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

其他

李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4月8日 下午 4:50
其他

叶子鹏  杨曼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力量

杨须爱.“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主要理论渊源和政治化效应——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化的考察[J].西北民族研究,2023,(1).[15]
3月12日 下午 2:00
其他

梁大伟  王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力量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3月7日 上午 10:01
其他

鲁君:论具身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观塑造功能及实现

胡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制度的历史演进与伦理价值[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3月2日 下午 2:00
其他

于文博:价值·要义·传承: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发

林国标.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弘扬[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10]
2月21日 下午 4:07
其他

冯刚   陈倩:塑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众形象须把握几对关系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2]
2月19日 下午 4:00
其他

《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及导读

本期导读本期刊发了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洪玲、潘飞宇的文章,文章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进行了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深刻总结,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上的自信自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的文化自觉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需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坚定文化自信必要性和文化自信生成基础的认识,明确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何以坚定文化自信、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问题。本期刊发了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靳玉军、马克思主义学院邱庆的文章,文章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研究展开反思与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学界对此研究却比较薄弱,尤其在概念界定、要素分析、理论建构方面尚须进一步深化发展。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概念重塑为环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的综合体,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自然介质和自然风光,并从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理论资源、应用理论等方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的深化研究问题,以期完善理论,指导实践。本期刊发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仝华的文章,文章就如何运用《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资源厚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内容展开探讨。2022年8月《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首批12卷出版发行。充分运用这套文献资源,对我们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十分有益。其中该文献集第1卷,共收录文献百余篇(含篇组),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党在筹备创建阶段和正式成立不足半年间从多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它的认真研读和充分运用,以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并从中感悟这段历史对我们在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鞭策与砥砺。本期刊发了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邢国忠、胡雪纯的文章,文章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爱国主义教学进行了理路探寻。与时俱进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国主义教学需要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刻分析和把握,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学针对性。当下爱国主义教学对象有着基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立场,但同时也存在着自我意识弱化爱国主义信仰和个体价值追求困扰爱国主义使命担当等问题。爱国主义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政治意识的理性提升,系统构建爱国主义价值立场,宏观塑造爱国主义身份归属并做好爱国主义使命担当的实践导向。在爱国主义教学策略上,则要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意义建构,充分发扬学生主动性意识深化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并利用网络构建爱国主义的教学共同体。本期刊发了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刚、陈倩的文章,文章围绕塑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众形象须把握的几对关系展开探讨。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众形象亟待实现从自发形成向自觉建构的状态转向,其关键在于把握好系统与要素、受众与公众、应然与实然、直接与间接等几对关系,坚持宏观形塑与微观细刻相结合,坚持形象打造与形象传播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直接塑造与间接辐射相结合,以释放形象效应,反哺自身建设,培养时代新人。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1月26日 上午 10:01
其他

闫方洁 李昊晟:“两个行”重要论断中的真理意蕴及其方法论启示

周恩来早期文集(一九一二年十月——一九二四年六月)(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8]
1月15日 上午 10:01
其他

李广宇 王多: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三个哲学维度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3]
1月3日 上午 10:00
其他

何虎生: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纪实[N].人民日报,2023-06-04.[5]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刘世强 杜敏敏: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其世界意义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韩升 李越: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认知突破、核心理念与实践进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梅萍 陈姣:坚定历史自信与坚守理想信念的 内在关联与实践指向

本刊记者.深化对把握历史大势、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解——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冯虞章教授[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4).[3]
2023年11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王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情感向度

李辉.论“以理服人”与“以学养人”的辩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维转换的新视角[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
2023年11月20日
其他

渠长根 叶臻:形、线、质:三维探究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发展史

尹祥.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导刊,2021,(5).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2023年10月23日
其他

王习胜 朱罗莎:​“思想政治教育”界域指认的偏误与匡正

赖雄麟,葛蕊萌.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马克思《人类学笔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揭示的奥秘[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4]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吴学琴 吕晓琴:​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2023年9月14日
其他

岳爱武 陈文祎:​算法时代新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风险透视与治理之策

臧旭恒,贺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消费经济理论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5).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祁雪春 邢云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建构

刘明洋,李薇薇.主流媒体对新时代英雄观的建构与动员——以《人民日报》(2012—2020)“英雄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21,(16).[6]
2023年8月10日
其他

李明芮 周向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思维论析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5]
2023年8月9日
其他

于赫: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提升的三个着力点​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2023年8月2日
其他

刘一博:​以学生为中心讲好一门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思”与“三讲”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9]
2023年8月1日
其他

梁军 邱雪:消费主义虚拟化趋向分析及其纠治

张彦,赵馨姝.赛博空间人的解放迷雾及其消退——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2]
2023年7月27日
其他

郑敬斌 王懿凡:新文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路径指向

田晓明,黄启兵.论我国“新文科”建设之中国特色[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2023年7月21日
其他

李冉 陈海若:从人的本质维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N].人民日报,2017-05-28.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李辉 张议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对应,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对应,两者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2023年6月25日
其他

宋友文:以理论思维培养为核心讲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9).[3]
2023年6月7日
其他

李朝阳 王淑杰:以系统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
2023年5月21日
其他

沈 震 杨志平:以大数据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研究

刘建军,梁祯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1).[5]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钟启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逻辑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贺麟,王太庆,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5]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目录及导读(一)

本期导读(一)“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再次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为深化新时代“为人民服务”思想研究,本刊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等几位专家学者就新时代“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论意蕴、“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生成机理与行动自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表达等话题进行理论阐释,以飨读者。本期刊发了冯刚的文章,文章围绕新时代“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论意蕴展开论述。“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宗旨,它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之中,但它的理论意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展现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践中创新发展。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智慧,理解新时代“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论意蕴,对于加强新时代党建工作,进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期刊发了施丽红与吴成国的文章,文章论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在逻辑与行动自觉。“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思想。解析“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在逻辑,尊崇人民主体地位是其逻辑起点,维护人民利益至上是其价值追求,坚守人民立场是其根本遵循。“为人民服务”思想彰显了党性与人民性、彻底性与革命性、自主性与自觉性相统一的精神境界。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多维呈现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自觉。本期刊发了聂小雄的文章,文章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表达进行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既在百年奋斗实践中积淀了丰富内涵,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呈现出新的时代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彰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实践中,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表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着力点,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得以有效保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表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指向,将党增进人民福祉的价值目标落到实处,是“为人民服务”的民生表达。这些表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以贯之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2023年2月2日
其他

寇清杰 肖影慧: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识形态价值意蕴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2]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艾楚君: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价值意蕴,是教育引导青年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根本遵循。为此,要在坚定青年理想信念、锤炼青年道德品格、练就青年过硬本领、强化青年责任担当等方面下功夫。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谢玉进: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再界定与研究深化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9]
2022年6月20日
其他

骆郁廷 高裕: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引领有效性的提升

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帮助青年学生提高大是大非的辨别能力。这种大是大非,既包括政治上的大是大非,也包括价值上的大是大非,还包括爱国情感上的大是大非等等。
2022年5月25日
其他

韩喜平 姚治 何柏岐:坚持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自我革命演绎百年大党精神特质,坚持自我革命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反映了党历经百年沧桑对深化党作为革命型政党定位的清醒认知。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石磊 张笑然:元宇宙: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场域

伴随2021年元宇宙热潮爆发,学术界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元宇宙概念与特质的深层共识。在元宇宙概念起源上,有学者提出元宇宙最早可以追溯到多用户虚拟空间文字游戏(Multiple
2022年5月5日
其他

深度丨《哥达纲领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价值

从如何夺取政权到如何巩固政权,都是在马克思晚年甚至他去世后才逐渐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命题。无产阶级执政的政权,如何完成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改造,如何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并改革体制使之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当时所处年代是很难作出具体论述的。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任何政权长期有效的运行,都离不开执政党对社会的有效整合,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政党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如何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塑造社会各群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认同,充分实现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是任何执政党都需要关注的重大的命题。一、正确的党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深度丨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结构性革新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结构性变化,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管理、评价等多方面。一、大数据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达成一定的目的,实现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方式、措施的总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是为一定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大数据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随之发生着重构。在大数据的技术赋能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鲜明的特征:走向信息化、趋向可视化。第一,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走向信息化。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着“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老套”的问题,这些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被无处不在的数据信息包围和规训,同时人们也不断地生产着数据信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信息技术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定量的研究方法。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运用方法而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方法越来越广泛,并产生了良好的实践效能。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上互动、虚拟交流、远程指导、数字签到等,这些都是基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方法。第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趋向可视化。视觉性具有可见的显著优势。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趋向可视化,这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同时也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我们不仅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同时也潜在地进入到了可视化的时代。人们逐渐被周围可视化的数据和图像所包围,“看”的叙事优势明显超越了“文字”的叙事优势。大数据的信息技术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可视化特性。大数据可以将理论转换成“可视”的图像进行灌输和教育。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转化成有趣、可见的图像,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能。二、大数据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革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应时而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就生成了精准思政的新模式。人们逐渐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为精准思政模式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为精准思政模式的出场提供了技术支撑。精准思政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而生成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化创新和系统升级。精准思政是在精准思维的指引下,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以精准育人为目标,以“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精准施策”为内在运行机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精准识别是精准思政实践模式的逻辑前提。大数据加持下的精准思政可以依据多模态、多场域、多空间的基础数据、相关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行为轨迹、精神需求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分析是精准思政实践模式的关键环节。精准思政在大数据的加持下能够对人们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进行整体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动态性分析、关联性分析,然后再进行横向与纵向的交叉分析,实现了隐匿信息、关联信息、延展信息的暴露和显现。精准供给是精准思政实践模式的核心步骤。大数据时代,精神思政的出场是缓解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失衡”“供需错位”的关键一招。精准施策是大数据时代精准思政运行机制的决策方式和实践方法。精准施策是精准思政的实践运用环节,也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挥实效的关键一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复杂性的管理活动。进而言之,精准思政就是具有精准决策和精准定法的实践活动和管理活动。精准施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准决策;二是精准定法。精准施策无论作为方法,还是作为决策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三、大数据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项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更迭换代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大数据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鲜明标识,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代化提供了“良技善器”。大数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来说,不仅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技术手段,同时还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主动寻求与大数据融合创新的实践路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一项宣传思想工作、一项意识形态工作,同时也是由计划管理、决策管理和组织管理构成的一项管理工作。大数据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计划管理、决策管理和组织管理为重点的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全媒化计划管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管理得到整体性的优化升级,或者说是智能化的创新发展。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管理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维度的智能化、数字化。动态化的数据提取,可视化的数据展现,精准化的数据预测,全景式的数据集聚为思想政治教育全媒化计划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管理更具前瞻性、客观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决策管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依然遵循着固有的逻辑理路。但随着大数据的技术赋权,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的各个阶段得到了改进和优化,各个环节更加科学化、精准化,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的现代化。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组织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中,数字化运行、信息化架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越来越重要。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突破固有局限,重构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和业务流程,实现了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四、大数据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革新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人们数字化生存、信息化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优化革新提供新的驱动力。第一,大数据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大数据的数据集聚、关联分析、动态画像等技术优势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性、经验性的评价模式,使其具有了动态性、整体性、直观性。例如,大数据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转化成具象化、可视化的直观图像或动态影像,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加透明、直观。第二,大数据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场域不仅包括现实的实践空间还包括虚拟的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可以接收到更多的数据信息,发声的渠道也更加广泛,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出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制定客观的标准,接受民众的监督和意见。大数据为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它自身大规模、关联性、高速度、强运算的特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评价模式的生成,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实效性。第三,大数据有助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数字化、信息化是人们生存方式的发展趋向。大数据的出现加快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数字化的进程。大数据带来的深刻变革,迫使传统评价的价值取向被逐步解构,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动态评价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评价的价值诉求。大数据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能够辅助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建立一套数字化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流程、评价指标等,使其更加客观、公正、透明、公开、精准。作者:罗红杰来源:2021年第12期《思想教育研究》题目:《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前提认知·结构革新·实践策略》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深度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体系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结构可以归纳为体系结构和要素结构两大类型,体系结构以主导内容、基础内容、通识内容为纬,要素结构以观念、知识、规范为经,两大结构经纬交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容体系的结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层次结构、时态结构、实现结构是以体系结构和要素结构为基础的内容结构的三个不同侧面。0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主导内容、基础内容和通识内容共同组成的体系结构。(1)主导内容指一个阶级、政党或国家的思想体系或政治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内容和全部工作的理论基础”。(2)基础内容指适应社会要求和人的政治素质发展的内容。基础内容又分为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重点内容包括政治理性、政治道德、政治信仰、法律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一般内容指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3)通识内容指为前述两方面内容提供吸收转换的支撑性内容。通识内容具有成风化人的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文化和环境等背景性的支撑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人文素质、民俗民风、传统文化、自然观、历史观等内容,它们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固本强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概言之,主导内容、基础内容和通识内容在内容体系中各自具有独特的位置及地位,同时又互生共长:主导内容在结构中的比重虽小,但对其他内容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基础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主导内容在制度层面的显现,同时又蕴含了浓厚的价值规定性;通识内容具有广延性,对政治社会生活的有序、健康发展起着全方位的支撑作用。0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观念、知识、规范组成的要素结构,而观念、知识、规范各自又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结构。(1)观念结构是对人的认知、判断和反思发挥作用的现实力量,而人的行为总是受到日常生活中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观念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观念特指政治价值观,同时包括道德观、法治观等。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观念结构。(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知识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的理论形态,是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生产规范产出或筛选出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的专门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2022年3月11日
其他

深度丨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应以知识传授为内核

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即为“育人”之义,其外延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一个或引发争议的问题,即这个“思政”应以什么为核心。2014年“课程思政”理念萌发时,学界对其的理解基本是增设一系列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上海大学先后开设了“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两门课程,通过“多学科隐性教学内容、对话互动方式等多种途径”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由此看出,这类课程仍是新设置的,只是它不同于普通的思政课,而是具有多学科交叉与通识教育的特点。2017年,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课程思政在部分地区、部分课程中开始试点,学界逐步认识到,“‘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可见,此时对课程思政中“思政”的理解更偏重于高校中惯常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至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之后,有学者据此指出:“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其中“红”的一方面要起到引领作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红”的一面似在某种程度上压过了“专”的一面,但归根究底,课程思政的实施阵地毕竟是高等教育中的各个专业学科,故有学者对这一趋势进行了反思,提出课程思政“要义在于育人和育才的齐头并进和辩证统一”“力求培育德才兼备、和谐发展之人”,这才是课程思政的“根本旨归所在”。理论上的反思旨在解决实践中的困境,课程思政若只是简单移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法,将其变为思政课程在专业课上的一个“缩影”,恐怕不仅不能“红”“专”兼顾,还有可能得不偿失。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纲要》可被看作是对学界讨论的一个回应,这份指导性文件不仅要求“全面推进”,还着重强调了“分类指导”,明确“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并清晰划出7类不同的专业门类,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由此可见,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总体目标下,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仍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基本内核,以学术为基,以育人为要。1
2022年2月16日
其他

凤启龙 钮青:《哥达纲领批判》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当代启示

知识分子因为具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属性,在纲领中却成了拉萨尔派口中“反动的一帮”,这是对《共产党宣言》中相关论述的无端歪曲。马克思在《协会临时章程》说过:“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
2022年2月15日
其他

罗红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前提认知·结构革新·实践策略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赋予其方法、理论、实践上更“潮流”、更“智能”的技术支撑,这也是推进两者融合创新的重要原因。
2022年1月17日
其他

陈念 毕四通: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体系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是要素分化的必要条件,从知识观念笼统的合一形态中分化出具有独立形态的多重要素,构成了结构变迁和优化的历史逻辑。
2022年1月14日
其他

王英 韩庆祥:习近平系统思维的生成逻辑

韩庆祥.新发展阶段如何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2).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2022年1月12日
其他

李蕉 方霁: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

于歆杰,朱桂萍.由课程到专业,由教师到课组——由点及面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3).[10]
2021年12月17日
其他

刘贵芹:打造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升级版”

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21-07-27.[11]
2021年12月15日
其他

柏路 包崇庆: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内容结构及理论品格

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形成了系统的内容体系,彰显出以宏阔的视野境界倾注师德师风深沉情怀、以科学的思维系统谋定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推动师德师风实践养成的理论品格。
2021年11月15日
其他

《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目录及导读(二)

本期导读(二)本期刊发了李忠军、杨科的文章,文章主要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灌输思想及其启示展开论述。灌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之一,是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方法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文本中提出了大量关于灌输的经典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本质规定、基本环节与原则遵循。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并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建设坚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完成铸魂育人的根本使命。本期刊发了赖雄麟、葛蕊萌的文章,文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何以倚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政党何以倚重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阶级立场与阶级斗争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思想政治教育助力马克思主义政党唤醒人民群众的阶级意识,启迪群众的斗争意识,以壮大人民力量,奠定推翻代表剥削阶级反动政权的基础;其次,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须内容,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的过程,实质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党员和干部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的过程;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助力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人的解放使命历史担当。这一使命担当由《共产党宣言》给出了近期目标和远景蓝图,近期目标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即通过革命来夺取政权,这是实现远景目标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是革命,还是执政,都是为人民群众谋解放、谋幸福。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和执政,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她的党员和干部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觉悟,较高的道德品质水准,有牺牲与奉献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不懈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党员的思想政治意识,提升自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并使之转化为支持行动的意志动机。本期刊发了李健的文章,文章主要围绕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自然力问题及其中国经验展开论述。自然力是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隐性话题,是与劳动力、生产力等概念密不可分且关涉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是否相悖的关键。自然力就其内容而言,包括三方面,即作为“纯粹自然界的自然力”;作为“社会劳动的自然力”;作为“自然科学的自然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自然力视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正视了自然力的适用限度和发展方向。在自然力理论的基础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两山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话语转换、理念变革、体系构建上的创新,这一理论创新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力理论在现实的交相呼应中彰显出时代智慧。本期刊发了曾琰的文章,文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社会存在论意蕴及其中国实践,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革命理论本质上是在讨论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及其可能性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近代理性主义革命观基础上确立了旨于社会存在的革命论。反抗“思维—存在”的同一性逻辑、立足现实生活的结构性矛盾、关注革命发生的可能条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核心。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布展都奠基于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并且,革命还内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革命话语与发展话语的互释、革命先导力量驱动下的联动效应、从民族革命到人类解放的关注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革命”意蕴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习近平在革命理想、生活方式革命、解决人类生存难题等方面都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发展。
2021年11月8日
其他

虞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构建的方法论进路

胡为熊.马克思主义的公民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学社会科学版),2020,(1).欢迎订阅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2021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