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道:好的器物,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
两年。
与那些经年累月的美妙器物日夜厮守,经历了和无数个烟屁的摸爬滚打,终于,在一场高烧之后——大功告成。
——《日用之道》高一强著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整整一周,都在焦虑中,因为《日用之道》这本书终于出版了。一直都有个梦,就是想把日用之道专栏的文章出版成书。回想在过去的两年里,与那些经年累月的美妙器物日夜厮守,经历了和无数个烟屁的摸爬滚打,终于,在一场高烧之后完成了这个梦。现在,这个梦却变成了杂碎这个梦的那块大石——写本书很难,我尚可倾尽全力,但写出来传递到读者手里却是难上加难。整理成书的这两年里,其实是一个跟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器物的美,给了我巨大的慰籍。它让我相信美好的事物是这个世界的根源,也让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走进我们心中的那份美好。所以,不管是梦还是砸碎梦的石头,也让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看到,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
把心剖开了
也许才能治愈痛苦
把器物深度剖析
才能看见文化的精髓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日用之道》
一本书,即一个博物馆
里面有很多故事
有回忆,有惦念,有情谊
看起来不会觉得陌生
有我们彼此的影子
因为在这本小小的器物博物馆里
心急的朋友可直接点击
文末“阅读原文”
直达购书页面
始终有种看不见的东西胶着在我们和器物之间。每次与怦然心动的器物相遇,那种东西都好像之前曾经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触碰到过,这种触碰的感觉不仅仅是来自肢体,也来自内心。这就是器物的美,是造物者和使用者在时间的刻度下、在沉默中产生的惺惺相惜。
首先它是一本书
《日用之道》是国内第一本审视中国人日用器物之美,思考中国人生活哲学的书。
饭碗、筷子、雨伞是传统的,钢笔、饭盒、熨斗、自行车,是现代的,但它们都是最最普通的日用器物,伴随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有故事、有温度,承载着普通个体与集体的记忆;《日用之道》以图文形式记录了对日常用品的种种观察与思考,从工艺材料到设计美学,始于日常,归于日常。
《日用之道》由“以物抵心“”日用之道”“日用之美”“日用之器”“文化转徙”“看见设计”六个部分组成,具体而微,从形而上至形而下地记录和探寻人与器物之间的关系与学问。
它为你打开记忆的盒子
很多东西是不应该被我们遗忘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暖水袋、搪瓷缸、雨伞和木扶手沙发,这些看似平凡的在衣食住行中方最常见的器物,都记录下了每个中国人夜以继日的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和细节,也传递着中国人的独有的生活与思维方式。这些日常器物所呈现出的一切以及其背后的故事,构成了中国最为真实的、最为生活化的的模样。
在当下这个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的時候,前人的生活之道、价值观,一直蕴藏在日用器物之间。看似普通的日用器物,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完整的文化图式,这个图式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样式和秩序,也引领着我们,找到构建个人生活的路径,找到走向未来生活的地图。这也是写日用之道这本书的初衷吧。
它希望从器物中发现心声
关注中国人的日用器物,其实是希望从器物里发现一些什么,让自己在浮躁中安静下来,也许并不只是对某个器物的怦然心动,而是在器物上,渐次感知到的,关于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并籍此从过去的生活中,找到那份熟悉,找到那份心安和以后的希望。于是,便用这些文字记录下对中国人的日用器物的观察和思考,虽然,仅仅记录过程,并不一定能找到答案,但对过程的如实记录,或许比理论更能缩短与答案的距离。
理于心而验于事物
日用器物、生活经历和经验之中
蕴含着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们不该忽视和遗忘原本的日常
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日用之道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这几年,身边有太多关于生活方式和生活器物的书了,但基本都是其他国家的作者在给我们描绘他们做过的梦。但别人的梦境无论被描绘的多么美好,永远是别人的。一直在想,中国人是有很多自己的工艺和日用品的,为什么没有这样成体系的出版物呢?也许我们应该从效仿拿刀叉的优雅姿势中走出来,寻根溯源,来思考属于自己的日子了,那应该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长路漫行 素履之往
每每回望自己的母体文化,总有些“不是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也许是因为太熟悉了吧!也许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太深厚,深厚到我们似乎无法真正的走进其中。所以,才选择也许是最笨的方法,从每个器物的一点一滴的观察和分析入手,来试图与母体文化靠近一些。
从器物的发现,到器物的考据,这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在整理成书这段日子里,其实是一个跟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器物的美,给了我巨大的慰籍。它让我相信美好的事物是这个世界的根源,也让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走进我们心中的那份美好。
《日用之道》
北京的小伙伴有福了
9月22日下午1:30
北京爱琴海单向街书店
现场签售活动
欢迎大家一起来聊聊
我们自己的日用之道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购书页面
其他精彩内容:
《延禧攻略》带火了“延禧色”,但将其等同于“莫兰迪色”则是误解
如何设计一座美术馆 ?设计师唐克扬基于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竞赛任务书的思考
装饰杂志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装饰》杂志近期刊物介绍:
《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介绍“宜兴紫砂”
《装饰》杂志2017年第9期介绍“品牌·中国”
《装饰》杂志2018年第2期介绍“包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8期介绍“现代博物馆”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及近期刊物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