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 | 我们的深圳,深圳的我们

尚书吧 深圳尚书吧 2022-12-03

『旧时月色  新派书香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491次推送

有一群年轻人,在深圳长大

有一群年轻人,陪深圳长大

时空变换,造就当下的我们

我们也在时空中悄悄刻上了自己的印痕

嘘 凝神细听

我们的深圳 深圳的我们

12月14日下午3点,由深圳市阅读联合会、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主办,深圳市收藏协会、深圳尚书吧承办的“我们的非虚构深圳——《我们深圳》丛书作者聚谈会”在深圳尚书吧举行,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胡洪侠、总编辑郭洪义、总经理孔令军,与吴晓雅、谢湘南、王国华、王俊、孙霄、涂俏、陈瑛等多位优秀作者亲临现场,与读者分享属于他们的深圳故事。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在近40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我们谈论它取得的荣耀和辉煌的时候,也许有人会好奇,深圳城市巨变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图景 ? 深圳的家谱如何传承?深圳的文化遗存又在哪里?

《我们深圳》丛书,正是在为现在和以后会出现的这些疑惑,以非虚构文学的形式,作出回答。

那么,一个城市应当怎样被记录?

空间与时间

“你从哪里来?”这是《街巷志:行走与书写》的作者王国华书中的一句话,也象征着深圳这个城市的某种特征——五湖四海,人们汇聚而来。

条条街巷,编织出城市空间的脉络。行走其中,看草木荣枯、人潮来去,不能不生出许多眷恋与感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用脚和体温在写作,只希望踏踏实实、笔耕不缀,让自己的文字为这座他热爱的城市赋予忧伤的沉静气质,在名人事迹之外留存民间的真实传说,描述出一种现代人的“城愁”。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常常在我们的记忆中盘桓起伏。

《歌声起处》的作者、乐评人王俊,用非常细腻的文字记录了深圳流行音乐四十年间的发展故事,流行的始终、音乐人的狂热和退隐,都使人无声叹息。他直言,胡洪侠在深圳人文工作中“舍我其谁”的态度使他深有感触。写作深圳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他说,深圳走过 40 年,就像人活到 40 岁,我们要真正地沉淀去做一些事情。

当下与历史

  城市的当下,是青春的,浮躁的。

《白石洲:深圳的中心与边缘》的作者吴晓雅,从白石洲这个小小的“城中村”,感受到了 " 深圳与世界 ":白石洲像八爪鱼,房东与租客,外来者与原住民,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带着不同的感受和诉求共处一隅。市井生活的各类缩影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对照,都被文字原原本本地捕捉下来。

  城市的历史,是厚重的,缄默的。

《中英街往事》的作者孙霄认为非虚构写作应当连接历史和现代,而不是把深圳的过去和深圳的今天割裂开来。挖掘、捡拾过去的记忆,来填补城市发展中“虚”的一部分,呈现一种立体的纵深,从而打开另一扇窗户,来丰富非虚构的记录。

传奇与诗歌

时代浪潮中,我们将目光投向不凡的传奇。

纪录片导演和作家涂俏以她的采访经历创作了《袁庚传奇》,揭开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历史时段,深圳蛇口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更在活动现场,述说了当年的城市建设者们,如何坚定信念、付诸行动,一步步实现规划蓝图的经历。

和平年代里,我们又回头聆听平凡的诗意。

媒体人谢湘南用诗化的语言为深圳做传记,他在文字中探索个体与城市的关系:深圳有一千三百多万人,就有一千三百多万种言说的角度,而一本《深圳时间》,保存了这个城市在他视线中每一道时光的痕迹。

寻找故乡

初到深圳的人,大都会有一种漂泊感。有人为此惶惶不安,可《寻找光明记忆》系列作品的主笔者之一陈瑛,则怀揣着与异乡和解的心态,开始找寻这片土地的过往。

在走访过程中,她了解到许多原住民的故事、农场移民的故事,窥见了变迁背后深刻的历史意义与老兵身上动人的革命情怀,深受触动,甚至多次在采访时热泪盈眶。这种情感上的共振,我想恰恰是漂泊者们所需要的,向下扎根生长的力量。


不论何种角度,何种方法,其实重要的,是“记录”这件事本身。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胡洪侠认为,任何一种优秀文化都是连接体,文字也是一种连接。连接是当今时代的关键词,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具有潜力 , 要看其连接力,它能和什么人和什么事连接。非虚构文字作为连接体,我们如何用文字如何连接深圳,用深圳连接文字,如何用文字连接更多的读者,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深圳》丛书的一大课题。

到场的嘉宾作者,大部分是多年老友,隔着岁月在此时此地相聚,不发高谈阔论,却总有灼见真知。择录一二,与书友们分享。


◆“没有历史,就不称其为家园;没有情怀,就不称其为人文;没有细节,就不称其为非虚构。”

——孔令军

 

◆“出版这一块,我是一个新兵。有一点我的粗浅体会,就是出版这一块,选题非常重要,文本也非常重要,没有好的选题,没有好的文本,我们支撑不下来。”

——郭洪义

 

◆“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都是连接体,如果一种文化和别的文化不能连接,这个文化本身就是死亡的,就接近死亡。”

——胡洪侠

 

◆“我想每年一本、每年一本地写,有人是用手写,有人是用脚——我觉得我是用脚和体温去写这个城市。”

——王国华

 

◆“‘有些事情,我们不做,谁做?我们要做,就写入历史。’实际上我觉得写入历史并不重要,但一定要有人做,非常重要。不光是我这本书,包括整个《我们深圳》这套书,其实都一样,就是一种使命,就是一种责任感。”

——王俊

 

◆“为什么说它(白石洲)是深圳与世界?它不光是白石洲和深圳,因为它有很多出口,像一个八脚鱼,它的触须是很多的,不只是房东和租客那么简单……大家其实在那里的感受是不同的,在那里的诉求也是不同的,所以说它是很复杂的。如果有变迁、有变动的话,它会牵扯到很多社会的神经元。”

——吴晓雅

 

◆“实际上,我们把这个历史把它放大,当我们翻过今天的日历的时候,昨天就已经是历史,就降临了。我们作为深圳人,我们每天都在记录我们的历史。实际上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时光,我们要把它捡回来。”

——孙霄

 

◆“当你把所有这样的历史都联系起来的话,你就觉得深圳真的很强大,深圳人真的很伟大,不可以说我们深圳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深圳历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而我们今天所处的深圳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始原点,我希望将来过一百年,大家能知道,中国的今天,一定是这个城市赋予了它最深刻的内涵,最美妙的概念。”

——涂俏

 

◆“真正的,还是个体生命在这个城市通过年复一年地工作,他的生活、他的经历才形成了今天城市的一个历史,一个有血有肉的肌理。我们这套丛书,为我们的城市构筑了一个灵魂。”

——谢湘南

 

◆“我要让自己和这个城市达成一个和解,我要去寻找一些东西,一些被保存下来的和这个地方相关的文献,所以在去找的过程中,我们就跟很多的对文化感兴趣的人们,一起做了关于城市记忆的采访。”

——陈瑛

“为什么深圳从来都不是文化沙漠?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深圳的文化载体就是深圳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不可能是文化沙漠。


“深圳是一个以人为主、以人为本的城市。当一个城市突然云集了那么多的陌生人,这个城市所形成的风气就会和传统格局里面其他的城市非常不同,和其他城市的文化表达方式、文化生产方式、文化传播方式非常不同,充满着另外一种活力,充满着另外一种力量和方向。深圳的文化是流动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它不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你参观,不是埋在地下供你挖掘的,它就是活生生的生活文化,它是活的文化、新的传统,这就是深圳文化的独特之处。”


——胡洪侠

摄影 | 尚书吧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购书~
尚书书架·签名本
刘小枫吴格沈津林章松韦力吕敬人徐俊沈昌文俞晓群张卜天阿来王小波李银河莫言余华薛冰黄子平龚敏李长声李连江孟晖胡洪侠陈子善蔡澜唐克扬梁二平|杨争光李辉方继孝 | 薛忆沩 | 许石林葛亮南翔南兆旭胡野秋李传新邓康延姚峥华王鹏阎焰涂睿明陈鲁豫……
文化活动
郎静山摄影原作展宁成春书籍设计展寄梅堂藏二百年来藏书家手札展|2018年深圳私人藏书联展潘耀明讲座:金庸与香港文学梅节先生九十寿诞纪念论文集《寒梅著花未》出版座谈会博物馆导览|戊戌年尚书吧回眸|……
尚·饮
中国茶葡萄酒风味苏打咖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