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隐踪巡觅 | 二到飞来峰 碑在何处?​

水云 灵隐寺 2024-03-19


编者按:


本公众号为增强与广大善信、游客互动,新开“隐踪巡觅”栏目,主要内容为游客参访灵隐寺的游记(图文、视频等均可)。


欢迎各位游客踊跃投稿。来稿者请备注姓名、手机号码、邮寄地址等信息,若为公众号选用刊发,灵隐寺将于年底寄送贺年年历。


邮箱:sdf05710571@qq.com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杭州阳光明媚,秋高气爽,众多游客前来灵隐寺敬香、礼佛,参访飞来峰千年摩崖石刻。本公众号陆续收到一位游客寻访飞来峰的三篇投稿,今天刊登第二篇。


前文回顾:

隐踪巡觅 | 初到飞来峰 何谓飞来?



这次到飞来峰,是带着任务来的,要寻访元代书法家周伯琦(字伯温)《理公岩记》石刻碑文。至于为什么要找这块碑文,按照同来友人的说法,当你知道有一块碑文在那里,但是却不知道在哪里的时候,你就会想要找到它。找不到,就是没有办法罢休。


周伯琦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元史》本传称:伯琦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他的篆书习徐铉、张有行笔,字颇肥,玉润可爱。


据《山川摩崖通考》记载:元代最为著名的,且颇为后世所重的摩崖石刻就是周伯琦的篆书《理公岩记》。但是,这么著名的一块摩崖石刻,却地处岩崖之中,极为隐蔽,很难发现。



这块碑文这么难找,在寻找之前,必须要做一些功课。据《灵隐新志卷六·古迹》中记载,清咸丰三年间,金石学家钱松、胡震同样花大力气寻找过《理公岩记》的石刻碑文。两人也是多次寻找未果,终于找到之后,在青林洞内留下“元周伯温摩崖入壁五步”的题记。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巨赞法师在所撰《灵隐小志》里说,青林洞或青林岩,就是理公岩。既然碑文就在距离题记五步的位置,没有找不到的道理。


青林洞这边游客很少,古静清幽,洞天别具,洞口附近有华严三圣、理公床、卢舍那佛会……一系列的景致可以细细欣赏。但是,我们此次目的在寻找碑文,就直奔“济公大手印”之处,掌印据说是济公为救当地村人,以掌推开飞来峰留下的。



“大掌印”手心正中一块已经被人摸得油润,上面题刻的就是胡震题的十个楷书大字“元周伯温摩崖入壁五步”。也就是从此处,来回五步找。可是,眼前所有的小洞和夹壁来回钻了好几遍,除了手印右侧对面石壁上,几行字迹模糊不清的题刻,其它什么也找不到。


难道这一块就是《理公岩记》?朋友看着我的疑惑,笑了笑摇头,原来他什么都知道,还让我找半天,朋友说直接跟你说就没有意思了。又是这一套,那就再继续找吧。



既然要“入壁”,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要钻进去了,可是往那里钻呢,大手印右侧有一石缝,但是过于狭小,看起来是没办法钻过去的。其他地方再找找看,可是五步之内,实在也没有其他可以供人钻过去的地方了,只好试试看从这里过去。


石缝看上去很狭窄,钻过去却并不困难,弯腰轻松就通过了。石缝内空间不大,脚踩在沉积的落叶之上,四周都是断崖,仔细寻找,抬头看到崖壁上刻有一排字,整篇隶书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回头看朋友,朋友又是笑了笑,摇头,还不是吗?那这一块是什么,原来还是胡震和钱松寻碑的题识。



题识石刻全文曰:元周伯温理公岩摩崖,经明郎仁宝剔除苔藓,显表留世人,又二百余年,复无知者。咸丰癸丑六月,皆胡鼻山访之不获。越七日重来,乃得遂。属鼻山题识岩下,俾后来者易采访。钱唐钱松叔盖记。最右侧刻有篆体“四明霞客刻□□□”,字迹不清。


题识石刻文字大意是:元代书法家周伯琦所书《理公岩记》碑刻,经明朝郎瑛清除苔藓,才又显现在世人面前。二百余年来,碑文无人知晓。咸丰癸丑(1853)六月,钱松偕同胡震来寻找此碑而未得见,过后七日重访,终于找到《理公岩记》石刻碑文。


二人为了让后来人便于找到,于是一再题文,留下线索给后人。可是,这二人的题字于我简直就是误导,一再地以为自己找到,结果都不是。实在找不到,只好向朋友求助,朋友看我可怜巴巴,好心提示我回头看。



身后,两块岩石之间,小小的一条缝把身处的这块空间与外界隔绝开来,用心去找碑文的时候眼睛都在寻找哪里有字迹,可是怎么看都看不出来。不去寻找了,却看出异样来,原本自然生成的岩石上很明显有一整块平整的人工斧凿的痕迹。仔细去看,石上碑文工整排列,原来这块就是《理公岩记》,终于被我找到了。


苦苦寻找的碑文看来,圆漓中有生稚,规整中见萧散,风格朴茂而飘逸。可是身处罅隙,光线黯淡,没办法正面细观。只好回去查资料,看看碑文究竟记载了什么。



《理公岩记》碑刻,位于两块巨石的缝隙坐西面东的岩壁上方,岩石高丈许,岩上通光,碑为凿平石面后凿刻。碑文高1.9米,宽1.5米,碑文篆书13行,字径约13厘米,共计211字。篆体书法,圆底阴刻,萧散自然,苍劲古拙,结构工稳。


碑文记载了灵隐寺的开山祖师慧理,燕寂之后葬于理公岩。以及元至正年间,功德主捐金凿岩刻像的事迹。理公岩摩崖篆碑的撰文与书法,都由元代书法家周伯琦完成。



碑文原文:


理公岩,晋高僧慧理师燕寂焉。在钱塘虎林山天竺招提之东南,玲珑幽邃,竹树岑蔚。至正九年,上人慧苣来居观堂,起废缉敝,爰辟是岩。窈窕缭复,霩如堂皇,云涌雪积,发泄灵蕴。后七年,左丞绥宁杨公之弟元帅伯颜清暇游愒,抉奇乐静,捐金庀工,载凿岩石,刻十佛及补陀大士像,金碧炳赫,恍跻西土,冀徼福惠,寿我重亲,利我军旅。冰释氛沴,永奠方岳。岩之异胜,诞增于昔,为虎林奇观。实苣公轨行精悫,有以致之。居甿号曰菩萨,盖非夸益。天竹和尚允若师,腊以八十,与苣同志,征文示久,乃篆诸石。浙省参知政事番阳周伯琦伯温记并书。


碑文大意是说:


高僧慧理和尚在理公岩圆寂。其处在钱塘虎林山(武林山)天竺飞来峰的东南,这里风景“玲珑幽邃,竹树岑蔚”。元至正九年(1349),上人慧苣和尚住锡观堂(灵鹫寺),将凋敝已久的寺院观堂整修一新,香火兴旺。之后过了七年,功德主“左丞绥宁杨公之弟元帅伯颜”来寺院捐金造像,刻十佛及补陀大士(观世音菩萨)像。至此,理公岩和理公岩前寺院观堂,兴旺程度胜于往昔,成为“虎林奇观”。这是因慧苣和尚功德感召所致,慧苣和尚被人称为上人菩萨,并非过分夸奖之词。“天竹(天竺)和尚允若师,腊以八十”,已八十岁,他与慧苣和尚志同道合,希望有人能将此事勒石记载,流传后人。浙省参知政事番阳周伯琦伯温,撰写碑文并大书篆字刻碑。



《理公岩记》碑刻石面,经明代郎瑛清除苔藓,整碑如初刻之新,藏于罅隙,不为世人知,故幸免于日久抚摩,至今字迹清晰,叹为观止。


13行碑文,每行17字,唯第八行因石面有泐处,止16字。第十行“菩”字下,亦有泐处,故其上“号曰”二字偏小。由此可以推断,前人摩崖,乃直接于石上书写,根据石壁的自然条件,分朱布白。


遥想当年书家,在这罅隙之间,着墨挥毫,那份从容淡定,胸有成竹,后人惟有仰止。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随喜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修来,断恶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随喜放生祈福法会,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云林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


☀云林学处

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

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

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

学处 |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学处 |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学处 | 《地藏赞》释——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梵呗唱诵)

学处 | 一灯能破千年暗——燃灯古佛圣诞谈供灯功德


☀云林观照

观照 | 春华秋实  善用财富

观照 | 五种因缘  求财不得

观照 | 随信行  随法行

观照 | 不忘初心

观照 | 转烦恼为菩提

观照 | 成住坏空  思维无常

观照 | 心与佛相应  方获大加持

观照 | 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


☀云林常识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

常识 |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云林分享

分享 | 此中有真味  此中有真情

分享 | 灵山莫远求  心明即灵山

分享 | 感受与感恩

分享 | 我与慈孝文化

分享 | 若无闲事挂心头

分享 | 广结善缘  生欢喜心

分享 | 学习慈悲善巧  感悟多彩人生

分享 | 心系云林  服务大众



撰稿 | 水云

编辑 | 海涛
责编 | 妙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