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 | 《格言联璧》④——​大事难事看担当

灵隐寺 2024-03-19


《格言联璧》等格言集是前人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标准,根据人们处身立世、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常见的各种缺点,提出的劝诫和指引。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尽管星移斗转,时空变迁,由于人性的弱点和执着少有改变,故前人的很多格言,如今仍然适用。立志道德修养者,选择其中最切中自身缺失的格言,学习之,实行之,同样能收立竿见影之效。



弘一大师重视前人格言的针砭、勖勉,热心向周围的人推荐,其原因就在于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动手选编前人的格言集,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它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他在选编的《佩玉篇》“题记”中说:“其中说性理者,颇近佛法,惜模糊影响,似是而非,故无足取;但其习气之言,皆精湛切实,可资吾人省惕。”也就是说,将原书中“模糊影响”、“似是而非”的部分删除,而留下对自身“习气”足可“省惕”的词句,使该书在自我道德锤炼中,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尤其他精编的《格言别录》,更可看出他这一良苦用心。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格言联璧》


这则格言,有识之人称为“人生四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担当、胸怀、修养和见识,经过考验才能看得出来。


 

面临大事与难事之时,可看出一个人的担当精神;处于顺境逆境之中,可看出一个人的胸襟气度;遇到喜事怒事,可看出一个人的修为涵养;与众人共事,可看出一个人的智慧见识。




大事难事看担当


大事、难事,有个人的、家庭的以及国家层面的。担当是一种责任,越是大事难事,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信仰和忠诚。看一个人,不要仅仅看他平时是怎么说的,而是要看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危险困难面前是怎么做的。就拿今年突发的疫情来说,多少人负重前行地担当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平安!


鉴真大师的故事


鉴真大师(688-763),江苏扬州江阳县人,南山律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唐武后垂拱四年(688),鉴真出生于扬州,俗姓淳于。702年,鉴真入扬州大云寺为沙弥,706年,受菩萨戒,709年,随道岸禅师入长安,在实际寺荆州弘景律师门下受具足戒,跟随他学习南山律宗。 


在长安期间,鉴真勤学好问,不拘泥于门派之见,广览群书,遍访高僧,除佛法之外,在建筑、绘画,尤其是医学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诣。715年,他回到扬州大明寺修行,733年成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前后有四万余人。时人誉其“江淮之间,独为化主”。 


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鉴真大师说:“为法故,何惜生命?”大师的决心感动了身边弟子,当即有二十一人表示愿意同行。 


于是,大师率领弟子踏上东渡之路。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均以失败告终。尤其第五次东渡,在海上整整漂了十四天,最后漂到了海南岛。返途时大师突发眼疾,双目失明。他的随行大弟子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 


大师历经重重磨难和考验,但东渡弘法的志愿从未动摇。六十五岁时第六次启程渡海,终于在第二年抵达日本,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鉴真大师六次东渡,前后历时十二年。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病,二百多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大师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实现了宏愿。 


鉴真大师的事迹,突显了出家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担当精神。此后大师在日本弘法十余年,创立戒坛,授戒传戒。同时也传播了大唐文化,被日本人民誉为“律宗之祖”、“文化之父”。



人生在世,避免不了遇到的大事难事,但更多的是小事琐事。因此,担当的精神要从生活、学习、工作中培养。


人们常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件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也可以这样说,担当多大,责任多大,成就也就多大。


学佛之人要有菩萨精神,无论个人、家庭、国家,需要的时候就勇敢担当,以“履菩萨道,安众生心”为责任、为快乐!


大事难事敢担当,心大事小亦平常。

了知天下因果事,为人处世有主张。




逆境顺境看襟度


一个有胸怀度量的人,既能接受顺境的考验,也能正视逆境的考验。顺境中不得意忘形,知道珍惜遇到的善缘,利用顺境更好地学习工作,诚信友善,广结善缘。面对逆境,生惭愧心,不气馁、不放弃。


苏东坡的事迹


苏东坡是著名的佛教居士,他的坎坷人生可以用“三起三落”来形容。但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被贬到远方,他始终保持着“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 


被贬后身处偏远之地,他亳不气馁,能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铺路搭桥,扫除恶俗,为当地带去仁政;与田间的农民山野的樵夫、市井的商贩,说笑谈天。 


苏东坡在写给堂兄子明的信中,透露了他的这种快乐豁达的人生观。他说:“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间,山川、草木、鱼虫之类,皆足供吾家乐事也。”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见到东坡居士的胸襟和气度。



要在逆障中顺修心,以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度看待一切。一切都在变化中,有变化就要有信心,有信心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要积极努力,有努力就会有收获。人要经得起考验,度过了逆境,会让我们更懂得珍惜顺境。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

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吉祥经》偈句


《吉祥经》的这首偈句正是对“逆境顺境看襟度”的深入阐释。



若能观察“世事虚幻,人命无常”,就不会随着“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种境缘或喜或忧,逆顺二境当中心常宁静,没有烦恼。


人在世间多愁忧,颠颠倒倒何时休。

一句弥陀畅胸怀,慈心一念三千收。




临喜临怒看涵养


遇到高兴的事,不忘乎所以,保持头脑清醒;遇到生气的事,不怒气冲天,暴跳如雷,保持冷静,这就是有涵养的表现。


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一种学问,是一种本事,离不开智慧。下面,给大家讲一个白隐禅师的小故事。


白隐禅师的故事


白隐禅师是日本江户时代中兴临济宗的高僧。禅师在住持松荫寺期间,有一天住在附近的布店老板找上门来。


原来这个布店老板的女儿与人私通,生下个小孩。这个女孩子怕父亲责难,竟信口胡说孩子是白隐禅师的,于是布店老板就来找白隐禅师理论。


老板说:“我真没想到你是这样一种人,会做出这样的丑事。好,现在儿子都生出来了,你看着办吧。”


如此大的冤案,一般人会怎样呢?这时的白隐禅师却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然后就把孩子收下了。


从那以后,白隐禅师为养活这个孩子到处化缘。无论别人如何羞辱,都一如平常,不为所动。


白隐禅师的隐忍和大度,让那个女孩子良心很是不安,也因此受到感化。


终于有天,她鼓起勇气,向父亲坦白了一切。布店老板大吃一惊,急忙又跑到白隐禅师那里求忏悔。结果,白隐禅师还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就是禅师为人的风范!面对喜怒境界,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的洒脱和自在!


虽然禅师的涵养与定力让人望尘莫及,但我们也不能气馁。在易喜易怒的境界面前,时常警觉自己,不得意忘形,不失掉涵养。


修行从哪里入手呢?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在举手投足当下的这一念。


再高深的佛法,也要从当下开始修。从当下所做的事开始,从当下所说的话开始,从当下所起的念开始。


当下的这一念错了,后一念马上觉悟:“阿弥陀佛,请住于弟子心中,令弟子恶念消灭、善念生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谨记文殊菩萨教言,不忘善用其心,就可以获得一切殊胜微妙的功德!


为人不可用心机,荣辱不惊有定力。

学佛自有安心法,一句弥陀在心里。




群行群止看识见


与众人相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会自然流露出其认识和见解。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见,因此而碌碌无为一生。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言:“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意思是说,这世上一定是先有非同一般的人,然后才会有不寻常的事;有不寻常的事,然后会有非凡的功绩。这正是在提醒我们,要做一个具有高远识见的人,识见越高,看得越远。从佛教徒的角度来言,我们要立成佛的愿,这样才能激励自己常随佛学。


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先生,年少读书时有一天很认真地请问老师:“什么是第一等事?”


言下之意是问人生的取向与价值。他的老师笑着回答:“第一等事,当然是考取功名做大官。”


这时,小小年纪的王阳明,竟然不同意老师的观点,反驳说:“我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事,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人。”


可见,王阳明从小就立志不凡。对于他以后得以成就,被推崇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完人,就不足为奇了。


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年少出家即立下“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大愿。大师出家后每天研习经典,同年纪的小沙弥每天玩耍,玄奘大师呵斥他们:“出家已经久,应当修无为,童子戏不止,何为天人师!”


从以上所引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出世间的伟人,都有着异于常人的远见卓识,也因此成就了自身的德业,流芳百世。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树立高远的识见呢?这就离不开多读圣贤之书,培养正知正见。以此可激励自己效仿先贤,发广大心,自利利他,成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誓愿。


为人举眼向上看,成圣成贤利世间。

浩然正气有志向,不负人生堪可赞。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随喜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修来,断恶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随喜放生祈福法会,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云林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


☀云林学处

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

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

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

学处 |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学处 |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学处 | 《地藏赞》释——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梵呗唱诵)

学处 | 一灯能破千年暗——燃灯古佛圣诞谈供灯功德


☀云林观照

观照 | 春华秋实  善用财富

观照 | 五种因缘  求财不得

观照 | 随信行  随法行

观照 | 不忘初心

观照 | 转烦恼为菩提

观照 | 成住坏空  思维无常

观照 | 心与佛相应  方获大加持

观照 | 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


☀云林常识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

常识 |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云林分享

分享 | 此中有真味  此中有真情

分享 | 灵山莫远求  心明即灵山

分享 | 感受与感恩

分享 | 我与慈孝文化

分享 | 若无闲事挂心头

分享 | 广结善缘  生欢喜心

分享 | 学习慈悲善巧  感悟多彩人生

分享 | 心系云林  服务大众



编辑 | 妙莲
责编 | 妙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