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 | 《格言联璧》⑦——闭口深藏舌 修行第一方

灵隐寺 2024-03-19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

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近无益身心之人,

勿入无益身心之境,

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格言联璧》



在《格言联璧》中,古德圣贤告诉我们,人生有五件事是无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即:“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这段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不要说不利于身心的话,不要做不利于身心的事,不要接近不利于身心的人,不要进入不利于身心的环境,不要看不利于身心的书。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


《吉祥经》中讲:“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学佛人言语要柔和慈悲,这样说话,他人听后就会心生欢喜。


世人常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我们要学着说爱语,和众生广结善缘。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能给人莫大的安慰和鼓励;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也能刺伤人们柔弱的内心。


不妄语

学说爱语,就要离开口四过,不能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不妄语是说言语要诚实,不能以虚妄言语欺骗他人,如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知言知等。


持不妄语戒的功德是很大的。《华严经感应传》讲,一个国家的人,如果都能够持不妄语戒,若有敌人来侵犯,大家一出言,所说的话就会变成咒语。例如说“倒下”,敌人马上就会倒下,这就是从持不妄语戒得来的功德。


不恶口

恶口是说语气粗犷,出言伤人,令人心生烦恼。


不两舌

两舌是指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也就是向甲说乙,向乙说甲,离间恩义,挑拨斗诤。


不绮语

佛经中说道:“绮语,彼非时说,不真实说,无义说,非法说,不止息说……”意思是不该说的时候说,所说的话或者不真实,或者无意义,或者不如法,该停止的时候不停止等。


在生活当中,我们不仅要远离口业的四种过失,还应当学会“贤圣语,贤圣默”。不听不说没有意义的话,不听不说与修道无关的话,不说是非,不传是非。所谓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宋代的慈受禅师曾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让我们善护于口业,不说不利于身心的话!


善护口言,利益身心。

一句弥陀,常在念中。




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吉祥经》中讲:“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此处的邪行指杀生、偷盗、邪淫等不善业。这些行为会给人生带来烦恼和痛苦,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若对众生妄加杀害,死堕恶道。若生人中,得寿命短促多病的果报。


若以盗心窃取及非理侵损他人的财物,死堕恶道。若生人中,受贫穷的果报。


若犯邪淫,死堕恶道。若生人中,“命终转世后生为男子,则妻子不贞洁;生为女人,则与多个女人共一夫。”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加上不妄语、不饮酒,这五种学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获得人身的保障。无论是实现家庭和睦、社会稳定,还是学佛修行圆成佛道,都是以五戒为根本的。




勿近无益身心之人


勿近无益身心之人,这是告诉我们,不要接近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人。


三种人可以交朋友


《论语》中孔子认为,与三种人交朋友可以让自己受益。这三种人便是:正直的人、诚实的人、见多识广的人


《吉祥经》中佛教导我们:“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这是告诉我们,学佛人不要亲近愚痴的人,应该和有智慧的人打交道。要尊敬有道德的人,这才是最吉祥的。


什么是愚痴人?

是指没有智慧、不信因果、品行不端的人。相对于愚痴的人来说,有智慧的人能够深信因果,尊重佛法,品行端正。此人能够简别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因此,结交智者能够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曾经教育太子悉达多,选择朋友要遵循三点标准:


第一、见到朋友有过失,要能够晓之以理来谏劝;

第二、见到朋友有好事,要能够深深地随喜;

第三、朋友在苦厄当中,有了困难不相舍弃。


能做到这三点的人,才可以和他交朋友。




在《佛本行集经》里面,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佛陀和难陀尊者,路过一个卖鱼的市场,走进去以后,佛陀让难陀拿起一把鱼草。等了一会儿,佛陀对他说:“现在把鱼草放下吧!闻闻你的手。”难陀一闻,一股鱼腥味扑鼻而来。


佛陀又领难陀走到一家卖香的店铺。这次,佛陀让难陀拿起包过香的纸。等了一会儿,又让他放下,难陀对佛陀说:“哎哟,我现在手里满是香气!”


佛陀说:“交朋友也是如此。你和不好的朋友在一起,久久会沾染恶习;能和善友在一起,自然会熏习到好习惯。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众生的习性是不定的,因此我们要远离愚痴人,和有智慧的人打交道,这才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自利利他。


断恶修善近智人,常念弥陀慧根增。

远离无益人和事,吉祥安乐日日生。




勿入无益身心之境


勿入无益身心之境,这是说不要到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环境中去。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仅对人,对其他众生也是如此。在《付法藏传》当中,记载着这样一则公案:


白象公案


古印度华氏国国王有一头白象,专门为踏杀死囚而畜养。后来大象住的象棚被火烧毁了,国王就让人把大象转移到寺庙附近去寄养。


住在寺庙旁边,白象每天都会听到比丘们诵经,不知不觉心性变得柔和起来,当再把犯人送到它面前的时候,白象怎么也不肯踏杀。


国王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便召集大臣们来分析其中的原因。一位大臣说:这定是因为大象听闻了佛法的缘故。如果把它转移到屠宰场附近,过不了多久,它还会变成原来的样子。


国王听取了大臣的意见,结果果然奏效。白象天天目睹杀业,恶心猛烈地生起来,比以前更加残暴。




这则公案说明,众生的心常常会随着境转。好的住处环境,有利于培养我们的道德,陶冶我们的情操。而不好的生活环境,则难免会污染我们的心灵。




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勿展无益身心之书,这是说不要看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书。


读书是我们成长必不可少的助缘。读一本好书,可以给人以启发,增长智慧,使人向善!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了良师益友,使我们获益终生!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沉静下来,得到净化!


《吉祥经》中讲:“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这首偈的第三句“及时闻教法”,正是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千万不要错过闻法修行的机会。听闻教法,包括读诵、学习、受持经典,依佛所教导的去行,这是最吉祥的。


希望我们常以格言“五不要”来警觉自己、提升自己:“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愿大家珍惜光阴,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尽己所能,报答四恩!


若能警觉五不要,天天向上步步高。

若能常常念弥陀,不愁极乐路途遥。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云林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


☀云林学处

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

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

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

学处 |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学处 | 《地藏赞》释——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梵呗唱诵)

学处 | 一灯能破千年暗——燃灯古佛圣诞谈供灯功德

学处 |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佛陀专为盲人说的一种法门


☀云林观照

观照 | 五种因缘  求财不得

观照 | 随信行  随法行

观照 | 转烦恼为菩提

观照 | 成住坏空  思维无常

观照 | 心与佛相应  方获大加持

观照 | 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

观照 | 钱财应向何处求

观照 |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云林常识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

常识 |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云林分享

分享 | 此中有真味  此中有真情

分享 | 灵山莫远求  心明即灵山

分享 | 感受与感恩

分享 | 若无闲事挂心头

分享 | 广结善缘  生欢喜心

分享 | 学习慈悲善巧  感悟多彩人生

分享 | 心系云林  服务大众

分享 | 找寻回家之路



编辑 | 妙莲

责编 | 妙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