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简报 | 张旭东:批评语言与文学之“道”——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6月29日下午,高研院邀访讲座第23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系张旭东教授作报告,题为《批评语言与文学之“道”——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报告会由浙江大学文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邢程主持。张旭东首先厘清文学研究中的诸种概念,如“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史”及“作为科学的文学”。他指出,这些概念内部存在非常纷杂的状况。在文学批评的范畴里,一般意义上的作家作品评论停留在初级的未经理论化、历史化、概念化的经验层面,没有方法论支撑;作品分析涉及理论基础上的文本细读、形式分析,兼及初步的文学史评价和社会价值判断,因为围绕文学作品聚拢着各式各样的思想;批评理论则包蕴“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各种分析-阐释方法;最终指向“总体批评”,即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在文学理论的范畴里,张旭东指出,一旦进入批评的活动、批评的思维方式、批评的阅读与批评的写作,就已经处在理论思维的状态,不可能有完全摆脱于理论的批评活动。他按照历史脉络梳理了文学理论在诗学、语文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哲学层面的发展,“理论的终结”不是理论的结束,而是理论对自身局限性的反思,是走向理论思维的问题性重构。文学史是有关文学事实的实证研究,有关作家作品的知识积累与罗列,有关文学发展史上的转折与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张旭东区分了两种文学史,即major(大)文学史和minor(小)文学史,前者指在学科化教研框架下,学者共同体自我再生产的“场域”和“习规”,是体制化的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编码;而“小(minor)文学史”,则是内在于作品、作家间相互影响的“文学风格发生学”。文学科学的定位从19世纪的“精神科学”发展到今天“文学分析的科学”或者叫“历史科学”,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总体论”视野下的理论性“文化批评”及其“历史化”,而当代意义上的文学研究必然是多语言、超越国族、多学科的,逐渐走向“总体文学”。文学科学还有一个文学对象的重建问题,如果文学学科没法界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整个学科则面临危机。随后,在对这些概念所关联的研究范式的反思的基础上,在“批判的文学史”这一主张之下,张旭东以其关于鲁迅文学、当代长篇小说的研究和批评为例,提出现当代文学在方法论层面的可能性,包括“阐释循环”“现代主义”“批评必须说艺术家的语言”、作为摹仿和行动的文学,以及语言如何把握生活与现实等命题。在交流环节,朱天飚、缪哲等学者,以及旁听的学生,就艺术史研究法对文学史的启发,作者主体与批评主体在批评活动中的位置,文学与政治之关系,“纯文学”是否存在及如何界定等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探讨。文字:夏春璐摄影:陈彧婷编辑:陈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