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塔人才

其他

博士,苦“第一学历”久矣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带来了关于切实破除研究生招生就业过程中唯学校“出身论”的建议。近年来,潘院士发现在研究生招生和就业过程中,屡屡强调候选人必须是“985”“211”“双一流”或者大学排名多少位,甚至只认第一学历出身。其认为各个高校存在类型、特色方面的差异,但不应成为深造录取和求职就业的门槛,不能成为用人单位进行人才评价的标尺。对于潘院士建议消除第一学历概念的该话题,网友讨论不断。在概念上,教育部曾多次对“第一学历”发文打假:不存在这一说法,没有第一学历。官方定义:“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但在现实情况下,即使你是清北博士毕业,但本科是双非高校,那在面试官眼中,你的第一学历依旧是双非。人均“双一流”博士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年年扩招的硕士生、博士生,让高学历的含金量逐渐缩水。今年3月1日,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表示,要继续稳步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只要你想学,博士大多都能读到985高校”。曾经的传言,在全面扩招背景下看来的确如此。博士毕业生逐年递增,全国高校岗位却基本保持在3.5万个左右,这还包括了面向硕士和本科的辅导员岗位和其他行政后勤岗位。供需失衡下,处于买方市场的高校拥有了优先选择权。同样都是985高校博士,成果差不多的情况下,筛选条件只好再次缩小至“第一学历”。毕竟高考的广泛公平性以及严格的选拔机制,让高校能在保证用人质量相差不大的条件下,更加便捷快速地进行筛选,招聘成本得以缩小。某高校人事处老师就表示,“以前审核简历还是人工方式,现在成千上万份简历堆在系统,考虑到招聘时间和人力成本,不得不设置关键词先筛掉一批人,再优中选优。不否认一刀切会漏掉个别人才,但按概率来看,这样的方式目前还是高效且相对公平的”。这类学校用第一学历进行初筛之后,仍能有足够的应聘者可供筛选。故而,博士泛滥,高校卡“第一学历”,也有无奈。“双非本科”像留下了案底《法制日报》曾于去年秋招时采访报道过第一学历歧视现象。有即将从北京某985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因为本科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校”而被多家企业拒绝。某互联网大厂的HR也称,公司部门产品经理岗要求研究生,第一学历门槛是211,核心部门第一学历门槛是QS100。“我只是高考没考好,却仿佛像留了案底”。毕业生纷纷吐槽道。普通院校的本科学历逐渐成为求职者的阿喀琉斯之踵,一批能力出众的年轻人,被困在第一学历里。某知名论坛上有不少网友发文声讨称,国内高校招聘过程中,多有成文或不成文要求博士生的第一学历为“985”或者“双一流”以上学校,否则连面试机会都不给,实在不尽合理。其实,第一学历普通是劣势不假,但并不至于被“一棒子打死”,不同层次的高校会有不同的看待。青塔人才了解到,目前国内数十所头部高校,确实不乏设置“第一学历”为关键词,系统直接过滤掉“双非”毕业生的例子;而更多普通学校则只是要求第一学历“非独立学院、非专科出身”即可。如果某高校虽然层次一般,但为了学科建设、学校发展需要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从而开出优厚的待遇条件,导致求职人数剧增,那“第一学历”的重要性可能也就水涨船高了。此外,在求职上,有时候“合适”比“喜欢”来得更实在,谁不喜欢去清北上交当老师呢?当明知“你昂首挺胸说自己博士毕业于985,而985只是别人的起点”,就不妨稍微把目光往下调整,你会发现还有很多合适的学校可供挑选。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你的科研成果完爆竞争者,套用一个经济学原理,当你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拿到的专利、参与过的项目……这些东西的价值远比第一学历带来的“溢价”要高,那么“破格”录取并非不可能。总体来讲,不管高校还是职场,职位竞争的原则永远是能力>学历,总之不能一概而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机制要改,观念也是对于消除第一学历概念,潘复生院士建议:要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督查检查、强化宣传引导。其实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便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招聘时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人社部于2021年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认为,第一学历歧视会产生如同法律规范类似的指引作用、预测作用,影响受歧视群体自我发展与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并产生不良价值导向——无论其如何努力也无法消除第一学历的烙印。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甚至造成阶层固化的现象。其实说到底,“第一学历不是写在纸面上,而在人们的心里”,“第一学历”歧视问题根植在人们的观念里。机制要改,但观念更需慢慢重塑。参考资料:1.
3月7日 下午 6:41
其他

@海外优青|上海交大自动化欢迎你,在百年名校共创无限未来

关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上海市共建的全国双一流大学。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关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六秩五载薪火传,1958年9月,交通大学为了适应上海市及华东地区尖端技术的发展,在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成立了无线电系,由张钟俊先生创建了“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培养了我国第一批自动化专门人才,为后续自动控制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2年7月,自动控制系正式成立,经过多次专业调整与合并,于1994年更名为自动化系。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是我国最早设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开展自动化学科建设的单位之一,是我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科技创新基地,是培养自动化领域各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历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学院特点自动化系所在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师资雄厚,生源优秀,科研条件卓越,是全校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走过115年的辉煌历程,电院现有教职工逾千人,学生万余名,下设14个基层单位,建设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8个一级学科。师资队伍自动化系拥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截止2023年,自动化系现有教师96人,其中正高级36人、副高级39人、中级21人。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57人,78人具有连续10个月以上的海外经历,全部拥有博士学位。自动化系现有外籍院士、IEEE
1月19日 上午 11:41
其他

事业编+年薪60万起!山大强院诚邀您依托申报海外优青!

工作。近年来,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建设,现诚邀优秀海外青年才俊依托我院申报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优青项目。项目定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月10日 下午 6:37
其他

全程保障,强力托举,山东大学控制学院诚邀您申报2024年度国家海外优青

学院概况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名电机工程系)位于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起源于私立青岛大学1925年设立的电机学科,主体则是1949年成立的山东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是山东大学起源性电类工科学院。学院秉承“质朴精勤,雄健卓越”的院训,经过近百年的励精图治,已建成独具特色、面向前沿的多元化立德树人培养体系,拥有多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和以创新群体为代表的多个研究团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挺进全国前5%,已成为文化深厚、人才辈出、学术强盛、平台高筑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摇篮和国家前沿科技创新基地。学院长期倡导“人才队伍就是学科命脉”的理念,切实践行“学问至上、学者至尊、学术自由、学科创优”办院宗旨,招贤纳士、精心培育,引育并举。学院有教职工189人,其中教授80人,博士生导师72人(截至2023年12月)。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领军人才12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国家四青人才23人。国家级人才总量位居全校第一,全国同类学院学科前列。建有“新能源发电与高效节能优化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新能源系统控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复杂工业系统节能与先进控制”教育部创新团队。“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建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国防特色学科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山东省重点学科。拥有“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机器智能与系统控制”和“特种机器人***”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无人系统”和“电力电子节能技术与装备”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学院立足“理论研究为先导,工程应用为根本”,形成了复杂系统控制理论、智能机器人与智能系统、新能源系统优化与控制、智能感知与通信、生物医学与智能医学工程五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承担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0余项,立项/到位科研经费连年破亿元,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解决了若干国家重大技术难题。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热诚欢迎广大海外青年才俊、海内外校友归国加盟山东大学,共同建设“大强富美”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同时希望各位校友同仁,推荐包括但不限于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智能)医学工程、能源系统与电力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智能通信等领域的合适申请人依托控制学院申报国家海外优青,学院将组织专门队伍(杰出学者、分管领导和服务保障人员组成),提供材料准备、成果凝练、申报书撰写等全链条、全方位的有力支持和申报保障。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资助者提供以下待遇:(1)聘任为教授(长聘、事业编制)、博士生导师,通过绿色通道聘任为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第一层次);(2)综合年薪60万元+(后期学校政策如有进一步调整,以学校最新发布政策为准),年度业绩绩效和代表性成果奖励按照学校、学院标准另行计算,综合收入上不封顶。同时,按照省市政策协助办理个人所得税减免;(3)生活补助:提供250万元以上(含山东省、济南市补助)生活补助(学校补助可申请一次性免税发放,国家和省市补助按相关政策落实),首聘期可免费入住人才公寓。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可享受优惠价格购买龙山校区住房一套;符合条件者可额外享受属地购房补贴、生活和租房补贴等,如博士后来济工作补助25万元(未计入250万生活补贴);(4)学科建设经费:300-700万(含国拨、省拨经费),济南市等需另行申请经费未计入,学院提供申报支持单独申报。学院在大型设备采购等方面优先提供额外学科建设经费支持;(5)队伍建设:首聘期前三年每年由学校单列保障一个博士研究生指标,首聘期学院每年保障不少于1个重点资助类博士后名额(学校提供工资);(6)学校拥有齐鲁医院等多家三甲附属医院,提供一流的医疗保健服务。拥有从幼儿园到高中的附属学校,为子女提供山东省最优质的基础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直接入学,无学区等限制条件);(7)进入会评但最终未入选人员,可简化程序申报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等校内人才体系项目。申报条件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2)出生日期在1984年1月1日(含)以后;(3)具有博士学位;(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4年3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即海外博士不强制要求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3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以上条件参考《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指南》,最终请以2024年指南为准。申报系统网址:https://grants.nsfc.gov.cn/(具体申报起止时间请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通知:https://www.nsfc.gov.cn/)学院联系人人事人才秘书:汤庆新
1月4日 下午 6:33
其他

刚刚!2023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公布!

2023年11月15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发布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遴选全球高校、研究机构和商业组织中对所在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和广泛影响的顶尖科学人才。6849名科学家入围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1300多个机构的6849名科学家入选2023年度名单。83.8%
2023年11月15日
其他

年薪12万的博士后,成了好工作的标配

据人社部6月消息,我国博士后制度经过38年的发展,截至当时已累计招收博士后约34万人,设立近770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其中,2022年招收人数创新高,达3.2万余人。事实上,如今的博士后似乎已成为半个“学历”,而且在人才就业和相关待遇的问题上扮演着一个微妙的角色。情非得已博士的求职竞争日趋激烈,高校门槛今时不同往日。今年6月,某京校2023年专职辅导员岗位拟聘用名单公示,包括两位人大博士,其中一位还是出站博士后。而有些高校科研岗更是直接明确招聘需求——只要35岁以内的博士后。图源:青塔人才网某西部211招聘公告众多博士历经坎坷毕业,仍求职无门,进不去自己理想的学校,不得不加入逐渐「学历化」的博士后行列,「曲线救国」跨过高校门槛。但两三年出站后,高校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真会比刚毕业时的好吗?也不一定。用时间换offer,本来就是在赌:时间能跑赢内卷进程。此外,博后基本都处于而立之年,经济、工作压更为凸显,「临时学术民工」的代称一针见血直指博士后的尴尬处境:不稳定,且贫穷。塔子曾关注到国内Top2的博士后招聘公告,基本年薪标准为12万/年。据网友评论区曝料,Top2都是这个薪资水平,因为「越好的学校钱越少,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图源:青塔人才小红书「现在感觉,博士后更像是找到好工作的标配。」一位去年刚进入211博后流动站的博士后在采访时说道。越来越多的高校只招聘出站博士后,一些地方在人才引进补贴方面对博士后也有着较大倾斜,比如杭州市为出站留杭的博士后人才给予40万元的人才补贴,没有博士后经历的人才能获得的补贴仅是前者的1/4。行业标配,就一下子又把所有博士都架了起来。「扶我起来,我还能继续做站博士后」!扩招扩设早在2020年3月,科技部在印发的《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中提出,要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中,扩大博士后岗位规模。图源:科技部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培育高等教育事业生力军”,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非升即走失败,还能去哪?

在双非做师资博后,合同写明达到科研要求后即可留下做讲师,辛辛苦苦奋斗两年达标,结果学校耍流氓,完成要求也不留······图源:小红书近年来,网络上有众多青椒吐槽“非升即走”,乃至“不升只走”的经历,可谓闻者落泪,见者伤心。“非升即走”,大意是第一个聘期没有完成合同的目标,下一个聘期就不再续聘。在国内,有“6年考核”、“3+3”或者“预聘-长聘”等形式。作为舶来品,其本意是为了促进人才活力,保障高校学术研究的繁荣,增强高校的用人自主权,却在本土化过程中点燃了高校教职市场内卷引线,并呈愈演愈烈之势。“渡劫”成功的青椒,自此获得一份稳定、收入可观的工作,那么那些非升即走失败的人,到底怎么样了呢?在高校走到黑绝大部分人习惯了高校的生活节奏,仍然选择在留在高校圈。有人得到转去行政岗的机会,自己也可以接受新岗位的待遇和发展前景,借此留下。图源:小红书图源:知乎其它人则转向其它学校的教职。某网友曾是某985的专职科研员,因为热衷教学,花费了大量时间备课,同时对科研要求完美,虽然产出论文质量很高,但是数量不多,申请课题也失败,四年后,自觉在此晋升无望,他换到另一所985高校继续非升即走。类似其经历,很大一部非升即走失败的青椒,都只是跳入了另一个非升即走的“坑”,继续通过批量论文来获得长聘的入场券。通常大家应聘的第二所院校相比第一所层次也更低。青年学者刘明曾指出,“在这场残酷游戏中,名牌大学占据绝对主导权,可以提出各种此前未被提出的要求,同时可以压低待遇,比如不给大部分新进人员编制。”被淘汰出顶尖高校的人似乎自然进入到较低梯队的高校,然而,随着优秀人才的下沉,也必然有人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七七入职的是三流高校的非升即走岗,众多的选修课、通识课的开展挤压了其科研时间,虽然课时量积累了很多,但高级别刊物基本为零。勉强通过了中期考核的他深知六年晋升考核的艰难,遂果断放弃,趁自己还没到35岁,离职去985做了博后。博后两年,待遇得到了短暂的提升,但是两年后,七七仍将面临更激烈的求职竞争。“幸运儿”们留在高校的人中,也有人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通过非升即走,却机缘巧合碰到待遇更好的职位。李梓入职了某头部985高校,3+3非升即走,第三年年末聘用考核,考核要求在合同中写得清楚明白。这三年期间,科研、发表、参与学术活动,他做的风生水起,学界的赞誉和学校的口碑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教学也没落下,科研成果再叠加,他的教学也收获了一大批学生粉丝,不出意外,一颗学术新兴即将冉冉升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还没到第3年准备申请晋升副教授,学校考核标准突然转向。按照新的考核方案,李梓无法留下。力争无果后,他选择及时止损。凭借出色的成果,李梓直接入职某腰部985,教授、博导一步到位。换个思路,人生也能峰回路转。当然,上述的例子也能看出,非升即走的考核虽不稳定,但是成果、课题还是硬标准,某种程度上,也是出入高校的“通行证”。图源:知乎提前规划,“无缝衔接”下一份工作的同样是幸运儿,不少人直到离开高校才开始寻找新岗位,不仅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窗期,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情绪内耗。换一条赛道,继续奔跑也有人在“非升即走”经历中对科研感到疲惫,走上曾经未选择的路,打开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图源:知乎有人去到中小学做老师,有人去了企业,也有人干脆自己创业,当然,离开熟悉的环境总是需要重新再来的勇气,尤其对众多博士来说,学术、科研是自己坚持了许多年的道路。需要肯定的是,离开不总意味着逃避,对一部分人来说,也是及时止损。对于想要留在高校的人来说,还是需要重视科研,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准备几篇拿得出手的论文,积极申请课题,提前规划好将来的晋升道路,同时也接触/了解一下其它的高校,给自己留下退路。最后,祝大家发出满意的paper!部分案例整理自知乎、小红书。文章仅作分享之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联系邮箱:hrwx@cingta.com。
2023年8月15日
其他

有编制,也不一定是铁饭碗了!

随着就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的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涌入考公、考编的队伍。“宇宙的尽头是编制”“不孝有三,无编为大”,网络热词的背后是大家对于编制,抑或一份稳定的工作的渴望。但同时,随着政策改革以及招聘部门招揽人才的需求,很多招聘市场上的编制“有名无实”。劳务派遣、聘用制、周转池、备案制、报备员额制……这些新型描述,你都能分清吗?铁饭碗,硬在哪通常来说,我们口中的铁饭碗,是指以下两类编制:二者各有利弊:行政编制整体待遇好、发展前景更好,稳定性更强,同时,随着工龄增长会自然涨工资,提升自己的职务和行政级别的压力就小;但行政编制的获取只能通过公务员、选调生考试获得,每年只有国考、省考这些大型考试才有机会。相比之下,事业编制的获取难度要低很多,事业单位考试多,人才引进、交流等方式甚至不需要考试就能授予编制。但其工资与职称挂钩,且职称评审难度大,名额有限。图源:新兴县人才招聘公告之所以说这些传统的编制类型很“硬”,是因为其编制在人,因此虽然待遇有差异,但是工作很稳定。即使现单位解体,相关人员也会被分配到其它事业单位。这些事业编,是真,是假?伴随事业单位改革,事业编制逐渐由编制在人改为编制在岗,即编制和特定岗位绑定,人员在相应的编制岗位上工作并享受编制待遇,离开这个岗位也就没有了编制。一些新说法也随之涌现,有些是顺应人才流动的趋势,有些则是为了吸引人才的“伎俩”。有些岗位看上去有编,实则只是披着“事业编”的外壳的合同制。下面,塔子整理了一些比较常见的表述,一起来看看吧~01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菜”是原罪?高校青椒的反卷之路

“内卷卷掉的不仅是你的头发,更有你的耐心和深度;躺平不仅会躺出一身赘肉,更会躺出你的惰性和油腻。”这是原烟台大学校长房绍坤教授辞职后,入职吉林大学,作为教师代表在吉大法学院2021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石纪虎校长,也曾在一次对内部教师的讲话中提出相似观点:我们学校还特别弱小,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必须避免内卷才能有效地和兄弟院校开展正当的理性竞争,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如今,越来越多高校的老师已经认识到过度内卷对教师群体的消耗,开始纷纷站在反内卷的第一战线。他们反卷ing本硕毕业于国内知名985、211,在三线小城的二本院校当了一年编制内教师后,马莉选择了辞职。“每次上课前,都要提前做很久的心理建设,让自己精神饱满起来,时间久了,上课对我而言是一种消耗,让我身心俱疲。”马莉做好了一切从头开始的准备,放弃编制,放弃大家所谓“体面稳定”的大学老师职业,开始向企业投递简历。“有选择不去卷的自由,已经比没得选的人要好多了”,马莉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找到自己的赛道,权衡利弊,并能承担最差的弊,就可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醒民教授,自称在其3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因为不会凭空吹嘘,所以从未申请过课题。近日,北京大学教授辛德勇在个人公众号上发文求职,“我不在乎学校的等级(地方师专也行)”,但也直接承认自己的缺点,“不能承担任何研究项目,只能随心所欲地做研究”,直言“学历很低”。某经济学研究员在其博客中也提出了一种“反卷”观点:要应对“内卷”,积极“躺平”,即“绕弯努力也是一种积极的姿态和冷静的选择”。与其深陷“被卷”,不如早早换道而行。有青椒向塔子爆料,某中科大博士毕业去了包邮区公办大专,年薪20w+,人才补贴80w,评论区大片用户直呼“机智”。“菜”不是原罪有人说,你不内卷,只是因为你菜,竞争不过才选择退出了。其实不是你菜,只是因为别人比你更卷。曾有青椒在某乎上吐槽自己组内卷日常:周日下午去办公室,发现组内5位老师都在,其中一个老师的家在学校15公里以外。问:今天怎么都来了?答:趁着周末,赶紧搞一下科研。的确如此,青年教师在周中一般都有不少的非科研任务,如课程教学、报销处理、修改作业,还有数不清的行政会议等,能不被打扰好好搞科研的时间也就周末了。007的工作模式对青椒来说,似乎很普遍。但这种工作强度的付出,很多人月薪到手也就5-6k。某浙江高校的副教授晒出自己的工资条,在他33周岁时,刚入职满5年,每个月到手5587.9。据北京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2021年本科毕业生平均薪资是5825元,中位数是5000。既然收入低,为什么还要卷呢?因为不卷,工资会更低。德国作家黑塞曾写过一首诗:“我天天赶路却没有目标,从不想停下来歇一歇脚,我的路似乎没有尽头。我终于发现,只是在转圈,于是对旅行感到厌倦。”这其实就像是内卷,过度竞争和超载的压力会逐步吞噬青椒的学术热情,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最终可能演变成“逃避式躺平”。根据覃鑫渊和代玉启老师的研究,比起宏大叙事中“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更加关注自我发展空间和现实生活状态。他们很多人在网上高喊着要躺平,身体却卷得很诚实。他们说的躺平,更多是一种缓解压力的自我解嘲,是对过度内卷的环境的反讽和抵抗。政策出台,反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表示:“部分高校可能确实存在一些管理和评价的问题,使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受到限制,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教师选择从大学里离开。所以高校在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包括待遇等方面确实需要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于青年教师的高压科研困境持续关注。今年8月,科技部、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这是国家青年减负行动3.0版,以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行动的主要内容便是:逐步让青年人才挑大梁,提高其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给青年人才增机会,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科研的资助力度,减轻其项目申报负担;减少对青年人才的考核,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简化、淡化平时考核,在科研相关绩效考核评价中,避免简单强调成果转化数量、金额;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不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定期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关心、解决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心理焦虑,推动科研单位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每天运动1小时”活动。文件中明确指出,各级单位12月底前需明确措施办法,明年6月底前落地实施。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已针对青年科研人员发布减负运动实施方案或征求意见。国家正逐步改善青年人才科研环境的制度保障。代表性成果、创新性研究,都需要时间沉淀。前期稳扎稳打,后期才能实现飞跃。高校请给青年教师多点时间,种子终成果实。制度改革落实同样需要时间,青年教师也耐心等待下,paper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省市校政策叠加,收入达百万!华东特色强校重磅引才!

一、学校简介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农业农村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位于江西省会南昌市,总占地面积1.6万亩。校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省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有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艺等9大学科门类,有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兽医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2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850余人,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级人才80人,以井冈学者特聘教授为代表的省部级人才228人次,以国家教学名师为代表的国家级优秀教师7人。拥有国家级创新团队、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创新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共计18个。学校有江西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预备队、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1个。拥有全省唯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拥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智库等高水平科研平台9个。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围绕人才引领发展的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梅岭学者”、“首席教授”、青年教授、青年副教授等一系列人才引育政策,构建了广大青年人才成长成才支持体系。现学校面向海内外诚聘各类英才,欢迎有志之士前来应聘!二、招聘岗位、条件及联系方式各学院招聘岗位及联系方式(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2022年11月4日
其他

在中国,高校讲师到底能挣多少钱?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助教(初级)——讲师(中级)——副教授(副高级)——教授(正高级)”的职称体系已在我国运行了很多年。对于博士、特别是刚刚进入职场的博士而言,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可以越过助教阶段,从讲师做起。不过在大家较为关心的待遇方面,就算大家同为“讲师”,不同人拿到的钱也可能有很大差异。收入差距达25倍?提及收入,如果抛开学校层次、地区等客观因素,只谈平均工资的话,参考意义并不大。根据学校层次的不同,教师们的收入差距明显。青塔人才此前整理过高校教师薪资水平:@火锅是只猫:合肥公办一本,在编讲师,工资改革后每月到手11k(增加了每月4000的一次性奖励平摊)公积金双边3000左右每年调整,年底绩效暂时不详。@壹月贰拾肆:安徽公立二本讲师,工资到手6200/月,没有编制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我在二本做讲师,年入43万”

在江苏某公办地方院校(俗称“二本”)做讲师的苏立(化名)在7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收到了8月的工资,有1.2万元之高。因为有在海外QS前100高校做博士后的经历,苏立入职便享受到了副高级的科研经费支持和绩效奖励,去年,他的年收入是43万。对他而言,这笔工资是在海外做博后时收入的一半左右。但对国内大部分青椒来说,月入上万的工资水平,已经很高了。苏立晒出的工资到账短信引进待遇好今年,刚刚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刘畅(化名)也选择回到广西老家,入职了一所公办“二本”。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学校给编;引进待遇高;家乡房价低。她说:“我不是被二本选择,我是主动选择了二本。”靠着博士时期的两篇一区论文,刘畅已经入选为校内高层次人才,每月除了法定工资和补贴之外,还有上千元的人才津贴,到手有九千多元,这个水平在家乡已经处于中高水平。她说:“找工作的时候,我导师跟我说,如果想要稳定,其实可以考虑地方高校;大部分事业编,都集中在地方高校,现在很多学校都在用编制留住年轻博士。”之所以给求职者们造成这种观感,一方面是因为“双一流”学校各有强悍平台及实力,极少突出岗位是否有编;另一方面,在地方高校引才优势较模糊时,“提供事业编制”会是吸引人才的亮点。因此,不少地方政府在事业编缩减的情况下,采取“周转池”等措施,将事业编倾斜向当地的高校,尽可能引进优秀的博士,为当地科研发展提供助力。(详情可点击查看:事业编制不够用!多省政策调控)学校层面为了吸纳更多有潜力的年轻学者,也会在引进待遇上提供一定的支持。此前,就有已入职的讲师朋友向我们表示,她对自己目前的工资待遇挺满意。找高校工作,去青塔人才网(https://job.cingta.com/)我们也在青塔人才网上看到一些地方高校为博士讲师开出的薪酬待遇,各有亮点,也都看得出引才的诚意:学科实力不俗不少人对地方高校存在刻板印象,其实地方高校的学科及科研实力并不低。以学科实力举例。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评A-;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进入A类学科;河南理工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也是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其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三,更是全省普通高校唯一A类学科。在全球ESI学科排名中,常州大学化学学科,位于全球前3‰,材料科学、工程学位于全球前5‰;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科学2个学科也位于全球前5‰……国内学科优势突出的地方高校不胜枚举。此外,渤海大学今年斩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理工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出的学科实力,为这些地方高校带来了显著区域影响力、以及再次发展的机遇;在这些学校,进可发展事业,退可平衡生活,教师在当地也有一定社会地位,对不少人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就业选择。年入43万,不容易今年4月,财政部下达2022年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预算78.4亿元,加上此前已提前下达金额,目前已累计下达393.9亿元。国家财政支持加上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不少地方高校更有底气向“高水平大学”“国内一流大学”等建设目标进发。地方高校宛如待耕的沃土平原,一批批的青年学者便是那开拓者。入职地方高校,也并不意味着“躺平”。“我在二本做了3年讲师,去年收入是43万左右——两篇二区TOP,拿了一个省部级的项目,学校这边是有配套奖励的,再加一些横向课题、补贴和奖金,差不多是这个数。学院里的正教授们可能会比我更高一点,但的确是辛苦钱,大家不要觉得大学老师赚钱有多轻松”。苏立说。就在去年,苏立要出差调研、每周上课、深夜里伏案备课写文章到凌晨两年是常事;这一年,他因过度劳累,患上了带状疱疹;也是这一年,苏立在外地开会,怀孕的妻子在家不慎滑倒导致大出血,他差点同时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苏立也坦言,年收入43万元这件事,在地方高校、在讲师阶段,并不是一个常见的事情。等三年聘期一过,如果未能顺利晋升,他的年收入可能会跌到20万以下。按照学校的成文规定,已经拿到省级项目的苏立,要想申请副教授,得保证今年教学时数有120课时的基础上,且再发表4篇一作SCI/EI。苏立自己觉得评副高这事儿有点悬——因为今年学院里已经有资历更深的教师评上了国自然面上项目。但苏立不觉得这意味着“卷”。“可能我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学校、学院对我们这样比较年轻的海外博士后其实是有优待的。我回国的时候,人事处就表示过,我的成果到位的话,可以直接破格升副高;包括直到现在,我每个月的工资里都包含着三千左右的副高绩效和人才补贴,谈科研经费的时候,我的科研经费也比别人高一点。所以现在我评不上副高,可能还差点实力和运气,怨不了别人。”苏立也会提醒那些羡慕他现状的师弟师妹,如果真要入职地方高校,心态一定要摆正,得接受学校发展平台与人脉稍逊于“双一流”的现实。这些地方高校,口碑好每一天,青塔人才的社群内,都会有过来人为求职者分享他们心中入职性价比最好的高校,一些地方高校已经被不少人推荐了多回,比如江苏科技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苏立在给学弟学妹推荐求职单位的时候,还会推荐江苏大学和扬州大学。除此之外,我们还整理了今年在青椒群体中口碑较好的地方高校,这些学校本身均有强势之处,因为人才待遇深受求职者欢迎。当然,求职过程中的感受是主观的,我们不能完全保证,以上学校完全适合你,我们也不能保证地方高校一定不会“卷”。如果有过来人,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自己在地方高校工作的感受。但无论在哪里,人都应该变得更好,机遇被发现的那一刻,千万不要让它跑掉。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对不起,不是博士后,我们不要。”

如果说高校教职的「学历」门槛是博士,那么实际的「门槛」可能已经抬升到了「具有博士后经历」。比如下面这个招聘公告明确:求职者要有2年以上的博士后研究经历,同时年龄还不能超过35岁。众所周知,我国的最高学位是博士。博士后是工作经历,不是学习经历,不能算到学历里面,但显然,尽管仍未“名正言顺”,如今的博士后几乎就是半个“学历”,而且在高校人才的引进、晋升以及与待遇相关的问题上扮演着一个微妙的角色。博士后的“学历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20年博士毕业生数量为6.6万人,普通高校作为不少博士的就业意向,每年新吸纳的研究生人群大约为3-4万人。这些数据还在逐年攀升,这意味着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竞争者越来越多,部分高校开始提高门槛——要求博士后经历。而众多博士面对着这一逐渐抬高的门槛,也不得不加入博士后的行列,“曲线救国”跨过高校门槛。去做博后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博士与博士后在方方面面的待遇可能都不同。不仅是高校招聘的门槛,一些地方在人才引进补贴方面对博士后有着比较大的倾斜,比如杭州市为出站留杭的博士后人才给予40万元的人才补贴,没有博士后经历的人才能获得的补贴金额仅有前者的1/4。此外多地也明确,博士后出站更是可以直接评定副高级职称。当博士后经历成为“大多数人都有”的东西,天平大概率也不会倒向没有经历的那部分人。博士后的路,绝不会越走越窄有人会用这样的理由来试图「劝退」想做博后的人:博士后不是一个可以长久从事的职业。我国的博士后基金对博士后在站资助时间有规定年限,期限一到,无论是否完成指标,博士后们不得不面临“为出站后的自己寻找出路”这一问题,并且无一例外。部分高校为了扩大预聘师资储备,将博士后与助理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等近年来新诞生的岗位并轨,并实施严格的“非升即走”考核。比如博士后前半程考核标准参照讲师,后半程考核标准则参照副教授......年度考核不合格,则直接终止聘任合同。不可否认当前的博士后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毕竟从名义上讲,博士后并不在高校的“编制序列”中,“博士后”不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存在。但更客观地讲,高校吸纳博士后,总体而言还是为学校引来大量科研人才,同样也让人才获得了锻炼与培养,就算短期看也是“双赢”的买卖。各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人数统计
2022年9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事业编制不够用!多省政策调控

全国各地的事业编制,看起来已经不够用了,就在今年,多地编制办公室公布了当地事业编制的回收数量。比如浙江省杭州市,2019年来,杭州市已收回市级行政编制62名,市本级事业编制3383名。http://www.hebjgbz.gov.cn/cms/preview/tsjgbz/jgbzgl/101655613287436.html除了杭州之外,今年各地也开始陆续收回多余编制资源:此前,据相关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已精简掉的事业单位多达2735个,收回的事业编制,多达8.3万名。其中,省直单位精简事业单位902个,收回事业编制1.3万个;江苏省开启事业编制改革试点。无锡市本级及江阴市、常州市本级及溧阳市、扬州市本级及江都区、徐州市本级及贾汪区这4市4县作为试点,市级层面收回事业编制9564名,县级层面收回事业编制3517名。天津市近3年来,市级公益类事业单位由772个整合调整为337个,区级公益类事业单位由1877个整合调整为785个,市区两级共收回事业编制24000多名……这些被回收的事业编,将用于亟需编制的地方去。为高校增加编制!高等教育需要稳步发展,高层次人才亦须稳定生活。今年,多地发文,已统筹事业编制资源,为高校增加编制!广州先后为广州大学等6所高校增加编制1050名,对广州医科大学等7所高校内设调整备案,为广州航海学院等9所高校增加领导职数,新设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全市11所高校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甘肃省将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人才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专门出台全省卫生健康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统筹1000个事业编制专门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河北省石家庄市调整高校机构编制,用于支持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赋予市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机构编制更大自主权;统筹调整了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石家庄学院等高校内设机构科级职数和事业编制数。安徽省合肥市利用“周转池编制”,使合肥学院、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和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先后获批周转池编制700余名,用于缓解人才引进编制资源紧张局面。湖北省荆州市按照本科院校标准为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增核事业编制,并进一步将机构编制资源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建立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统筹事业编制用于高校等单位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缓解编制供需矛盾。河南省濮阳市为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濮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濮阳技师学院等5所院校增加事业编制1020名。事业编制作为高层次人才求职的重要考量条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工作的开展。我们也看到,未明确增加高校事业编制的地方政府部门,也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整合事业编制资源,让被搁置、浪费的事业编制,向教育行业、高校教学科研一线倾斜!政策出台,深化编制管理过去几年里,我们看到有不少地方政府从制度入手,解决事业编制“不够用”、人才引不来的问题。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发文)今年,多地继续出台相关政策。今年1月,湖北省《省属高校机构编制及人员总量管理改革试点方案》(鄂编办发〔2022〕3号)发布,选择湖北大学等10所高校开展改革试点。深化编制管理改革、推行人员总量管理,逐步实现总量控制、自主用人、备案管理、统一机制、并轨运行,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今年2月,江西省印发《江西省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保障不同类型高校编制需求;规定高校依法采取多元化聘用方式自主灵活用人,优先保障教学科研需求,编制资源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重要管理岗位倾斜。同时,公办高校应同步保障专职辅导员在编制内配备。今年4月,贵州省贵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提出,在高等教育教职工编制缺口较大,无法通过挖潜增编、统筹调剂等方式满足用编需求的情况下,推行“员额制”教师管理改革,配置标准以县和学校为单位实行总量控制,报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员额制”教师参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程序和办法选拔进入,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实名制管理。7月,内蒙古自治区发布《内蒙古自治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严格规定了事业单位内的在编领导职数。http://zzxdjw.wlcbzg.gov.cn/view/393823.html8月,福建省厦门市市委编办发文。将贯彻落实“留厦六条”,做好人才配偶随迁安置工作。对厦门市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全日制博士,其配偶为异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的,依据原工作单位性质,按对应原则做好岗位安置的用编保障……有编固然是好,但要留住人才不可能仅靠编制。对于真正热爱高等教育、追求科研巅峰的青年学者来说,编制只是锦上添花,工作单位能否把握实际科研规律制定更加科学的考核制度、大环境能否给予科研工作者更有尊严和理解的工作环境等等,是更多人真正在意的问题。但意识到人才需要事业编制的稳定,终究是好事。为做出巨大贡献者谋福利,为潜力无限的年轻人们保驾护航,我们期待每一位博士都能享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事业越做越好。
2022年9月1日
其他

他们读研要抢房,他们毕业等送房

最近,有二百余名全日制硕博新生,面临着开学无房可住的烦恼。而比没有宿舍更加令人苦恼的,是需要自行承担租房费用的经济压力。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已经博士毕业的张勇(化名)显然没有这样的烦恼,并且令人羡慕的是,张勇目前找到的新工作,能为入职的博士提供现房和住房产权——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房”。现在无房可住的研究生们,如果能熬到博士毕业,或许是另一番景象。学历为博士,送房“跟老一辈比起来,要拿到房子肯定是没有那么简单了。我目前的单位规定了服务期,现在房子可以先住着,等8年服务期满之后,这套房子的产权就归我了。”作为现工作单位唯一一名拥有博士学历的紧缺人才,张勇不便透露自己的工作地点及单位,但我们在7月7日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人民政府发布的文章中找到相似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引进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研究生急需紧缺人才,本地购房按照市场均价最高补助100平方米,在瓜州服务满8年,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此外,在瓜州县,博士研究生工作满1年后可考核认定副高级职称,在乡村工作的可直接聘任副高级职称。老家在湖南湘潭的陈丽(化名)没有选择和张勇一样的道路,在英国完成学业回国之后,陈丽与相恋多年的男友结婚。出于照顾家庭的考虑,陈丽决定进入湖南省内某高校工作。根据入职时与学校的约定,陈丽服务期满5年,且聘期内满足科研教学等考核标准,就能得到100平米左右的住房产权。“据我了解,要分到房子,最核心的条件就是,学历必须是博士研究生。”陈丽说。多校明确:送房给博士送房的引才措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新疆政法学院等各地多所学校均有落实。此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布招聘公告,公告中明确:为入职人才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全新全产权住房和安家费。点击上图可了解职位详情南华大学药学院招聘公告显示,学校为青年优秀人才级别的博士教职工提供120平米住房一套,工作满5年,产权归个人,除了住房之外,学校还为青年优秀人才提供40万元的年薪等福利;青年优秀人才以上层次的教职工可以最多拿到160平米的房子。如果不需要住房,可以兑换成等额的安家费。(您可点击此处了解职位)新疆政法学院为入职的博士提供120平米住房一套,服务期满5年,产权归教职工所有,如果夫妻为双博士且都享受住房待遇的,另一方按住房成本价和合同期逐年发放现金,这也意味着夫妻双方一人能拿到房子,另一方可以拿到与房价接近的现金。(您可点击此处了解职位)河南、江西等地也均为引进博士提供分房的福利。送房的高校:江西工程学院黄淮学院郑州科技学院河南城建学院西宁大学(筹)新疆政法学院陈丽说,用“分房”吸引人才的举措,大部分出现在高层次人才较为忽略的西北和中部地区;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举措其实对东部沿海的博士吸引力不算很大,却对学成返乡的人们大有帮助。上图为陈丽在小红书上与青塔人才的对话但根据塔子了解,为博士送房的政策并非只在我国西北、中部才有。广东、江苏,也在送房坐落于广州白云区的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全日制职业本科院校,博士年薪20万-25万,硕士研究生年薪10万-13万。具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工,按学校规定享受2000-10000元/月津贴,引进的博士,符合学校政策者,赠送一套位于广州的、价值两百万元的住房。目前,暂无塔友向我们反馈学校送房的标准与落实情况,如果有了解的朋友,可以直接在评论区分享。https://job.cingta.com/detail/66430还有位于江苏的南通理工学院,年龄52周岁以内的教授,学校提供安家费80万;若在海安校区工作八年或南通校区工作十年的,赠送120平米左右的住房一套(安家费、住房二者选一),但从一名应届博士毕业生到教授,要拿到这套房的时间未免有些长。(点击此处了解岗位详情)2022海外优青申报期间,江苏师范大学也明确表示,为海外引进的有优秀人才提供80万年薪,有编制,没有非升即走,工作满10年并考核合格,赠送145平米住房或给予不低于150万元购房补贴。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房子到底能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我们不给予评价。但无论根据塔友爆料还是学校引才政策,我们都能看出,送房政策,在我国还存在,且大多面向博士层次的优质人才开放。但在此之前,大家还需要度过充满挑战的读研时光,需要用个体意志对抗宏大历史叙事中的矛盾和纠葛。有些人咬咬牙,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多年后用满身的荣耀为青春讴歌。大家,加油。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年薪37万起,还有40万补助!这所研究院将大力提升人才幸福感!

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中国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5月21日,经新华社批复,系新华社瞭望周刊社、杭州市委宣传部、浙大城市学院等五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研究院旨在整合国内外高端平台资源、研究力量和传播渠道,向全社会传播并分享以杭州等城市为标杆的中国幸福城市在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智慧和创新,共同提升中国城市的影响力和人民群众的幸福获得感。研究院聚焦中国城市幸福云、幸福城市亚洲指标体系、幸福城市年度报告、幸福城市治理标准、幸福城市治理示范单元等核心任务,围绕“最具幸福标杆城市”研究,着力打造全新学术坐标系和学术新生态,积极为城市幸福研究赋能。浙大城市学院博士后工作站依托浙江大学相关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博士后人员,实行双合作导师制度。根据发展需要,研究院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博士后2名,欢迎相关领域有研究兴趣的优秀博士加入,相关信息如下:1
2022年7月6日
其他

爽文男主!双非博士,毕业即副高!研究成果打破垄断……

26岁,他刚毕业,便被学校应聘为副教授。只因他在芯片领域中的研究着实太突出——自主研发毫米波通信芯片。他叫张志维,目前就职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来源:中国蓝新闻而就是这颗“两三粒芝麻大小”的芯片,却能足以满足5G甚至6G通信对于传输速率的需求。用张志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功率更高了,传输距离更大了。以前覆盖面积只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现在最新的实验结果能传10公里。对老百姓来讲,(视频)电话清晰度会更好,上网速率会更高。来源:中国蓝新闻更重要的是,毫米波芯片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所垄断。但随着张志维和团队的研发成功,其导师认为:在某些领域应该能够不再依靠国外的芯片,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据了解,芯片已经应用在移动基站,可以实现卫星与地面基站、基站与基站之间的超大数据量的高速率传输。这条消息一经公布,瞬间引发了大量网友的高度关注:甚至张志维的母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也发来“贺电”:很多网友在祝贺、点赞张志维取得突破成果之余,对张志维26岁能当上副教授这事陷入了“深思”:但除了成果本身,张志维此前求学、研发的经历,也成为了此次热议的焦点。谢绝60万年薪,选择留校任教张志维本硕博均是就读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微波/毫米波,与5G/6G通讯密切相关。而他决定研发芯片,还要从本科时的一段经历说起。那时的张志维正在参加竞赛,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正是在参赛过程中,张志维所使用的芯片发生了故障。于是,“造芯”这件事便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为此,他在2020年还特意去国外深造,每天坚持搞研究长达12小时。或许正是张志维如此的努力和拼搏,他在2020年到2021年期间,在芯片领域拿下了两个首次:首次提出混合EFJ功率放大器;首次提出阻抗频率调制的概念。甚至他在国外的导师都对其评价到——“没有辜负你的母校”。而这些“业绩”,也为张志维在后来造芯的道路上铺下了夯实的基础。今年3月份,张志维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答辩。但当时的他面临着二选一的抉择——要么进大厂,要么留校。而即便众多大厂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提供60万年薪的Offer,但张志维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校。来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网而张志维选择留校任教的原因是:因为喜欢校园自由且富有“创芯”的氛围。这样的选择也让张志维成为了网友口中的“出道即巅峰”,一毕业就成为了特聘副教授。杭电辅导员申东升认为:这几年学校的人才聘任要求水涨船高,博士一毕业就成为特聘副教授,确实不容易。但在这样的光环之下,少不了的是张志维一直以来的辛勤和努力。发表过19篇SCI论文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十佳大学生”评选现场宣传材料,张志维在硕博连读的5年时间内,共发表了19篇SCI论文。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论文超过10篇,其中9篇发表于IEEE协会旗下期刊。这些论文里面当然也包括提出混合EFJ功率放大器,以及阻抗频率调制的研究成果文章。2020年,张志维在导师程知群等人的指导下,研发出一种采用新型混合连续级EFJ功率放大器,来放大载波。2021年,张志维和来自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Vincent
2022年5月29日
其他

2022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公布

青塔旗下专业的求职信息平台,敬请关注:3月9日,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公布,小编现将CSC的选派办法及应提交申请材料及说明原文转载并加以解读、提出建议。一、2022年的通知精神与2021年相比,有以下差异:1.
2022年3月11日
其他

“非升即走”变“升了也走”?多校已实施!

青塔旗下专业的求职信息平台,敬请关注: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刘庆生教授提及一件“稀罕事”:我国东部某著名大学对一些已经通过考核,但被认为“不合格”的长聘教师实施“职称退步”管理举措,即正高退为副高,副高退为讲师(详见文章:正高变副高!高校实施“职称退步”?)。文章发布后,引起了塔友的广泛热议,尤其是塔友中的青椒群体更是直言,岂止是东部的一所高校,在南部和北部的一些高校中,这件“稀罕事”早已是司空见惯了。01降级低聘,并非个例据一位在深圳做青椒的塔友反馈,深圳多所高校都在实施“降级低聘”的管理办法,他所知的一所高校在2016年考核期就将一批教师由正高降副高,副高降讲师,之后又在2019年的考核中实行同一职称一二三级低聘。另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青椒塔友反馈,北方某高校为冲“双一流”,在职称评审办法中规定,无论任职多少年,只认近四年的工作,即每四年重新评聘一次,不合格就降级低聘。塔子在全网搜索了“降级低聘”的案例,发现第一个吃螃蟹的高校可能要追溯到浙江。据中新网报道,2014年,浙江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了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浙江一省属重点大学打破了岗位聘任终身制,有教师因为业绩特别优秀实现了越级竞聘,也有教授低聘为副教授,副教授低聘为讲师。2020年,山东一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也在职称改革中将大刀“砍”向了教授和副教授,结果共有1名教授、4名副教授因为业绩处于同级竞聘岗位末尾被降级低聘,与此同时,另有14名青年教师因业绩突出而被破格直聘为副教授。这件事也被广泛报道为“彻底打破教授终身制”的典例。其实早在2001年前后,我国已陆续有地区宣布实行聘任制度,打破教授终身制。据人民网报道,2005年,作为江苏省试点高校,南京工业大学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做法,对新增的教授和副教授岗位试行了聘任制的试点工作。按规定,不合格的教授及副教授将被解聘或降级聘任。南京师范大学则采用的是“缺岗聘任”形式,从竞争正高和副高的人中选聘,聘期均为4年。2006年,广东省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决定在省内高校大力推进以教师职务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其中包括: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制度。通过科学的考核体制,将不能履行教师职责或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予以调整或辞退。20年间,教育部也已发布多个关于高校聘用制改革的重要文件。2021年最新发布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到,深入推进岗位聘用改革,实施岗位聘期制管理,进一步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等管理方式,落实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高校聘任制的改革大刀阔斧,但是打破教授终身制推行起来始终困难重重。02打破教授终身制,争议不断“挤不出牛奶就抽鞭子?”“破解大锅饭、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一直以来,对于打破教授终身制的改革争议不断。能者上,庸者下。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表示赞成打破教授终身制:“教授属于高校的高级学术职务,不应该是一个评上了就可享受终身的学术头衔。”考虑到传统编制制度限制还有高校现实情况要求,青海师范大学的包万平研究员也认为改革教授终身制非常有必要:“一些老师在评上教授、副教授等职称后,若干年都不产出任何学术成果,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下降,工作消极懈怠,这种现象在一些普通大学比较普遍。如果不解决这些顽疾,此类大学是根本没法发展的。”不过,包万平也提到,如果对某些教师职称做“减法“,势必会涉及到收入等问题,推行阻力也会比较大。“打破教授终身制的初衷是好的,但必须先有共识再谨慎操作,不能简单粗暴制造新矛盾。”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副主任张家勇坦言,针对极少数不作为的教授,可以探索评聘分开的双轨制,如以岗定薪、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等,还可以采取高职低聘、调岗调薪,没有太大必要在职称上“可上可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乔锦忠副教授则认为教师在评上教授后依然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打破教授终身制并不可取。他认为“社会上有关打破教授终身制的呼声,主要源于学科评估与大学排行给高校造成的巨大压力。管理者为了在短期内追求指标增长,把压力传导到教师身上。”在他看来,在竞聘基础上实现教授的“可上可下”并不是最优方案,因为教授群体本身比较自觉,如果简单地把学者当作工人来管理,实行“可上可下”的措施,既违背了学术职业的特点,也缺乏对知识分子应有的尊重。今年两会,民盟中央关于完善高校青年教师“预聘制”提出的四点建议再次将高校教师的聘任制改革推向大众视野。希望未来随着制度的改革,真正可以让高校教师们“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一份安心做学问的底气。”青塔人才将携手国内知名高校,为海外青年才俊提供优质待遇与发展平台。欢迎各位有归国计划的海外人才积极申报!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访问。
2022年3月9日
其他

顶尖985,候选人只有2篇三区?

卷是常态,不卷才让人觉得奇怪。近期,一位仅有2篇三区论文的博士,通过了上海顶尖985的初筛,而手握8篇一区论文的名校博士,却处于被刷的边缘。分析之后,我们发现,那些简历亮眼,却在初筛就遗憾被拒的求职者,大多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两篇三区,进了顶尖985大家普遍关心一件事情,手上的论文,能让自己去什么样的好学校。根据青塔人才小程序的竞争力对比分析工具显示,2022年各大高校的招聘中:上海某985,青年副研究员的岗位候选人是一位只有两篇三区的博士后;北京某双一流,其数学学科教职岗位候选人,手中公开发表的论文仅有一篇加州大学学报;浙江某公办高校,一名学科带头人岗位候选人近7年未发表论文。与同类型高校的招聘要求相比,这些候选人的成果的确偏少了。有人以较低的门槛跨进高校,也有人手握高质量简历被心仪学校拒绝。不久前,青塔人才的社群用户塔友A在群里分享自己同学的亲身经历,一位同学拿着8篇一区,去应聘东南大学的二级学院,学院只给特聘副教授,还需学校审核,情况不容乐观;另一个同学是8篇trans一区,加1篇非trans一区,被2个国家级项目要求吓退了。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求职者的学科方向或研究领域和申请岗位不匹配。塔子2021年与国内外数百所学校合作,举办了近三十场社群引才招聘,不少学校人事处老师都向我们反映过这个问题。想知道自己的求职竞争力如何?点击上图测试这种情况,也算简历不匹配!有些时候,年轻的求职者只关注自己与招聘公告中的学科是否匹配,就容易忽略掉招聘单位实际需要的研究方向。前不久,一位具有海外经历的博士D君,他具备物理、化学、材料跨学科背景,还有教学经验,手握着5篇一区一作向浙江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投递了求职简历,这位博士的专业是应用物理与材料工程,与学院部分岗位的学科专业要求相近;但仔细了解之后,我们发现这位博士的研究方向更加偏向于材料与能源,与学院需求不符,因此,被人事处婉拒。以D君的水平,如果他在同时间投递浙江另一特色强校,说不定就能顺利通过筛选——根据我们获取到的信息,这所浙江强校的碳中和创新研究院,不仅需要具有材料、化学等学科背景人才,并且研究方向与这位博士也十分吻合。更重要的是,通过单位初筛的候选人,大多手中只有2篇一区一作top,以D君的综合实力,在求职竞争中并不处于弱势。说到底,高校招人,肯定希望人才入职之后能尽早适应岗位,做出成果,所以,想要让自己的简历真正与招聘单位相匹配,就要在投简历前,尽可能地了解清楚,自己想去的这个单位需要教师入职之后完成什么任务——近年来学院重点发展哪些研学科及方向?是不是需要申请基金、发表高水平论文?了解清楚再投递简历,不然就是浪费时间。经常有博士求职者问塔子,“我手上的论文能让自己去到一个怎样的学校?”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论文焦虑的体现。学者苦论文、苦基金课题久矣,时至今日,仍有部分高校将论文和基金课题作为招聘晋升的门槛。虽然对论文、基金的“迷信”无法在短时间内破除,但我们有机会期待未来,已经多个省市、多所高校均有提到,包容学者“十年不发论文”,向科研工作者们传递出了一个社会对学者应有的包容。在基金项目方面,许多学校也表现出了重人才、不唯项目的包容。海外优青申报期间,南京林业大学在招聘公告中就明确,即便学者未依托学校申请到相关人才计划,经过专家评审认定,学者还是可以享受到教授待遇,教师事业编制。以及不低于30万的年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高校均有同类型的表述。但高校教职,僧多粥少,苦苦等待offer的人多的是。但也别因此觉得自己不行,你没找到心仪的工作,招聘单位可能也需要承担一定责任。没找到工作,可能不是你的错有研究数据显示,国内博士就业时遭受到的歧视类型按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婚姻歧视,同时遇到多种就业歧视的概率高达27.18%。具体到高校求职上,高校行政制度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人才招聘主要由学校人事处负责,但要不要招聘、招多少人等实际问题,院系却比人事处更加了解,落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还有更多的突发因素会影响人事处制定招聘计划。从招聘流程上看,人事处在前筛选,用人学院在后负责面试,在多个流程和不同考官的主观判断作用下,招聘单位不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不要妄自菲薄。找高校教职的确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但大家之所以坚持着,一定是因为大学校园对自己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大环境每天都可能有变化,不忘初衷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在这个时代也十分难得。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令人心动的offer,就来了。青塔人才将携手国内知名高校,为海外青年才俊提供优质待遇与发展平台。欢迎各位有归国计划的海外人才积极申报!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访问。
2022年3月7日
其他

正高变副高!高校实施“职称退步”?

青塔旗下专业的求职信息平台,敬请关注:本文转载自科学网,原标题《请善待我们的大学教师》,作者为刘庆生,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青塔人才已获授权,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近日,南方一所大学的老师告诉我一件发生在大学教师聘任考核的“稀罕事”。我国东部一所著名大学对已经通过考核的长聘教师继续实施“严格”的考聘管理,对一些他们认为“不合格”的教师实施“职称退步”管理举措,即正高退为副高,副高退为讲师,具体情况不很清楚。终身教职制度不可避免地会养一点“懒人”我在10年前的文章《我对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歪解》中有一段话:“对于那些缺乏自律,终身教职对他们而言也许是偷懒享受生活的借口。所以,我戏称终身教职制度不可避免地会养一点‘懒人’”。也许这所大学实施的“职称退步”考核举措就是针对这些“懒人”。在这类大学管理者的心目中总是希望我们的大学教师能够夜以继日地教书育人,做科学研究,为学校在各种琳琅满目的大学排行榜取得好的位置做贡献,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这样的大学教师考核和聘任机制与一些管理部门不断推崇的荣誉称号人才工程“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他们共同营造出我国学术界的“名利场”,给我们的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增添了无穷的诱惑与压力。没有健康身体,“帽子”何用?地球人都知道,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只要有人的地方,总有人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良知忠诚自己的职业,不用扬鞭自奋起,为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例如学术界一些杰出学者将本质工作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他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坚持无怨无悔地做自己的科学研究,最终导致有的人积劳成疾。我的多位英年早逝学问出色的中年朋友就是这类人才的代表。有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坦言对不住孩子,因为自己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对孩子疏于教诲,导致孩子工作生活很清苦。我们大学自然也一定有人将大学教师当成一份挣钱“养家糊口”的职业。其实,我认为,职业与事业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只要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没有什么值得批评和谴责。我们大学有些教师在学校决策者营造的“名利场”上长期负重前行而不能自拔,为此有人由于种种原因无奈自行提前结束自己生命,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他们的家人承受巨大的悲痛。我的文章《帽子是把双刃剑,科学网》中有一段话:“当你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时,你要想一想究竟是为什么?你要想到家中还有老小需要你的关怀。当你身体出现‘异样’发出第一次警告时,你要下决心放下,放慢自己的工作节奏,多给自己一点休息时间。‘帽子人才们’要知道,父母亲人虽然在意你们‘事业有成’,但是在事业和身心健康两者之间,一定是将你们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因为,没有健康身体,‘帽子’何用?”就是忠告这类学者。不一定要采取“职称退步”的简单做法有的海外学者告诉我,欧美有的大学对那些科研激情逐渐消退的长聘教师似乎并没采取那种伤人自尊的“职称退步”做法。然而在教学安排上可能会适度增加这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让那些科学研究“激情依旧”的长聘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产出标志性的原创科技成果,为学校的学术发展做贡献。这样宽松的大学管理服务机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各尽所能”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我在一些场合谈到我的大学管理理念,即大学不同于行政管理机构,大学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服务,而且要有情怀的服务。我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国度,重视人文情怀的管理服务会给人以亲切和舒服感受。浓厚的大学人文情怀环境会在不经意中激发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大学的办学水平。反之,缺乏人文情怀的大学,就容易出现“我是代表国家来管你们的”领导。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大学治学环境里,教师的工作只是满足某些领导的“政绩工程”。其实,国家对大学教师职称系列都有对应的多个级别,依据教师的“表现”通过适度调整级别实施“奖勤罚懒”既合理也合规,况且大学还有很多奖励措施拉开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据我所知,一些大学的教授之间合法收入相差若干倍,甚至副教的收入大于教授收入也大有人在。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又维护了教师的基本尊严,也符合高等教育的普世价值理念,而不一定要采取这种“职称退步”的简单做法。文章来源:科学网刘庆生博客,感谢刘老师授权!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文章仅作分享之用,有任何意见请联系hrwx@cingta.com。青塔人才将携手国内知名高校,为海外青年才俊提供优质待遇与发展平台。欢迎各位有归国计划的海外人才积极申报!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访问。
2022年3月3日
其他

这类人才政策,坑!

青塔旗下专业的求职信息平台,敬请关注:最近一段时间,部分城市的人才政策迎来了新一轮的调整。比如杭州市就在去年的下半年调整了应届大学生人才补贴的申领规则,深圳市罗湖区也在不久前宣布将调整人才政策,并废止了原有的政策。一线、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政策或将朝着更加精细的方向调整。在大城市的人才引进早已进入「吃肉」阶段之时,不少小县城(地级市以下的县、区)也一直在想尽办法吸引人才,尽可能「喝汤」。2019年11月,一县发布《xx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x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符合条件的xx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xx工作,其配偶、子女或子女的配偶符合条件的,都可按照同层次对口安置、就近相近安置等原则,一同安排在xx工作。依照这份意见,只要一个人回到原籍工作,全家的工作都不用愁。这样的人才引进政策可谓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事实上,最近几年,一些经济强省所属的县区频繁发布人才政策。比如宁波市宁海县就曾发布人才政策:博士后出站后在宁海工作并签订三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可申请每年10万元补贴,最高50万元。研究生在宁海实践期间,分别给予博士、硕士每月2500元、1500元生活补助。再比如青塔人才几天前刚刚关注的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最新发布的人才政策。一名年轻博士到宿迁宿豫创业,省市区各类人才项目申报完全可以拿到200万元的政府补助,加上76万元的综合补贴,一共可以拿到276万元的各类政府补助。而在南通海安,首购商品房自住的,按人才类别给予购房优惠或20-100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同时硕士、博士可连续3年获得2000、3000元/月的生活津贴,此外落户海安还将给予1000-5000元落户补助。(详情可点击下图)有坑,有风险!看起来,不少县区都有向大城市学习的魄力,但各地在执行层面一定还存在差异。更直白地讲,人才在部分县区有可能无法获得政府在当地人才政策文件之中承诺的待遇,县级政府的承诺就是一张空头支票。-
2022年2月12日
其他

最高补助276万元!江苏两地再出人才新政

青塔旗下专业的求职信息平台,敬请关注:近期,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南通市海安市相继发布人才新政。宿迁市宿豫区:最高补助276万2022年1月22日上午,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召开《关于加大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2.0版》专场新闻发布会。根据这份《意见》,一名年轻博士到宿豫创业,省市区各类人才项目如果申报完全的话可以拿到200万元的政府补助,加上76万元的综合补贴,一共可以拿到276万元的各类政府补助。此外,还可以获得人才金融支持、办公用房、厂房租赁等方面的配套扶持政策。-
2022年2月7日
其他

“成”就未来,共创一流!这所“双一流”老牌强校诚邀英才共谋发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五届“国际生物医药与中医药青年云论坛”将于2021年11月26日-27日举办,竭诚邀请海内外青年才俊参会交流!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报名表,并将报名表、简历信息发送到邮箱cdutcmszk@163.com,邮件请用“论坛报名-来源青塔”命名。The
2021年11月17日
其他

青年英才30-45万年薪+100万房补!升级转型后,这所高校等你拍灯!

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文科可适当放宽),博士学位,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国(境)外知名高校的优秀博士(博士后),具有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副教授相当学术水平的海内外人才。
2020年11月20日
其他

师资博后,博后中的“天坑”?

(点击图片查看问答)当前博士入职高校任教究竟有多难?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年鉴显示,国内应届博士毕业生已经超过6万,加上海归,现在总人数突破10万是必然趋势。而普通高等学校正以每年3-4万人的增量吸收专任教师岗位人才。这意味着有30%左右的博士将注定被挡在高校正职门外,剩下的大部分还要经过残酷、甚至惨烈的层层选拔,才有机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面对僧多粥少、难求一职的尴尬现状,“十万博士大军”开始寻求“曲线救国”的方式,比如通过博士后这一特殊职位,先设法迈进高校的门槛,再以此为跳板,一步步挤进“正规军”行列。但事实上,如此美好的期待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稍不留神就会掉入大坑……01
2020年10月22日
其他

改革岔路口,你要事业编还是“飞升疾走”?

(点击图片查看问答)早在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要建立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校取消事业编制,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已成定局。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也在加速推进。在改革的过渡阶段,教师聘用类型差异化、多样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一方面我们能看到“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旧体制依然保留,但在逐步退出;同时也能看到讲师已经越来越淡出顶尖高校招聘视野,而采用“预聘→长聘”的新体制,非升即走的势头不断扩大。那么对于求职者来说,是赶一波旧体制有编制看似稳定的末班车,还是积极拥抱压力与高薪并存的新体制呢?01“飞升疾走”,高风险高回报在做选择之前,首先要明白新旧体制的差别。国内“预聘→长聘”实际是对
2020年10月11日
其他

助理教授,是个什么岗?

(点击图片,查看最新问答)最近有求职者提问,助理教授和研究助理教授是个什么岗位?助理教授虽然名为教授,但听上去却并不怎么高级。听惯了旧职称体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求职者们有此疑惑非常正常,助理教授作为新职称体系中的岗位和国内高校正在推行的非升即走制度是紧密相连的。01国外助理教授,入职就是“老板”在主流发达国家,例如比如美国,就采用助理教授(Assistant
2020年8月8日
其他

博后或将每年获30万元生活补贴,广州市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实施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面向业内公认全球排名前200名的高校引进国(境)外博士毕业生到市属单位从事博士后工作,按粤组通【2017】46号文第5条相关规定向省申请每年30万元生活补贴,资助期限为2年,不重复享受我市生活补贴。
2019年9月8日
其他

最高50万元人才奖励,上海为人工智能建设再出大招

重大项目给予投资额30%最高2000万元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8月31日,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设再出大招,正式发布《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2019年9月1日
其他

为吸引博士、博士后,这两个省都挺拼!

(本文由青塔人才综合自浙江发布、湖北发布,文章仅作分享之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联系邮箱:hrwx@cingta.com。)
2019年8月31日
其他

在海外也能拿10万元补贴!广东省这一资助项目别错过!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文章仅作分享之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联系邮箱:hrwx@cingta.com。)
2019年8月29日
其他

人才补贴最高100万元,江苏又有人才项目可以申报啦!

(来源:苏州市科学技术局,文章仅作分享之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联系邮箱:hrwx@cingta.com。)
2019年8月21日
其他

博后最高可获100万元资助,广东省博士后人才引进计划申报已启动

(来源:广东省博士博士后服务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联系邮箱:hrwx@cingta.com。)
2019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