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食物的政治:从一个村庄的 70 年饮食变迁,能看到些什么?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全文3200余字,读完约需7分钟
编者按 :《风味人间》第二季正在热映,片中展现的世界各地的风味美食“如约”引人垂涎,其“探寻人与⻝物关系”的内核也依旧触动人心。 饮食,承载着一定地域的风土与历史,也隐含着当地的权力与政治。由此我们看到,不同地方的饮食,形成各乎迥异的“分类-分配”、“偏好-禁忌”模式。对食物的研究,往往会触及到这个文化里最为根本的东西。因为饮食的变迁不仅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变迁,也暗中引导或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方向。
在这里,食物的好坏是要用人的口味来区分的,但要知道这种区分并不是简简单单能够作出的,背后无形的文化意义之网让口味、美味以及好吃之类的东西有了一种特别的意味,比如“妈妈做的食物”,从来都是味美香甜,让人啧啧称奇的,人们的心目中也不大会怀疑妈妈做的食物的价值。但很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母亲做饭都会好吃,要知道这世界之中有很多的母亲根本就是不会下厨做饭的,但是人们心理上仍就不会用这些到处存在的反例来归类自己感受上的集体偏差,绝大多数的人们照旧还是去说妈妈做的饭菜最好吃,在这一点上恐怕是没有人会特别要去加以反对的。
不过,在这方面我们似乎无法真正可以去阻挡年轻人的文化选择和偏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在这个大量人口来来去去匆匆忙忙的移动之中,人们似乎并无法去坚守一种所谓不变的传统,在这里,变恐怕才是“硬道理”,才是根本,不变则只是一种期望或期待而已。就像韩丁最初去命名他的著作一样,将其称之为《翻身》,这是一次有如天翻地覆一般的改变,是一场革命。显然,今天这种革命的性质已经发生了一种带有根本性质的大格局上的改变,在面临互联网和数字信息的大格局之下,一个小小的乡村又如何能够真正独善其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