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话连篇Pro

其他

一年亏损近7亿,拖欠工资,直辖市都养不起公交?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公交运营陷入困境,已经蔓延到直辖市。01天津公交被曝欠薪数月近日,天津公交拖欠工资的消息在网上持续发酵。今年3月,有网友在天津市人民政府政民互动板块上留言,称天津公交拖欠工资。6月和8月,仍然有人在这上面留言,表示天津公交一直没有发工资,医保也停了。
2023年9月14日
其他

减少1300万人?东北,开始逆袭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东北全面振兴,迎来重大机遇。01东北为何掉队?曾经的东北有多辉煌?它一度是我国的粮食、能源和重工业生产基地。东北被称为“共和国长子”,那是因为建国初期,国内工业百废待兴,东北重工业占据着中国工业的半壁江山,在最辉煌的阶段,东北重工业规模占全国重工业产值的98%。另外,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下面,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等能源,支撑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东北还是我国的粮仓之一,粮食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担负着粮食安全的重任。
2023年9月12日
其他

中部第一大省,正在疯狂建机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中部第一大省,机场要爆发了。01河南民航运输有多弱?作为中部经济、人口第一大省,旅游大省,河南却在民航运输机场方面输了。中国民航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境内运输机场共有254个。新疆以25个民用运输机场高居第一,内蒙古和四川分别以19个,16个,位居第二、第三。
2023年9月10日
其他

中部第一大省,正在疯狂建大学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中国高考最卷的省份,其实不缺大学。01河南正在疯狂建大学论经济总量,河南超过6万亿,排在全国第五,中部第一。论人口数量,河南接近1亿人口,排在全国第三,依旧是中部第一。然而,在高考方面,河南却是中国最卷的省份,与其经济地位不相符。不过,河南也在努力的追赶,正在疯狂的建大学。今年8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受聘担任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受聘担任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院长。
2023年9月5日
其他

官宣!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来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国家级都市圈,又扩容了!01第十个国家级都市圈来了?杭州网发布的关于《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的说明中提到,杭州都市圈规划获得国家批复,都市圈向心力不断凝聚。这意味着杭州都市圈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算是杭州率先官宣。一般来说,国家级都市圈都是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公布,然后各地再接着发布。但去年武汉都市圈和今年的沈阳都市圈,都是由地方先公布。不过,杭州都市圈是第8个,还是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还不得而知。因为此前公布了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共7个国家级都市圈,而今年4月,沈阳官宣成为第9个国家级都市圈,这意味着第8个都市圈已经获批了,但一直没有公布。
2023年9月3日
其他

又一省加入,“铁饭碗”真要碎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又一省加入,人口小县机构改革正在全国铺开。据媒体报道,湖南已经在古丈县试点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并表示要“优化政务服务效能,减轻财政供养压力”。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撤县设区”急刹车!城市开始收缩了

点击以下热点文章:央企总部离京后,部属大学也开始了这个一线城市,正在疯狂建大学继续扩容!30个城市申报新一轮地铁创作不易,感谢支持,辛苦点个在看↓↓↓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继续扩容!30个城市申报新一轮地铁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地铁继续扩容,多个城市开启新一轮申报。0130个城市开启地铁申报审批2017年包头地铁建设被叫停,随后并暂停了地铁审批。201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对轨道交通提出三点硬性要求,要想修建地铁,城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上,财政收入300亿以上,GDP在3000亿以上。这样的硬性指标,直接敲碎了三四线城市的“地铁梦”。不过,一二线城市仍然在扩容。2018年11月开始,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重庆、长春、上海、武汉等城市的地铁规划。按照5年左右的建设周期,上一轮获批的地铁建设,在2023年和2024年接近尾声。因此,新一轮地铁规划申报又开始了。今年1月,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23-2028年)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发布,本次建设规划共10个项目,包含2条新线、7条延伸线及1条接驳线,总里程约120km。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央企总部离京后,部属大学也开始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疏解非首都功能,步伐加快了。01第二批央企开启离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是指那些与首都功能发展不相符的城市功能。2014年,在给北京做城市战略定位时,确定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这意味着其它都是非首都功能,毫无疑问,央企就是非首都功能之一。过去几年,第一批央企总部陆续疏解到上海、深圳、武汉、雄安新区等地。中国船舶集团搬去了上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去了深圳,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迁到了武汉,中国中化集团来到了雄安新区。此外,还有几个新成立的央企,将总部设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如中国稀土集团设在江西赣州。如今,第二批也开始了。今年6月,高层开会指出,接续谋划第二批启动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着手谋划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疏解转移。这条内容传递出两个信号,一个是第二批央企总部将开始有序迁出。另一个是不只是总部,二三级子公司也会迁,意味着将会是从总部到子公司“整体离京”。那么,第二批离京的央企都有谁?将迁往哪里呢?在第一批名单中,雄安新区是最大赢家。实际上,国家设立雄安新区,就是用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已经拥有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这4家央企总部,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目前来看,国资委监管央企、金融企业总部和科技企业总部迁址雄安新区可能性极大。因为在雄安新区的功能规划中,有总部区,还有金融岛、科学园,适合金融央企和科技央企总部落户。至于央企子公司,那就更多了。早在今年初,河北就规划争取30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落户新区。6月,第一个“央企产业集群”宣布整体落户雄安,它就是“中国中铁产业集群”。除了在雄安设立区域总部,中铁基建投资、智能建造、勘察设计和高端制造等核心产业企业都将整体落户雄安。中铁子公司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雄安工程有限公司已经搬迁完成,正式落户雄安新区,未来陆续会有其它子公司落户,超过4000名员工到雄安工作、生活。随着越来越多央企迁入,雄安新区将成为第二个央企总部基地。02部属高校也来了央企外迁后,部属高校也开始行动了。今年7月,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黄益方在调研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建设情况时表示,以雄安校区建设为重大契机,积极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具体要求,推动北京校区和雄安校区协同布局、协调发展。这意味着北京语言大学也将开赴雄安新区,建设新的校区。资料显示,北京语言大学创立于1962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在软科2023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第139名。实际上,早在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就曾表示正在进行雄安新校区建设。由此,又一所部属高校来到雄安新区。今年3月,首批四所疏解到雄安的高校确定,它们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都将采取“一校两区,协同发展”新格局。目前,雄安校区已经规划并开工建设。这4所大学实力不凡,不但是教育部直属,还是双一流大学。北科大、北交大进入软科大学排行榜TOP5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林大进入TOP100。除了这5所大学,还有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也将去雄安,它们或者是在部署,或者是正在筹建雄安校区。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大学,全国排第59名。北京体育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双一流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省部共建大学。作为首都,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最聚集的城市,拥有92所高校,双一流大学就有34所,数量高居全国第一。然而,由于很多高校都建在中心城区,随着学校扩招,就会出现不堪重负的情况。所以,在北京十四五教育规划中,就提出“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这其中一部分就是疏解到雄安新区。未来北京很多高校将形成北京校区和雄安校区格局,实现“一校两区,协同发展”。作为“山河四省”的一员,河北拥有124所普通高校,本科学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七,高等教育资源不算少,但实力却很一般。仅有的一所双一流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却在天津。如今,随着北京部属高校,双一流大学在雄安新区设立校区,河北将在高校质量上实现逆袭。03为什么一定要搬迁?有人可能会问,建设雄安新区,为什么一定要靠搬迁,自己建不可以吗?北京迁走了这么多企业,高校,对经济发展没有影响吗?实际上,之所以将央企疏解出去,原因就是总部过度扎堆,加剧了北京的大城市病。北京作为首都,如果不是主动控制,人口增长会非常迅速,加剧城市的负担。首都不应该成为一个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劣的城市,而应该成为绿色健康,宜居的城市。至于说对北京经济的影响,也不用担心。从2014年以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但GDP却从2014年的2.29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超4.1万亿元。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央企、部属高校的入驻,只是起到引领作用,真正的发展还是要靠自己。据了解,雄安新区成立6年来,目前累计完成投资5400多亿元,2023年预计总投资总6641亿元。2017年4月1日—2022年4月1日,雄安新区共新增4.9万余家企业。雄安也在筹建自己的雄安大学,将隶属于教育部。雄安新区注定是新时代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也将惠及河北省,甚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点击以下热点文章:负债1.43万亿,碧桂园也爆了!砸碎“铁饭碗”!安徽、湖南也开始了中东土豪狂砸42亿,许家印等来了“白衣骑士”创作不易,感谢支持,辛苦点个在看↓↓↓
2023年8月20日
其他

深夜重磅,中东土豪狂砸42亿,许家印等来了“白衣骑士”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在人人看衰的时候,许家印却等来了“白衣骑士”。01获得42亿资金,恒大汽车爆了在恒大暴雷后,恒大汽车被当作了翻身的希望,许家印也把精力放在了这里,甚至自掏10亿,来促成恒驰5量产。然而,恒驰5仅量产了1000辆,最终在今年5月因缺钱停产,许家印最后的希望似乎也破灭了。
2023年8月15日
其他

砸碎“铁饭碗”!安徽、湖南也开始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人口小县机构改革,正呈现蔓延之势01安徽、湖南也开始了7月17日,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为降低县域行政成本和财政负担,建议推进安徽人口小县(区)机构改革。随后,安徽省委编办作出回复,经省委编委同意,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4个常住人口较少的县(区)开展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这意味着在山西之后,安徽也开始了人口小县机构改革。不过,具体是哪4个县区,并没有公布。但早在去年11月,马鞍山市博望区就被确定为全省人口小县改革治理模式创新试点区。目前,博望区常住人口16.2万人,是马鞍山市人口最少的县区。而2020年七普时,常住人口为15.85万,在安徽104个县区中排在第96名,处于倒数位置,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小县。博望属于马鞍山市的三个城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错。2022年博望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5亿元,缺口为6.85亿元。对于一个人口小县来说,缺口不算少。除了博望区,另外三个试点的县区并未公布。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安徽有12个县区人口少于20万,按人口由多到少,分别是芜湖市三山区(2020年已撤销)、淮南市大通区、铜陵市义安区、马鞍山市博望区、黄山市黄山区、黄山市祁门县、宣城市绩溪县、淮南市八公山区、宣城市旌德县、黄山市徽州区、池州市石台县、黄山市黟县。黄山市最多,占据了4个。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最牛地级市,干翻了两个直辖市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中国最牛地级市,继续高歌猛进。01苏州,干翻了两个直辖市上半年各地GDP相继出炉,前十强城市名单也出来了,相比于2022年上半年,上海再次夺回了第一的宝座,而其它城市排名没有变化。无论是GDP增速,还是增量,上海都稳居第一,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增速为-5.7%。表现最亮眼的还是深圳,同比增速高达6.3%,增量达到1280.7亿元,超过了北京。
2023年8月5日
其他

10462亿,中国民企第一,刘强东赢麻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突破1万亿,中国第一大民企易主01京东,世界第52,中国民企第18月2日,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全球第一大企业依旧是沃尔玛,中国第一大企业依旧是国家电网。
2023年8月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4000万打水漂,高铁站正在成为“累赘”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高铁站,正在让各地为无效基建买单。01投资超4000万高铁站被废弃海南省儋州市,因恒大海花岛项目违建事件而闻名全国,如今,它再一次受到关注,却是因为一座荒废的高铁站。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问海头站开通进展,得到的回复是由于日客流量不足百人,开通后亏损严重,将想办法力争尽快开通海头站。据了解,海头站是海南环岛高铁西环线的一个四等站,位于儋州市海头镇,总投资高达4159万元。2015年12月30日,西环线正式开通运营,但海头站却未能开通,一直荒废至今。如果要开通海头站,那每年将亏损500万元,需要儋州市来补贴。所以,现在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不开通,前期投入的4000多万,就打了水漂。开通运营,那一年还要亏损500万,损失更大。然而,儋州可不是一个富裕的城市,2022年财政收入才60.16亿元,支出却高达163.14亿元,全靠上级转移支付。海南环岛铁路被称为“全球首条环岛高铁”,虽然已经通车,但如今来看,在设站方面,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环线全长653千米,竟然设了25座车站,光是儋州境内,就有3座。除了海头站,还有已经开通的银滩站、白马井站,放眼全国,一座普通地级市拥有3座高铁站的有几个,更何况儋州人口不足百万。不只是海头站,2012年就修好的万宁和乐站,至今也未能开通,这又是上千万元的浪费。即便是已经开通的车站,也有很多处于亏损状态,澄迈县福山站、乐东县尖峰站、儋州银滩站等车站日均发送旅客不足百人,就这样的客运量,一年预计也要亏损几百万。没有科学论证,盲目上马,以为高铁站开通了,就可以拉动周边房价,创造财政收入,没想到如今成为了累赘。02高铁站正在成为累赘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了一张名片,截至2022年底,我国高铁里程已达到4.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国近七成的城市都已经开通了高铁,而且有8个省份已经实现市市通高铁。按照规划,到2025年,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将超过95%,这意味着我国高铁里程还大幅增加。对于民众来说,希望开通高铁来方便出行,对于各地政府来说,希望通过高铁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如果完全不考虑客流量,那将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亏损,甚至是高铁站荒废。数据显示,全国高铁只有6条线路实现了盈利,其它全部亏损。铁路本身是一项民生工程,不应该单纯考虑盈利问题,但如果盲目建设,只会加重财政负担。比如前面提到的儋州,完全没必要建3个高铁站。还有很多高铁站规划非常不合理,离市区非常远,乘坐非常不方便。比如湖北孝感北站离市区接近100公里,而从遵义南站乘坐公共交通到市区,要花3个多小时,非常恐怖。就这样的距离和时间,必定会导致客流量大幅减少。我国的高铁站追求大气,一个比一个豪华,儋州海头站这样一个四等车站,都要花费4000多万,其它高铁站更是动辄上亿。然而,这些投入上千万,甚至上亿的高铁站,正在成为累赘,被各地废弃。除了海头站,全国还有很多高铁站在建成后,始终未能开通运营。和海头站一样,位于贵广高铁线上的五通站,设在广西桂林临桂区的五通镇,造价近5000万元。然而,这个高铁站规划非常不合理,建在荒山野岭,离五通镇很远,离桂林西站又很近,这就导致它的客流量非常稀少。在短暂运营几年后,于2022年正式关停,就此废弃。此外,南昆高铁上的阳宗站,胶济客专上的周村东站,青荣城际上的芝罘站,南京的江浦站和紫金山东站,苏州昆山市内的花桥站,镇江句容市内的宝华山站,都处于关停状态,有些建成10多年,都没有开通运营。不只是这些小站,一些大站也陷入了停运,比如二等站-沈阳西站,丹东西站,合肥西站,都停运了。这些造价不菲的高铁站,如今成为了累赘。这就是盲目建设带来的后果,最终还得各地买单,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03无效基建该结束了实际上,不只是高铁站,地铁、机场、特色小镇等,一大波无效基建,让各地买单。宁波市3号线一期高塘桥地铁站,投资2亿,乘客寥寥无几,周边却杂草丛生,成为了一座“孤岛”。贵州独山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却花费两三亿,造了一座高大上水司楼。2017年财政收入只有10亿元的江西吉水县,却花费6.8亿元建了一座中国进士文化园。过去,各地通过大型基建来拉动经济,本质上都是在卖地,卖房子。当土地财政时代过去后,这些重复而无效的基建,就会让各地的债务持续攀升,最终让财政陷入困境。一些城市连公交都养不起了,无效基建是该结束了。点击以下热点文章:继续扩容!第54个轨道交通城市来了!又一城市公交停运,千万人口也养不起?背后原因不简单8120亿!史上亏损最多的中国公司诞生了!创作不易,感谢支持,辛苦点个在看↓↓↓
2023年7月21日
其他

8120亿!史上亏损最多的中国公司诞生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王健林说,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没想到许家印的胆子比他还大几倍。许家印说,恒大的一切都是社会给的,我们应该回报社会,最终回报了2.4万亿债务。01史上亏损最多的中国公司自从暴雷以来,恒大到底负债多少?存在各种说法,有说2万亿,有说1.9万亿,还有说1.8万亿。如今,恒大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就在7月17日深夜,恒大一口气发布了2021年,2022年上半年,2022年财报。总负债高达2.44万亿,比之前又多出几千亿。2.44万亿是什么概念?放到2022年31省市GDP中,能排在第21名,超过了内蒙古、贵州、新疆等省市。放在2022年全国城市GDP中,仅次于北上广深、重庆,排在第六名。在全国民营企业中,恒大负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2017年万达负债4000亿,都惊呆了很多人,没想到恒大是它的6倍。一个从河南走出来的农村娃,没想到用20多年的时间,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窟窿,到底是谁在后面帮他?我们看看都是谁借钱给他的。2.44万亿负债中,合约负债为7210.2亿元,合约负债就是指已经卖出去但还没交付的房子的钱。剔除合约负债,还有1.72万亿元,包括借款6123.9亿元、应付贸易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1.00万亿元(含应付工程材料款5961.6亿元)、其他负债1017.4亿元。借款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人,银行应该占大头,之前和恒大长期合作的银行就有20家,其中不乏大型银行。没想到应付贸易账款其他应付款项,才是最多的,高达1万亿。其中,应付工程材料款就占了6成。这些就是恒大的合作伙伴,给恒大建房子,装修房子,搞完之后,结果却不给钱。说实话,它们也挺惨的,不少中小公司就直接拖垮了。还有1000多亿负债,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可以看到恒大负债不断攀高,一方面是靠借钱,另一方面是靠拖欠。负债数据还不是最惊人的,亏损更是让人瞠目结舌。2021年,恒大净亏损竟然高达6862亿,要知道恒大在2021年8月发布了2021年半年报,上半年净利润为105亿元,还是盈利的。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继续扩容!第54个轨道交通城市来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继续扩容,又一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01第54个轨道交通城市来了!随着城市的发展,轨道交通在人们的出行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轨道交通包括地铁、有轨电车、城际铁路等多种形式,目前仍然在增加。在2023年上半年,又有多个城市新开通了路线,或者是增加了运营里程。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1月份,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式开通首条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成为了第54个轨道交通城市。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又一城市公交停运,千万人口也养不起?背后原因不简单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又一个城市的居民,要失去公交了吗?01保定多条公交停运河北保定一位网友对于公交停运的提问,引发了全网关注。据了解,一位保定网友在人民网留言称自己家门口唯一一辆18路公交车一直停运,问是否有望恢复。
2023年7月9日
其他

一年倒闭1万多所幼儿园、小学,关停潮真的来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人口减少带来的冲击还是来了,学校开始上演关停潮。01关停潮从幼儿园延伸到小学我国幼儿是3岁开始入学,也就是说今年入园的小孩是2020年出生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比上一年减少265万,这意味着今年幼儿园招生会招生难。但实际上,更早的2018年,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也是下降的,分别为1524万、1465万,分别比上一年减少199万、59万。因此,幼儿园招生难早就开始出现。据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首轮幼儿园关停潮已到来。事实也确实如此,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是2007年来首次下降。只不过2023年会更严重,很多地方的幼儿园陷入招生荒,抢不到孩子了。据报道,曾经学位紧缺的成都市高新区,有15所公办幼儿园发布春季学期空余学位招生公告,空余学位300余个。而成都郫都区犀浦街道,到目前为止,竟然有5所幼儿园招生人数为0,还有很多也都是个位数,情况非常不妙。即便是位于核心区的成华区,大多数与招生人数相差很多。连成都这个新一线城市的幼儿园招生都如此艰难,那三四五线城市就更难了。今年幼儿园招生竞争已经白热化,洗牌即将到来,可以预见的是关停的幼儿园会继续增加。蝴蝶效应正在显现,幼儿园之后,就轮到小学了。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4.91万所,比上年减少5162所。不过,小学数量并不是第一次减少,而是逐年下降。相比2012年的22.86万所,大幅减少了7.95万所。过去这10多年来,小学数量减少并不是因为人口,而是城市化。大量的农村小孩开始进入城市上学,以前很多村都有小学,但陆续都撤了,孩子都转入县城或者市里上学,但城市并没有新建那么多学校,只是规模扩大了,这就让小学数量大幅减少。2022年幼儿园和小学总共减少了1万多所,学校关停潮席卷而来,接下来几年就轮到中学、大学了。02今年应该是最好的一年前段时间,大学学费上涨登上了热搜,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但没想到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却是:大学学费不贵,有条件一定要上,比幼儿园便宜多了!这背后折射出养育成本的高昂,如今的幼儿园学费,一个学期动辄数千元,多则上万元。如果是在一线城市,一个月几千到上万都有,这还不包括课外的各种培训班的费用。光是学前教育成本,就让很多人倍感压力。而根据育娲人口研究智库发布的《生育成本报告》,我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位居世界第二。要想生娃,先得结婚吧,但我们的结婚成本也不低。在很多地方,彩礼动辄几十万,还要有房有车,算下来没有上百万,根本就结不起婚。所以,我们现在大龄未婚青年是越来越多。2022年我国结婚人数为683万对,近9年大跌49.3%。即便是结婚了,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生育一个已经是极限。我国一孩生育率已经跌到0.5,而另外一组数据也说明问题的严峻,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无孩率达到了5.16%,10年翻了3倍,也就是说20个女性中,有一个未生育,这个数据还会继续增加。然而,各地还在不痛不痒的拿出几千块来补贴二孩、三孩,还不如携程一家企业给的多,人家3年都有5万。就这样的奖励力度,实在杯水车薪,聊胜于无。从世界各国来看,通过发钱的方式来鼓励生育,最终效果都不太明显。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一定的窗口期,可以延缓这种下滑的趋势。一旦生育观念彻底改变,那奖励什么都没用。2014年,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说:如果全面放开二孩,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4995万。这一判断严重错误,导致全面放开二孩的时间晚了。如今补贴生育也是一样,如果一直没有实质性的鼓励措施,也很可能错过时机。对于学校来说,2023年应该是最好的一年,以后会越来越困难。据预测,今年出生人口很可能跌破800万。03学校和教师何去何从?一年倒闭1万多所学校,教师要面临失业了。宁波一位幼儿园老师发帖称自己干了9年,今年招生特别难,可能快失业了。不少网友回应称自己也正面临这样的困境,不知道该怎么办?幼儿园和小学关停潮到来,确实会带来不小的问题,学校和老师该何去何从?对于幼儿园,倒是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办托班,招收2岁半~3岁的孩子,向更小年龄段延伸。育娲人口研究发布的《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2022版》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4200万,其中三分之一有较强烈托育服务需求,但我国目前的入托比仅约5.5%,还有着巨大的差距。按照梁建章的说法,应该兴建10万托儿所,那还不如将招不到生的幼儿园改成托儿所,避免资源浪费。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如果没有老人来帮忙,那就只能一个全职来带孩子。这样一来,家庭就少了一份收入,成本却大幅上升。所以,如果有托儿所,还是有很多家庭愿意。上海教委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已有超过50%的幼儿园开设托班。但对于小学和老师该怎么办?隔壁的日本,过去10年,累计关闭了3535所学校,有日本学者建议将学校改建为寺庙和道观。对于我国的情况,有人建议改成养老院,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建议,随着老龄化时代到来,确实需要更多的养老院。只不过小学老师的就业问题,可能就没那么好解决了。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全国将有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现在每年还有这么多师范生毕业,看来只能选择其它职业了。当然,幼儿减少也并不全是坏事,为了抢生源,很多开始打价格战。过去一些好的幼儿园,也没那么难上了,比如武汉一家央企机关幼儿园也开始对外招生了。另外,还可能把学区房打下来,上好学校没那么难了。接下来,人口是继续下降,还是会有逆转,我们拭目以待吧。点击以下热点文章:强势逆袭!一年新增12所,中国高校第一省诞生10年近3亿人,最大退休潮到来,专家称当务之急是男女同龄退休11条地铁开工,中国第9个“跨市”地铁城市来了创作不易,感谢支持,辛苦点个在看↓↓
2023年7月7日
其他

扩容!县域进入地铁时代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三四线城市地铁梦碎了,一些县域却进入了地铁时代01地铁建设紧急刹车早在2018年,国家发改委就出台了三条地铁建设硬性指标,GDP3000亿以上,财政收入300亿以上,常住人口300万以上。之所以出台这条规定,原因就是很多三四线城市根本不需要地铁,只是为了一个面子工程而上马地铁项目,只会加重财政负担,毕竟地铁的建设成本相当高。只能说是叫停及时,要不然像包头、衡阳、烟台等一批三线城市,可能已经开通地铁了,而且200多个地级市都有可能一拥而上,纷纷申请建设轨道交通。而对于已经开通了地铁的城市,发改委也出台了考核指标,要求初期运营每日每公里达到0.7万人次,才能继续申报地铁建设。
2023年7月5日
其他

10年近3亿人,最大退休潮到来,专家称当务之急是男女同龄退休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原来解决养老问题,要靠女性群体。01延迟退休这条路非走不可劝完大家生孩子后,该劝大家延迟退休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劝年轻人生孩子太难了,出生人口很可能继续下降。出生人口减少,意味着以后缴纳养老保险的人变少,养老问题将更加严峻。那该怎么办?生孩子没办法强制,但延迟退休可以。近日,人口经济学家蔡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延迟退休这条路非走不可。按照他的说法,我国实行的是现收现支的社保体系。可以理解为“当天赚钱当天花”,这几年,我国劳动人口持续下降,也就是说缴纳保险的人在减少。未来下降会更严重,因为出生人口减少,但老年人口却在飙涨。这意味着赚钱的少了,花钱的变多了,最终难以维持下去,导致巨大的缺口。实际上,养老金缺口在不少省份已经出现,全靠国家统筹调剂,才让他们领到养老金。以2022年为例,全国32个地区,有14个养老金出现缺口,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最为严重,辽宁和黑龙江分别调剂了844.31亿元、829.32亿元。2022年,辽宁出生人口为17.2万人,出生率为4.08‰,死亡人口38.1万人,死亡人口是出生人口的2.2倍。2021年辽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8%,位居全国第一。黑龙江也不乐观,2022年人口出生率为3.34%,在全国倒数第一。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6.78%,在全国也排在前列。据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张琳琳等老师预测,到2035年,养老金缺口将高达26万亿元以上。接下来10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退休潮,有近3亿人将退休。从1963年到1973年,我国迎来建国后的最大婴儿潮,除了1973年,其它年份出生人口都超过了2500万。20年后,他们造就了劳动力高峰,如今又成为了退休高峰。因此,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可能是我国养老最紧张、最具有挑战的时期。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延迟退休这条路可以走,不过,蔡昉表示当务之急是男女同龄退休,非延迟退休。02男女同龄退休,一年增加1万亿养老金40年前,我国实行男性统一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职工为50周岁、干部为55周岁,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都以体力活为主,女性身体素质明显不如男性,所以女性比男性更早退休。如今,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体力活逐渐变少,女性预期寿命比男性高出了6岁,但退休却早了很多,很明显不适合当下的国情。如果继续执行现在的退休制度,那女性要多领11到16年的养老金。蔡昉认为应该实行男女同龄退休,以解决养老金支付危机,还可以让有志于事业的女性继续发挥余热。若是仍不行,再延迟所有人的退休年龄。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如果女性全部和男性一样在60周岁退休,这不就是让女性先延迟退休吗?执行起来难度很大。那男女同龄退休,到底能省下多少钱呢?早在2019年,黄奇帆就表示,如果女性退休年龄延迟到60岁,或者和男性一样延长到65岁,每年相当于增加1万亿元养老金。这个数额确实不低,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压力。“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今年3月两会上,高层在回应“今年会不会出台延迟退休政策?”时表示:我们一定会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在合适的时候稳妥推出。由此可见,延迟退休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是到底会怎么延迟,什么时候推出,还没确切时间。但是,预计最终会实行男女同龄退休。03养老要提前做好准备前面说到我国养老实行的是现收现支,现在的劳动人口供养已经退休的人口。所以,你能领到多少退休金,取决于生育率与劳动人口。最早的退休者是净得利者,因为彼时劳动人口庞大,退休人员少,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老人的养老金比年轻人工资高的原因。越到后面的退休者,能领到多少养老金就很难说了。即便是现在,只有少部分的养老金比较高,大多数人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甚至不够养老。因此,每个人都要为养老提前做好准备,要么多存点钱,要么再购买点其它保险。当然,如果你认为孩子可以作为依靠,那就是生育孩子。实际上,医保实行共济方式是可行的,毕竟有的人身体很健康,钱放着也是浪费,还不如用来拯救他人。但养老却不合适,不应该吃大锅饭,毕竟每个人都需要钱来养老。应该让每个人缴纳的社保绝大部分或全部进入自己的个人账户,每个人对自己负责,决定自己的退休年龄。不过,从世界各国来看,养老都是一个大问题,真正得到妥善解决的没几个。点击以下热点文章:强势逆袭!一年新增12所,中国高校第一省诞生出生人口大跌,未来从幼儿园到大学,会倒闭多少?数量不敢想象11条地铁开工,中国第9个“跨市”地铁城市来了创作不易,感谢支持,辛苦点个在看↓↓
2023年7月2日
其他

11条地铁开工,中国第9个“跨市”地铁城市来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曲线扩容,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地铁梦要圆了!0111条地铁开工,深圳要爆发了过去一段时间,关于地铁收紧的风声很多,连一线城市深圳都未能幸免,传出多条线路被砍。6月26日,深圳宣布轨道交通五期顺利开工建设,总共包括11条线路,将在2028年之前全部建成通车。11条线路开工建设,相比去年规划的只少了2条,而不是之前传闻的4条。具体来看,砍掉的两条是18号线一期和21号线一期,保留的两条是10号线东延线、11号线北延线。从站点分布来看,这11条线路覆盖深圳几乎所有的区,除了盐田区。大鹏新区实现了地铁零的突破,而南山、福田两个区的地铁密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当然,最受益的不只是深圳市民,还有东莞市民,因为此次有2条线路延伸到了东莞,一条是10号线东延线,从深圳双拥街站到深圳黄阁站,共设6座车站,东莞凤岗镇境内将有5座车站。另一条是11号线北延线,将衔接东莞轨道交通3号线,与东莞长安镇彻底打通。有人开心,就有人失落。被寄予厚望的深圳地铁14号线(惠州段)没有出现在规划中,这意味着至少到2028年,惠州是很难通地铁了,在惠州买房的深圳人要哭了。一次就建设11条地铁,在线路数量和里程方面,均创下了深圳历史之最。目前,全国开通线路在10条以上的城市也只有7个。目前,深圳已经开通了17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超过了500公里。而截至2022年12月,还有12条在建线路,再加上这次开工建设的11条线路,深圳地铁真的爆发了。02地铁纷纷被砍,该降温了虽然深圳五期轨道规划有11条线路通过审批,但仍然被砍了2条。作为一线城市都如此,更何况其它城市。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不只是深圳,成都、南京、杭州等城市的地铁规划线路都被大幅缩减。毫无疑问,地铁建设降温正在到来。过去十几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进入疯狂状态,能建地铁的就建地铁,不行就降一级,修建轻轨,再不行就修建有轨电车。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4月,全国共有5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连云南文山、红河这样的小城市都在其中。很多三四线城市,连公交都没人坐,都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营,还需要轨道交通吗?去年河南商丘市公交公司曝出停运,背后不就是出生人口减少,人口流失,连基本的运营都支撑不了吗?人均GDP排在广东第二的珠海市,已经在2021年1月暂停了有轨电车1号线的运营。地铁就更不用说了,建设成本非常高,不是一般的城市能够承担的。这次深圳11条地铁线路总长185.6公里、总投资1952亿元,平均每公里建设成本达到10.5亿元。因此,在几年前,包头地铁建设就被叫停,而衡阳、惠州等城市的地铁规划也被搁浅。随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三条地铁建设硬性指标:GDP3000亿元以上、市区人口300万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0亿以上,这等于是直接把三四线城市挡在了地铁门外。实际上,即便建成了也不一定能盈利,而且还可能成为负担。据界面新闻统计,2022年全国30家地铁公司中,只有2家亏损,其它全部实现盈利。然而,真正实现盈利的只有3家,其它的扣除财政补贴,全部亏损。像一线城市财力雄厚,可以持续补贴下去,但对于一些弱二线城市,恐怕就难以为继,特别是在房地产进入寒冬,那些对土地财政特别依赖的城市,更是面临债务问题。昆明地铁曝出拖欠工资,就是一个信号。如果财政补贴无法支撑,那还能扩张下去吗?因此,在原来的三条指标上,又增加了新的门槛,那就是新建地铁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分别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运营三年后不达标,不能申报新一轮建设。全国开通了地铁的城市中,只有16个城市达标,连南京、天津、宁波这些城市都没达标。亏损,客流量不足,如果继续扩张,只会加重各地的财政负担。所以,地铁被砍,建设放缓是必然的。03第9个“跨市”地铁城市来了随着深圳地铁五期中两条线路连接起东莞,这意味着我国第9个“跨市”地铁城市来了。2010年11月3日,广佛线正式开通,成为我国第一个跨市地铁。截至到目前,广州和佛山之间已经有3条地铁实现连通,未来将达到18条。广佛之后,上海地铁11号线修到了苏州昆山。紧接着,武汉地铁连接鄂州,南京地铁连接镇江,杭州地铁和绍兴地铁实现衔接,“跨市”地铁城市越来越多。此外,连接长沙与湘潭城区的长沙地铁3号南延线,成都轨道交通资阳线即将开通,北京地铁22号线已经确定延伸至河北廊坊旗下的北三县。再加上这次深圳连接东莞,全国共有9个“跨市”地铁城市。“跨市”地铁纷纷出现,意味着三四线城市虽然被挡在了地铁建设门外,但一些城市却可以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搭上一二线城市的顺风车,曲线实现零地铁的突破。未来这种发展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因为城市扩容时代结束,都市圈时代到来。从2021年至今,已经有9个国家级都市圈获批,分别是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沈阳,还有一个未公布名单。从这些都市圈的规划就可以看出,哪些三四线城市将有机会开通地铁。比如武汉都市圈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此前,武汉已经透露将武汉地图延伸到6个城市。目前武汉地铁已经连接鄂州,而黄石也在谋划对接武汉地铁11号线、13号线,咸宁至武汉市域(郊)铁路,对接武汉地铁7号线、9号线。广州都市圈虽然暂时未获批,但从《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年)》方案可以看到,广州轨道交通不只是连接佛山,未来还将和清远、肇庆、东莞,甚至是中山、珠海实现连通。由此可见,随着都市圈时代到来,一批三四线城市将凭借着地理位置,跻身地铁城市之一,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2023年6月28日
其他

强势逆袭!一年新增12所,中国高校第一省诞生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高考,被认为是改变普通人命运,最公平的一次的考试。然而,由于每个省份的考生数量不一样,高校数量不一样,这就造成了有些省份的考生竞争非常激烈,有些却很轻松。作为人口大省,河南也是高考最难的省份,因为它的考生数量最多,但该省的高校数量似乎却没有那么多。不过,河南正在加速逆袭。01中国高校第一省诞生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包括1275所本科院校、1545所高职(专科)院校、252所成人高等学校。相比2022年5月底,高校数量增加了66所,其中本科4所,专科62所。这66所新增高校中,河南以12所的增量排名第一。这就让河南的高校数量达到168所,和江苏并列第一,成为新的中国高校第一省。一年就增加12所大学,河南高校扩张的速度惊人。去年还排在江苏、广东之后,今年就逆袭为第一。具体来看,河南增加了1所本科院校,也就是郑州美术学院。另外,还有11所专科院校,分布在河南各个城市,比如周口理工职业学院、洛阳商业职业学院、南阳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这次的高校增量,基本上来自中西部省份。除了河南,湖南和新疆以7所的增量排第二,云南以6所的增量排第三。另外,河北和上海新增4所,山东和四川新增3所,广东、湖北、江西、贵州和广西新增2所,山西、重庆、甘肃、海南和宁夏新增1所,还有13个省市一所都没有增加。在新增高校后,全国高校数量排位发生了变化,除了河南,湖南上升2名,达到137家,排在全国第五。云南、新疆,各上升一名。02河南高考最难?高校数量冲上了第一,河南考生是不是就容易多了?这几年,网络上充斥着河南人民苦高考久矣的报道,河南考生数量不但第一,还和第二名拉开二三十万的差距,看起来河南考生是真的难。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河南每年上百万的考生中包括了对口招生、专升本、高职单招的考生,他们是另外的试卷和招生渠道。实际上,真正参加普通高考全国统考的考生并没有那么多。以2021年为例,河南省高考报名达125万人,其中参加普通高考全国统考的考生为79.07万人,2022年为84万,今年大概87万。虽然数量依然第一,但差距没那么大了。以录取率来看,2022年一本上线率为16.99%,虽然也很低,但并不是最低的,只能排倒数第八。倒数第一至倒数第七为广西、云南、江西、山西、湖北、浙江、广东,一本上线率分别为13.06%、13.45%、13.78%、14.43%、15.89%、15.96%、15.99%。河南真正难的还是好学校太少,985和211录取率低。2022年河南985高校录取率为1.14%,位居全国倒数第二。211高校录取率为4.14%,位居全国倒数第四。虽然985和211高校尽量将名额分配给河南,但奈何考生基数太大,所以拉低了录取率。河南只有一所211高校,即便是60%的名额给本省,也无法拉高录取率。河南高校数量虽然和江苏并列第一,但2023年江苏参加普通高考的只有44.5万人,河南几乎是它的2倍。在本科院校数量方面,江苏以78所高居全国第一,河南只有58所,排在全国第9名。这意味着河南大多数考生只能读专科,而江苏考生考个低分,也能上本科。因此,不只是要看数量,还是要看质量,整个河南,双一流大学只有2所,其它都是普通二本院校。因此,在河南考个不错的分数,也就只能在省内读个普通二本。缺大学,更缺顶尖大学,是河南的切肤之痛。不过,现在河南在努力的追赶,谋求北师大、中国民航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在河南设立研究院或分校,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等等,未来河南高校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得到提升。03高考不要选错城市各地陆续公布了2023年高考录取分数线,也到了考生们填报志愿的时候,这是一个关乎人生选择的难题。到底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学校?或者是城市?让考生们纠结不已。实际上,多年前刘强东就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他当年高考只报了北京和上海,去啥学校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大城市。这个观点放在现在,也具备参考性。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它的发展潜力和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让普通人站的更高,看的更远,这个非常重要。目前,全国主要经济大市基本上也是教育强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除了深圳、苏州这些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稍微弱一点。就以河南考生为例,2022年,深圳大学理科一批录取分数是596分,南昌大学理科一批录取分数是580分。是选择211和双一流大学南昌大学,还是选择既不是211,也不是双一流的普通大学深圳大学呢?实际上,这几年,深圳大学上升势头非常明显,在科研、师资等方面已经超过了不少老牌211大学。从录取分数就可以看出深圳大学有多受欢迎,在就业方面,深圳大学也有优势。深圳已经在快速弥补教育短板,正在砸钱疯狂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此外,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一大批高校准备开建。以高校数量来看,中国大学第一城是北京,达到了92所。第2-10名分别为广州、武汉、郑州、重庆、上海、西安、长沙、成都、天津,它们的GDP都超过了万亿,是中国的经济重镇。以本科院校数量来看,数量第一还是北京,达到了67所。第2-9名分别是武汉、西安、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成都、杭州,基本上还是这些经济强市。没有经济的支撑,教育早晚也会走向没落。毫无疑问,在选择志愿时,这些城市值得考生们多加考虑。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不要惊讶,4年后,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美国放眼望去,也只有印度才有潜力对抗东方大国。印度总理访美,让我们见识了吹彩虹屁的新高度。莫迪在美国国会演讲,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一向居高临下的美国议员们,又是要签名,又是要合影,演讲现场更是掌声不断,甚至站起来欢呼,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型吹捧现场。莫迪老仙也是飘飘然了,说印度很快会成为世界第三经济体。对于莫迪的说法,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但实际上,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且最快4年后就能实现。印度被殖民了上百年,但英国给它们留下了不错的基础设施。印度建国时间比我们早2年,早期的发展也比我们好。不过,很快就被我们超越。1960年,我国GDP为597.16亿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印度GDP为370.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八,都进入了世界前十。不过,我们是印度的1.6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美国这个时候的GDP达到5433.0亿美元,接近我国的10倍,是印度的14.6倍。到1980年,印度几乎赶上了中国,印度GDP达到1863.25亿美元,中国为1911.49亿美元,仅相差48.24亿美元。不过,美国GDP已经达到了2.86万亿美元。20年时间,我国GDP翻了3倍左右,而印度却翻了5倍,毫无疑问增速比我们快多了。当然,美国更夸张,翻了5.2倍。二战后,美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发展非常迅猛。接下来的20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GDP平均增速接近10%,最高的一年达到了15.2%。印度经济虽然也在增长,但很缓慢。所以,到了2000年,我国GDP达到了1.21万亿美元,印度才4683.95亿美元,又拉开了差距。美国继续如神一般的存在,GDP竟然突破了10万亿美元,达到10.25万亿美元。新世纪的20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印度增速也不低,加快了追赶的步伐。最近几年,我国增速缓慢下降,但印度却依然保持着高增长。2021年,印度GDP增长8.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2022年,再次增长6.7%,而我国只有3%。2022年,我国GDP约18万亿美元,印度达到了3.39万亿美元,美国为25.46万亿美元。目前,印度已经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和第四大经济体德国相差不到7000亿美元,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相差不到1万亿美元。日本经济就不用说了,最近10年增速都没有超过2%,还连续多年负增长,GDP总量跌回30年前。德国也不是很争气,日本停滞不前这么多年,还是没能超过它。这么说吧,印度如果能保持6%的增速,那4年后,也就是2027年就能超过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实际上,IMF就是这么预测的,到2027年,印度、日本、德国的GDP分别为5.15万亿美元,5.08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那么,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底气来自哪里呢?在今年3月,莫迪在谈到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时,政府的重点是通过基建和发展项目、以及通过促进制造业来创造最大的就业机会。这发展路子是不是很熟悉,其实和我们一样。一方面大搞基建,修建各种基础设施,提升供应链效率。一方面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制造业。印度也快成为基建狂魔了,从2014年到2023年,印度农村公路网长度从38.1万公里增加到72.9万公里,同时,修了5万公里的国道,机场数量从74个增加到148个,先后推出了时速为160公里,180公里的高铁。2021年,莫迪宣布启动规模达100万亿卢比(约合8.63万亿元人民币)的基建计划,未来每年将增加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印度基建提速,确实可以快速拉动印度的制造业发展。而印度的制造业确实迎来千载难逢的机会,人口红利是基础,在今年4月,印度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制造业本身利润低,所以,哪里成本低,就往哪里搬。印度现在是人力成本低,而消费市场却很庞大。如此大的市场,对于各国的企业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当然,这背后也有美国的扶持,为了遏制东方大国的发展,美国推动产业链转移到印度。美光向中国追加投资6亿美元,却向印度投了10亿美元。苹果屡次来华,背地里却主导供应商迁往印度。马斯克也对莫迪捧了一通,表示会去印度投资。印度制造崛起,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有人可能会说不用担心,印度制造想崛起很难。印度人口虽然超过了我们,但他们的劳动参与率只有51.34%,我们高达75.82%。现在是这样,不保证未来人家的参与率会提高。还有人说印度基建搞不起来,这个月初还发生了大型火车事故,近300人死亡。不得不说,印度基建的质量确实不咋的,塑料公路、豆腐渣大桥很常见,但有总比没有好,只要在进步,印度效率就会提升。至于印度的营商环境,虽然不是很好,但这一两年确实主要针对中国企业。印度这么大的市场,你不去占领,就被别人占了。所以,即便是中国企业不敢去投资了,其它国家的企业依旧会去。印度未来最大的问题,不是发展不起来,而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亚洲最有钱的人在印度,但60%的印度人口每天的生活费还不足20块人民币。不患寡而患不均,过去印度普遍都穷,而当部分人先富起来后,穷人与富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时,必然会带来很大的隐患,毕竟印度的民粹主义还是很强的。美国为了维持世界老大的位置,一直在寻找平衡。当年为了遏制对手苏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扶持东方大国。如今,东方大国崛起了,又想扶持印度。然而,印度一旦崛起,不只是我们的挑战,也是美国的挑战,因为印度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它可不甘心只做美国的小弟,而是想借势完成大国梦。因此,当印度富裕起来后,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点击以下热点文章:地铁纷纷被砍,连一线城市也未能幸免,这座东北城市凭什么扩容?出生人口大跌,未来从幼儿园到大学,会倒闭多少?数量不敢想象西安、郑州、合肥,大城市的“扩容梦”,要终结了?点在看,可以优先收到我精心准备的内容↓↓
2023年6月25日
其他

地铁纷纷被砍,连一线城市也未能幸免,这座东北城市凭什么扩容?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地铁纷纷被砍,这座东北城市凭什么扩容?01沈阳地铁想要扩容前段时间,沈阳市城乡建设局重新发布《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25-2030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信息公示》。对比今年3月发布的规划文件,线路做了调整,总项目仍然为8个,但把15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换成了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调整后,总里程由200公里调整为218.5公里,总投资由1232.06亿元调整为1364亿元。这意味着沈阳地铁还想要扩容,不过,最终还要等国家发改委审批,最终不一定能全部通过,毕竟现在正收紧对地铁建设的审批,连一线城市深圳的地铁都被砍了不少。2005年,沈阳第一条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建成运营,是国内开通地铁比较早的城市。然而,时至今日,沈阳总共也只有4条线,还不如昆明、南宁、合肥这些城市。目前,沈阳正在建设和即将开工的地铁项目有8个,如果全部完工,那沈阳将拥有8条地铁,分别是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6号线、9号线、10号线、15号线。如果再算上这次8个项目,到2030年,沈阳将拥有13条地铁。不过,按照沈阳2035远景规划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出生人口大跌,未来从幼儿园到大学,会倒闭多少?数量不敢想象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要说全球哪个地区最卷,那必定是东亚。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东亚国家,一个比一个卷,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选择躺平,不结婚不生娃,结婚率和生育率持续下滑。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总和生育率下跌至0.78,位居全球倒数第一,总人口减少超过12万。早在10多年前,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就发出警告,韩国有可能成为全球首个消失的国家。不只是韩国,日本也是如此,马斯克说如果日本生育率持续下降,这个国家最终将不复存在。2022年日本出生人口为77万,是1899年以来最低,总和生育率为1.54。出生人口持续减少,韩国和日本都有可能消失,那中国又如何呢?人口专家梁建章说中国人口问题比日本严重,确实是如此,因为2022年我们的总和生育率为1.07,远低于日本。出生人口减少,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直观的影响将是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而面临倒闭。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到2040年,日本可能有240所大学倒闭。2022年日本出生人口77万,到2040年,这一批人满18岁,将进入大学。目前,日本的大学升学率为57%。如果升学率和招生人数维持变化的话,那57%就是44万人将进入大学。但按现在全部800所大学的平均招生名额来计算,将会有19万个名额过剩,换算下来,就是240所大学招不到人。不仅如此,由于出生人口减少,老龄化严重,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大幅上涨,这就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不得不减少对高校的财政援助,所以,有些高校不得不削减招生人数。如此长期下去,一些偏远地方的高校就可能支撑不住。据了解,韩国在2015年-2022年,总共削减了9%的入学名额,意味着招生人数反而变少了。日本、韩国因为出生人口减少,大学减少了招生人数,甚至出现倒闭,那我们的情况又如何呢?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为1193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招生1014.5万人,录取率为85%。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如果85%的录取率不变,到2040年,有812.6万人进入大学。如果招生人数也不变,那就是有202万个名额过剩。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3所,平均每所学校招生名额为3367人。那202万个剩余名额,就是599.6所。也就是说,到2040年,有将近600所高校面临倒闭。有人可能会说,那就人人上大学,100%的录取率呗。即便是这样,按照2022年的招生规模,也有58.5万个名额过剩,那就是173所高校面临倒闭。实际上还可能不止,因为很多地方还在新建大学,比如应急管理部在申报设立应急管理大学,一线城市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大学深圳校区都已经在建,或者是筹建。大学是大多数人教育的最后一环,往前推,还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它们又将倒闭多少呢?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算。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幼儿园首轮关停潮已经到来。那未来会有多少呢?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7%,2019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也就是说2022年有1314万儿童入园。而2022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平均下来每所招生人数为45人。2022年出生人口为956万,到2025年入园时,按照入园率不变,将有10万所面临倒闭。如果按100%的入园率,那就是近8万所倒闭,这是一个很夸张的数据。再看小学,2022年普通小学招生1701.4万人,小学数量为14.91万所,平均每所招生114人。到2028年,2022年出生的孩子入读小学时,将有745.4万个剩余名额。计算下来,那就是6.5万所小学面临倒闭。接下来就是初中,2022年,全国共有初中5.25万所,招生1731.38万人,平均每所招生330人。到2034年,将有775万个剩余名额,算下来就是2.35万所初中招不到学生。最后是高中,2022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50万所,招生947.54万人,平均每所招生632人。2022年全国中考人数约为1547万,高中录取率为61.25%。到2037年,如果录取率和招生人数不变,那高中将有362万个剩余名额,也就是说有5728所高中招不到学生,面临倒闭。当然,如果2022年956万人全部上高中,那基本能满足招生需求。因此,按照2022年956万出生人口来测算,等到他们上学后,将有8万所幼儿园,6.5万所小学,2.35万所初中,173所高校招不到人。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估算,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肯定会有调整措施,比如缩减招生规模,合并学校。实际上,已经有地方开始这么操作了。今年2月,山西省政府同意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并入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撤销临汾学院的建制。不少校友感叹:一觉醒来,母校消失了。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未来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按照现在的出生人口和招生规模,十八年后的中国,将出现“人人都可以上大学”的情况。很多人可能觉得是好事,但其实到那个时候,学历贬值会很严重,不少人上了大学,也只能去工厂上班,拿着并不高的工资。出生人口减少,学校缩减规模,或者合并倒闭,那意味着很多老师面临着失业,而每年还有那么多师范毕业生,也将面临找工作的困境。对于学校来说,也要尽早做好应对措施,来面对因为出生人口减少而带来的学生数量下滑。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西安、郑州、合肥,大城市的“扩容梦”,要终结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过去20多年来,全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很多城市通过“撤县设区”,合并周边区域来扩容,完成了规模化扩张。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有7个,5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有14个。这样的城市人口规模数量,放在全球都是绝无仅有。然而,城市无序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国家提出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这意味着一些城市的扩张梦,要终结了。01为什么城市热衷于扩容?城市扩容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撤县(市)设区,很多城市下面的县级市都属于代管,县一级又不属于城市范围。另一种是吞并周边城市的区域。资料显示,最近10年,全国140个多县改成了120多个市辖区、10多个县级市,不少城市已经进入了“无县时代”。当然,城市之所以热衷于扩容,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撤县(市)设区”,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区域不够的原因受到了制约。比如2001年,杭州就撤销了萧山市和余杭市,设立萧山、余杭两区。还有就是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比如去年6月,成都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目的就是如此,可以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另一方面,将县域纳入城市管辖,可以推进城镇化速度。同时,统筹发展,起到辐射作用,将县域经济也带动起来。其次,为了提升城市人口规模,获得更多发展资源。最典型的是合肥,2011年,地级巢湖市被拆分,县级巢湖市和庐江县划给了合肥,这让合肥面积从7055平方公里增加到114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570万增加到752万。通过城市的扩容,资源的整合,最近这10年,合肥迎来了飞速发展,进入了万亿GDP城市,常住人口也达到了963.4万人。同时,城区人口突破500万,进入了特大城市之列。除了合肥,还有不少城市合并了周边区域,比如成都拿下了原本属于资阳市代管的简阳市,济南直接吞并了旁边的地级市莱芜,让济南人口多了150多万,GDP超过烟台,跻身为省内第二,如今也是万亿GDP城市。看到这些城市通过扩容,让人口和经济规模迅速提升,不少省会城市也是蠢蠢欲动,试图继续扩张。位于中部的郑州,常住人口达到1282.8万人,但城区人口却只有530多万,只能算是特大城市。而同样属于中部的武汉,常住人口1373.90万人,2022年城区人口已经超过千万,晋级为超大城市。原因也很简单,武汉已经全部完成撤县设区,下辖13个区。而郑州辖6个区、5个县级市、1个县,城区面积小了很多。所以,郑州想将中牟、荥阳、新郑撤县(市)改区。除此之外,南昌、太原、沈阳、西安等省会城市,无一不想继续扩容,将规模进一步扩大。02大城市扩容梦要终结了早在2002年,西安合并咸阳的讨论就开始了。2014年,西咸新区成立,2017年,明确西咸新区划归西安代管,西安将整个新区的人口划入,这似乎离合并咸阳更近了一步。然而,2021年,陕西又将西咸新区划分为直管区和共管区,直管区属于西安,共管区的行政、经济等方面则属于咸阳。所以,2022年西安常住人口减少了近30万,也是因为共管区未被计算在内。日前,陕西召开会议,提出西安—咸阳一体化,发挥西安领头作用、咸阳主体作用、西咸新区纽带作用,这意味着西安合并咸阳的希望落空了。大城市停止扩容,也早有迹象。在去年底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提到: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超大特大城市不但不能扩容,西安就属于特大城市。另外,中心城市扩容也要严控,像很多省会城市想要继续扩容,就比较难了。如果按人口密度来算,有17个城市比西安更大。西安每平方公里是1302人,深圳是7173人,位居全国第一,是西安的5.5倍。但至今,深圳也没有扩容的消息。毫无疑问,人口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堵、通勤时间长、房价居高不下、宜居度下降等“大城市病”,是严控大城市扩容的主要原因。这几年,北京、上海都在严控人口规模,北京更是在想办法瘦身,疏解非首都功能,将央企总部、高校迁移到外地。中心城市、强省会的关键是在于质量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此外,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称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止周边大城市无序扩张。这意味着郑州中牟、荥阳、新郑撤县(市)改区,合肥老三县(肥西、肥东、长丰)撤县设区的愿望也要落空了。03都市圈是大城市未来发展之路既然在行政区域上无法继续扩大了
2023年6月17日
其他

一孩生育率跌至0.5,年轻人不生了,第一批失业人群即将到来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星标,点星标,点星标才能看到我们的文章出生人口下降的影响有多大?第一批失业人群正在到来。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出生人口的利空消息,一个接一个。先是传出今年产妇建档已经完成,预计全年出生人口不足800万,比去年减少150多万,还不到2017年高峰期的一半,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紧接着,在各地仍然在不断出台政策,鼓励生育二孩、三孩时,突然曝出一孩的生育率已经下降至0.5。没有一孩,哪里来的二孩、三孩。一孩的生育率如此之低,说明年轻人连娃都不想生了。不只是不生娃,连婚都不想结了。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结婚登记683万对,比2013年的1347万对,下降49%,几乎腰斩。生育率持续下降,专家们忧心忡忡,纷纷建言献策,但年轻人似乎没感觉,还暗自开心,觉得人口减少是好事,以后就没那么卷了。但真的如此吗?实际上,出生人口减少已经带来三轮“冲击波”,一些人的工作可能要不保了。01产科寒冬来了第一个受到冲击的就是医院产科。过去,产科是“一床难求”,现在为了争夺产妇资源,很多医院开始提供各种优惠服务,有些甚至给床位打5折。今年的分娩量确实出现了大幅下降,湖南省一家三家妇幼保健院,过去一天分娩七八个、十来个,现在几天一个。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医生表示,今年分娩量减少了一半以上。从区域上来看,县城下滑最明显。一方面是人口流出,另一方面是很多产妇开始选择更大的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一级医疗机构已经不再具备助产能力,二级医疗机构的助产能力也在逐步减少。5月7日,浙江省苍南县中医院发布公告,称暂停产科助产服务,未来县一级的产科将面临收缩,关门。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国内妇产科床位数为44.29万张,同比下滑3.4%,较2017年减少了2.21万张。2021年,国内妇产(科)医院数量为793个,相比2020年减少14个,这意味着有产科或者妇产医院出现了倒闭。随着出口人口的继续减少,产科的寒冬也已经到来。产科医护收入下降,有些甚至跌到十年前的水平。而更严重的是产科医生转岗难,面临失业的危机。02奶粉卖不动了第二个受到冲击的就是母婴行业。自从二孩放开后,母婴行业迎来了一段高速增长期,特别是奶粉行业,国内品牌价格也越来越高,逐渐走向高端化。然而,随着出生人口减少,奶粉企业也遭遇了业绩困境,开启了价格大战。4月底,各大奶粉企业2022年财报出炉,营收和利润普遍下滑。飞鹤营收为213.11亿元,同比下降6.4%,雅士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营收下降15.7%,澳优营收77.96亿,也出现了减少。中商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乳制品产业链全景图》显示,2021年奶粉产量为97.9万吨,同比下降3.25%。很明显奶粉卖不动了,导致产量下降。大盘萎缩,奶粉企业不得不开启价格战,在一家电商平台上,一款婴儿奶粉在2022年之前,单罐价格在340元左右,现在叠加优惠已经降到280元。随着618大促到来,国产奶粉单罐价格普遍下降20~50元。未来出生人口如果继续下降,奶粉行业的规模也会持续萎缩,这意味着洗牌将开始,一些奶粉企业将被淘汰,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会减少,工作岗位又要少一批了。03学校开始倒闭第三个受到冲击的就是教育行业。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幼儿园首轮关停潮已经到来。从“一园难求”到“一孩难求”,也就短短几年的时间。为了抢生源,很多幼儿园搞出了各种优惠措施,比如介绍一个孩子,减免多少学费。免费送冰球、马术等艺术课,还有打价格战的。在千万人口城市山东临沂,推出了“交100元顶300元,交200元顶1000元”的优惠措施,和充手机送话费一个营销玩法。随着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情况最危急的还是四五线城市的幼儿园。不过,一二线城市幼儿园也没那么好过,2021年,在接近开学季的8月中旬,朝阳区仍有136家幼儿园尚有富余学位。生源减少,幼儿园竞争激烈,接下来就是降薪裁员,伴随着倒闭潮到来。2023年是幼儿园最好的一年,因为2017年出生人口创下新高,它们即将入园,接下来就是断崖式下跌。在出生率持续下跌的香港,已经引发了一轮幼儿园关停潮和裁员潮,我们也不会例外。不只是幼儿园,小学也开始招不满了,深圳福田区2023年还有23所小学小一没招满,有学位剩余。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学校倒闭潮就如一张多米诺骨牌,从幼儿园传导到小学、中学,最后到大学。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专任教师1880.36万人。学校倒闭,很多老师就要面临失业的风险。除此之外,做校外教育培训的老师,一样受影响。全国从事教培行业的又有上千万人,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呢?这只是肉眼可见的影响,未来的冲击将是全方面的。人口减少,不会减少竞争压力。北大教授梁建章曾说:如果人们生育的意愿一直处于低谷,那么中国的崛起只能维持十几年,甚至还会出现倒退的情况。中国人很聪明,学什么都很快。在生育观念的转变上也非常快,从特别能生到不想生,也就一二十年的时间。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来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扭转低生育率的问题,欧美国家主要靠移民群体生育。东亚国家比较保守,对移民控制比较严,所以日本人口持续下降。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趁现在还有一些人有生育的意愿,应该加大生育补贴,像梁建章提议的,拿出GDP的2%-5%来鼓励生育。一旦生育观念完全转变了,即便是给钱,也没人生了。点击以下热点文章:对美出口下降18.24%,我国降为美国第4大贸易伙伴,前3名都是谁?砸碎“铁饭碗”!山西之后,青海、安徽也有动作!出口大跌,CPI继续低位,靠什么完成5%的经济增长目标?点在看,可以优先收到我精心准备的内容↓↓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对美出口下降18.24%,我国降为美国第4大贸易伙伴,前3名都是谁?

5月外贸数据出炉了,不是很理想。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出口总额2835亿美元,同比下降7.5%。3月和4月还保持着正增长,没想到5月却出现大幅度下滑。那么,我国出口增速由正转负,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外需不足,还是有些国家和地区在搞“脱钩”?我们来看5月具体的出口数据,以美元计价,我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几乎全部负增长,只有俄罗斯、非洲、英国实现了正增长。负增长前五名分别为中国台湾、菲律宾、越南、韩国、新西兰。美国排在第六名,增速为-18.24%,连对东盟的增速都是-15.92%,反倒是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下滑没那么严重,为-7.03%。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到,确实是外需出现了大幅萎缩,特别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今年以来,越南、韩国的出口持续负增长,它们的主要市场也是欧美。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它们一般是从中国进口原材料,然后再加工,出口到欧美国家。所以,欧美需求减少,对我们的进口也大幅减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前五大贸易伙伴中,除了对韩国的出口增速为-20.25%外,下滑最大的是美国,为-18.24%。这两年,美国一直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从数据就可以看到,美国在主动减少对我们进口。2021年,我国对美国出口5761.143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7.13%。从2022年8月开始,我国对美国出口就开始负增长,一直延续到今年5月。2022年,我国对美国出口额为5817.828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6.19%。今年1-5月,我国对美国出口额为2007.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至14.33%。美国市场有多重要?东盟、欧盟虽然是我国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它们分别由10个、24个国家组成,美国只是一个国家。1-5月,我国对东盟、欧盟出口分别为2266.564亿美元、2153.069亿美元,只比美国多一点。然而,今年以来,美国却在加快减少从我国进口。因此,未来几个月的出口数据预计也不会太理想。如今的美国,进口更多转向欧洲和北美。实际上,在2022年,我国已经下降为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2022年,美国取代中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欧盟也取代加拿大,成为了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为8677亿欧元,约9123亿美元。欧盟向美国出口5093亿欧元,进口3584亿欧元,分别增长27.5%和53.5%,也就是说欧盟对美国的进口增速几乎是出口增速的2倍。俄乌冲突发生后,欧盟深陷能源危机,美国却成为了赢家,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到欧盟,赚得盆满钵满。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是加拿大,2022年双边贸易额为8040.48亿美元。加拿大是美国的小跟班,主要是对美国的依赖太大了,80%以上的贸易额都来自美国。加拿大地广人稀,但却有着丰富的石油、木材、海产品等资源,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第六大天然气生产国,主要出口给美国。由于对美国太依赖,基本上美国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我国的进口也在大幅减少。今年5月,我国对加拿大出口增长为-18.1%,1-5月出口增长为-16.7%。墨西哥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为7835.83亿美元。墨西哥是美国扶持起来的一颗制造新星,大量的美国企业在墨西哥投资建厂。在我们担心印度和越南成为新的“世界工厂”时,墨西哥制造已经悄然崛起。背靠着美国,墨西哥有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如今,美国从墨西哥大量进口汽车其零部件、计算机及零部件、服装等商品。这次马斯克访华结束后,立即就动员中国供应商去墨西哥投资建厂,以配合特斯拉在墨西哥的第五座超级工厂的生产。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贸协定,关税非常低,未来预计将大量从这两个国家进口,特别是墨西哥的制造业,不容小觑。1979年-2022年,中美贸易额从25亿美元增长到7594亿美元,翻了270倍。我国一度也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如今已经下降为第四。特朗普上台后,在2018年发起了贸易战,不过没什么效果。然而,在疫情逐渐控制后,美国却一直在主动减少贸易往来,预计今年双边贸易额将继续下降。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做的就是稳住主要发达市场,并且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以我们的体量和制造优势,相信我们的外贸依旧可以稳步前进。点击以下热点文章:新生儿猛降,2023年或不足800万,人口减少的好处却来了?砸碎“铁饭碗”!山西之后,青海、安徽也有动作!出口大跌,CPI继续低位,靠什么完成5%的经济增长目标?点在看,可以优先收到我精心准备的内容↓↓
2023年6月11日
其他

砸碎“铁饭碗”!山西之后,青海、安徽也有动作!

企业都在“降本增效”,各地也该学一学。01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过去二十年来,各地的发展模式就是一边通过卖地来获得财政收入,一边举债搞大基建,修路,修公园,甚至很多人造景点,特色小镇等等。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跌入低谷,卖地收入大幅减少,地方财政吃紧。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0.88万亿元和22.5万亿元,支出多出11.62万亿元。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9.71万亿元。而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创下近年来新高,达到10.06万亿元。中央加大了对地方的支付转移,也是为了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谁家的孩子谁抱”,各地的财政问题还是要靠自己解决。如何解决?无非就是开源和节流这两条路。实际上,中央已经带头了。今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发布,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5%的比例进行精减,并提出各地精减工作由他们自己研究决定。精减编制,意味着一些人的铁饭碗要砸了,财政也不养闲人了。02精简编制呈现蔓延之势一直以来,从中央到省市县,部门的配置基本上是对等的,这就导致很多人口小县出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情况,存在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失衡、人浮于事等突出问题。过去,这些小县基本上是靠上级财政转移才够维持,但如今上级也没钱了,就只能自己精简编制了。从2020年开始,山西就先后拿出河曲县、浮山县、娄烦县、石楼县、榆社县、黎城县做试点,探索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这几个县人口都不到15万。目前,机构改革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效。娄烦县的9个县委机关减少至6个,26个政府部门降至16个,133个事业单位则削减了29个。石楼县全县党政机构减少了37.1%,事业单位减少了31.1%,行政事业单位科级职数减少11.8%。改革后单位运行成本可降低5000余万元,人员经费可减少2200余万元,合计减少7200万元开支。在山西之后,青海、安徽、内蒙古等多地也有动作。青海玛多县人口不到1.5万,是人口最少的一个县。公开的数据显示,2019年玛多县财政收入为1345万元,同比下降60.57%;财政支出103540万元,同比增长3.11%,财政严重依赖上级支付转移。为此,玛多县也进行了机构改革,党政机构将由25个精简为20个,事业机构由31个调整优化为28个。而在安徽,马鞍山市博望区被确定为“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预计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改革,博望区常住人口16.2万人。今年2月,内蒙古到山西学习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经验,为人口小旗县机构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七普数据显示,内蒙古108个区县市旗中,人口在5万以下的小旗县14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有31个。其中,人口最少的阿拉善右旗,只有2.26万人。6月7日,湖南也到山西调研考察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工作,这意味着将有改革动作。由此来看,精简编制的动作,正呈现蔓延之势,后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小县开展机构精减工作。03清理编外人员力度更大实际上,靠财政养活的不只是编制内人员,还有规模更大的编制外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机关、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聘用编外人员。因此,很多部门都会有编外人员,特别是基础服务类的部门,比如交警。如今,各地财政吃紧,编外人员也成为了被清理的对象之一。今年3月,《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发布,引发了热议。这次哈尔滨的清理力度不小,空编率5%-15%,编外用人精简5%;空编率15%-25%,编外用人精简10%;空编率大于25%,编外用人精简15%。实际上,这不是哈尔滨第一次搞清退工作,早在2018年,哈尔滨全市事业编制就精简了8246名,占比25.3%。哈尔滨动作频繁的背后,是人口流失,财政入不敷出。随着人口的流出,哈尔滨已经跌出了千万人口城市之列。2022年哈尔滨财政收入262.2亿元,同比减少了28.3%。支出却高达1065.5亿元,增加了7.4%。其实,清理编外人员早就开始,2021年江苏省溧阳市合计清理编外人员2322人。2022年,安徽省岳西县出台了清理编外人员工作方案。进入2023年,清理编外人员的工作加快。陕西省延安市、安康市,湖北省十堰市、监利市,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临湘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江苏徐州市等地都开展了清理编外人员工作。在清理后,多地不但限制编外名额,还明确工资标准。江苏徐州要求编外用工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单位核定编制的15%以内,陕西延安明确编外聘用人员平均工资标准控制在2800元/月以内。04打破铁饭碗的信仰一直以来,国人对“铁饭碗”都有着极高的信仰。这几年,随着职场内卷越来越严重,体制内再次受到追捧,数据显示,2023年国考报名总人数突破250万,创下历史新高。然而,随着很多地区人口流失,城市造血功能不足,一场“精兵简政”的浪潮就席卷而来,铁饭碗不再稳定。对于那些没有担当,想混日子的人员,就必须砸碎他们的铁饭碗,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担当和履职。点击以下热点文章:新生儿猛降,2023年或不足800万,人口减少的好处却来了?大洗牌!千万人口城市又少1个,“北上广深”负增长最高征收12%!房产税来了?点在看,可以优先收到我精心准备的内容↓↓
2023年6月10日
其他

大洗牌!千万人口城市又少1个,“北上广深”负增长,长沙增量第一

二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越来越强了01大洗牌,千万人口城市又少1个
2023年6月4日
其他

6月1日起,新电价来了,电费会涨吗?

新的电价要来了?电费会涨吗?国家发改委发布《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为了进一步深化输配电价改革,从6月1日起,执行新的电价。看到这则消息,很多人就担心电价又要上涨了,生活成本又要提高了,但事实并非如此。01这次电价做了哪些调整?从内容来看,这次调整的主要是工商业用电。现在开始,用电类型分为三类: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及工商业用电,过去还有一个大工业类别,以后将陆续合并到工商业中。还没有合并的,还是按以前的分类来。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工业大国,很多工业企业用电量大,所以,之前是单独的电价。现在合并到工商业,执行统一的电价,那价格就必然发生变化。以北京市为例,在之前,大工业电价比工商业要低,用电量为1~10千伏,工商业电价为0.3891元,大工业电价为0.2042元,前者比后者高出0.1849元。如果用电量达到110千伏,工商业电价几乎是大工业的2倍。调整后,不满1千伏价格涨了一点,1-10千伏价格差不多,35-110千伏,220千伏及以上的价格有比较大的上涨。总体上来看,价格略微有所上涨。这次调整的还有电费计价方式,之前包括上网电价、输配电价、线损折价和政府基金及附加,现在多了一个系统运行费用。系统运行费用包括辅助服务费用、抽水蓄能容量费用等。不过,不管是加了,还是减了,老百姓也不懂,他们只看最终的电价。除了工商业电价有调整,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用电继续执行原来的电价政策,也就是说居民生活电价没有变化,还是原来的价格。02我国电价高吗?我国居民电价高吗?目前,全国平均电价在0.54元左右,但每个地方价格有差别。从全国来看,基本上是东部价格高,西部价格低。比如最高的是上海,价格为0.617元,最低的是青海,价格为0.377元。另外,电价还实行阶梯式收费,分时段收费。以重庆为例,从今年6月1日起,有三个阶梯价格。当你家一年用电量在2400度以内,每度就是0.52元。一年用电量在2401度-4800度,那每度就是0.57元。当一年用电量超过4800度,每度就是0.82元。分时段收费包括平段、高峰、低谷,平段时间是8点-11点、17点-20点、22点-24点,这三个时段按正常的电价计费。高峰时间是11点-17点、20点-22点,这两个时段每度电价格上涨0.1元。低谷时间是0点-8点,每度电价格下降0.18元。需要说明的是阶梯式收费是强制的,而分时段收费是自愿原则。其实,分时段收费也有好处,比如你家有电瓶车,或者是电动车需要充电,可以选择在低谷时间,能节省一点钱。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说法,长期以来,因为工商用户承担了相应的交叉补贴,居民电价较大幅度低于供电成本,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电价偏低。也就是说,我国居民电价是比较低的。那我国居民电价真的低吗?来看一组2019年的数据,我国平均居民电价是0.542元,美国是0.901元,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9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平均居民电价是0.766元,包括美国、欧洲主要国家在内的38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平均居民电价是1.352元。具体来看36个主要国家的居民电价,欧洲国家电价普遍比较高,德国最高,在2.3元左右,日本和英国在1.7元左右,法国1.4元左右,韩国在0.75元左右,中国排倒数第二。
2023年6月1日
其他

最高征收12%!房产税来了?

近日,关于“南宁开征房产税,最高征收12%”的消息疯传开来,紧接着北海市也发布了修改有关税收的公告,里面也提到了房产税的征收标准。这些消息一出,立即让很多人神经紧绷,前段时间还在争论,怎么突然就开始征收了?而且,当下楼市低迷,再征收房产税,岂不是雪上加霜。其实,很多人产生了误解,房产税和房地产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税种。只是很多自媒体不严谨,把房地产税写成房产税,让很多人混淆了概念。今年3月,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呼吁应尽快开展房地产税试点,引发了一场关于房地产税征收的讨论。注意看,这里说的就是房地产税,而不是房产税。按照释义,房产税是按房屋的租赁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而房地产税是指以房产价值的一个百分比作为应缴税额的一种财产税。具体来看广西北海市发布的房产税修改公告:1、个人应税房产是住房的,按租金收入的4%征收房产税2、个人应税房产是商铺或者其它用途的,按12%征收房产税。也就是说房产税有两个征收比例,比如你有一套住房出租,月租3000元,那每月要缴纳120元的税款。如果是一间商铺,也是3000元月租,那每月就要缴纳360元的税款。按照这个定义,房产税应该不算是财产税,而是属于个人所得税,因为租金收入也算是个人的收入。不过,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房产税被划入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说实话,征收房产税合情合理,普通上班族加班加点获得的那点工资,都要交个人所得税。那些不用上班,靠着收租为生的房东更应该交税。即便是只有多余的一套房子出租,那也说明比普通人条件好,征收一点房产税也是应该的。很多人对房产税不熟悉,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房产税对个人住房不征收,也就是说你自己住的房子,不需要缴纳。第二,很多房子的性质认定不明。北海市发布的通知里写道:对于个人租赁应税房产,未能提供有关凭证资料,无法准确核算成本和费用的,按相关规定征收或免征相关税费。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自家建的房子不知道成本,也没有房产证,无法认定房屋的性质,可以免征税费。也就是说除了商品房,小产权房等其它房屋的房产税可征收,也可不征收。第三,长期以来,各地其实对个人住房出租免征了房产税。所以,即便是商品房出租,如果你没有主动纳税,也不会强制你来交。实际上,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就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房产税一直有在征收。财政部发布的收支情况显示,2020年-2022年,房产税收入分别为2842亿元、3278亿元、35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9%、15.3%、9.5%。今年1-4月,房产税收入为1529亿元,同比大涨20.5%,增幅在所有税种中排第二。如今,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各地财政压力都很大,如何才能“创收”呢?有些地方采取了合并部门,精简编制的方法,有些地方是公开讨债。这些方法有效,但对提高财政收入的帮助不会很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提高税收收入才是王道。首先,加大对偷漏税行为的打击。这两年,大量的明星和网红被查处,补交了税款,并罚款。光是一个薇娅,就追缴加罚款13亿。另外,金税四期要来了,功能非常强大,过去不少企业还能通过一些方法来偷逃税,今年就很难了。这意味着过去漏交的税,都要补上了。其次,过去事实上免征的税,要重新开征了,房产税就是其中之一。南宁、北海、天津都出现了缴纳房产税的文件,这可能就是一个信号,房地产税征收遥遥无期,房产税就要重启征收了。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产生担忧,如果开始规范征收房产税,那房东不会把成本转移到租户身上吗?对于个人住房出租的,完全有可能。但私下的操作空间也不小,前面提到小产权房这些产权不明晰的房子,可以免征房产税,所以,有可能不会征收。即便是商品房,如果租户不需要开发票,房东完全可以说是给亲戚在住,并没有出租,以此来规避房产税。对于商铺出租的,现在想转移到租户就更难了。因为现在是商铺并不好出租,写字楼的空置率也非常高,南宁的甲级写字楼空置率接近42%。现在降价求租都难,更何况是将房产税转移给租户。如果未来房地产税也来了,加上房产税,拥有多套房,或者是商铺等房屋资产的,持有成本就会大幅提高。其实,曹德旺早就说过,拥有多套房的尽早卖掉,未来会有各种税费,持有成本很高。不过,能够拥有这么多房屋资产的人,都属于富裕阶层,重新规范房产税的征收,也没什么问题。点击以下热点文章:大动作!第二批央企总部开启离京,都有谁?2023年出生人口不足800万?创下1939年以来新低?基本工资1950元,被骂“黑心工厂”,比亚迪冤吗?点在看,可以优先收到我精心准备的内容↓↓
2023年5月30日
被用户删除
商业

裁员7%,还是20%?阿里的“遮羞布”已经被撕开

阿里大裁员的消息已经是满天飞,有说裁员2.5万人的,有说裁员20%的,也有说六大子集团,除了国际数字商业,其它5个全部裁员。但目前只有阿里云做出了回应,整体比例约7%,赔偿标准为“N+1+1”。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卷入港暴,歧视中文乘客的国泰航空,最大的股东是谁?

自绝于时代的公司,注定要凉!国泰航空空乘人员歧视非英语乘客的事件,仍然在发酵,不断有网友爆料自己在乘坐国泰航空时,遭遇不耐烦,冷漠,区别对待的服务态度。需要指出的是,她们歧视的并不是“非英语乘客”,而是中文乘客。要知道国泰航空80%以上员工是香港人,她们是懂中文的,这一点从录音中就可以获悉,几名空乘在嘲笑时,还说了句普通话:“毛毯。”如果是说法语、德语,甚至是阿拉伯语、泰语的乘客,她们会去嘲笑吗?显然是不会,她们歧视的只有说中文的乘客。目前,国泰航空已经道歉,并且解聘了三名空乘人员,但想改变很难,因为它早就劣迹斑斑,屡教不改,原因也很简单,它背靠的是英资财团。国泰航空成立于1946年,是中国香港第一所提供民航服务的航空公司。到上世纪80年代,英国太古洋行持股70%,英国汇丰银行持股30%。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国泰航空的股权结构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太古集团仍然是第一大股东,持股45%,另外,中国国航持股29.99%,是第二大股东;卡塔尔航空持股9.99%,是第三大股东。尽管国航是第二大股东,但在国泰航空16名董事会成员中,太古集团占比过半。也就是说国泰航空本质上还是由太古集团实际控制。从国泰航空的高管任命就可以看出来,董事会主席贺以礼,是一名英国人,1988年加入太古集团,而总裁林绍波,1996年进入太古集团。太古集团是香港四大英资财团之一,其创始人约翰太古,在鸦片战争后,就到中国做生意。后来背靠着香港,将太古打造成跨国集团公司。至今日,内地和香港仍然是太古集团的主要市场。在内地有地产、饮料等业务,比如在很多城市有太古汇、太古里,还有太古可乐。国泰航空可以说有着深深的英资烙印,英国虽然早已不是“日不落”帝国,但骨子里依旧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充满傲慢和偏见。特别是在香港回归后,内心充满了不甘。所以,国泰航空发生歧视中文乘客的事件,并不是偶然,而是根植于企业文化中,只不过这次是得到了集中爆发。翻开国泰航空的发展史,可以说是阳奉阴违,劣迹斑斑。1985年,招商局、华润等在香港成立了港龙航空,但国泰航空利用当时港英政府的影响力,打压港龙航空,保持垄断地位,最后还全资收购了港龙航空。在香港即将回归后,国泰航空担心优势不再,又主动示好,后来还和国航交叉持股,成为彼此的第二大股东,借此巩固了在香港航空市场的地位。然而,在2019年却泄露港警航班消息,员工参与风暴后,却反应缓慢。所以《人民日报》也曾评论:“起了个国泰的名却不念国泰民安。”国泰航空可以说是典型的“吃饭砸锅”,从2022年年报看到,67.51%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内地。特别是内地,目前有15个城市恢复了与香港的客运航班服务。庞大的内地市场,支撑着国泰航空的业务发展。然而,他们不但不珍惜,反而要砸锅。这些受过教育,打扮端庄,内心却充满鄙视链的女空乘,也不想想,到底谁才是她们真正的客户。没了内地市场,她们连工作都要丢了,想哭都没地方。有一句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内心充满鄙视链的人,必定是被鄙视链伤害过。国泰航空还沉浸在过去的辉煌时刻,却不知时代已经变了,香港早已不是之前的香港,大陆也不是之前的大陆。内地航运早已崛起,在2020年全球十大最繁忙机场排名,内地有7个机场进入。与之相反,疫情三年,国泰航空连年亏损,合计亏损超过300亿港元。还在2020年,被迫结束国泰港龙航空的运营。在屡次犯错,经营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却丝毫没有悔改。只能说自己要与时代趋势相背离,那迟早是要凉的。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青年失业率高达20.4%,养老金再次上调3.8%,老年人腰包更鼓了!

在青年失业率创下20.4%新高时,老年人又要涨工资了,腰包更鼓了。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2023年出生人口不足800万?创下1939年以来新低?

2023年出生人口数量或将再次下降
2023年5月21日
其他

大动作!第二批央企总部开启离京,都有谁?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第二批央企总部开启离京。01央企总部对经济有多重要?央企是中央管理企业的简称,很多人以为央企只有国资委管理的那些企业,实际上远远不止。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央企有98家,是管理数量最多的一个部门。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汽车、通信、飞机等类型的央企,都属于国资委。比如两桶油,三大通信公司,两家电网公司,三家航空公司。另外,财政部管理了27家金融央企,包括工行等几家大型国有银行,中国人寿等几家大型保险公司,中国华融等几家资产管理公司,还有几家专门做投资的公司。还有4家特别是央企,也是财政部履行出资人,它们是国铁集团、烟草总公司、邮政集团、北大荒农垦集团。除此之外,还有114家隶属于各部门,各事业单位,各团体的报社,出版社公司,比如由中宣部主管的中国出版集团,由生态环境部管理的中国生态报社,由文旅部管理的中国动漫集团。算下来,央企数量也不少,但总部在北京以外的只有国资委管理的29家,比如中国船舶集团在上海,中国华能集团在河北雄安,中国稀土集团在江西赣州。央企一般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所以,规模都非常大,2022年世界500强中,有47家入围。对于各地来说,都非常希望央企总部迁入,因为一家央企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能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以今年3月大搞汽车补贴的武汉为例,央企东风集团总部设在这里,让汽车成为了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在2021年,带动武汉汽车总产值3300亿元,占GDP的18.64%。除了东风集团,武汉还有三峡集团、中国信科集团这两家央企。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比如长春,央企一汽集团总部设在这里,对经济的贡献巨大。当然,最受益的还是北京,大部分央企总部都在这里,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税收,拉动经济增长。02第二批央企总部开启离京前几天召开了一个会议,会上提到一个重点内容:扎实推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各项任务落实,接续谋划第二批启动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的疏解转移。这意味着第二批在京央企总部即将开启撤离,迁入到其它城市,也就是说之前已经有第一批央企将总部迁出北京。从公开的资料显示,这几年有不少央企将总部迁出了北京。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迁入上海,中国华能集团,中国中化控股迁入河北雄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迁入湖北武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迁入广东深圳。这几家算是第一批撤离北京的央企,此外,还有新成立的央企,将总部设在了其它城市。比如,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总部都在河北雄安,中国稀土集团总部设在江西赣州。第二批撤离的央企是哪些?目前没有公布名单。但从之前迁移的城市来看,一般是为了贴近市场、贴近资源、贴近产业链上下游。以中国稀土集团为例,之所以将总部设在江西赣州,就是为了贴近资源。江西赣州素有“稀土王国”的美誉,是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的发现地、命名地和开采工艺的发明地。中重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80%、占全世界60%以上,中重稀土产品供应量占全国50%以上。如此丰富的稀土资源,将总部设在这里,可以说是非常合理,有利于企业深入了解一线情况,做出合理的发展决策。长江三峡集团迁入湖北武汉,也是因为三峡大坝就是湖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迁入广东深圳,是因为深圳的电子产业非常发达。从这些案例来看,第二批撤离的央企会是哪些,将迁入哪些城市,就变得有迹可循了。不过,最受益的将会是雄安,因为雄安新区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未来还会有大批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疏解转移到这里。03央企总部为什么要离京?有人可能不理解了,既然央企总部对一个地方的经济这么重要,为什么要一定要搬离北京呢?对北京不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央企总部集中在北京,有历史原因,也和我国的体制有关。央企都属于国资委等相关部门管理,总部设在北京,也是为了方便沟通交流。但是,随着央企不断发展壮大,人数越来越多,再加上总部人员收入不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北京作为首都,除了经济上要发展,还要考虑宜居性,考虑国际影响力。因此,在2014年,国家就提出北京作为首都承担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功能,要把非首都核心职能的产业发展尽可能地压缩和疏解到周边。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重点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所以,不少央企总部已经迁移到这里。短期内来看,央企总部迁出,对北京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税收减少,优质人才流出,就业机会减少等等。不过,这种阵痛也是在预期范围内。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北京进行产业升级,重点打造成“科创中心”。实际上,北京已经成为了科创高地,聚集了大量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如字节跳动、百度、京东、美团、小米等等。独角兽数量也是高居全国第一,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北京的独角兽达到79家,数量位居世界城市第三,中国城市第一。位于北京的字节跳动,更是以13800亿元的估值,成为全球最大的独角兽。此外,北京还有京东科技、滴滴、京东产发、车好多等独角兽企业。目前,北京在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比如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8.3%,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1.3%。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基本工资1950元,被骂“黑心工厂”,比亚迪冤吗?

比亚迪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销量爆了,而是员工辞职爆了。据媒体报道,比亚迪长沙工厂出现“排队辞职”的现象。一些人还没过试用期就离职,还有整个宿舍集体离职的。不过,比亚迪也已经回应,表示与事实不符。本来工厂有人员流动,也是正常的现象。但因为这次辞职事件,很多网友骂比亚迪剥削员工,是黑心工厂等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工人离职的理由是工作量减少、工资下滑。据了解,按照比亚迪的招聘公告,月综合收入为5000-8000元。但实际上,一位操作工的基本工资只有1950元,想要获得5000元收入,全部要靠加班。所以,很多人觉得比亚迪工资太低了,压榨员工。那么问题来了,比亚迪工资真的很低吗?首先要说的是中国制造业一线员工工资,都是底薪+加班费+各种绩效考核工资,只是每个城市,每家工厂的底薪稍微有不一样。比亚迪长沙工厂所在的雨花区、望城区最低工资标准为1930元/月,和比亚迪基本工资差不多。来过长沙的年轻人都知道工作有多难找,很多都是没有底薪的电话销售,说孙悟空到了长沙,也得打500个电话才能走。所以,比亚迪这个底薪算正常。再说5000元月薪,先来看看长沙的工资情况,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长沙平均薪酬为9951元/月。说实话,这些数据看看就好了,水分太大。长沙房价也就1万出头,如果平均工资月薪这么高,那大家都不用租房了,直接买房就好了。再和同行业相比,从招聘平台可以看到,吉利湘潭工厂月薪5300元,长城汽车重庆工厂普工月薪4500-7000元,和比亚迪招聘公告显示的月综合收入相差不大。由此可见,在二三线城市,工厂普工月薪基本在5000元左右,不会高到哪里去,比亚迪的工资水平并不是很低。另外,比亚迪的财报显示,2022年比亚迪员工平均年薪10.47万元,相当于月薪8700元左右。平均薪酬就不说了,就像很多网友调侃,说自己和马云平均一下,也是亿万身家。说到工资,很多人没明白两个逻辑,一个是只有企业赚到了钱,才有可能涨工资。不可能还没赚钱,就开高工资,比亚迪还是一家传统车企,不像造车新势力,烧的都是投资人的钱。很多人喜欢拿特斯拉说事,说它们普通职工月薪都过万,也不看看特斯拉有多赚钱。之前特斯拉的毛利率都在30%以上,去年下降到28.5%。国内车企中,比亚迪毛利率为20.39%,理想是19.41%,小鹏是11.5%,蔚来是10.44%。另一个是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有市场价,在汽车行业,普工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拿到上万月薪。所以,还是要自己反思,为什么自己只能当个普工。如果想拿高一点的工资,那就努力提升职位,工资必然会跟着上涨。当然,中国车企利润低,还是因为技不如人。特斯拉掌握着很多领先的技术,对其它车企可以降维打击,如果不断降价,确实可以击垮不少车企。对于中国车企来说,现阶段就只能通过多卖车,赚取利润,然后投入到研发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最终提高利润水平,才有能力去支付更高的薪水。之所以说比亚迪是一家良心企业,是因为在很多企业裁员时,比亚迪在2022年增加了28万名员工,总员工数量达到了57万。说实话,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下,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很不错了,要知道今年3月份,青年失业率接近20%。比亚迪一家就创造了57万个就业岗位,在中国民营企业中,也就京东可以媲美。如今的比亚迪,可以说它肩负着中国汽车弯道超车和经济发展的重任。中国虽然是世界汽车第一大国,但一直是大而不强。在燃油车时代,汽车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外企手中,中国汽车品牌也没能像外资一样走向全世界。然而,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汽车的机会来了。在中国车企中,比亚迪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领头羊。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7万辆,其中,比亚迪销量为180.2万辆,占比约27%。今年一季度,全球电动汽车交付量为270.2万辆,比亚迪以56.6万辆居首,占比达到20.94%。另外,比亚迪汽车出口也是猛增,2022年累计出口55916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旺仔新包装来了,还圈粉56个民族!

另外,在年轻人的聚集地抖音,旺旺也玩出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官方抖音号旺仔俱乐部坐拥32.8万粉丝,目前已经发布66个作品,获得了近500万总点赞量,其中数据最高的一条点赞达160万。
2019年2月27日
其他

广告费8.8万,被罚款100万,2017年最惨广告公司!

“营销官”由资深营销人士刘晓东创立,我们关注最新的营销动向,解读最热的品牌案例,剖析最酷的公关事件,为客户提供案例包装、营销诠释、品牌延伸等全方位的服务。
2017年12月27日
其他

网易云音乐又双叒叕刷屏!这回还是因为网易洞见的AR营销!

从“乐瓶”到“禅音”,网易云音乐对AR欲罢不能,它用AR的方式,将用户和自己的品牌紧密关联在一起,通过让用户深度体验AR,把其品牌“音乐的力量”传递给用户。网易云音乐这是要靠AR营销逆天的节奏!
2017年12月27日
其他

《芳华》:人为什么要善良,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营销官”由资深营销人士刘晓东创立,我们关注最新的营销动向,解读最热的品牌案例,剖析最酷的公关事件,为客户提供案例包装、营销诠释、品牌延伸等全方位的服务。
2017年12月26日
其他

2017创业阵亡最全名单出炉,触目惊心!

经历2016年的“资本寒冬”之后,2017年也没等来“共享春天”。“共享”概念更像是资本的“春药”,只要听到这两个字,投资人就有按捺不住的砸钱热情。可惜药性总有时效,封口一过,终究免不了一地鸡毛。
2017年12月19日
其他

2017年终盘点!杜蕾斯海报设计文案合集(全年完整版)

一起来轰啪。(苹果公司在2017年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一款名为HomePod的智能音箱,网友认为HomPod是苹果试图从音箱入手争夺智能家居入口的关键。)
2017年12月19日
其他

2017年,10句经典文案!

w为浦发银行操刀的微电影《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在这支微电影里,世界分为富人国和穷人国。富人国里全是老人,穷人国里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向往富人国,而富人国的老人却想回到穷人国。
2017年12月18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免费领取《135本品牌必读书》《1.5G营销大全》《0.5G营销工具》《1200套PPT》,助你成为品牌高手!

一个品牌的运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单是简单的运营一个品牌那么简单,它可能会从行业、经济、社会文化、管理、营销、创意等等方面的视角。所以,开阔的品牌视野也是成为品牌高手的必要条件。
2017年12月18日
其他

年度最扎心H5 —— 你的2017年被狗吃了,2018依旧还会是苟活

“营销官”由资深营销人士刘晓东创立,我们关注最新的营销动向,解读最热的品牌案例,剖析最酷的公关事件,为客户提供案例包装、营销诠释、品牌延伸等全方位的服务。
2017年12月18日
其他

免费送!56节混沌大学互联网创业视频课程(周鸿祎、吴晓波、李善友等大咖授课)

“营销官”由资深营销人士刘晓东创立,我们关注最新的营销动向,解读最热的品牌案例,剖析最酷的公关事件,为客户提供案例包装、营销诠释、品牌延伸等全方位的服务。
2017年12月17日
其他

免费领!3500份史上最全的人力资源(HR)管理资料!(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都在用)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优势取决于智力资本独特性及其优势。智力资本包括三个方面:人力资本,客户资本和组织结构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HR们要尽快实现从业余选手转化为职业选手的转化。
2017年12月14日
其他

江小白创始人独家揭秘:江小白如何靠文案狂赚几个亿!

消费升级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品质比原来更高了,另一方面最明显的特征是消费者开始从原来的物质彰显,变成情感彰显,原本商品的售价把消费者分成三六九等,今天发现很多消费者对品牌给予的精神分类非常地看重。
2017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