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人文

其他

语言智能时代呼唤语言学理论创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1日第2614期语言智能时代呼唤语言学理论创新ChatGPT等语言智能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语言学、语言教学、写作、出版等领域带来了一定冲击,并引起了不少争议。随着技术公司的不断涌入以及全球用户的不断增加,各种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也不断出现。脱胎于20世纪初结构语言学的现代语言学已发展百年。面对ChatGPT等语言智能技术的挑战,语言学能否回答机器语言智能带来的问题?如何面对支持与反对的声音?能否指导机器语言智能的发展?语言智能时代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语言学通过不懈探索与理论创新进行积极回应。相关讨论在关于ChatGPT的有关讨论中,支持的声音至少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ChatGPT有效推动了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发展,在资金、人才、技术、应用等方面将吸引到更多资源,或能取得更大的技术进步与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ChatGPT已经在文字层面通过了图灵测试(机器可以像人一样与人对话),这将使越来越多的资源助推这种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技术发展。二是ChatGPT非常好用,应好好利用。ChatGPT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工具,通过简单的命令便可生成符合要求的结果。虽然还不够完美,但是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相关批评和反对的声音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是ChatGPT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它只是一个基于超大规模语言数据训练出来的模型,并没有多少学习与认知能力,更谈不上思考。有时,它所生成的内容也并不精确,经常张冠李戴,只是看上去表达非常流畅。二是ChatGPT会干扰学校的教学和论文写作等正常秩序。学生们可以使用ChatGPT生成文本来完成作业或撰写论文、读书报告、程序代码等,这可能使很多学生难以接受正常的知识技能训练,从而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ChatGPT挑战了传统的语言学、心理学、文艺学等人文学科,也产生了许多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相关的法律问题。ChatGPT基本没有用到传统的语言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主要依赖于大数据和神经网络模型。对语言学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语言学有着辉煌的历史,对各种语言有着大量的现象描写与规律总结,却没能为ChatGPT这类产品提供理论基础。理性看待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会议征稿 | 第三届近代东西语言接触研究学术会议

第三届近代东西语言接触研究学术会议(一号通知)第三届近代东西语言接触学术会议将于2022年12月23日(周五)在韩国釜山庆星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韩国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人文韩国研究团、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研究中心和日本关西大学开放式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会议主题16世纪,欧洲传教士来到东亚,西方的宗教、科学、文化等也一并输入。400多年的东西语言文化的接触和互动,给双方带来了很多的改变。以往我们常常关注欧洲语言对汉语、日语、韩语等东亚语言的影响,但实际上如果西方语言学家没有认识到像汉语这样“孤立语”的特征的话,要成功建立起语言类型学以及普通语言学其实都是很难的,故东西语言接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研究。几十年来,基于中、日、欧三方学者共同的兴趣与探究精神,更由于这些学者在语言接触领域孜孜不倦的耕耘,东西语言接触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为了给相关领域的各个议题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韩国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人文韩国研究团、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研究中心和日本关西大学开放式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将联合举办题为“全球化与东西语言接触(16-20世纪)”的学术会议。本次会议诚邀海内外东亚语言文化研究的个人、合作学者和研究小组拨冗莅临和担任会议发言嘉宾。各子议题如下所示:
2022年7月7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揭开女神的神圣面纱

1955-2011),波兰裔英国语言类型学家。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获得语言学硕士、博士学位。移居故乡波兰格但斯克(Gdańsk)大学,任英语系讲师。后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普通语言学系高级研究员。1994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最早的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

英国汉语文法学家苏谋斯(1863)的分析法及其追溯本文作者:李葆嘉摘要:本文首先提出,汉语句子成分的完整分析法(主、谓、宾、定,及副词表达式、补充表达式)最早见于英国汉语文法学家苏谋斯的《中文手册》(1863)。英语句子的成分分析法(主、谓、宾、定、状),最早明确提出的是美国格林尼(1848)。在英语语法学史上,也许是莱恩(1700)把主-谓二分引进英语句子分析,但完整的成分分析法却成熟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教学语法研究。向前追溯,17世纪中期兴起的普遍语法,似乎不在意句子成分研究。12~13世纪的思辨语法、9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七:七日一周制的起源和传播

本文作者:李葆嘉一、引言《圣经·创世纪》(约前1440):起初,神创造天地。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神说,地要生长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还有结果子的树木。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天文,定节令、日子、年岁。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又造众星。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又造出各样飞鸟。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神说,地上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于是神造出野兽、牲畜,地上的一切昆虫。神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作已经完毕。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神停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作,就安息了。学海拾贝已刊六篇,昨晚看到《“礼拜”来源再考》(刘曼,北外国际汉学
2022年4月17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六: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

本文作者:李葆嘉一、引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印刷术为书籍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古代中国发明的印刷术,经历了从雕版到活字的历程。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靠手抄流传,文字的复制有石碑墨拓术和印章反书阳文术等。东晋时期(317-420年),道教徒扩大印章面积,符咒印上刻字多达120个,为雕版印刷的发明奠定了技术基础。仿照印章反书阳文术镌刻文字于木版,刷上墨汁拓印于纸,则形成最初的雕刻印刷。隋唐之际(590-640年),民间用此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及历书。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印刷工匠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此后出现木质和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中国印刷术不仅促进了中国文献的传播以及语言文化的发展,同时流传到周边民族和国家以及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献的传播以及文明的飞跃发展。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一)中原的雕版印刷雕版印刷起于隋唐之际,至唐初(618-714年)进入发展阶段。隋代文献已有刻印佛像、佛经的记载。唐朝的早期雕版印刷以民间印刷的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为主。佛教供养人并非都会写经绘像,于是以雕版技术复制大量印本,
2022年4月8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五: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

本文作者:李葆嘉一、引言在人类历史上,语言的形成是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形成是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书写的文字,突破了时空界限,传播文化和文明。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有文字民族,根据其生态环境,把文字写在各种可用的材料上。古代苏美尔-古巴比伦文字写在泥版上,古代埃及文字写在莎草纸上,古希腊和罗马文字写在莎草纸和羊皮纸上,古印度文字写在贝叶纸上。古代的中国文字则刻画在甲骨、青铜器、石头上,后来书写在竹简、木牍和缣帛上。直至发明“纤维浆纸”,才有了吸水受墨,可任意舒卷、便于携带的书写载体。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不仅促进了自身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同时传播到周边民族和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二、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一)考古发现的西汉麻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121年):“纸,絮,一曰苫也。”絮是原料,苫是工具。潎絮一苫,即造纸昉于漂絮以苫荐而成之。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发现一片麻纸,年代约为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烽燧遗址发现麻纸,其中有完整的一张,年代为汉宣帝时期(前65~前23年)。1986年,在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绘有地图的纸,年代为汉景帝时期(前176~前141年)。考古显示,汉初“文景之治”时已有造纸工艺。1990年,在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中,出土麻纸460多件、墨书麻纸文书10件,被认为是西汉武帝至哀帝(前140-前7年)年间的遗物。(二)蔡伦研制的造纸术东汉和帝年间,蔡伦(63-121年)在前人基础上技术革新,制作质量更好的麻纸。他还带着工匠反复试验,突破了木本韧皮纤维的造纸技术,研制成功楮皮纸,推动了造纸术发展。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并将造纸术写成奏折。皇帝诏令天下推广新的造纸术,人们便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美国物理学家麦克·哈特(Michael
2022年4月6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四:西方学者的汉语字母书写体系

本文作者:李葆嘉一引言华夏汉语使用商代成熟的文字(象形→假借→形声):一形一音一义,东汉末年发明反切注音。中国境内的西域和西藏民族语言,使用源自阿拉米字母(<腓尼基字母)而创制的拼音字母。7~8世纪,已有用拼音字母记录汉语(或转写汉字):一见于用笈多草体(<婆罗米字母<阿拉米字母)书写的西域于阗古文献(7~10世纪)中;一见于用藏文字母(<笈多字母<婆罗米字母<阿拉米字母)书写的西藏古文献(8~10世纪)中。而用字母系统拼写汉语(汉字)则是元代。至元六年(1269),为译写帝国境内各族语言,元世祖诏令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Phags-pa,
2022年4月3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三:西方学者的汉语亲缘关系研究

本文作者:李葆嘉一引言17世纪下半叶,随着中国语言和文字的知识传播西欧,关于中国语文的独特性引起欧洲学人的关注。已有个别西方学者猜测汉语为人类“始源语”。18世纪,有人提出汉语与远距离语言的关系。19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产生兴趣,基于多种语言调查,先后提出“印度-支那语言”、
2022年3月28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二:西方学者的中国古音学研究

本文作者:李葆嘉一、引言19世纪初,比较语言学在西方成为一门显学。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语言文字已经相当熟悉。他们基于中国韵图、梵汉对音、汉语方言和域外汉字译音,采用比较法研究中国古音。他们甚至也了解清代学者音韵学研究的一些成果,但晚清学人不谙外文,未能注意西方学者的工作。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新一代学者把目光投向西方汉学界,适逢高本汉脱颖而出,于是围绕其中国音韵学研究,纷纷加以译介、模仿或争辩,中国古音学(即中国音韵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古音学等)由此迈向新的研究阶段。二、19世纪西方学者对中国古音的探索(一)马士曼的中国古音研究1809年,英国学者马士曼(Joshua
2022年3月25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西方学者的汉语文法学研究

本文作者:李葆嘉一、引言每种语言属于各自民族或国家,而对其学习和研究却是世界性的。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全球化帷幕徐徐开启。欧洲人文主义者主张用“复古”和“外求”的方式寻求新识。来到东亚的传教士关注并珍视中国语言文化。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末,西方学者研习中国语言文化,形成西方汉语文法学研究。最早运用拉丁文法框架分析汉语的是来到东亚的多明我会士。此后,一些未到过中国的欧洲学者(各自身兼文学、东方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植物学、医学等不同专长),借助多种途径了解中文知识并撰写论著,形成欧洲本土汉语文法学。19世纪是西方汉语文法学大发展的时代,后起的英美德学者的日尔曼汉语文法学渐成主流。迄今已知的西方汉语文法学原著有60余种。李葆嘉(2008)提出“西方汉语文法学三代说”:第一代多明我汉语文法学派(17世纪)、第二代罗曼汉语文法学派(18世纪)、第三代日尔曼汉语文法学学派(19世纪)。二、十七世纪:多明我汉语文法学研究(一)西方汉语文法学的开创者高母羡多明我汉语文法学派肇始于16世纪末的菲律宾马尼拉。1588年,西班牙多明我会士高母羡(Juan
2022年3月23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七读:燕山雪花大如席

本文作者:李葆嘉提要:李白《北风行》通过描写少妇对阵亡丈夫的思恋悲愤,揭露安禄山在挑起战祸,觊觎神器。其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暗示安禄山有谋反之心,或可联想希望大雪如席子一样包裹阵亡尸体。通读转用此句的宋元诗作:王安石写文姬思念胡地子女悲情,所引此句意象是象征强胡。李纲借安史之乱诉靖康之耻、山河沦落的万世之悲,所引此句意象是群胡嗜血成性。方回写早春萧条、亡国的哀景哀情,所引此句意象是强大元军攻占江南。周静真写旧宫女沦落北燕、思念家国之悲,所引此句意象是北燕风寒雪猛。刘因写亡国之恨、抒怀宋之情,所引此句意象是北族强悍或边患严重。王冕哀叹亡国、怜悯民苦,所化用此句意象是蒙元横征暴敛。无论战死长城、骨肉分离、血洗沙场、家国之恨、沦落北地、怜悯民苦,“燕山雪花大如席”已被赋予边患猖獗、强胡嚣张、山河沦落、横征暴敛的联想意义。关键词:李白;燕山雪花;宋元诗作;边患猖獗;家国之恨“燕山雪花大如席”,依稀记得,是少年时代读《燕山夜话》(马南邨,北京出版社1963)留下的印象,而清晰记得的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鲁迅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必竟原来有雪花,就含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那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且介亭杂文二集·漫谈“漫画”》)此为调侃,或讽刺“假大空”。作为读者,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是,该句在原作中的意象及其情感,其次是此后诗人借用、化用此句时,所表达的意象及其情感。本文并非专门考订,只是作为一个读者,就像学生一样,阅读理解这些诗篇;或者就像教师一样,对这些诗篇加以串讲。换而言之,我们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要力求读懂、读通,而非不求甚解,甚至不读原文、道听途说。一、李白的《北风行》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出自唐代诗人李白(701-762)的《北风行》: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今译:栖息在寒门的烛龙,开眼时其光耀犹如太阳初升。然而,日月之光为何照不到幽燕?只有那漫天而降的怒号北风。严冬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子,一片片被寒风吹落在轩辕台上。时在十二月,幽州思念良人的少妇,不唱不笑,愁眉紧锁。倚门盼望未归的远行亲人。思恋其夫到长城打仗,哀叹其夫遭受苦寒。其夫提剑赴边疆救援,别离时留下虎纹金边的箭囊。内装一双白羽箭,挂在墙上的箭囊,如今已结满蛛网、生满灰尘。空有一双白羽箭,可人已战死不再回来。不忍心看此旧物,只得狠心焚烧成灰。黄河水再深再宽,一把一把地捧土还可阻塞,唯有这生死之恨,就像北风中的雨雪难以剪断。有人提出:古人的“席”,指的是以席子为坐具。我国正式出现“桌子“这个名称是在宋朝,像如今椅子和凳子上的坐法是从宋代开始流行的。李白活跃于盛唐及此后,他诗中的“席”正是没有高桌时的“坐席”。(观澜
2022年2月20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威廉·布莱克The Tyger(老虎,1794)试译

本文作者:李葆嘉“世界语言学群”,2022年正月初二上午,陈国华教授发:“建议论坛里对诗歌翻译有兴趣的聊友接龙翻译以下各节,以众筹方式完成一个新译本”。中午,我在微信群发威廉·布莱克简介以及试译全文。下午,陈教授发:“大赞。每一首都是佳译,而且天然诨成,不着痕迹,令我佩服。如能将最后一行dare的意思设法传达出来,就完美无缺了”。我回复:“竟然塑虎,凛凛威风?Dare:敢于、胆敢、竟敢、竟然”。陈教授发:“完美无缺!佩服佩服”。罗永现教授发:“汉译《虎赋》,文心雕龙,鬼斧神工;妙笔生花,完美无暇!!”当晚,端木三教授发:“叹葆嘉译虎:何等造诣,何等雕塑,忠于原文,胜于原文。”我谨复:“谢谢鼓励!不刚当啊。还要再仔细琢磨,这只是上午用两个小时打制的旧石器,还要经过新石器,不知能否达到玉器,当然还会白璧微瑕。”史有为教授鼓励:“确实不错。想起了沙恭达罗的译文。”冯志伟教授鼓励:“译文太精彩了!”
2022年2月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随园嘉言 | 揭开句法学之谜:主谓框架-成分分析法的由来

本文作者:李葆嘉摘要:古希腊学者基于逻辑命题和形态变化将句子分为名物词(ōnoma)和动作词(rhēma)两部分。5世纪初,罗马学者马提阿努斯提出谓语(declarativa)和主语(subjectiva),影响了9
2022年1月7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语法、文法、Grámmatik、Grammar”术语汇考

grammática),此为最早用“文法”这一术语作为题名的西洋汉语文法著作。江沙维可能是最早用“文法”对译grammática的西方学者。4.
2021年12月29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雅各布森的《浪漫的泛斯拉夫主义——新斯拉夫研究》:依据捷克文迻译和述评

本文作者:李葆嘉内容提要:“结构主义”“结构语言学”等术语,是雅各布森(1929)在《浪漫的泛斯拉夫主义——新斯拉夫研究》中提出的。所谓“结构主义”,雅各布森的阐述是:(1)当代科学讨论的每一组现象都不是作为一个机械堆积物,而是作为一个结构整体、一个系统来讨论,其基本任务是揭示其内在的法则-发展规律。(2)不是出于其外部的动机,而是基于其发展的内部假设,不是就其机械理解的起源,而是针对其功能这一当今科学兴趣的中心。从其关键词“系统”与“功能”可见,雅各布森主张的即功能-结构主义。现据捷克文,将这一文献迻译成中文并加以述评。关键词:雅各布森;结构主义;功能-结构主义;迻译;述评一、引言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俄罗斯语言学家雅各布森(Роман
2021年12月4日
其他

随园嘉言 | 体认语言学:语言学史的观照

本文作者:李葆嘉摘要:突显“体验”和“认知”的体认语言学,是中国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改造。本文从语言学史的追溯出发,通过文献梳理和史实澄清,观照体认语言学的特点和价值。从“某种语言学”观照体认语言学的理论性,从普遍语法学观照体认语言学的普遍性,从语言人本论观照体认语言学的人本性。其旨趣在于祛除套用西方理论的弊端,提倡理论改造的精神,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关键词:体认语言学;语言学史;理论性;普遍性;人本性2007年.王寅教授在《认知语言学》中强调,认知语言学要“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在《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2014)中定名为“体认语言学”。2020年新刊《体认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彰显其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一方面从哲学史、神经科学、语言起源、语言学史等角度阐述语言的体认性,强调体认性可为像似性提供基础;另一方面,运用体认原则剖析语言各层面的情况,试图提供统一解释的方案。本文从语言学史的追溯来观照体认语言学的特点和价值。学术史的长河波澜起伏,有些追溯显得冗长,有些梳理难免繁琐,然而正是如此,才使我们从中受益和获得新知。一、从某种语言学观照体认语言学的理论性当我们提出“某种语言学”,则意味着:1.
2021年11月19日
其他

李葆嘉:爱上语言学史——王建军主编《语言学史》序

本文作者:李葆嘉学术史是学者的学术活动史。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语言研究是智者的理性选择,语言学史是学术史中的璀璨明珠。在中国大学教育中,中文、外文、民族语文专业各自开设其语言学史。一般而言,外文专业似乎不会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而中文专业可能开设外国语言学史。王建军教授主编的这部《语言学史》贯通中外,也就是中文专业不必分别开两门语言学史。贯通中外的语言学史,即“世界语言学史”(或“语言学史”)。如果就其对比方法,也可称之为“对比的中外语言学史”,比如王建军教授编撰的《中西方语言学史之比较》(黄山书社,初版2003,修订版2009)、俞允海、潘国英编撰的《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与之有别,侯广旭、孙雁冰编撰的《英汉对比语言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并非语言学史的对比,而是指语言学的分支“对比语言学”的历史。在一门课程里讲授两种语言学史,各自语言学史的内容也就必须精选,否则难免失之于庞杂。各自语言学史之间还需要贯通或寻找异同,否则显得有些隔膜。因此,无论是主讲这门课程,还是编撰这本教材,都有相当难度。一了解现有论著:成竹在胸要编撰这样一本融会贯通的语言学史,需要一批参考论著。中国语言学史的论著可能有一二十种,此处不赘。就外国语言学史的论著而言,常见的中译本有:丹麦汤姆逊(V.
2021年11月15日
其他

讲座信息 |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持续学习方法

Link:https://zoom.us/webinar/register/WN_l-7CJSrPR-uX2xfYcbvAEQ注:自行注册获取会议直播链接Bing
2021年9月19日
其他

新书推介 | 李葆嘉:作舟篇——基于西方原典的学术史追溯

作舟篇——基于西方原典的学术史追溯沈家煊先生序学海无边苦作舟,读李葆嘉先生的《作舟篇——基于西方原典的学术史追溯》,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也是学语言学的,在当研究生的时候读了点语言学史,一是读罗宾斯的《语言学简史》,西方人写的,现在看来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一是读了岑麟祥的《语言学史概要》,中国人写的,大大增加了中国语言学史的内容,但是对西方语言学史的论述基本上是复述西方学者的观点。《作舟篇》是一个中国学者用中国人的眼光对西方学术史的梳理,以西方语言学史为主,其中有许多发现和看法是西方学者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这就非同一般了。静心一想,既然英国的李约瑟可以写一部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让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祖先的科技成就,为什么中国的李葆嘉就不能写一本书来阐释西方学术史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言道“旁观者清”。只有对西方文化和历史有了透彻的了解,我们才能对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入的认识。李葆嘉先生研治西方学术史的方法值得称道。一是拿早期多语种原典的辨析作为立论的基础,二是把群体考察和主线梳理结合起来。不考原文,辗转引用,难免盲从误说;不作群体考察,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抓住主线,就眉毛胡子一把抓,条理不清。我把阅读《作舟篇》后从中获益而且印象深刻的几点依次说一说。关于术语,一个核心术语就是一段学术史,要切实理解一个术语必须熟悉它的历史语境。要明白术语在历史上是演变的,要避免以今律古(书中自序VI页,正文23页,156页)。以今律古的毛病是我们常犯的,要时刻给自己敲警钟。关于普遍语法,格林伯格的普遍语法是唯实论的普遍语法,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是唯理论的普遍语法(书中72页,可以参见44页)。原来普遍语法不是唯一的。强调每种语言有自身特点的人不必别人一提普遍语法就反对。关于语言类型学,中国语言学的根本任务首先是,建构切合汉语结构类型且具有普遍价值的语法学理论(书中74页)。这一点我特别赞同,想多说几句。建构的语法学理论一是要“切合汉语结构类型”。书中有《西方汉语文法学史鸟瞰》一文,讲西方的有识之士批评有人“给中文披上西方的外衣”,“将拉丁语法的‘普鲁克鲁斯特之床’强加给异族语言”。我也想起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的一段话,说汉语的结构特点“冒犯着我们几百年来通过经院式学习,从亚里士多德和希腊-拉丁修辞学家那儿继承来的、可以说珍藏于我们心底的信念。对我们来说,那里面有些什么东西让人感到丢脸和愤慨”,但是“有一些人放弃原则,把词类转弯抹角地引入汉语语法。这里面既有最近的西方作者,也有当代的中国专家,而后者之所以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语法研究,那也是因为受了来自西方的冲动的影响,所以他们要在研究中摆脱欧洲范畴的束缚,也许要比我们更加困难”。二是“要有普遍价值”。只讲汉语特点而不讲它的普遍价值,这是一个极大的缺憾,是我们的语法理论不受西方学者重视的原因之一。《作舟篇》视野开阔,第一组论文是比较方法论和文化总体观,从比较语言学谈到比较文学,又谈到比较方法在多个学科中的传播。我们语言学家不能只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苦作舟要面向大海。《作舟篇》的文笔既严谨又生动,这也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学术史上的事情不必写得干巴巴的,“事情”就是事和情的结合,对事的陈述必定是带情的。作者说,真正的学者从不奢谈“真相”,只能说何种感知体,面对何种对象,在何种情境下,以何种方式,反映或表达何种感知(书中自序VI页)。李葆嘉先生四十年学海苦作舟的心路历程,在他的自序中已经有说明,我只有佩服,没有更多的话可说。沈家煊
2021年8月12日
其他

李葆嘉:论家族相似性、原核意义论、原型范畴理论的语义学来源

兼职研究员。章黄学派第四代传人,语言科技新思维的倡导者,“新文科”教育的先行者,南京语义学派的奠基人。主要从事传统语言文字学、语义语学、元语言工程、幼儿语言学和话语行为、语言科技、语言学史、
2021年7月3日
其他

对话大家:李葆嘉教授访谈录

兼职研究员。章黄学派第四代传人,语言科技新思维的倡导者,“新文科”教育的先行者,南京语义学派的奠基人。主要从事传统语言文字学、语义语学、元语言工程、幼儿语言学和话语行为、语言科技、语言学史、
2021年6月30日
其他

南师芳华 | 语言科技大事记:2001–2020系列之四

莱考夫、约翰逊原著,李葆嘉、孙晓霞、司联合、殷红伶、刘林翻译,邱雪玫审订《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资助),世界图书出版公司。5月7日
2021年6月9日
其他

南师芳华 | 语言科技大事记:2001–2020系列之三

《语言科技文库》的第一批《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平行处理》(冯敏萱)、《动宾搭配的语义分析和计算》(李斌)、《现代汉语介词习得研究》(周文华)、《现代汉语句式的语篇考察》(郭圣林)出版。12月5日
2021年6月8日
其他

南师芳华 | 语言科技大事记:2001–2020系列之二

李葆嘉出席“第五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香港理工大学)。演讲:“论汉语形容词的分化”。12月7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领导和应用语言学系主任李军教授等5位访问语言科技研究所,李葆嘉接待。13~14日
2021年6月6日
其他

南师芳华 | 语言科技大事记:2001–2020系列之一

语言科技大事记:2001–2020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语言学科,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古代汉语有一代宗师徐复先生及葛毅卿、张芷等先生;现代汉语有张拱贵、叶祥苓、朱林清、沈孟璎等先生。1979年获批古代汉语硕士学位授予权(徐复先生领衔);1981年获批现代汉语硕士学位授予权(张拱贵先生领衔),培养了一批批语言学人才。1995年2月,李葆嘉担任汉语教研室主任和教学委员会委员并主持硕士点建设。1996年新设“汉语理论与应用方向”,为申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做准备。此后每年呈送《关于语言学学科建设的报告》(语言学的交叉性质;周边高校语言学建设现状;对南师大语言学建设的建议)。2000年11月17日,何永康院长传达:“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新兴学科,学校提出要重点建设”。次日,李葆嘉呈送《关于发展语言学专业和筹建语言学系的建议》(语言学在当代学科中的位置和作用;建立语言学系的学科价值和社会意义;南师大有必要建立语言学系;语言学专业和基础课程设置;语言学专业的师资配置;建立语言学系的操作步骤),公丕祥校长批示“抓紧落实”。2000年12月,文学院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即设置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李葆嘉首倡“语言科技新思维”,提出“跨学科研究、跨院系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路,制订《语言科技系建设发展十年规划书(2001-2010)》。2001年春夏,相继成立语言科技研究所,创办语言科学及技术系(简称“语言科技系”),申报汉语言(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专业,其后设置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建设语言科技实验中心。2002年形成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团队科研的一体化格局,建构了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人员的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今所谓“新文科”教育,南师大文学院语言科技系在20年前已经从理论上加以阐明,制订方案并付诸实施。本大事记梳理2001-2020年期间南师大语言科技事业的主要事件。1.
2021年6月5日
其他

会议预告 | CLSW2021 即将召开(附直播地址)

2021年5月15日至16日(本周末)第22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21)就要召开啦!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hinese
2021年5月13日
其他

会议报名丨CSSNLP 2020 第一届中国自然语言处理学生研讨会开放注册

注册官网:https://hub.baai.ac.cn/activity/details/121中国自然语言处理学生研讨会(The
2020年12月21日
其他

关于“国家-国民语言能力”的一孔之见

关于“国家-国民语言能力”的一孔之见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从汉字改革(汉字简化、汉语拼音)到现行汉字标准化(四定),再从语言文字规范化(推行规范字、推广普通话)到推进语文现代化(中文信息处理、教材汉字统计、文本编辑格式化等),再从关注社会语言生活(新词新语、语保工作、语情分析等)到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展示、传播、交流、合作),其观念在一步步更新。一、国家-国民语言能力的四化“国家语言能力”是其“国民语言能力”的综合,因此可称为“国家-国民语言能力”。国民语言能力可以理解为:语言认知力、语言生成力、语言表达力、语言效能力。前三种力的研究很多,而语言效能或语效的研究很少。2010年,李葆嘉提出话语行为分析理论,其环节包括:语旨-语模-语构-语境-语情-语用-语效。在话语行为能力中,语效是最终环节或行为目的。语效可分为主观“预期语效”和客观“引发语效”。只有预期语效和引发语效基本一致,话语行为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我们思考国家-国民语言能力时,务必重视语言效能力。关于“话语行为效能范畴系统及其分析方法”,详见李尧著《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近几个月对语言能力有所思。此为出席2020年11月26日座谈所草拟的发言稿,当时略说十分钟。1.
2020年12月6日
其他

前沿动态 | 冯志伟谈计算语言学

请简要介绍下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您从50年代末就开始接触计算语言学,60多年过去了,现在回顾审视计算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您有哪些感受和认识?
2020年9月29日
其他

大咖云集 | 词汇语义学在线会议即将举行

“第二十一屆漢語詞彙語義學國際研討會”是一個國際性跨學科研究論壇,涉及語言學、計算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等多個領域。大會邀請了六位特邀講者,並將舉辦四場分領域圓桌會議,以促進學術交流。
2020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