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迳16 | 赵凯文:玩物不丧志
《蹊迳》专辑设立的初衷,源于对设计师这一职业的思考。建筑院的孩子们固然以标新立异为职业,但在长期奉行集体主义与中庸之道的社会里,对于幸福与成功的定义仍然单一乏味。我们的环境矢志于将所有人捶打成一个模样,而平庸的人们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也甘愿忍受着这种捶打。到了最后,我们失去了情趣和快乐,也失去了愤怒和忧伤,成为了成功学标准的登山者。然而在我们短短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注定无法被囚禁,面对人生的这般逻辑即便没有给他们带来光鲜的羽毛,也足以活得有滋有味。
那么,设计师到底可以怎样生活?《蹊迳》专辑是一群热爱设计并且有着独特经历的建筑留学生/设计师的故事集结。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他们的故事分享,呈现出另外一种生活可能性。希望不同的观点、经验、设计思考可以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蹊迳》第16期专访 赵凯文
他 是
/
蹊
迳
赵凯文
玩物不丧志
我叫赵凯文,东北土著,好艺术、烹饪、设计和匠心手艺。执着于好吃的食物,有温度的器物,打动人心的事物。
我现在是一名耶鲁大学建筑系的研究生。曾在上海如恩设计,纽约Andre Joyau Studio实习。在SA担任作品集一对一辅导老师。也许生性好玩儿,这几年过着以玩儿为主、学为辅的兴趣型自我教育。我本科在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读的工业设计,大三在德国科隆设计学院交互设计系交换一学期,但因为一心喜欢家居,直到毕业没有做过一件所谓的工业设计作品,取而代之的是堆满两屋子的的家具。
我一直挂着坏孩子标签。逃课,成绩不好,很少有老师喜欢我,也许是因为从我身上得不到育人的满足感吧,毕竟我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喜欢做的事。有时我一周会读三本书却不会去看一眼要求的读物,或者做好几个模型而不做要求的一张图纸,尽管教授会生气,我会拿C。Louis Kahn是一位我很喜欢的建筑师。他的一篇文章写到education和learning之间的关系中说到二者有时是冲突的。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学习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教育是无法满足每一个个体的学习需求的。那篇文章很美很诗意,我看了无数遍后,偶尔的心理冲突也都荡然无存了。
说到建筑的学习,算得上是个美丽的意外。我当时在如恩的产品部,主要负责为品牌设计家具以及建筑项目的室内定制家具。在设计与沟通过程中我第一次意识到家具和空间微妙且神奇的关系——家具不会脱离空间独立存在。每个物件都有自己独特的场,场和空间的关系成为我迫不及待想学习的,于是打算去读建筑研究生。当时还为此找Lyndon聊,他说的一句话至今对我影响很大,他说:“上帝给每个人做不同事情的手,要找到你真正愿意做的事,去做就好了。只要做好了,其他的一些都会随之而来。” 那是对我很有影响的一个谈话,在这我就不细说了,只是十分感恩。
我从没有想过以后一定要做建筑(毕竟我的初衷只是更好的做室内和家具设计),我认为在学校(尤其是美国学校)学的更多的是一种空间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筑是解决问题的学问,然而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却未必是建筑。我常常想,如果一个建筑解决的问题能更好得被一张海报解决,那么建筑师是否应该具备发觉这张海报的慧眼,是不是应该需要更多设计界的复合型人才来发掘最优方案呢?我想是的。
有时候要离开一座山脚下走很久才会更清楚的看到这山的景色,留学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更加的珍惜生养我的土地,以及地域所沉淀的文化。本科期间就喜欢家具,喜欢木工,学习了很多西方木工以及制造方法。西方人崇拜日本木工,却无人了解中国木工。虽然大家都知道圈椅,南官帽椅这种经典中式家具款式,但对于其结构、其制造工艺却不了解。木工在唐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由于近些年代网络曝光度、匠人待遇、建造政策等种种原因,日本把这份技艺保留的远好于中国,这点我佩服日本人,但每次别人提起我心里总会有一丝失落。我当时想,连自己文化的家具都不了解,谈何家具设计师?于是我在大三结束时办个一个大告别派对,喝到gg,之后毅然决然休学去学习中国传统木作明式家具制造。
▲ 休学期间制作的家具
回国先后在天津和苏州学习木工,由于我之前有底子,上手还算快。但开始还是不适应使用凿子,锤子和框锯干活儿,练了很久基本功。在家具作坊的日子很苦,起早贪黑,没有周末,就为了能多学一点。在忙碌的作坊和师傅的使唤下,学习的远不止技艺,而是对待一件器物分毫不差的态度,以及明白其背后的不易。
▲ 细节
▲ 攒边打槽装板
▲ 开料
在学习木工期间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了解了很多行业的困境。在当下快餐时代,精湛的手艺往往做不到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很多制造业侧重于生产速度而非精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制造大国,是一个以产品质量说话的国家,无数的精美文物以及丝绸之路的存在都是这辉煌历史最好的证明。十八世纪海上贸易时哥德堡号一船中国商品价值是当时瑞典整个国家一年的GDP,这放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可见当时中国产品的匠心之诚和工艺之高。而现在的中国制造所表现的则更多是大规模快速量产以及廉价劳动力,但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会回归质量,也许甚至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也就是近五年的事儿,中国很多家具、产品的作坊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越来越多人也关注产品质量和手艺。我相信这现象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会有一个时代来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 苏州工坊工作环境
▲ 休学回来后设计并制作的家具
烹饪是人类文明的原点,如果人没有发现用火来烹饪食物,我们的社会绝对不是今天这样。我喜欢美食,也许远超出我对建筑的喜爱。
民以食为天,在我的生活中充分贯彻。我爱吃,也会吃。我从小好做饭,本科期间利用暑假在巴黎蓝带厨师学校修了基础料理项目,每天9-12小时的烹饪学习让我乐此不疲。我很不幸的一件幸事是本科城市Providence和研究生城市Newhaven都没有几个对口味的餐厅,所以每天最大的一个乐趣就是琢磨吃的,什么食材怎么做好吃等等。以前还想过用食物相关的信息来做艺术创作,结果并不理想,最后也就放弃了。美食本身就是艺术,不需要其他幺蛾子。做饭过程的食材、技法、摆盘与设计中的材料、制作、呈现是异曲同工的。
▲ 做菜
▲ 在巴黎时做的菜
美食是一种终极的,理想化的艺术表达方式,是没有bullshit,任何人都能评判的一种艺术,同时也是地域文化最好的体现之一。无论一个人对吃多么客观,都会有一根主观的软肋叫家乡菜。那个属于我的味道就算很一般,依然能把我大脑刺激到分泌多巴胺。我一直有一个厨师梦,那些伟大的厨师做的菜常常极具地域性,每道菜都是厨师本人味觉和记忆体系的延伸。秉着对自己文化家具一样的态度,作为一个好吃不懒做的人,我觉得需要学习了解自己文化的美食。于是这个夏天我回到中国正在完成一趟美食之旅,具体内容暂不剧透哈哈。
我没有写什么关于Yale学习生活,因为就是踏踏实实,不断积累提升自己的生活。充实的同时多少会有些麻木,同时也有对项目的期待,跟朋友的鬼混这些highlight。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生活状态,只是我不享受体制,渴望不确定性。在这里我的建筑作品就不多放,毕竟相比起来,我的家具和菜要好看的很多。
▲ 高层墓地设计
▲ Building Project Proposal (group)
我对未来的畅想有五年计划。不是说一个五年一个五年的计划自己的人生,而是如果自己还有五年就要死了的话,该怎么去活。目前我希望能在五年内正经学习家乡菜、写关于家乡美食的一本书、记录研究苏作家具的造型比例和线条运用、尽可能的多享受美食、学习并坚持认真练书法。虽然计划也时常在改动,但如果每个五年都按照这样活下去,就算没有长远计划,最后的人生也会过的有十足的心跳吧。
就这些。祝大家好好生活,好好吃饭。建筑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试试吃顿烧烤。
图文|赵凯文
THE END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留学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你现在的准备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你所提交的信息将会严格保密。
留学评估二维码
20-21FALL建筑景观规划留学报名中
Studio Alpha 大巧筑人 | 2019 资费及服务
推荐阅读
卢睿轩 |跳入资本圈的设计师
赖冠廷 | 玩机械臂的建筑师
林心叶 |跃动的灵魂
多面的创作者
陈凌亚 | 破而后立
黄绮琪 | 设计是件感性的事儿
郁彦宸 | 从听者到行者
吴雷蕾 | 走出设计的象牙塔
李策 | CyberMonk
Amber Sun | 游走在建筑与交互间
王冠仪 | party hard,work hard
朱雨曦 | 我在霓虹国读建筑
胡浩森 | 在德国半工半读的日子
涂雨璇 | Don’t let fear be the deciding factor
王宝岳 | 正经而不正经的建筑师
陈达 | 星星之火
Evan Tsai
微信:mysudea
电话:15601923989
StudioAlpha大巧筑人
长按二维码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留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