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用之道:好的器物,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

装饰杂志 2021-09-22


两年。


与那些经年累月的美妙器物日夜厮守,经历了和无数个烟屁的摸爬滚打,终于,在一场高烧之后——大功告成。



——《日用之道》高一强著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整整一周,都在焦虑中,因为《日用之道》这本书终于出版了。一直都有个梦,就是想把日用之道专栏的文章出版成书。回想在过去的两年里,与那些经年累月的美妙器物日夜厮守,经历了和无数个烟屁的摸爬滚打,终于,在一场高烧之后完成了这个梦。现在,这个梦却变成了杂碎这个梦的那块大石——写本书很难,我尚可倾尽全力,但写出来传递到读者手里却是难上加难。整理成书的这两年里,其实是一个跟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器物的美,给了我巨大的慰籍。它让我相信美好的事物是这个世界的根源,也让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走进我们心中的那份美好。所以,不管是梦还是砸碎梦的石头,也让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看到,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


把心剖开了

也许才能治愈痛苦

把器物深度剖析

才能看见文化的精髓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日用之道》

一本书,即一个博物馆

里面有很多故事

有回忆,有惦念,有情谊

看起来不会觉得陌生

有我们彼此的影子

因为在这本小小的器物博物馆里


心急的朋友可直接点击

文末“阅读原文”

直达购书页面

始终有种看不见的东西胶着在我们和器物之间。每次与怦然心动的器物相遇,那种东西都好像之前曾经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触碰到过,这种触碰的感觉不仅仅是来自肢体,也来自内心。这就是器物的美,是造物者和使用者在时间的刻度下、在沉默中产生的惺惺相惜。

 

 首先它是一本书



《日用之道》是国内第一本审视中国人日用器物之美,思考中国人生活哲学的书。


 饭碗、筷子、雨伞是传统的,钢笔、饭盒、熨斗、自行车,是现代的,但它们都是最最普通的日用器物,伴随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有故事、有温度,承载着普通个体与集体的记忆;《日用之道》以图文形式记录了对日常用品的种种观察与思考,从工艺材料到设计美学,始于日常,归于日常。



 





《日用之道》由“以物抵心“”日用之道”“日用之美”“日用之器”“文化转徙”“看见设计”六个部分组成,具体而微,从形而上至形而下地记录和探寻人与器物之间的关系与学问。

 

它为你打开记忆的盒子

 

很多东西是不应该被我们遗忘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暖水袋、搪瓷缸、雨伞和木扶手沙发,这些看似平凡的在衣食住行中方最常见的器物,都记录下了每个中国人夜以继日的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和细节,也传递着中国人的独有的生活与思维方式。这些日常器物所呈现出的一切以及其背后的故事,构成了中国最为真实的、最为生活化的的模样。

 

在当下这个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的時候,前人的生活之道、价值观,一直蕴藏在日用器物之间。看似普通的日用器物,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完整的文化图式,这个图式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样式和秩序,也引领着我们,找到构建个人生活的路径,找到走向未来生活的地图。这也是写日用之道这本书的初衷吧。

 

它希望从器物中发现心声


关注中国人的日用器物,其实是希望从器物里发现一些什么,让自己在浮躁中安静下来,也许并不只是对某个器物的怦然心动,而是在器物上,渐次感知到的,关于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并籍此从过去的生活中,找到那份熟悉,找到那份心安和以后的希望。于是,便用这些文字记录下对中国人的日用器物的观察和思考,虽然,仅仅记录过程,并不一定能找到答案,但对过程的如实记录,或许比理论更能缩短与答案的距离。




 

理于心而验于事物

日用器物、生活经历和经验之中

蕴含着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们不该忽视和遗忘原本的日常

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日用之道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这几年,身边有太多关于生活方式和生活器物的书了,但基本都是其他国家的作者在给我们描绘他们做过的梦。但别人的梦境无论被描绘的多么美好,永远是别人的。一直在想,中国人是有很多自己的工艺和日用品的,为什么没有这样成体系的出版物呢?也许我们应该从效仿拿刀叉的优雅姿势中走出来,寻根溯源,来思考属于自己的日子了,那应该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长路漫行 素履之往

 

每每回望自己的母体文化,总有些“不是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也许是因为太熟悉了吧!也许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太深厚,深厚到我们似乎无法真正的走进其中。所以,才选择也许是最笨的方法,从每个器物的一点一滴的观察和分析入手,来试图与母体文化靠近一些。

 

从器物的发现,到器物的考据,这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在整理成书这段日子里,其实是一个跟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器物的美,给了我巨大的慰籍。它让我相信美好的事物是这个世界的根源,也让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走进我们心中的那份美好。





中秋节快乐

《日用之道》

北京的小伙伴有福了

9月22日下午1:30

北京爱琴海单向街书店

现场签售活动

欢迎大家一起来聊聊

我们自己的日用之道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购书页面


其他精彩内容:

如何研究设计和撰写设计史?为此他们的争论穿越了一个世纪

《延禧攻略》带火了“延禧色”,但将其等同于“莫兰迪色”则是误解

如何设计一座美术馆 ?设计师唐克扬基于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竞赛任务书的思考

被“设计”的特朗普

看美国设计师是如何做“乡村建设”的


装饰杂志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装饰》杂志近期刊物介绍:

《装饰》杂志2017年第1期介绍“创新·创业”

《装饰》杂志2017年第2期介绍“阅读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3期介绍“ 江南物化”

《装饰》杂志2017年第4期介绍“信息视觉”

《装饰》杂志2017年第5期介绍“ 历史街区复兴”

《装饰》杂志2017年第6期介绍“德国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7期介绍“毕设·环境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介绍“宜兴紫砂”

《装饰》杂志2017年第9期介绍“品牌·中国”

《装饰》杂志2017年第10期介绍“张仃百年”

《装饰》杂志2017年第11期介绍“手艺 ·乡村”

《装饰》杂志2017年第12期介绍“服务共享”

《装饰》杂志2018年第1期介绍“海外汉学”

《装饰》杂志2018年第2期介绍“包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3期介绍“《莱昂纳多》50年”

《装饰》杂志2018年第4期介绍“设计·扶贫”

《装饰》杂志2018年第5期介绍“社会创新”

《装饰》杂志2018年第6期介绍“毕业设计·服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7期介绍“技术与审美”

《装饰》杂志2018年第8期介绍“现代博物馆”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及近期刊物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