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经

其他

邯郸留守儿童杀人事件,是这个社会成年人的悲剧。

1我无法压抑住沿着昨晚文章继续写下去的冲动。太难过了,并非因为感同身受,而是这个社会的成年人对留守儿童责任问题太鸡贼太猥琐了,令我作呕、不写不快。如今,还有几人记得偏远的贵州毕节留守儿童的悲剧?整整12年前的2012年11月16日,毕节市环东路上,5名流浪儿童(最大约13岁、最小约9岁,其中4人是留守儿童)死于垃圾箱中,这些儿童因避寒而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2年半之后的2015年6月9日晚,又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集体喝农药自杀。4个孩子一兄三妹,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仅仅2年半时间里,接连两场死亡人数令人颤抖的悲剧。不要说人,就是在一个垃圾桶里、一处简易房里,天亮看到四五条猫狗横死在那里,也足够触目惊心了。在这2年半时间里,毕节政府不是没有高度重视,至少表现得相当高度重视,甚至可谓大张旗鼓、如火如荼:要求留守儿童达50人及以上的学校按规定建立标准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名称不可谓不温馨动人,同时还建立了『代理家长』等志愿者团队。结果怎么样?有用吗?的确有用,有了个卵用。仅仅2年半之后,貌似极端小概率的悲剧再度震撼上演,而且这一次留守儿童更加主动执着地赴死、想得明明白白,拿出了成年人都拿不出的勇气。再说一遍:其中最大的哥哥,年仅13岁。既然『少年不知愁滋味』、更遑论自杀的13岁能对自己这么狠,为什么另一群13岁就不能对他人痛下毒手、比成年人还有残忍变态?一切不过是概率游戏,问题是这概率令人无法承受,更不用说概率提示如此极端案件的背后,这片广袤土地的日常无数角落里,每天正发生着多少随时具备升级到悲剧潜力的『普通』校园霸凌。这就是昨晚我在文章中对所谓严刑峻法能够有效抑制这类悲剧的真实效果极度怀疑的关键理由。如果这个社会面对如此画面都没有正视现实、正视事实并着手解决背后真正难题的勇气的话,那么毕节那样毫无卵用的表演,将只是反复轮播循环的悲剧间隙里聊以自慰的行为艺术而已。我还看到网上无数对于留守儿童行为举止,以及他们可能对社会构成威胁程度的讨论,洋洋洒洒、唾沫横飞、热闹非凡状。怀疑留守儿童天然有问题这个思维方式没错,就像担心孤儿天然更加缺爱、更容易罹患心理疾患一样,这本身没问题。问题是,思考到了留守儿童这一步就戛然而止了?以为问题只在于留守儿童,甚至到最后连是什么造成了留守儿童都忘记了,把所有脏水一盆子全泼向留守儿童,好像留守儿童是半夜里突然出现在半空中的恶魔一样。我想说:在这由成年人主宰运行、号称文明的社会里,成年人,你们难道从未体验过良心苛责、羞愧难当、看不见自己的猥琐与可鄙?没有想过这个社会的运行方式,那么多年来让多少留守儿童教育受阻、对他们的身心施加过多么巨大的压力?22021年就有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人数达到1.3亿,超过了全国儿童总数的40%,这些孩子的教育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表现在鲜明的两难问题上:假如父母将孩子带到城市,孩子在城市学校就读会遇到各种困难,而如果将孩子留在家乡,父母则无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照顾和关爱。尽管近年一些政策有所改进,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终于能够在父母陪伴下进入公立学校就读,但大约仍有一半的孩子无法与父母同居。而随着时间推进,这些子女面临的政策以及社会明或潜规则方面的困难往往更多,尤其是在参加高中入学考试和高考之际↓在此过程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普遍受到了显著影响。特别是3年新冠疫情期间,家长更无法回家,加剧了留守儿童的孤独和焦虑。研究表明,即使刚经历过短暂团聚,也难以改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和情感依赖,以及由于家庭分离而导致的孤独、悲伤和沮丧感。甚至,偶尔的家庭团聚之后的父母远离,令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加明显且复杂的心理波动、情绪低落,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不是没有解决方案。事实上,早在9年前的2015年,南方都市报就写过一篇社论『破解留守儿童困境需社会力量』,提到破解留守儿童困境的本质不过是,一个是『让爸妈回家』,一个是『跟爸妈离开』。但文章里同时提到,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高度复杂且系统的体制问题。嗯,又来了,看到『体』开头的这四个字,你觉得无解,我也觉得无解,我只好沉默。但沉默,和在安全区火力全开表演勇敢、和对上乖巧体贴八面玲珑、对下对弱势群体甩锅泼脏水、和煽动爽快过瘾却不计后果之『给少年犯加刑!』的民粹言论,完全是两回事。沉默,至少守住了不作伥鬼的原则。这个时代,沉默是金、沉默已是足金。3说起来这个时代,这片土地上很多成年人别说别说沉默是金、更别说对下一代以身作则,就连日常生活里最普通的对孩子不要展示戾气、不要鼓励戾气都做不到。还记得几个月前红遍大江南北的一则家长拍摄上传的『姐姐痛斥喜爱奥特曼的弟弟』的视频吗?面对看起来最多3岁左右的亲弟弟,姐姐在视频里将喜爱奥特曼和革命先烈等等天马行空普遍联系起来的思维模式滑稽得令人啼笑皆非、啧啧称奇,很难不让我心头涌起『与其抵制日货、不如先抵制蠢货』的冲动。但问题是姐姐自己也是稚气未脱的孩子,是谁把她塑造成这样的?是成年人,拍摄这段视频的家长,是她妈。这倒也算了,我没有兴趣去细细咀嚼那种愚蠢,这样的愚蠢如今琳琅满目、四处可见,这不是关键。真正让我当时觉得看了之后不寒而栗的细节,我猜想会在意的人恐怕极少——那就是这个姐姐全程表现出的戾气:语言和行为上双重展现的暴力倾向——她咬牙切齿、交替指着门口、指着眉心反复对亲弟弟说『你给我滚出去』,说到动情处,情绪激烈,甚至一把揪住弟弟的衣领、猛力将其推倒在沙发上。这实在太可怕了。这是自己的亲弟弟,3岁的亲弟弟,身为姐姐需要用如此戾气去和他沟通?且不说内容之滑稽愚蠢,就算姐姐悟道的是宇宙真理,如此举止也没有丝毫合法合理性。这哪里是沟通?这根本就是家庭内霸凌。但最恐怖的不是姐姐,姐姐也是孩子,是她父母,他们目睹这一切,不为所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不及上传让全社会分享他们内心无边无际的幸福与骄傲——看啊,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爱国懂事到这个地步、大是大非上晶莹剔透,我们家的教育是有多么成功!!他们或许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霸凌,姐姐对弟弟涉及人身伤害风险的暴力言行背后升腾的是怎样狂热的戾气、是多么不祥的征兆。这,还是体面的中产家庭氛围。在连视频都发不出来的落后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里,日常斗强斗狠、弱肉强食的氛围会酝酿到什么地步,恐怕唯付想象。这段掀起滔天流量与点赞的视频,不过是一个缩影。提醒还有头脑思考的人,我们的教育在一些领域,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就写到这里了。最后想说的一句话是:河北邯郸留守儿童杀人事件,是留守儿童的悲剧,但更是这个社会成年人的悲剧。死去的孩子安息。
2024年3月18日
其他

再度提醒:牛蛙、尽量还是少吃。

周末的今晚,晚餐前很可能你的牛蛙瘾又犯了。你会出去排队吃牛蛙火锅,或者拿起手机又一阵疯狂饿了么......你在内心一个咯噔,震惊于我为什么会猜得那么准难道我是千年一遇的算命天才吗?!不,只因我也是你们中的一员、并且现在还是(=゚ω゚)ノ......但从餐饮健康角度而言,如果正经脸,那么是时候强烈建议在国内少吃牛蛙了,理由:兽药残留隐患严重。2022年浙江台州市椒江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20批次牛蛙,30%兽药残留超标。同年,浙江省5批牛蛙全检出禁用兽药。宁波市北仑区三年抽检,两到三成牛蛙恩诺沙星超标。相比之下,2016年至2022年天津市猪肉和鸡肉的恩诺沙星不合格率仅为4.36%和6.14%。养殖环境恶劣是主因。养殖密度高,容易爆发传染病,因此养殖户大量使用抗生素。例如,恩诺沙星广泛用于治疗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但过量使用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问题,如胃肠道不适、头痛、头晕,甚至肝损伤。更糟糕的是,部分养殖户还使用人用抗生素和违禁药,如诺氟沙星、阿莫西林和黄连素。这不仅违规,还可能导致抗药性菌株的出现。浙江省市监局2022年抽检5批牛蛙,检出禁用的呋喃唑酮和呋喃西林,这些药物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有致癌隐患。所以总体而言,牛蛙的兽药残留问题比寄生虫更隐蔽但更常见。牛蛙、真的少吃。​(我就靠物理方位隔绝的手法让自己大多数时候吃不到,回国时候来一顿……🤣)很多朋友问我日本有没有牛蛙吃?日本有。但基本仅限于特大城市如东京,并且限于中国人华人聚居的地方,比如东京池袋就是一个典型的有很多做牛蛙菜的饭店的地方。但我个人强烈建议任何人不要在日本吃牛蛙。道理非常简单,日本是没有现杀活杀牛蛙的,全都是冷冻进口,咀嚼的时候感觉在吃牛蛙木乃伊,我个人感到异样、惊悚。但搞笑的是你很可能不知道:解放后最早期,中国的牛蛙养殖尝试主要是从日本引进的——中国分别在1959年和1961年从日本引进牛蛙进行试养,但都没有成功。牛蛙养殖还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容易。到1962年,由于大部分从日本引进的牛蛙死亡,中国开始考虑引进古巴牛蛙。最终古巴总统卡斯特罗以中巴友谊赠送了最初的养殖牛蛙……顺便扯开去一下下:再追溯下去,日本的牛蛙又从哪里来呢?这一切都始于1911年。当年,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渡瀬三郎从美国新奥尔良引入牛蛙到日本。至于他为什么搞这件事?有一种说法是他认为当时日本国民整体体质虚弱营养状况恶劣,牛蛙是非常好的优质蛋白质。但这个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因为日本文化对于吃蛙有很强烈的抵抗,不仅因为传统上蛙是吉祥吉利的动物,更因为传统文化蛙作为食物的是相当野蛮低劣的,这一大类食物被称为ゲテモノ。都是实在没有选择才会去吃的东西。但日本环境对牛蛙很友好:有丰富的水田和池塘,实在太理想太赞赞。So最初的牛蛙由东京帝国大学附属传染病研究所技手山田信一负责饲养,通过他们努力,牛蛙不仅在日本成功繁殖,还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但日本公众并不把它当作食物,而是把它作为出口创汇的好商品,战后一时间成为了日本食物出口领域的经济支柱之一,因为美国人特别喜欢日本养殖加工出口的牛蛙腿~(也是我最喜欢的部位)。结果没想到好景不长,1969年日本搞砸了:出口美国的牛蛙里查出剧毒的农药六六六、出口中断,从此一落千丈。然后?然后现在牛蛙也成了日本野外成绩最优秀的入侵物种之一,活得相当狂野牛逼,对生态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那么今日日本整体对牛蛙怎么看?答案是几乎不碰的,只有性格好奇愿意尝新的、与中国人走得近的or旅居中国生活的,极少数人能接受甚至喜欢上牛蛙,我身边有一个,只有一个,他已经在中国住了将近20年...​但在看到牛蛙瞬间的感受,中日两国间依然有巨大文化差异:那就是如果你带着日本朋友挑战牛蛙,那么你们选择的饭店店家如何展示牛蛙很重要。假如你把它做成一道高度加工后的菜,特别是油炸的、外面裹着面皮的、和其他食材混在一起的效果就不错,叫做大隐隐于市,就如同全世界范围内很多昆虫零食或食品的做法...但如果清蒸,就有点吓人,而当店家把活牛蛙的照片放在店堂里张贴,效果就会非常惊悚,容易把他们吓跑从此不再敢挑战。这样的店家我在上海就遇到过,而且还是一家很有名的连锁湘菜馆,我还拍了张照……🤣所以让外国人接受牛蛙这件事还是需要慢慢来,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偶尔尝鲜可以,高频率常常吃则最好避免,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自己感染能用抗生素治疗的疾病时,更有选择、更有余地,更容易治愈。
2023年12月17日
其他

今冬的呼吸道疾患大爆炸,不过是去年底全面放开后的剧情延续

近日,中国尤其在北方,RSV、流感、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呈现爆炸趋势,令无数国人忧心忡忡,画面仿佛要切回到去年冬天新冠防疫措施刚刚开始全面解绑之际的样子→特别是儿童感染情况严重,多地医院从门诊到住院部都人满为患,一些地方出现急诊号等候时间超过24小时,家长自带折叠椅坐满走廊,急诊号码超过1000号、输液叫号超过1600号的情况。这时,一个新的网络造词兴起,叫做『免疫债』。我不知道所谓『免疫债』一说源于何方。但这个说法本身很不好,非常容易导致误解。Immunity
2023年11月25日
其他

胡大一的举报信令人震撼之余慌张......

胡大一的实名举报扫了一眼,各种细节、惊呆了。胡大一VS霍勇。首先你要明白这是什么程度的对决?必须且不得不以下图意会→诸神之战。胡大一,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及预防、康复等领域研究。他的贡献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被广泛认可——被誉为中国心血管病学泰斗。霍勇,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及预防、康复等领域研究。他的贡献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被广泛认可——被誉为中国心血管病学泰斗,而且泰斗到了制定临床指南、主编学术专著,且在高影响力医学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文章的地步。俗话说得好:泰斗对泰斗,瓜众抖三抖。我不知实情,我不敢妄加猜测。但若仅以循证医学视角切入举报信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就会得到下文的总结:①互医商勾结与利益冲突:报告中提到霍勇通过苏州心血管健康联盟与医院建立了商业关系。医院为了获得胸痛中心的称号,需要向霍勇支付高额费用,形成利益交换的关系。这种行为涉嫌医商勾结,会导致医疗决策受到经济利益影响,从利益相关上封杀了循证医学展开的可能性。②推销未经充分证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药物:霍勇被指控强推『依叶片』和『氨叶片』,这些产品在没有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情况下被推广。须知,循证医学强调在广泛推荐任何治疗方法之前,需要有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持其效果和安全。③数据篡改与虚假宣传:报告指出霍勇篡改中国正常成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正常值,从而创造出一种假象,即大部分中国人患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用以推销自己的产品。卧槽牛逼,这要是真的话简直就是用小说的方式谱写医学研究,创造中国人全民东亚病夫的大格局大画面,从源头创造市场!——这种行为是对科学数据的严重歪曲,违反了循证医学中对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本要求。④影响药品审批流程:举报中提到霍勇通过贿赂相关领导和评审专家、影响药品审批过程。这种行为破坏药品审批的公正性,完全有潜力导致没有经过严格评估的药物流入市场,危害公众健康。啊!!连呼精彩,若和中山二院话题的非癌症部分置于一处来个连连看,则更是叹为观止!!哪里特别有意思?对我而言就是上面这段标红的文字。这个名词听上去很陌生拗口,但没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地深入浅出一下,完全可以理解好玩在哪~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是啥?一种氨基酸,人体新陈代谢中的一款中间产物。它在体内的维生素B6、B12和叶酸等帮助下进行进一步代谢。之所以搞得这么复杂这么忙,是因为这一忙碌过程对于保持体内氨基酸平衡、合成重要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DNA)以及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一句话:人体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需要保持刚好,太低功能无法保持、太高产生损害。那么会有哪些损害呢?①心脏和血管问题:就像堵塞水管一样,过高的同型半胱氨酸可能导致血管堵塞→增加心脏病和中风风险。②血液『太稠』、血栓形成。③认知能力损害: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可能影响大脑机能,令认知与记忆能力衰退。④骨骼伤害:同型半胱氨酸太高有潜力令骨骼变得脆弱。哇......我忍不住哇一声。因为看到这里,有商业头脑的人会顿时联想到一种鸡,叫做商鸡——既然这东西这么微妙,一旦失衡会有各种常见又糟糕透顶的后果,假如我能够创造一种药物或者保健品或者补充剂,确保服用之后避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的话,那我岂不是治病救人的同时盆满钵满,挺直腰杆的名利双收咩?嗯,若胡大一的举报信内容属实的话,那么这,就是霍勇教授的野望。可问题在于,如果胡大一句句属实,那么霍勇教授实现野望的手法有点过于狂放不羁、野性十足了→1.
2023年11月15日
其他

你的命多值钱,恐怕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集采(=゚ω゚)ノ

最近很多关于医疗集采的热议。偶尔,看到这样的陈述:『术中知晓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看过一个资料,一般发生这种情况大概再1.5%左右。现在集采为了价格不顾药效和质量全部换成国产药,出现这种情况的百分比会有多少?看看这些医疗从业者的留言和吐槽,简直令人害怕。祈祷自己不要得什么大病吧,全麻情况下的术中知晓,就是麻醉药物代谢了药效,你醒了,但是各种其他药物的作用下你全身无法动弹,就连声音都发不出,然后忍受着医生一刀一刀的切割、最后缝合』​莞尔一笑。影响集采这类的因素中,有一样关键的东西:一个社会是如何看到『保底』两个字的?一条普普通通、乏善可陈、没有背景无甚价值的命,你觉得值不值钱,值的话值多少钱?无数人的观点理念综合到一起之后,就形成了那一片土壤上的价值观、形成文化,影响包括集采在内的诸多关键社会医疗决策。很多年前我分享过一个例子,这里再度分享一下。背景是在疫情前,大概2019年吧,具体不记得了——日本厚生労働省决定将一款极其高价的白血病治疗神药Kymriah纳入公费医保,在日本社会引发热烈讨论。​Kymriah,由瑞士制药巨头诺华研发,基于CAR-T技术(这个技术也分享过很多次了,有兴趣的可以从我以前的微博or公众号see,在这里不重要),特别牛逼于针对传统化疗无效or曾经有效又发作再靠老手法化疗已经无力回天的白血病患者,这类白血病里年轻患者特别多。简直是坠入地狱之前被天使一把拉回人间的好药,毫不夸张。但问题是,贵到普通人噗通跪下来。单次用药费用,在当时是200万人民币。200万人民币什么概念?我特别崇拜、每天不跟着他学习就觉得今天的生命荒废了的微博大V金灿荣先生在疫情期间说过:欧美富豪争先恐后去阿联酋打中国的国药灭活疫苗,费用高达25万人民币啊。对,这款白血病药物的价格是8倍,西方富豪看了都要骂娘。结果日本竟然决定将其纳入医保。然后激起社会热议,因为之前也有相当昂贵的药物纳入医保譬如饼干神药Sovaldi和Harvoni等等,但昂贵至此的,是第一次,但另一头要知道,复发or难治型白血病,在今日医学中占比相当低(换言之大部分患者通过标准医疗的放化疗能够获得治愈or至少相当稳定的长期缓解),日本当时纳入医保后,首批只能惠及200多个患者。纳入医保后,托底很强烈。比方说年收入大约500万日元(算是25万人民币)的年轻人罹患难治型白血病,使用这款药物时自掏腰包40万日元,2万人民币。这就是所谓的日本高额医疗疗养制度——为医疗费用设定了个人自掏腰包的每月封顶上限,超过了,全由税收和社会保险费用埋单。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这款药物在美国市场价格更高,大概要300万人民币左右,并且玩法不同:支付模式基于治疗效果,也就是药物显著起效时才对患者收费。而在日本,无论药物是否起效,保险都支付,SO诺华在日本市场定价才愿意明显低于美国。​这个小故事,是否属于集采话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提供一种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给大家参考。近年来,似乎有不少微博年轻人感觉十分良好、底气十足地讥讽黑命贵(当然其实中国以外社交平台上也有无数华人在讥讽),我对此一直觉得有一种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戏谑感,我就喝着啤酒吃着毛豆看他们乐成那样。黑命贵不贵我不在乎,因为我们这里黑命本来也不多,在我看来有什么关系?但我想,你们这些微博年轻人,你们有这点时间和精力,难道不应该首先关心一下自己的命贵不贵?那才是对你们自己真正重要事情,对不对?一起努力促成自命贵的环境,然后再笑黑命贵,岂不更加悠然自在?你的命多值钱,恐怕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集采(=゚ω゚)ノ藻氨各位!
2023年11月12日
其他

苹果官网上印第安人笑脸不批准,那么要换成什么你们会满意?玛丽莲梦露吗?

对着镜头这么简单快乐又真诚的一张笑脸,同时还是苹果员工、还是跨文化面对多个国家展示,如果连这样都还能让一帮渣滓成功high起来、煽动起来、高潮起来的话,我只能说help
2023年9月18日
其他

课上三角尺砸碎孩子头骨的事件里,教师、医生和学生们各有『贡献』

连个人的衣服怎么穿都要管起来的地方,会让人有错觉是不是文明达到一定高度了。结果教师会有能力伤害孩子到开颅手术地步----​这样的事情很难看到尽头说实话。我只是发自内心感慨:每每遭遇这样的事,情绪最平稳、最能自控的都是孩子们的家长,我猜恐怕他们不得不平稳、不得不自控。上一个是齐齐哈尔那位父亲。​然后学校第一时间出来说:打碎头骨所言不实,已经报警。那么真相是什么?——大三角尺像忍者飞镖一样正中孩子头骨偷偷带去医院缝合三角尺连带头骨破碎在内最终不得不高侵袭开颅手术。​​真相和所言对比,伤害本质毫无区别,都是外力冲击下的破碎,唯一差别是飞入的还是手敲的,只有不明白等效原理的蠢货才会津津有味地品尝这个细节。但前者却比后者主观恶性程度高得多,不仅有激情犯罪,更有事后隐瞒以及罔顾受害者生命安全的两大恶意,换作我是家长恐怕很难忍受住冲去学校直接殴打这位教师的冲动说实话。另外一个绝乎想象的细节在于,这个畜生教师竟然还能第一时间带着孩子去医院,让医生就这么草草缝合敷衍了事,而稍有基本医学常识的人都明白怎么可能这样操作?决定方案之前至少需要好几项医学评估包括生命体征、影像学的X光orCT、颅压、伤口深度与感染状况等等,医生吃屎的吗就这样听畜生说几句就动手缝合了以至于错过了最佳介入时机直接导致受害者最终不得不重复承受高昂的治疗与身心代价?疯了吗这个世界?还有全班的孩子,个个乖的像兔子一样,眼见如此凶残的课堂伤害,只因教师在课堂上恐吓警告一句不可以回家孩子家长,结果就竟无一人前往举报?这让我产生了一种迷离魔幻的奇妙对比:以前那么多因为『课堂失言』而遭遇举报进而网暴最终解雇的教师们,究竟是怎么被举报成功的?两头应该不是不同人种吧?还是说这片土地上太多人将太多情绪倾注给了爱国,以至于其他美好的行为举止包括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反抗暴力等等都无力展现了?
2023年9月7日
其他

这样的视频,算是精日在给日本打移民广告吗?

我想应该已经有无数人看过这段了。这个视频有意思。好玩在于其双重价值:在无数激昂的pinky们眼里,显然又是一大盘子大麻热腾腾端上来,可以high一个星期。​但在脑子真正清楚、具有基本思辨能力的国人眼里,这应该是一则上佳的赴日移民广告。秘密都在这人一举一动的细节里。你看他说话时的自信满满、满腔怒火义愤填膺时眼里不容一粒沙的严正气势,表演感爆棚的同时,有一点很明确:他深深吃透了日本。他在行动之前,大致就已经对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很有把握。因为他了解日本,他知道日本法律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也知道公权力比如警察在日本社会受限制的程度,所以他才能表演得如此淋漓尽致。他非常明白此事必须厘清的边界,那就是福岛食材不过是一粒打火用的燧石,真正能用来和警察与店家辩论的是所谓的国籍歧视。前者是言论自由保护的范围:哪怕全日本都痛恨福岛食材,这位店主也有权利在自己店门口说自己只提供福岛食材,没人能碰。后者,才是今日日本社会的政治正确:你可以说你想说的,但你的言论不能公然明确地仇恨、歧视其他民族和国籍。因此警察来了之后他完全不提福岛食材,火力只针对国籍歧视,甚至非常聪明地反过来利用日本法律规制,反问店家若这样写,结果并非所有食材都是福岛的话,岂不涉嫌欺诈客户?​​所以我说,他把日本社会的规则、文化与理念整得可谓是『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煽情』。这,也正是我想说的关键:脑子清楚的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上佳的赴日移民广告。很简单,就做一个思维实验:这样一个伶牙俐齿、貌似正义感爆棚的时尚发型男,连一个每日轮换的店招牌上文案都不放过的性格,在去年国内疫情封控时期大白一脚踢外出归来的住户手上端着的馒头的时候,在窗口俯瞰时注意到情况的他会一样去伸张正义、立即110报警投诉大白对于普通住户的权利侵害吗?绝对不会。因为他能拿捏日本社会这么精准,对其他社会的理解力也不会差。在不同的地方做同样本质的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的门比桂林山水还清。他只捏他能轻松拿捏的柿子。我说这些,绝非拿此事和国内作比较,讨论两者谁对谁错,甚至连福岛食材都不是我要讨论的,而是想说,脑子清楚的看到这样的高信息量表演,会立即明白好几个要点:1.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疫情重大胜利之际一定别忘了利用宝贵空隙做好准备,与去年深秋的窘迫告别。

真的,好高兴。人生很久没有这样高兴了——决定性的胜利,整整3年过去后,虽迟但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巨大的幸福?时机,也很难再完美了:风驰电掣般全国疫情快速过峰,整齐划一的感染完成之后,我们迎来了整齐划一的、至少3个月左右小阳春般温暖的Bonus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ChatGPT,未来是星辰大海还是垃圾遍野?

1OpenAI的对话式人工智能『ChatGPT』震撼了地球,因为似乎终于有一项工具横空出世,能够和人类自然接洽、形成自然对话了。未来的一切,都可能深远改变。借用国内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曾经一度疯传的一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就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进行!』…然而,这款AI呱呱坠地之声还未来得及消散,人们对其未来沦为虚假信息的强力扩音器的潜力已经开始担忧、因为无论对错真伪,其文风作为一般叙述已经十分自然、真假难辨。换言之,在滥用的情况下,她真有可能成为一台24小时造粪机器,而且除了电费之外甚至可以不要钱。譬如在开放使用之初,有日本记者让她写一段内容本身属于最简单范畴的『美国加州天气』的150字短文,她能瞬间回馈一段127字的帖子。未料想气温这个最关键要素却不正确,然而行文流畅格式良好,若不较真一眼看去毫无违和感。之所以会有错误,是因为ChatGPT使用了2021年之前的训练数据,意味着在反映当前事件方面可能出现偏差。路透社报道,ChatGPT发布两个月后全球用户数已迅猛突破一亿,一跃成为历史上传播速度最疯狂的应用。开发这款AI的OpenAI于2015年在旧金山成立,埃隆·马斯克等进行了投资,身为CEO的Sam
2023年2月13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其实迈向未来的最佳退出契机,本来应该在新冠的Delta时代

3年抗疫,前两年是好的,只不过是第3年有点偏激了、过度了,有必要修正而已。但你不能说一顿饭三个馒头吃饱了第四个吃撑了于是就说前面三个馒头是错的,毕竟Delta时期的新冠病毒太危险了,你应该懂得感恩。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因为这件事,我头脑中『广东开全国风气之先』的信仰崩塌

托社交平台的福,我终于纠正了头脑里一个存在许久了的偏见。从西安地铁撕烂女生衣服开始自以为早已麻木的我,看到广州防疫人员捆绑女性的事件之后,那一时间迅猛上冲脑部的血流,令我明白所谓钝感力的培养谈何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根本无法克制,当即就在微博上写下这么一段:『广州。两个女人被一群男人捆绑跪地的视频很早看到了,但一直观望着。果然剧情反转了。说是这两个女人反复违规、一直不配合且态度恶劣情绪激动。于是。视频里背景里群众的声音并不是在批评防疫人员,而是似乎都在骂这两个女人。这样的反转令我更加不寒而栗。因为我不懂粤语。之前我感受到的剧情是防疫人员行为没有起码的现代社会边界感。而现在,是连同周围围观者在内,全都失去了基本边界感。两个女人,再不配合态度再恶劣,于是就可以这样绑起来跪地上示众了?这是什么?这是私刑。而这样的画面竟然可以发生在开全国风气之先的广东省的广州?这一年我一直重复着说一个metaphor:不要让病毒嵌入到我们的文化与思维里去。因为疫情本身无论拖延多久也一定会有结束的一天,而一旦嵌入文化思维,可能会一直一直如影随形。也只能说这些了。』仅仅几分钟后,我引用的照片就被river
2022年11月19日
其他

我担忧这个冬季的疫情以及公众对Omicron异常的乐观

昨晚写了个人对于防疫新20条的浅浅担忧,担忧的核心是平衡感能否真正维持好,因为这将是步入精准防疫真正深水区的一大步(虽然还远未行进至深水区中央部分)。与此相比,从前的模式反而才是真正的躺平,因为烧脑程度远不如新模式。然而正因为更加精致复杂,稍有不慎就容易跌向两头:或者退回旧模式,或者模糊了动态清零,在2022的隆冬形成一波前所未有的疫情。我在文章最后个人猜测相对而言可能性更高的是疫情的发生这一头。然而我想说的没有全部说完。我很担心如果发生疫情的后果。因此早在新20条刚发布的那天,我就在微博上写下了我的担忧,随后就收到两条评论说:不放开你也不满意,放开你也不满意,到底怎么样才能让你满意?同样,我猜在这里也会有不少朋友难免会有疑问:我知道你内心从疫情开始至今都是坚定的共存派,现在到了真要开始放松的时候疫情难以避免,你也说Omicron的感染人数高是其特性,你在纠结什么呢?我纠结的是,因为太长时间抗疫,天南地北无数人都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又因为社交平台上为立场无视科学与理性,写起内容来不假思索信口雌黄的自媒体实在太多了,再加上背后整个大环境氛围的默许、刻意引导甚至鼓励,公众无论观点左右,对于Omicron的性质理解在我看来总体上存在相当程度的误解甚至扭曲。这种偏差容易在走向未来开放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一波又一波疫情时令我们遭受重创。究竟是什么偏差?极简归纳为一句就是:我们太小看Omicron了。以至于完全还没有任何真正开放的当前,一种不科学、非理性的莫名乐观情绪就已经开始弥漫网际,甚至变异成各种通俗刷脑的段子,印象更深刻、穿透力更强,譬如——『得了Omicron要不行的人,本来也活不了多久』,『病毒都已经弱到无症状了,你还要它怎么样?』等等,轻视的口气已经超过早先的『Omicron不过是大号流感』这一正统版本了。这种莫名轻松乐观的情绪,很危险,因为Omicron根本没那么弱。虽然我非常理解很多人这么说,是情绪上对妖魔化新冠、将新冠说得如同生化危机那么可怖的一大类蛆文的本能反弹,以至于滑向了另一个有害的极端。让我们一起冷静一下,后退几步。再想一想,体验一下在医学信息的接受方面『正确地担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我们活着的终极目的不是和那些将疫情与家国情怀绑定成生意的自媒体们斗争到死,而是为了自己和自己所在乎的人们活得更好。所以,诉诸科学理性非常重要。那么,Omicron到了今天究竟有多强?精确而言,毒性(致病性)有多高?我注意到这方面讲得比较透彻的文章真不多。于是还是那句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来梳理一下。这场空前的pandemic刚爆发的时候,感染新冠后的致死率,在60岁以上年龄层中大约是感染流感的十几倍。即便30-40岁间及以下人群,总体死亡率依然高达流感的数倍。加上传染性超过流感,新冠是一款公卫角度而言非常危险的病毒。2020年冬季到新年,欧美的死亡可谓极其惨重,我相信大多数人应该还有印象。但是仅仅一年之后,到了2022年头上,英国的数据显示当时开始全球流行的Omicron虽然传播势头迅猛,但由于普遍疫苗接种+自然感染,英国60岁以上人群感染致死率猛降至了流感的2倍左右。2021年跨到2022年的这个冬季英国没有重蹈1年前尸横遍野的覆辙,是因为2021年夏季之际,英国专家委员会已经预测到当年冬季可能会有新变异株大流行,已经提早准备好了强化接种(booster)。没想到果然Omicron横空出世,遂将强化免疫时间表向前提前,并成功普及到了全国人口的6成左右。这个案例提示的是:根据疫情流行情况,灵活运用加强接种的话,是能够相当程度『驯化』原本更加狰狞的病毒的。今日弥漫中国网络的乐观情绪,其实在2021年12月时曾经一度已经风靡中国以外的世界,认为Omicron毒性很弱没什么了不起,就是流感甚至还不如流感,情绪一度非常乐观。我们印象不深,是因为那时我们的旧模式效果还行,觉得外面世界的疫情状况有点非现实感,仿佛两个平行宇宙,不容易去在乎关注而已。但美国又遭遇了重击。在一些州,特别是红州,Omicron造成了比刚过去的秋季Delta疫情更多的死亡。当时,金融时报有一篇文章相当好,我就跳起来剪了报,到现在都珍爱着像个宝,因为那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参考资料,用于洞察到底Omicron毒性有多大。↑上面这张图的视觉化真是做得一目了然且又精美(到了我想对制图者深情高歌一曲『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4G』的地步...)图中,金融时报引用了法国数据,显示了因感染新冠而发展为重症进入ICU治疗的70岁患者中,从未接种过疫苗的,感染Delta送ICU比例为7%,相形之下Omicron的比例为2%左右。据此可以粗略推测:在需要达到ICU治疗程度的致病性方面,如果排除掉疫苗广泛接种的因素,Omicron诚然比Delta毒性减弱,但减弱程度远远不如绝大多数普通公众想象的那样——依然达到了Delta的1/3.5到三分之一左右。换言之,只要Omicron运用其远远凌驾Delta的传播能力,感染3倍左右人数,就有能力造成与Delta一样的绝对伤害。后来的事实证明,Omicron爆发起来的每日感染人数,3倍于Delta根本就是小菜一碟。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美国一些州更多的人死在了『更弱』的Omicron手里。在没有免疫力的时候,Omicron根本不是流感,而是远比流感危险。上面法国的数据接下来显示:两次接种之后追加第三次强化,再度激活免疫之后,70岁人员送ICU的比例进一步降至未接种时的七分之一。也就是说,没有免疫力的小白躺平了感染Omicron时,发展成需要送ICU程度的重症风险是Delta的1/3,而2次接种+1次强化之后,这个风险只有Delta时代的20分之1都不到。到这一步之后,欧洲各国重症人数急剧减少了下去,即便Omicron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滔天疫情。欧洲每天虽然还是有很多人的生命被新冠夺走,但惨痛的程度远远不如前一个冬天。到这里就很明确了:Omicron的确比前代的Delta弱,但根本没有一般人想象得那么温柔,真正决定性作用的施加,来自疫苗接种。写到这里,我相信大家明白我担忧什么,知道我为什么原来也不满意、现在也不满意了。道理很简单:以我们目前的免疫获得程度(高危人群接种程度)和品质(疫苗类型)以及城乡不均衡性来看,Omicron在中国一定会比流感危险很多。现在大家都在说段子,不把Omicron放在眼里,一方面是3年下来实在憋得太累太苦、几近崩溃,谁都想透一口气,还有一方面是习惯了物理防御(硬隔离等)换来的疫情抑制,还没有真正体验过一波Omicron能够随心所欲『施展拳脚』的疫情。没有体验过海啸,我们千万不要随便以为海啸的波浪不过如此,那不理性而且危险。我当然不是以此支持继续旧模式玩下去,那根本是无以为继的dead
2022年11月1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个人对于防疫新20条的浅浅担忧

这两天,个人对于防疫新20条有一些浅浅的担忧。我相信防疫新20条就逻辑而言,会导向社会生活体验的积极改善:虽然隔离时间的缩短还不那么显著,但对于密接的密接的管制解除在我看来具有一锤定音的效果,连我都会感到欢欣鼓舞虽然我目前不生活在国内,因为太多我在乎的人的每一天会牵动我的情绪起落,因为这意味着普通营生中的每一天的【不确定性】会大幅度降低,这要比隔离天数短个两三天什么重要多了,毕竟我一直认为人生可以次要,但千万不能随机。一旦随机,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计划执行与期待,安居乐业四个字的底盘都被倾覆了。人活辈子想要有所作为与价值实现的话,没什么比合理必要的确定感保证更重要的了。然而我担忧新政实际执行之后的实际效果。包括下面几个方面:①若实施顺利,是否会令真正走向未来开放的日程表变得遥遥无期?这里我维持上次放松到7+3时的判断——直到今日调整的一切,本质上和面向疫情后的真正放开无关,是平行的两件事,不过是对新冠三年来一直应用的传统模式的精细调整,与未来真正放开之间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因为后者是另一维度的状态。从这个逻辑出发,我担心这次新政若实施顺利,可能会因为进入一个新的舒适区间而长期失去作进一步本质改变的动力,令走向未来的真正开放的时间表变得遥遥无期。须知,今年一整年令无数国人经历万般磨难与痛苦的防疫策略,曾经在2020年1月到2021年底的两年时间里也让无数国人体会过安心、舒适,甚至是优越感。可是,世事无常。②疫情扩散,失去清零基础倘若真的能够再度进入一个相对持久稳定的舒适区间的话,未必是坏事,虽然无法真正过渡到疫情之后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总还能耗着时间少动多看观望全球疫情的动向。然而我个人觉得这个可能性很低,相反疫情扩散的可能性高。Why?很简单,因为Omicron到了今天的版本,传播力(免疫逃逸)实在太强大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简单回顾一下就能有所体悟——2021年12月开始突然横空出世、席卷全球的初代Omicron所掀起的海啸首当其冲砸向的主要国家就是英国。在流行病学家、防疫医护工作人员的目瞪口呆之下,2022年1月初,英国每天确诊感染人数能够达到20万人上下。这个数字今天看起来似乎还行,那是因为我们所有人早已习惯了Omicron传播起来的数字单位就是以万起跳的,但在那时候,差异与之前的Delta实在太大,防疫系统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不难窥知。在密切关注Omicron所展现的各方面新特性之后,英国下定决心往深水区走:进一步跨出与新冠共存的脚步。即便每日感染人数达到20万级别的时期里,英国政府也在巨大争议声中力排众议,一再坚持表明不会再实施lockdown。结果,作为首批零经验迎面对应Omicron的国家,英国捱过了疫情流行的高峰,很快就进入下降通道、平稳了下去。这一次,英国赌对了。虽然我必须强调这绝非意指英国成绩优异,因为即便毒性有所降低,Omicron广泛传播依然造成了英国每天300人左右的病亡,很多是老人或体质虚弱的慢性病患者——这个代价不可谓不重,但若基于英国的社会性质与文化特征来看,英国成功在于至少避免了当时很有可能出现的更加糟糕的结局:既因为lockdown重创经济民生,又因为感染人口基数过大而付出高昂的生命健康代价。现在总结上述片段时,有一个要点需要提炼出来,那就是:Omicron和之前的Delta疫情的根本差异何在?我想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到了Omicron时代,同样劳力(无论是政府、防疫人员还是公众)所能换来的疫情控制效果开始大幅度下降。换言之,以对应Delta及以前品种的手法来应对Omicron的社会总体性价比会低很多。那是初代Omicron。到了今天,因为免疫逃逸进一步强化,Omicron作为一个大家族已经牢牢坐庄控盘了全球pandemic,并且疫情动力在BA4/5这里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容易穿透社会防疫力量。如何平衡有限的社会防疫资源力量、经济民生和生命健康,变成一个越来越难以平衡,却越来越亟待平衡的课题。在这样的课题面前,中国曾经应对Delta及之前疫情还算效果不错的『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手法越来越难以为继,终于来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不仅仅能用各种专业的民生数据来推演,更能通过每天早晨打开手机就会被满屏滚滚而来的冲突、斗殴、逮捕、求救、跳楼等视频图片淹没来获得直观体验。我们的新防疫策略,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注意:是【不得不】作出的改变,原来的说实话已经步入了dead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另一家mRNA疫苗大厂Moderna后来放弃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努力?

偶尔看到十几小时前金融时报刚发表的一篇,觉得有所意义,简略整理之后分享给大家↓据多位知情者透露,Moderna拒绝向中国移交其突破性新冠疫苗的核心知识产权,致其在中国的销售谈判破裂。参加过2020年至2021年相关谈判的两人表示,Moderna出于商业和安全两方面考虑后拒绝。虽然Moderna似乎仍然希望对中国市场提供自己的产品。『Moderna与BioNTech/辉瑞的mRNA疫苗技术相比中国自有的灭活疫苗,能提供更持久、更强力的保护。但后来Moderna似乎放弃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努力,因为中国要求它提交技术作为进入中国市场销售的前提条件。』到目前为止,中国监管部门向国外新冠疫苗厂商进入中国市场销售提供了两个途径:①要么向中国厂家进行全面技术转让。②要么与当地合作伙伴在中国建厂。二选一。后者允许国外厂家保持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但Moderna被要求走前一条道路』。德国BioNTech(俗称辉瑞疫苗)就曾与上海复星医药达成协议——复星在2020年该疫苗临床试验期间就早早介入,这个模式意味着疫苗商业化进入市场之后BioNTech能保留对核心知识产权的控制。双方合作还包括复星承诺提供一家工厂实施量产,年产能高达10亿剂。相形之下,总部位于上海的恒大医药集团达成的谈判成果属于后者:获得加拿大生物技术公司Providence
2022年10月2日
其他

今日还在乐此不疲地宣传灭活疫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话,实在太过时了

mRNA疫苗诱导中和抗体维持的时间也较灭活疫苗更长久。整理一下。保护效果差异、起效时间窗口差异、持续时间差异。以及尤其在Omicron时代还有:5.
2022年9月24日
其他

KTV堕落容易感染,那么烧烤酒吧饭店Cafe商场堕落不堕落、感染不感染?

在昨天基础上追写一篇。因为这很有问题的地方,在今天有了『新瓜』的进展。昨天说到KTV,你说KTV违反规程。但问题在于,这几位阳性的个体就算不去KTV,以omicron的性质加上刚刚开始复苏开放的氛围,你觉得是否病毒就没有办法形成其他的clusters了?还是说病毒只认深夜里涉及灰色地带的娱乐场所?好接下来、今天又出来一个新瓜。一个活跃的19岁小伙子吃喝玩乐跨7个区。你可以甩锅KTV。那么现在请问你如何甩锅这个19岁男性?他的健康码有证据造假么?如果没有他别说7个区,跨14个区又如何?KTV你看不惯、那么酒吧呢?烤肉店?咖啡馆?商场你看不看得惯?你觉得那些地方有没有道德问题?有没有密接问题?也许你会很不情愿地说这些地方就算密接也没有某些KTV那么密接。但我告诉你以omicron的性质,要造成感染链真不需要密接到某些深夜KTV的程度(十楼坠落会死、但对于跳楼自杀而言六楼就足够了)。甚至正因为一些场所沉浸程度更加轻盈短暂,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完全可能通过一个晚上转场若干次而造成更广泛的clusters亦是合理猜测。图片里这位帖主很有意思,她说上海直接宣布暂缓营业了,然后通过暂缓两字咬文嚼字反推说其实原来根本就没有开,是一些店家偷偷营业。她对于庶民的批判天赋堪比黑格尔。↑其实,今天我还看到了更夸张的污名化、更『熟悉亲切』的口味。。。然而十分可笑的是『把嫖娼禁了』是什么意思?是在讥讽我们国家的政策还是故意装傻?中国的先行法律难道允许嫖娼?而另一头想过没有,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要在全球艾滋病战略中明文写道要给性工作者们免费分发避孕套?实在无法苟同,违和感无比强烈。①要通过暂缓等字眼去反推原来是什么规则非常不可思议,难道不说明原来的状况相当暧昧,有很大的理解与操作的弹性空间?②有些店在偷偷营业这句话把所有责任推给营生的店家。我请问:首先、哪些店?还是说烧烤的喝酒的喝咖啡的购物的,一连串都在这位男性的娱乐生活中纷纷偷偷开店?那么整齐划一默契一致么?其次、既然那么广范围都在偷偷营业,为什么没人管?再次,再来一遍:病毒长眼睛么?只感染偷偷营业的、放开正规营业的?我很难理解真的。最后,我恳请理解民生维艰。就算这些餐饮娱乐负有100%纯粹属于自己的责任,也要考虑对这个行业打击最惨重的疫情时代他们身上所承受着的生存重压。没有丝毫意图去为违反规则的行为本身开脱,但既然正在恢复开放中,那么我想:①灰色地带多少存在。那么要么严禁、要么就在灰色地带平衡中给到最大可能的自由,让生活得以继续。②就算违规了,也应该考虑到民生艰辛,至少避免人人喊打的污名化。这是人性需要的温度,人终究要依靠这种温度互相支撑走出疫情的。③考虑超级大都市很难完全堵死任何灰色地带的本质,在开放时本来就应该默认『必然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传染事件』作准备、预备好充分的冗余,尽量避免一出感染链就单纯加大惩罚力度、压力加满。这很容易用来甩锅,但这恐怕并非可持久的抗疫上策。三月下旬至今整整三月有余。不说娱乐餐饮商家,一般市民哪怕不愁经济生计的也已经精疲力竭。毕竟都是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没人不渴望放飞自我、开怀高歌、举杯畅饮、亲友相聚。这都不是什么奢侈、而是最最基本程度的小确幸。在这个背景下,就算抗疫为大、要严管要严罚,也至少不要再去狠狠补上一刀子污名化了。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也为了疫情最终能够离开。
2022年7月6日
其他

黄河石林越野赛悲剧——当一切管理与准备都基于理想状态操作时的必然结果

唯有以这样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痛定思痛,未来才可能有望永远杜绝如此惨剧的再度发生。如果到现在切入点还在所谓极端天气、极端不巧、以前三届每届都好里打转的话,那么悲剧定会重演,差别只是时间。
2021年5月23日
其他

世界高血压日:关于静默杀手必须了解的重要细节

今天是世界高血压日。网上相关一般科普估计不会少,但我依然想乘寂静深夜分享若干有关高血压这种沉默杀手的重要却相对较少被了解,同时还相当有趣、容易记忆的细节知识,或许有助于激发你自己以及你所在乎的人的好奇、提升意识,最终保护好自己。1关于中国高血压流行情况的现状的基本了解,大体只需要下面这张图就够了↓简而言之,问题严重。严重在哪?这几点:①绝对人数非常高,占到全球高血压患者总数三分之一。②65岁以上每2人不到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③知晓率低→18岁以上总体知晓率仅一半左右。④控制率低→18死以上总体控制率20%都不到。得不到控制的高血压,是迟早会图穷匕首见的狰狞杀手。⑤严重威胁巨量人口的生命健康→中国因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患者里,归因于高血压的人数最多,有效控制高血压能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你是否知道,虽然只是罗列上述细节就已经做触目惊心,但实际上的情况还要严重得多。这是因为中国的高血压判定标准至今仍比西方国家来得宽松——中国标准是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将血压在120~139/80~89
2021年5月17日
其他

川普及其医疗团队引领美国朝着循证医学崩坏的方向不断努力前行

一个是预防的疫苗,一个是治疗的方法。两者都没有通过正规严谨的现代医学评估,就和强有力的大国首脑扯上了关系,区别只是在普京主观上灌输了疫苗的权威而川普在客观上吹捧了单克隆的价值。
2020年10月3日
其他

金斯伯格的癌。

随着RBG的逝去,今天清晨开始外网刷屏刷到了眼花缭乱的地步。老太太一生的传奇我猜在我这里已经没有任何画蛇添足的必要了。而在我自己这片小小空间里,我想要稍稍提及一下有关她病情的话题,有关她的癌。
2020年9月19日
其他

被删后脱敏再发:牛奶只是普通食品,早就应该走下神坛。

I昨天的文章,被删了。理由?大家明白的。不多说了,说了也没用。收到几十条私信。有的想要原文,有的过来安慰。在我看来,这些联系都带来了宽慰,都值得我感谢,Why?因为我因此知道我的文章是有价值的。虽然我昨天午夜还期待并摩拳擦掌地等待一个像样的驳斥文章来对我说:你特么放屁、你在扯淡、你污蔑了牛奶、你在胡说八道!然后给到更加详尽的数据证据和依据,这样我可以再写一篇来好好再说一次。结果没有,反而是一天不到就删了,而且阅读量其实不高,20000还不到,照理根本掀不起来任何波澜。这让我觉得好笑,甚至有点轻蔑:That's
2020年5月19日
其他

迄今有益健康证据最强的传世饮品:咖啡。

『咖啡到底对身体是好是坏,就给我一个明确答案会死吗?!』——相信无数对科普怀有兴趣的咖啡爱好者,在长达数十年间关注有关咖啡的健康信息之后,都会从心底呐喊出这么一句话。『烦死了。这个说有益那个说有害,到底有完没完!?』不要焦虑:有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确研究一个对象,的确需要漫长的时间以及理解上的螺旋式进展。之前的那么多年,都是在为今日一个相对明确的、负责的结论添砖加瓦。若你时间金贵,那么这篇文章只需要读到下面这句话就OK:只要煮咖啡时别忘了用滤纸、咖啡总体很健康。从全球来看,美国咖啡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每年大约要喝掉3万亿人民币左右。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规模目前还只有700亿人民币上下,但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统计,从增速角度来看,中国的咖啡消费正以每年20%的惊人速度成长,相比之下全球增速只有2%。当然,这不完全都只有好事,因为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相当浮躁甚至乱来的一面,其形象代言当然就是汤唯的那位蓝朋友了,大家懂的。。。但与此同时,媒体上报道的一些咖啡对于人体健康的潜在负面效应又令人担忧,譬如因为喝咖啡而导致失眠、情绪不稳定、甚至是咖啡有致癌潜力等等,颇有一些人就因为这些负面信息而用力克制自己的咖啡欲望。那么,究竟真相何在?今天的文章就简明分享一下下。【1】喝咖啡不会影响健康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年公开向临床医生、医疗从业人员以及媒体提供着具有可靠循证依据的膳食与营养信息,结合这一机构以及其他权威组织与团体的info,我们能够获得大量有益的洞察)的研究人员,以大约13万人健康男性和女性志愿者为对象,考察了喝咖啡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展时考察对象都处于40-50岁左右的年龄,从这个年龄层开始追踪了长达18到24年。在这漫长时期里,研究考察了对象的咖啡饮用量、日常膳食以及生活习惯,包括死亡信息等等被一一详尽记录。结果发现:咖啡与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在内的任何死亡风险都没有关系。而且就算是每天喝到6杯咖啡这样的重度『瘾君子』(如我),死亡风险也没有因此而增加。换言之:对于一般人群来说经常喝咖啡,甚至每天喝咖啡、喝很多咖啡,都完全不用担心会影响健康。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咖啡并不有害健康这一点竟然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喝咖啡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被认为是一种与吸烟、饮酒类似的不健康生活习惯。因此导致不少人明明非常爱喝咖啡,却刻意减少喝咖啡的次数、屏住,甚至还努力戒断咖啡。从这一点上说,为咖啡正名意义重大。【2】如果每天都喝咖啡的话、喝多少量是上限?假如喝咖啡之后发生了震颤、失眠、焦虑紧张等不快感受的话,那显然是喝多了。如果没有这些问题,即便每天喝咖啡多达6杯甚至再往上,如前文所示,也不会对人体造成特别的负担或影响。但这里需要注意所谓一杯咖啡的定义:基本上所有针对咖啡的研究用的都是240毫升左右的杯子,含咖啡因100毫克。所以就要看你用什么杯子去喝了:小一点的茶杯只有150毫升,而一些大马克杯(mug
2020年5月4日
其他

疫情最有可能展现出人间残酷一面的,是疫苗问世那一刻。

之前的文章指出了群体免疫本质是任何疫情中客观进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现象,虽然它可能会展现出多种不同的表象。以及,任何体面的现代国家,都应该明确地,同时在公卫的具体实践操作中,避免一切主观的躺倒型群体免疫,因为那将可能导致尸横遍野、酿成重大人道主义灾难、严重违反伦理。在乎伦理,是人与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尔文主义间最根本、最应该坚守的区别。但主观坚守,不等于客观上时时刻刻都能做到。即便在21世纪这个时代,人间依然会时不时展现出残酷的一面,无论我们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是否能够接受。疫情发展到今天,我相信大多数人内心里已经将预期降到很低水平,理解了直到特效药物和疫苗问世之前本次疫情极大概率将是长期战的道理。而最终能够救赎所有人类,同时也是各种版本群体免疫中最体面结局的,毫无疑问就是疫苗了。疫情令人间百业萧杀,但疫苗开发领域的鸡血却似乎要打飞到月球的节奏:目前全球范围内总计已有多达80家公司&学术机构百舸争流般扑向疫苗研发,其中比较有实力的5家甚至已经开始了候选疫苗的人体试验,譬如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生物技术公司Moderna的人体试验早在一个月前的3月16日就已经抢先启动。在如此全力以赴的状态中,一些团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自信,譬如领导英国最前沿疫苗研发团队之一的牛津大学疫苗学教授Sarah
2020年4月11日
其他

为什么说到今冬疫情高峰再来之前打上疫苗基本是幻想?

暮冬到初春,疫情爆发至今转瞬间4个月时光飞逝。全球视野下感染人数指数级上升,逼近70万人,每增加10万感染人数所需时间眼看着越缩越短,而死亡人数已经超过31000人。面对1918年西班牙流感之后最为震撼、至少百年一遇的全球公卫海啸,全人类都在呼喊一样在平时恐怕会矫揉做作地来回争论甚至撕逼很久的东西——疫苗。想想这一切是有多滑稽:柳叶刀当年令无数父母陷入恐慌的疫苗或导致儿童自闭症的论文虽然最终被撤稿、作者身败名裂,但留下来的是长达几十年对于疫苗公卫价值的阴谋论、怀疑与中伤,被『誉为』过去100年间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医学骗局,直到今天。是的,直到今天,无论支持还是反对还是中间摇摆将信将疑的,都在新冠肺炎这款全新烈性传染病的肆虐之下或快或慢地领悟到了现实的残酷:如果没有特效药或者疫苗,那么最终客观现实上无论政客媒体与公众是否愿意接受,能够让疫情最终真正走向熄灭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群体免疫(特别再说一遍:不要误以为我在主观鼓吹赞扬群体免疫,我说的是客观不得已的结局之下,无论你主观愿意不愿意甚至配合不配合,群体免疫是一个会自然推进的剧情)。哦不,万一最终发现新冠病毒还具有季节性流感那样善变性质的话,可能就算群体免疫的效果都远弱于预期(虽然依然会有,哪怕是流感也依然会有,机制之一是交叉免疫)。那怎么办?没怎么办,就是你活着,病毒一直陪着你。这难道不是直到过去100-200年之前几十万年里人间常态么?难道不是其他物种(包括你家里的老鼠和蟑螂)之前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常态吗?——没有中刀的该怎么活怎么活,中刀了就不得不去玩恶魔的抽签。新冠肺炎的中签率大约是1%(目前看来大约是这个概率,虽然随着时间推移最终一定会更低),那么1%的人注定无力回天。世界各国无论体制、无论作业方式,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不过是让本来不得不乘坐磁悬浮去恶魔那里抽签的人改骑摩拜单车甚至步行前往,以及不要在去恶魔那里抽签的路上发生拥挤踩踏,让原本还没轮到抽签的人连抽签资格都没有就直接被恶魔带走。话是很难听,但所有人应该努力尝试去明白一个道理:真相再难看也不是视而不见的理由——哪怕科技昌明到今日的地步,人间的大多数事情依然是注定没有解决方案的。总觉得凡事一定会有解决方案,甚至觉得全世界他妈的欠我一个解决方案的想法在儿童时期是可爱,成年之后就变成了无知+傲慢的性格与认知双重障碍。疫苗有可能带来奇迹,实现主动积极、人为干预下的群体免疫,让打算凭借新冠肺炎来人间广设彩票摊位的恶魔滚蛋蛋。但是这条路将会有多坎坷,有多远?2020年3月3日,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对美国参议院议员们明确表示:到疫苗真正面世还需要至少1年半时间。1年半在歌舞升平暖风熏醉的年代可谓转瞬即逝,但在当前简直漫长到令人呼吸困难、想要插管。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真相是,假如新冠肺炎疫苗果真能够做到1年半之内就能成功量产上市的话,那将是人间迄今为止最为神速的疫苗了,因为绝大多数疫苗直到上市都耗费了5年到15年漫长岁月。疫苗研发时间周期为何如此悠长?——①开发可用于试验的候选疫苗本身就需要时间。疫苗研发流程中这一步骤被称为发现(discovery),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实验室里耗费好几年时间非常谨慎认真地推进。过去科研人员需要在实验室里对病毒进行分离与培养,大量耗时不可避免,直到近年随着科技的飞跃,基因测序以及蛋白质可视化显微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步骤正在急剧加速,遴选一款候选疫苗的时间或能缩短至几周左右→这,就是很多人因为社交平台或者自媒体的争相报道而变得无比乐观,仿佛照此速度下去再过一两个月到了夏天之前新冠肺炎疫苗就能问世,每个人胳膊上都来一下之后就又可以畅游人间了一样。可问题在于技术无论如何飞速发展、候选疫苗这一步无论如何缩短,这都不过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最终疫苗是要进入人体的,而进入人体之后是否有效是否安全这个问题的监控验证过程,也就是临床试验,才是水面之下的冰山,才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至难征途。②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分为3个阶段(phases)↓【Phase
2020年3月29日
其他

现代公共卫生发祥地英国的疫情应对思路,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不正是蕨经前一篇文章美国CNBC知名主持人认为最佳疫情应对手法是全民感染→这应该怎么看?里特别认真地讨论过利弊的手法吗?若用最浅显易懂的人话来解释,这似乎不就是『无为之治、彻底躺倒』吗?
2020年3月13日
其他

美国CNBC知名主持人认为最佳疫情应对手法是全民感染→这应该怎么看?

不过我一直认为,像新冠肺炎这样罕见的全球性严重疫情也是一个罕见的、弥足珍贵的洞察学习与思考的契机。这个解决方案假如我们先不去以情感和道德来切入的话,我们会发现它的确有自己的强大优势,包括但不限于:
2020年3月7日
其他

面对新冠肺炎,我们还远不能对胜利即将到来过于乐观

②但问题在于这种措施之不可持续性。以新冠肺炎的特性,可能松开就会立即反弹,但一直强压着经济与民生何以为继。换言之,以目前为止的高压手段所实现的效果从社会经济生活角度而言不具有长期的实践操作性。
2020年3月6日
其他

面对新冠肺炎,我们已经真的已经可以高唱凯歌了吗?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很担心现在的韩国。韩国采用激进的措施进行了彻查,全力以赴进行了核酸检测。到现在查出了5000多名患者。但韩国可能偏离了核心,在KPI三原则上至少已经有两个呈现出较大问题:
2020年3月4日
其他

『天热了,新冠肺炎疫情就自然而然地结束了』真的吗?

天暖了新冠肺炎就自然会走了,对吗?简短答案是:NO。首先,哈佛公卫这篇新文很值得一读。以为天热了新冠会自行离开是错误。不仅新冠,哪怕SARS虽然貌似于2003年7月暂别了人间,也根本没有证据证明这是因为天热的关系,倒更有可能是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强力管制所实现的。但请注意,SARS远比新冠肺炎容易遏制,新冠肺炎在扑灭疫情方便不知道比SARS刁钻棘手多少倍,两者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虽然就连美国总统川普都乐观自信地公开表示过只要接下来天暖了之后新冠肺炎的流行就会自然衰弱下去,但美好的愿望和基于科学的事实往往是两回事,无论怀抱美好愿望的人是街上瘪三还是美国总统,没有区别。而MERS,更是从炎热的中东起源的。无论SARS、MERS还是新冠,其共性决定了它们和季节性流感不同——后者呈现显著的季节性所以才会那样被命名,而新冠肺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具有季节性,新冠肺炎很可能并不呈现季节性。不要盲目乐观、才能真正做好准备。回望SARS那个时候,强有力的公卫措施介入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其中特别显效的是对患者进行隔离。这,很可能也成为了这一次武汉开始的疫情中我国政府在决策时最关键的参考对象之一。可是亲,请千万注意新冠肺炎和SARS虽然在基因组上仿佛是亲得不能再亲的近亲,但前者在性质上不知道比后者狡黠、阴狠、难以追踪多少倍了。相比新冠肺炎,SARS致病性强很多、重症率很高,死亡率高达10%看似相当恐怖,但SARS在出现症状之前不具备传染性。不但如此,SARS必须在出现症状,而且症状相当显著之后才具备传染性。两者间这一决定性差异使得SARS好似手持巨斧的野人,被一斧子砍到之后半条命,但却很容易躲闪、下圈套(非常容易隔离患者)歼灭,而新冠肺炎却反过来,好像一个在林间枝头跳跃的忍者,在暗处对无数人发出有毒的飞镖,很多受害者直到死了之后才在身上发现飞镖。因为太多人同时中了飞镖,到最后还来不及对所有遇难者的遗体进行检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现代社会人类遭遇新冠肺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说狡黠阴险和难以追踪,新冠肺炎更像季节性流感。但季节性流感对于季节敏感的软肋,在新冠肺炎上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现出季节性流感那样的季节性。主要表现在:①环境方面。众所周知冬季里气温低、常常伴随干燥。这个状态很适合季节性流感的活动,因为季节性流感病毒喜欢干燥、害怕湿润。可是目前为止冠状病毒这一家族没有表现出对于湿度的敏感。否则典型热带国家如泰国和贴近赤道的新加坡就不应该有那么多感染病例,这是『只要温度和湿度上去了新冠肺炎就会不行』的观点的最佳反驳之一。今天泰国甚至出现了第一名死于新冠肺炎的牺牲者,还是一个正处于壮年的35岁男性。②冬季期间人们更加倾向于在室内活动,懒得外出,容易造成室内密集相处的状态,特别是学校。2009年新型流感(猪流感H1N1)造成全世界范围疫情(pandemic)时,曾经一度于学生们放暑假期间衰减,然后到了9月份又死灰复燃。但新冠肺炎却在学校这个细节上表现得很不同:这次疫情爆发正是隆冬季节,但是学校里的孩子们却很少感染,即便感染也轻微得多、大多数都不会发展为重症,更是几乎没有死亡。在季节性流感杀伤力最强的冬季(尤其对于孩子),新冠肺炎却表现出一种对孩子特别怀柔体恤、关照有加的奇怪性格,预示着它和季节性流感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同。③疫情要足够发展不仅需要牛逼的病原,还要看被感染者方面的易感性,这一点很重要,却被很多人忽视。人群中易感人数比例越高则疫情越容易蔓延,反之则会减弱。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即便是新冠肺炎也可能在一定时期之后因为易感性枯竭的问题而自然衰弱下去,但没有根据说这个时期一定是和夏季重合的。说来说去,那么最后新冠肺炎到底有没有季节性,哪怕不在夏季?现在无法预测。对于新冠肺炎而言全人类都算是全新的对象,对其具有免疫能力的绝对人数比例还非常低,无论背景里是什么季节,可能现阶段都很有利于新冠肺炎的传播。相反即便已经是有一点年限的老资格流感(譬如H1N1型猪流感)也可能偶尔错乱了季节,冬季不怎么发威,却在已经相当暖和的4、5月份流行开去。【总结】新冠肺炎有可能和其他季节性流感一样很容易在寒冷的冬季扩散,但若反过来以此就很想当然地认为它就会和季节性流感一样,天热了就自然而然地乖乖打退堂鼓的话,那很可能是个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封锁停课一定期间可能有用,但最终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你没法一年四季停课停下去。
2020年3月1日
其他

我们会不会严重低估了新冠肺炎通过接触传染的风险?

↑互相伸出手来能够碰到一起的距离要小心不要进入,这个距离风险较高,也正是咳嗽喷嚏能够达到的飞沫距离(1.5米到2米左右)。互相说话时间能短则短,长时间说话增加飞沫感染的风险。说话对象人数能少则少。
2020年2月26日
其他

必须了解的真相:洗手在防疫方面的价值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所以,洗手真的是太重要了、太容易操作、太经济省钱的防疫手段了。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当下,洗手才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最最值得反复对公众宣传的公卫防疫手段。
2020年2月16日
其他

新冠肺炎结局预想:与狼共舞,生活前行。

我想,很可能短期赌一把不成功之后我们将会显著变更策略,一定程度上社会开始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前行。换言之:与狼共舞,但生活依旧。就好像每年季节性流感可能肆虐一阵,而社会依然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一样。
2020年2月14日
其他

有所健鼠其二 | 2020年若还不首先搞明白【健康】两字到底是什么定义的话。。。

咖啡有益健康。运动有益健康。吸烟有害健康。日常生活里天天会听到如此这般的表述。当一切感觉起来特别自然的时候,人类就会表现出一大特色,那就是→停止思考。想过没有,到底什么是健康?想过没有,健康这两个字其实代表着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不得感冒是健康,昨天晚上文章里提过的减少肚子上一圈的内脏脂肪也是健康,体重下降一定程度内可能也是健康。这也健康那也健康,定义却纷乱繁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你试图去表达『XXX对健康有益』这一话题时,无论表述本身有多么丰富,它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严重问题:相当主观、凭借感受、无法严谨评价、无法真正信赖。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国就有无数人掉进了厂家为他们精心打造好的坑里,特别是那一代受教育程度本身就低、思辨能力弱、特别容易受周围亲朋好友隔壁邻居的游说印象的老年人们。这是因为当所谓健康两字从思维起步线上出发之际都没有一个严谨可操作的像样定义的话,10000个哈姆雷特心中就有10000个健康想象,厂家们根本不需要证明自己的产品是否真的能够带来严格定义上的健康,而只要说到目标对象的心坎里去,让他们在心情上感觉到了健康就足够了。而下一步,则自然开始了『韭逢知己千割少』的互害循环。2020年如果想带领家人一起走出这一循环,我们自己首先需要真正花时间踏踏实实地弄明白什么才是科学上能够客观定义、衡量与评价的健康。如若不然则一切必然离不开主观体验感受领域,未来某一天你自身就很容易沦为下一波韭菜。健康的定义对于健康二字,世界卫生组织WHO是这样定义的:Health
2020年1月13日
其他

美国厨余垃圾粉碎机比较普及,所以中国应该学习吗?

在厨余垃圾处理问题上,从今年春节假期开始我就分享过好多次:厨余垃圾无论是油脂也好残渣也罢,都不应该直接往下水里一倒了之地处理。但最近有许多人反复提及美国使用厨余粉碎机,认为直接照搬美国不就可以了?
2019年7月2日
其他

感谢4378万人民币搞贿赂送女儿进美国斯坦福读书的中药企业老板:你并非『没有贡献』。

最最干呕的、还不是女主角她爹耗费650万美元大手笔去用中式手法搞定名校关系。而是完全躺在爹身上靠这样的手法进入斯坦福大学读书的女主角赵雨思竟然有脸在网上直播展开了传教般的励志:『斯坦福不是遥远的梦、只要你足够拼你就值得拥有』(大概是这样的意思)云云牛逼哄哄的话、竟然可以说得脸不红心不跳。叹为观止。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只可能有一个:赵雨思这样的阶层、因为资源足够丰厚、因为信息极端不对称、他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进入了一个完全隔绝空灵的顶层世界。因为有足够信心这样的事情一定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有绝对把握不可能有一天被公诸于世、撒谎扯淡的最起码的心理压力消失了。通过直播等手段反复鸡汤、获得大量正面反馈、羡慕崇拜之后、还可能觉得自己像模像样、颇有气场、甚至自己都坚信自己真的是凭着硬功夫打拼出来这样美好的个人世界了。在中国、中产是巨大的相对容易流通转化、尤其是向下流通转化的阶层。所以、中国中产阶级压力焦虑始终最大、因为他们一方面希望向上实现阶级越迁、而更多时候却花费在恐惧担心自己阶级发生下坠。所以中国的中产、有点貌似佛教里人间的意思。而底层和顶层则永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底层非常容易陷入被害妄想、而顶层呢?很容易感动了自己、还以为自己真的就是靠实力、努力和坚持打拼下来这么多资源、还真的开始用American
2019年5月2日
其他

年初四送完财神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再往马桶里扔湿纸巾、卫生巾了!

往马桶里扔食物泔脚的人料想毕竟还是少数。因为消失在下水道里的东西至少暂时眼不见为净、马桶壁被食物油脂粘附之后自己都会很恶心。然而马桶这一头的下水、面临着另外一种严峻的挑战、那就是——
2019年2月9日
其他

年初三吃完饭告诉长辈们:千万不要再把菜肴的废油直接倒水池子里了!

2017年、一个怪物级Fatberg在伦敦被弄出来:竟然有250米长、130公吨重、令人崩溃。为了提升市民对于至为关键的城市下水系统的关爱意识、这只大油怪的一小部分在伦敦博物馆(Museum
2019年2月7日
其他

我两年前打过长春长生的国产疫苗、要紧吗?我会死吗?!

也就是说即便你接种了国产疫苗、只要时间过去了一整年而且你还能理智清醒地来问我「我到底要不要紧」、那么恭喜你、你不要紧、你已经没事了OK了。(当然此处只是陈述客观事实、长春长生依然是畜生)。
2018年7月25日
其他

从北大校长『鸿浩之志』后反而走红圈粉、到饿了么与滴滴:我们究竟病在何处?

被圈粉了。这个词尤其在最近的网上、廉价到无法想象。①陈冠希跑到美国一所大学里作了一段演讲、『被如此完美的英语圈粉了』。呵呵、陈冠希的母语是英语。你跑国外对人说一段中文、然后你问问对方、会不会因为你一个中国人能讲流利中文而被你圈粉?②外交部发言人没听清楚日本记者的熊猫提问而机械背书般地作答、后来搞清楚之后笑起来、于是『被如此真诚的笑容圈粉了』。呵呵、这个时候的笑难道不是最基本的应对?不赶快尬笑一下难道你还哭?或者板起脸来痛骂记者为什么不问自己想回答的问题?③奚梦瑶摔倒之后呆若木鸡的台上表现、『今晚最美、被圈粉了』。呵呵、摔倒可能是意外、但你作为职业走台者连恰当的专业应对能力都没有、还影响了全场流程、这特么是今晚最美的话、是要当众羞辱当晚所有其他没有摔倒的模特吗?在中国的网上、圈粉的门槛感觉上去低得像马里亚纳海沟一样、完全不能理解是被什么特征圈了粉?按照这样的节奏下去、会不会有一天马路上哪个人当街拉了坨屎也会被人圈粉?话说、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校庆120周年纪念大会上把『鸿鹄之志』两字读成了『鸿浩之志』、然后出来道歉了。于是微信朋友圈就又沸腾了、又有无数人被圈粉了:诚实、谦和。呵呵好吧、只能说这个时代中国圈粉的惑值是真低、低到啼笑皆非。这样级别的人物在公开场合闹这样的笑话、道歉了反而圈粉了、正常吗?那以后校长需要什么硬实力?口误?口误特么你事前不可以反复练习好?接下来、↑上图这样的洗地文在移动互联网上这两天到处可见。我已经受不了了、因为我本来几乎不看这些东西了、我不想再走进厕所去深呼吸来告诉自己那里是一个粪坑。但是太过分了太无耻、把所有人的智商当倭黑猩猩看的节奏了。①我们那个时代真的好烂、就连我们北大中文系也白字连篇、更何况那个人是化学系。哇塞、这一对比、化学系那个人瞬间六米七了:你看你看、他化学系毕业的非文科生竟然还能把中国话说出来、而且只说错了一个鸿鹄、简直旷世奇才、不愧是North
2018年5月6日
其他

两天前我就预言的『咖啡致癌』主题垃圾文章、果然在朋友圈刷爆了屏。

③非盈利机构抓住咖啡的一个点去无限放大地操作、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阴谋论式的运营。在转基因等话题上、这种操作已经不胜枚举、司空见惯、处于现代社会的人应该有理性的多方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2018年3月31日
其他

65℃以上烫饮与高致死率的食道癌、完全能避免的风险 | 汇总篇

上述细节、无不充分展现了食道癌一旦罹患之后的恐怖。如此强调食道癌的可怕、目的当然是回到主题:65℃以上的烫饮、极力避免不要去喝。
2018年2月22日
其他

2018年初开始、中药批准不再需要临床试验。这意味着什么、你想过吗?

①从2018年初起、中国国内的传统中药将不再需要通过人体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试验。传统中药药企只要拿得出『(古代)经典名方』作为依据、那两项成本巨高、周期漫长的临床试验就可以靠边站了、不再是阻碍。
2017年11月30日
其他

听医生科普说长期喝咖啡会得膀胱癌、卧槽咖啡还能喝吗?!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diet/artificial-sweeteners-fact-sheet
2017年11月11日
其他

中医、不无危害。

中医处方药在药房里和常规药物并排陈列于货架上。药房工作人员经常不区分处方间的差别、也不告知患者所接受的是中医药还是常规治疗。中医药占国家医保约12%、虽然这个数字包括了中医机构所提供的常规医疗。
2017年10月24日
其他

写给三联周刊的驳文:肝癌这锅、马兜铃酸不背谁背?

对、也许有人要说、你所谓药物的定义本身就是相对的、今日的中国人需要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各种自信、你不能说美国FDA说不是药就不是药、你跪舔FDA、FDA每个月给你多少花生啤酒啊?嗯嗯嗯、You
2017年10月21日
其他

为什么说这片土地上中医如此盛行是一个危险现象?分享英国名刊『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

方园(音)的店铺里人头攒动。他四下看了看自己的店、说生意真的很好、语气很是喜悦。他从俄罗斯的靠谱下家进东西、然后医院和药企都排队抢购他销售的产品:鹿茸。鹿茸成堆铺在地板上、而成千上万更多的已经切成薄片装进了玻璃罐中。中医认为鹿茸可以用来治疗乳腺疾患。而鹿头们以及一只长着弯刀状黑角的赤额瞪羚则装饰在墙上。说到这里方园有点急:『那些东西我不卖的、是濒危动物。』赤额瞪羚↑方园就在这全球最大的传统中医(TCM)市场里做贸易。传统中医的诊断与治疗体系已有2500年历史、其市场规模庞大到难以想象。即便方园的市场所在地安徽亳州距离最近的火车站开车都要三个小时、但如同照片所示市场占地面积依然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而方园不过是这里将近10000个生意人之一。安徽亳州的超级中药市场↑只要你能想到的药材、他们这里都卖。这里有沉香木片、据称熏烧后可以清肺。也有溶浸在酒精中的干蛤蟆、蛤蚧以及鹿鞭、据信有助于恢复运动损伤。还有一盒盒被称为『喜马拉雅伟哥』的西藏虫草、一克的价格卖得比黄金还贵。售往全国的中草药价格就在这里确定下来。因此上午九点还不到、看货样的房间里已经挤满了批发商。安徽亳州是传统中医在中国非凡兴盛的缩影、同时也是其结果。在中国、提供传统中医治疗的医院数量(不管是只经营中医还是与常规治疗结合)已经从2003年的大约2500家增长到了2015年末的4000家。而持照从业人员则从2011年至今人数增加了将近50%、达到了452000人。中国食药监(CFDA)批准了大约60000种传统中药、占据了全球第二大规模的中国医药市场将近三分之一的江山。仅2015年就有9.1亿人次去往传统中医院与中医师的就诊、而据政府发布的信息、这已经占到了中国总体医疗保健的16%、而2011年时这个数字是14%。这真是令人震惊的复兴——1911年清王朝覆灭之后、曾有一度中医被认为是迷信而遭遇排斥(蕨按:在民国时期)。至今、接受过西方体系训练的医生与科学家仍对中医深表怀疑。中医能如此长足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公众相信中医能够治未病、进而能避免医院里常规治疗的昂贵开销。而另一方面、追求昂贵中药产品如虫草的人群则以此作为身份象征。『这些年大家口袋里有钱了、更加在乎健康了、所以越来越认同中医』——一家养生保健公司(文中英文名:Kang
2017年9月4日
其他

狂犬病第二篇:完全版十三问答 | 非常有用却较少被提及的若干重要细节

上一面蕨经文章发出后很多读者来问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只要条件允许、当然要!!!上一篇文章已经明确分享了一个关键点:伤口的彻底清洗、彻底洗干净咬伤部位的唾液等等非常重要、越早越好。WHO的建议是:
2017年7月21日
其他

咖啡、到底有益还是有害健康?被列入致癌物黑名单足足25载终获平反的咖啡健康争论

但与此同时、媒体上报道的一些咖啡对于人体健康的负面效应又令人担忧、譬如因为喝咖啡而导致失眠、情绪不稳定、甚至是咖啡致癌等等。颇有一些人就因为这些信息而克制自己的咖啡欲望不去喝。那么究竟真相何在?
2017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