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尚书吧活动回顾】| 唐克扬:日常空间的创新

冯小蘅 深圳尚书吧 2022-12-03

『旧时月色  新派书香』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453次推送

导语

7月27日晚,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唐克扬老师做客尚书吧,为众人解读“日常空间的创新”。

就像唐老师写的那些书的题目一样,有人跟随他的思路会觉得有些“跳”。在外人眼里,他在三个身份间不停切换:第一,建筑教育者,一名大学教书匠;第二,建筑设计师;第三,建筑写作者。这么多年来也感受过不同的城市。几年前,他又换了一个空间,来到深圳,来到这个巨型“试验场”。

按唐老师的话来说,他不想重复过去的自己,人的一生见证一个事情从无到有的机会,其实并不太多。他之前呆过的几所学校都算是老牌名校,很难看到它们有太大改变了,但南科大诞生前后经历了剧烈变化。来到南方科技大学后,唐老师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对“创新思维”的理解,对“日常”与“设计”有诸多的感悟

本文根据现场纪录与录音整理,经作者审定,题目为编者所加。

日常才是生活的底色


PPT上展示着一张照片,诗意十足。唐老师说,照片中的场景摄于武汉,是武汉一处日常场景,但现场寒气逼人,不如照片展示的那样美好。他认为视觉图像蕴含一种欺骗性;今日人们对视觉冲击力强的事物有着高度的依赖,似乎世界是为人的眼睛而设定,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很难“上相”的日常无人问津。在他看来,镜头之外的“日常”本身具有继续追问的可能。
来到南科大后,不再是埋头做学术论文,需要做很多草创的实事,在寻找最实际的助手时一度陷入困境。以装修办公室为例,他发现,再难找到北京那么多建筑专业的学生来帮忙了。他在深圳的第一个学生助手,居然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加入是出于好奇和兴趣。于是他感慨,很多搞设计的人总是把“创新”挂在嘴边,却不屑从日常生活中创新,就算是和日常相关的事情,有了“品级”,有了高大上的项目背景和利益诱惑后,才愿意去做。

身边的“设计”不全是大众所想的那么高大上,很多中国父母在培养孩子时,把进入顶尖学府学习金融、计算机等实用专业视为首选。很多时候,在孩子数理化学不好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艺术设计——这些很少自己有机会动手做事的孩子,对于设计涉及的日常生活并不熟悉。我们的设计教育,缺乏真正由兴趣和热爱浇灌的土壤

深圳的气息


来到深圳后,他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代表深圳这座现代大都会的设计思想呢?从它城市环境来说,深圳的创新基因中缺了点什么?深圳有很多现代气息浓厚的建筑,但大多数人很难辨别其中的优劣。关于这点,唐老师认为,有时候,常识就可以起作用了。
深圳机场就是深圳设计的典型代表,它周身密布大小不一的“眼睛”,外立面结构里没有常人所说的门窗元素。这一形象和结构建立在“参数化设计”的全新设计思想上。这让他联想到很多学校的校园环境,同样是依赖“参数化设计”的标准建筑,却多么像工厂啊,两者本质上都在批量化生产无差别产品,只是结果不同。假如长期置身这种机器美学下的建筑空间,却不明就里的话,学生无法感受到建筑的有趣,反而会觉得很压抑。这种貌似创新的环境,也许比内地看起来时髦,却很难培养出具备自主思考能力的个体。

深圳很多建筑的年龄都不大,还很新,但是是一种未加思索的“标新立异。新到敲个钉子挂根绳子都没办法,很难再去做任何改动,和预设的生活方式并无关系。于是呆在里面的人,只好不停地“手动”增加一些东西,比如书架、凳子、改建……最后变成一地鸡毛。这样的空间始于创新,最后却流于平凡与庸常。深圳有很好的设计,很好的设计师,但如果不能充分地融入生活的语境,最后的结果未必一定特别好。

从改良身边环境做起


为了培养创新思维,他一直致力于让身处的建筑“合乎需求”,并不一定要奢侈,但要“好用”。
来深圳后没多久,他接到的第一个挑战是设计学校所在单位的办公室招牌。办公室位于图书馆内,建筑本体设计得很棒很完整,但上面并没有给这样的招牌留下余地。

对方的要求是:招牌上至少要有30个字,每个字碗口大小,既要有中文也要有英文,且英文比中文大;同时,提出要求的人没有想过,也是他自己说到,因为门的大小有限,所以招牌不能太大,否则会喧宾夺主。这真是个棘手的活儿。——他一下就联想到了小学课堂前方黑板上的八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样充满矛盾的形容词,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
招牌这么个小问题出乎意料地解决了。在做招牌这件事上,他提出了关于设计的四点思考:
1. 处理新旧关系 The Nover vs. the Established当所谓的集体主义社会转向个性化,每个人都想突出自己的存在,那么,艺术助力后的新生活与过去的生活容器有什么关系?通俗地说,不能因为新人进来就把过去的锅给砸掉。2. 有限创造 The Big out of the small成本资源受限,只能用有限的资金、资源做相对来说有意思的事。3. 简单灵活 Accommodate the Flexible in the Simple设计方案是确定的,生活却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希望看到它们的变化成长。如何做出符合当下,又满足未来的几年几十年需要的东西?4. 设计有关哲学 A philosophical and Pedagogical issue 很多人总是把具象的小事交给文化程度最低的人去干。一些看似形而下问题,小到装修,其实最终还是个哲学问题。


刷墙:从小事中启蒙


除了帮学校开辟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小项目,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训练中也受益,唐老师组织学生,在学校布置了一些艺术空间,并且鼓励同学们同时“思”和“行”,比如,他们争取了一面墙来做展览。当询问学生们可不可以把这面墙的展览做出个方案来?有人说不就是把墙给刷一遍,然后在上面贴几个方块?太简单了,花钱包一个人来做就行,并表示刷墙这体力活我干不了。

唐老师坚持要学生自己刷,在他看来,刷墙既有技术性,又是简单可行的从言到行的社会实践,这种艺术展览的策划,是某种意义上的启蒙,和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他希望借此让学生明白,最高端复杂的事情有时候也是貌似最低级简单的事情,表面的复杂纷繁都可以通过新的思维方式,变得出人意料的简单,而且它的有效性要通过现实的语境去检验,这就是“社会创新”的创新思维的体现。
他的学生上交的第一个作业,是像码砖块一样在墙上从左至右码了八个方块,边际还有些参差不齐。当只看到一面白墙时,总觉得往墙上挂几张画太容易了,根本都不屑去干。只有自己动手之后才会注意到排布中具有某种复杂性的规律,把不同的文字图像变得特别整齐有序的同时,还要彰显出各自元素的不同,并不简单。最后上交的“作业”是平衡有序的,而且内部元素之间还有差异,呈现动态的关联。

热点  答案


现在的文化是“急于求成”的,市面上各领域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的培训班火爆异常,广告词都很唬人,比如五天学会书法,一百天商战培训。“包装”设计的红火,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状况的反映。但是,什么才是这个城市应该有的文化?这是无法靠某个服务商去定制的,而是要真心实意地通过自己的头脑,自己的行动去找到答案。


为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来到南科大后,唐老师参与主办了很多学术讲座,请的老师都是各领域的大牛,比如曾经做过哈佛商学院教授的A教授,没想到的是,当天同时有三个讲座在进行,一是A教授 的《创造性成就战略能力》,只来了20人左右,并且他讲得很严肃正经;二是一位物理学家讲《物理学的未来在哪里?》,来了四五十人;三是华为品牌部经理讲《如何在华为当好品牌经理》(大意),来了上百人。



这令唐老师深受刺激,他不太理解的是,虽然演讲者需要学会和观众沟通,但是没有段子的,娓娓而谈的讲述方式,就不能开启大众的心智之门吗?A教授讲完后,听众中的老师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认识这个人,因为在国外上商学院的时候,所用的教材中就有A教授的理论。学生选择哪个讲座是他们的自由,但是一个社会的思考习惯不能厚此薄彼。如果在将来,深圳能够有长远的文化活力的话,必然要对多元文化一视同仁,开放地拥抱未知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蹭热点,一个成熟的城市要有自主判断能力和“深谋远虑”。深圳除了是一个大工厂,还应该是一个实验室,培养全新的日常生活。为此,不应该预设结果,也不要太在乎什么风格,只有思维方法本身才是常新的。


他特别引用建筑师路易·康的一句话来说明:看过8卷本的《英国史》,康最感兴趣的是第零章,但它是“不曾写下”的;一切都有可能的那个时刻,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刻。唐老师说,这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的此刻与当下。我们可以从这里出发,在我们独有的土壤中生出有质感的设计文化,一起创建完整的生活空间。




愉快交流和自我表达


如果一定要给这样的空间改造实验列出次序的话,唐老师提出了两点:


第一,达成愉快的交流。

打造共享交流空间。只有大家坐下来把话说通,很多事情才会发生。对于深圳这样的新型大城市,现代社会学家发现的“一起孤独”的现象已经初见端倪。气候炎热的深圳,有时候却是人情寒凉的,它也应该有“温暖”的公共空间。



第二,表达你自己。

唐老师认为,中国人有言: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但表达其实很重要。到南科大后,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设置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DIY的小小展厅。他找来的第一个艺术家是北京的一个朋友,他用一些类似于建筑废料的材质,将黄沙石子垃圾等做成再生的艺术肌理。


唐老师表示,这是他这辈子做过的比较独特的一个展览,因为来看的人都是不大懂艺术展览、平时也不大会去看展的人。虽然观众都是“圈外人”,但它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语境。这些人现在不懂,可是将来会懂。做这个展览的目的不是出于设计师的自娱自乐,而是希望它成为一个开放的表达空间,在他眼里,这是未来生活的实验室,是创新思维的试验田,这才是深圳未来需要的空间。





互动问答

Q: 您觉得深圳有什么建筑让您觉得赏心悦目?

A: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觉得最好的空间就是南科大我的办公室外的那些山。南科大最好的资源是它的“九山一水”。有一个地方能兼具天然的风光和现代生活的便利,这已经最好的生活环境了。有些建筑它实际上是一个工艺品,好看但不够贴近人本身,我个人不太喜欢特意“凹造型”的建筑。有些建筑看起来确实很酷,但假如是寻找一个自己生活的场所的话,人还是愿意呆在自然、舒服的环境中。



Q: 我在深交所工作,墙都是灰色的,所有东西都做得很高级,但也冷冰冰的,我们自己想在一些小的局部做一些修正与调整,发现难度特别大,因此,我觉得建筑师在表达他的个人风格时,是不是应该更加谨慎一些?

A: 我觉得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能做的其实很有限,作为明星建筑师为深圳地标服务的库哈斯,很难把普通人的需求放在心上。说实话,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也很难担保自己没有虚荣心去做出一个类似的东西。这座大厦本身就是金融资本操作的一部分,不是旅游休闲的产物。所有大都会的地标建筑物,有几栋真正给了人们身心的放松?

相比起来库哈斯其实还算比较有想法。建议大家有机会去读读他的《癫狂的纽约》。他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了 “金融资本的教堂”,这样一种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建筑样式。我们对于建筑的认识首先来自于你对自己,对身处城市,乃至身处时代的反思。如果你相信什么东西让你获得了某种好处,你就无法去过多埋怨它的坏处。这是一种很纠结的现代人的状态。



【扫码订购唐克扬老师签名本】


—FIN—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尚书吧的书架

汪曾祺杨绛辛德勇刘小枫吴格沈津林章松韦力吕敬人徐俊沈昌文俞晓群张卜天阿来王小波李银河莫言余华薛冰黄子平龚敏李长声李连江孟晖胡洪侠陈子善蔡澜唐克扬海莲·汉芙刘申宁梁二平|杨争光李辉方继孝|薛忆沩|许石林葛亮南翔南兆旭胡野秋李传新邓康延姚峥华王鹏易力阎焰涂睿明陈鲁豫莎士比亚红楼梦关于出版笺谱中国藏书家通典深圳风物志尚书吧故事|……


尚书·记忆

郎静山摄影原作展宁成春书籍设计展寄梅堂藏二百年来藏书家手札展|2018年深圳私人藏书联展潘耀明讲座:金庸与香港文学梅节先生九十寿诞纪念论文集《寒梅著花未》出版座谈会博物馆导览|戊戌年尚书吧回眸|尚书吧十二年嘉宾留言簿尚书吧十二周年纪念笔记本|……


【尚·饮】

中国茶葡萄酒风味苏打咖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