城的关系,实现了绿色廊道、产业廊道、服务廊道的有效对接,形成“多心轴向发展、多廊串联交织的轴网结构”。“一环二轴多中心”结构3、设施支撑——明确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的交通体系,通过“五横五纵”快速路网、“十横十纵”交通干路网、轨道线网的构建,满足组团间、区域大型基础设施间快速出行及组团内部的便利需求。4、品质提升——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加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系统整治与利用外围环城塌陷地,将其与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链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形成环城大型湿地公园体系。并控制与中心城区建设空间互补的结构性绿地,优化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加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推进“运河之都、江北水城”特色建设,进行景观风貌分区,明确景观核心、景观节点及景观廊道的分布及建设要求。景观风貌分区第四部分:规划特点与创新(一)创新规划编制方式、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在前期已先行编制完成的《济宁都市区空间战略规划与行动计划》指导下开展工作,与战略规划一脉相承,不断深化。与此同时,与总规同步开展《都市区总体规划》《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力求同步审批、同步实施、分级管理,保障重点设施的实施性。(二)创新规划管控机制,推进规划管理改革从构筑单一行政区内统一规划的城市群出发,建立省厅直管、都市区管委会参与审查的分级管理制度,达到统一规划,多规协调,共同实施,分级管理目的。(三)创新规划区规划编制思路,实现空间有效治理创新规划区规划“编、审、管、监”机制,加强规划审议、审查。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协调性和指导性。规划区规划以空间结构优化和空间治理为核心,注重刚性和弹性的结合。在一体化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落实底线管控、区域管控、廊道管控,形成一张“多规合一”管控蓝图,同时明确不同管控分区的开发管制界限及对应的空间管理政策,最终实现规划区内协调一致、有效管理。(四)优化空间布局,构筑中心强大的多中心组团城市系统整治与利用外围环城塌陷地,将其与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链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形成环城大型湿地公园体系。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完善一体化布局,实现强心目标,在构筑中心强大的多中心组团城市群的空间发展与协同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第五部分:实施情况落实国家治理的新理念,应对城市发展新诉求,本轮总体规划有效指导了轨道线网建设、快速路建设、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地下空间、总体城市设计、中心城区控规等下位规划的编制,将总规的结构框架实化、细化、优化,更好地落实了总规意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指导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推进城市近期项目实施。总规批复后,一批城市重点项目相继进入施工阶段。在总规的指导下,通过建立政府信息平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经济、文化、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提升都市区各管理机构的协同能力,极大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水平。谢谢阅览延伸阅读生态伊犁:可持续发展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来了,“海口市‘多规合一’总体规划”
其他

生态伊犁:可持续发展

在新疆西部天山北坡,坐落着我国西北边陲重镇伊犁州直地区。它向西与哈萨克斯坦国接壤,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位于伊犁河流域的伊犁州直地区,地表径流量达167亿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占新疆的20%,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大,然而该地区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怎样既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又保护好生态环境,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伊犁州直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中规院团队承担的“伊犁州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项目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该项目技术路线清晰、实施性强,得到多方高度认可,先后荣获“2017年度自治区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和“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获得多项殊荣的“伊犁州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项目如何为伊犁州直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出谋划策,请细细读来~背景国家层面要求伊犁组织好煤炭深加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跨越发展、长治久安,并将伊犁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自治区提出在伊犁创建“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在此背景下,
其他

年会墙报内容抢先看

在“双修”工作背景下,三亚的山体修复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山体覆绿工作,而是以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提升山体景观品质、以节约实用的方式提升区域经济价值为目标,综合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挖掘其区域资源价值。
其他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来了,“海口市‘多规合一’总体规划” 将如何助力?

海口市位于海南省最北端,是大陆通往海南省的陆岛运输中心。海口市下辖4个区、17个镇,集中了全省四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GDP,是海南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近日经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务院批复中明确,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相关土地、海域开发利用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海南省“多规合一”总体规划。早在2015年6月,海南就经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同意开展了全省“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海口市作为深改组唯一的省会城市“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当时也被推到了改革的风口浪尖,“海口市‘多规合一’总体规划”项目应运而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公司与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担的“海口市‘多规合一’总体规划”项目如今结出了硕果,喜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类)二等奖。荣誉的获得根植于项目组的大胆探索与创新,在未来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这些探索与创新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们拭目以待~~~“多规合一”总体规划与传统城市总体规划有什么不同作为国家深改组的试点,要求《海口市“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去部门利益化、去技术化”,使其能够真正成为市政府层面的全面施政纲领,成为海口市在一定时期发展的总纲领,明确各层级、各部门统一的思想和一致的行动方向。“多规合一”的“一”,不是一张精致的图纸,而是市委、市政府施政和约束引导各级、各部门的统一规则。规划的三点探索第一,统一思想,明确城市发展思路通过梳理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省域层面对海口市的城市定位,明确了坚持“一江两岸、东西双港驱动、南北协调发展”,建设国际化的滨江滨海花园城市的战略和目标。明确了城市“特色发展,精细管理,对标国际化”的发展模式,统一全市各部门的思想。特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坚持生态统领、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的特色、优质、高效发展。精细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城市发展各环节实施信息化指挥、格网化管理、精量化定责、精准化操作。对标国际化:基础设施国际化:以空港、海港为引擎,构筑国内外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产业发展方式国际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旅游业、高新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发展绿色GDP,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城乡建设、管理国际化:对照国际化标准,坚持精细规划、精品管理,打造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第二,破除矛盾,进行全域空间全面规划历经百余场协调会,规划化解了共计851.63平方公里、近百万块图斑的部门管控矛盾。划定了陆域2289.09平方公里、海域861.44平方公里、用地单一属性的全市空间管控总图。并落实生态红线、基本农田管控、林地管控线、开发边界、产业园区边界、海洋功能区管控线等各类管控线。通过将各市直部门的管理空间进行系统整合,实现了全域空间的全面规划。第三,片区指引,落实管控细则和指标为确保市一级“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在下级政府实施过程中“不走样”,在区、镇政府层面,通过更进一步的单元片区指引,将各类空间管控细则和指标进行具体落实,保证施政意图传导的顺畅、可落实、可监管。规划的三项创新开门做规划第一,在工作组织上,破除部门壁垒,开门做规划。在项目一开始,就成立“多规合一”领导小组,由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下设“多规合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各省直部门密切“上下联动”,与各市直部门频繁“左右互动”——市委市政府领导组织召开4次领导小组会议、市领导协调会30余次,部门对接会60余次。通过面对面做规划,确保思想一致、行动一致。第二,在价值取向上,凸显生态文明、以人为本和简政放权。破除外延式发展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市,以环境承载力确定发展容量,以生态本底确定功能分区,明确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坚持低污染、高价值。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坚持“显山、露水、见林、透气”。以提高人民满意度和获得感为目标,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通过详细的公众调查,针对市民呼声较高的医疗、教育、文化、商贸、环卫等服务设施进行系统提升,构建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在空间管制方面,做到政府的空间权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战略性的核心空间进行刚性管控,其余空间交给市场进行弹性的资源配置。公众调查第三,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积极探索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分级分类分区”的空间管控体系。“分级”是指区分市、区、镇等纵向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三级联动监督;“分类”是指建立横向管理部门的空间管控体系,设定对应各部门的一张图、一个表;“分区”是指市域空间的板块化管理,在用地鱼鳞图的基础上,明确开发建设的正负面清单及空间边界。二是建立编、审、管、监分离的规划委员会制度。将现有的“城市规划委员会”改组为“海口市规划委员会
其他

案例丨成都:挑战、机遇与战略

位于我国西南的天府之国——成都,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我国十大古都之一。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入新世纪应该怎样运筹帷幄未来的发展战略?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如何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又怎样统筹灾后布局进一步引领全省全面发展?这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让中规院与成都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03年10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修编启动,到2015年11月规划通过国务院审批,中规院(北京公司)团队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携手12年的探索都有哪些发现?请细细读来~~~第一部分背景及思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立足全域成都、城乡一体发展,打造成都城乡统筹的战略升级版。本轮总规在充分研判现状及未来成都发展路径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为主线,突出“全域成都”布局理念,从城乡空间布局、生态体系、产业发展、交通联系、公服配套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形成新时期成都城乡统筹规划的纲领性文件。第二部分主要内容1科学确定目标及定位
其他

运用城市设计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 ——对海口市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框架的思考

随着海口社会经济的变迁,城市建设实现了几次跨越式的发展。从建制设立府城和所城,到清末开埠建立通商口岸,再到新中国建立后的西填东扩,特别是建省后的海府融合发展,为海口市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反映出城市建设水平不高,特色缺失,生态资源历史文脉遭受破坏等问题。在国家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建设水平的大背景下,海口市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启动了。一、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是海口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任务从不同版本的城市设计定义可以看出,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空间为主要工作对象的。而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中指出:“城市设计工作是以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塑造风貌特色,提升环境品质为目的,对城市形态、空间品质和景观风貌所作的整体构思和政策控制。”实现上述城市设计目的,可以广义的理解为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作为开展此次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背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强调城市工作指导思想时提到:“……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