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 | 被diss了这么久的“中式”教育,真的就比西方教育差么?

2018-03-26 中国网教育频道
 

伴读第七季 · 第二十六天 

朗读者·曹依诺


“虎妈”蔡美儿就其如何培养孩子的作品问世后,全世界媒体纷纷聚焦她的“中国式教育方法”。她的“成功”在中国也一石激起千层浪,类似“虎妈”的父母也陆续出现。


全球化使太平洋两岸各有所长的教育理论与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切关注。对中国父母而言,即便孩子长大成人,他们对其依旧有着强烈的控制欲。


与之不同的是,美国父母更期望孩子们能基于自己的兴趣去独立探索和决定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听命于父母。


中国父母相当看重学业成绩,把分数看得高于一切;美国父母则强调在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兴趣,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始终摆在首位。


要想真正了解西方教育体系,以及现在日益兴起的“中式家庭教育”,我们必须全面审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起源。


西方大学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让怀有不同目标的人都能获得知识。从词根学的角度去分析“university”这个词会发现,该词是由unity和diversity合成的,就是说各类群体都能在这里追求知识和真理。


而在中国,中国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学子有机会加官晋爵。



那时的教育被赋予了太多沉重且现实的意味,而不是单纯地追寻真理与获取知识。


考试能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是闻达于朝堂,还是劳作于荒原;是遍享荣华,还是终生被奴役。


而当一名贫寒学子通过科举飞黄腾达后,他也有义务去帮助整个家族成员摆脱农业社会里的田间劳作。换句话说,他是整个家族下的赌注,赢来的是一个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机会。


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对教育的不同期望,中美对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在中国,对有的高中生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学生来说,高考中的10分可以决定他是继续过着和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还是成为未来在都市写字楼里工作的白领。


在很多中国父母的眼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对其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最直接反馈。


在这种潜意识的驱动下,父母就不可避免被笼罩在恐惧和焦虑之中:对失败的恐惧,对自己是否是合格父母的焦虑。


两国人在教育心态上的差异,主要根源于资源分配的不同。在美国,地广人稀,机遇众多。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尽量发挥造物主赋予每个人的潜能与天赋来服侍、充实社会。


而在中国,人才济济,机遇难求,金字塔尖1%的人掌握了社会绝大多数资源,个人或父母的身份和地位是决定社会资源分配的基石。



教育系统像是一个漏斗,追求的不是人人受教育的权利,而是为这个社会筛分等级,筛分的工具是冷冰冰的考试分数线。


对于广大出身于金字塔底层的中国学子而言,分数的确决定命运。同样的,社会也倾向于以考试成绩这种外在尺码来评价一个人,而忽略每个人独特的魅力与内在价值。如此一来,中国父母对教育的恐惧与焦虑就可以理解了。


作为一个成长在华人家庭,后来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我觉得自己是两种教育风格的受益者。


中国父母从骨子里认为,只有那些经过不懈追求得来的东西才值得被珍视,无论是达成某个目标还是习得某项技能。


中国父母需要克服自身的恐惧与焦虑,让自己更有耐心,心态更加丰盈。美国父母也并不是完美的,他们在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时,需要激励孩子克服反复练习的枯燥与厌倦,坚持学习。


通过思考中美家庭教育的种种现象,低下头审视做父母的隐蔽、复杂的内心:为何我们如此迫切期望孩子获得成功?


当我们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敢于正视自己内心中关于“怎样做才是好父母”的恐惧与焦虑时,我们就能摒弃外在的影响,最终将“孩子的兴趣爱好”作为家庭教育的宗旨。


那时,我们就能融合中西文化的精华,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丰盈心态养孩子》

著:蒋佩蓉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12月

-作者-

蒋佩蓉,著名婚姻、亲子和礼仪专家。毕业于麻省理工,曾任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集中美教育专家、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国际商务礼仪培训专家等诸多身份于一身。


-朗读者-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 曹依诺

座右铭:春天就在心中,坚持就有成功!


征集朗读者

如果您喜欢朗读,愿意为大分享有价值的文章,欢迎自荐。也许您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朗读者哦!详情戳左图,参与报名。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征集页面!

#留言互动打卡#

别忘记参与我们的打卡活动哟~

参与留言,微信、微博、微社区

 三种打卡方式任你选择

连续30天打卡全勤听众,

可获得当季收听打卡活动全勤神秘大礼。

参与留言提问的朋友们,

有机会获得蒋佩蓉老师的亲自解答。


小编推荐

伴读 | 说给那些想要成功的年轻人,别着急要结果,先看看有没有“软实力”

伴读 | 高中阶段孩子成长的秘密,95%的家长都没参透

伴读 | 小学基础没打牢,孩子成为“差生”不远了!

伴读 | 你的静待花开,恰恰害了孩子(3-6岁家长必读!)

伴读 | 那些不顾成长规律拔苗助长的家庭,后来都怎么样了?

伴读 | 家长焦虑、教育“抢跑”,如何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

伴读 | 你与智慧妈妈之间,只差这十大育儿原则

伴读 | 老话说“越淘气的男孩越有出息”,原来是真的!

伴读 | 最终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学校,而是父母

伴读 | “我越来越像我妈啦!”是真的,焦虑代代相传……

伴读 | 严师出高徒,这句“真理”骗了家长和孩子多少年

伴读 | 孩子该如何选择职业?这篇文章给出了答案......(转给家长)

伴读 | 在“无所事事”的时间里,孩子的思考让你意想不到

伴读 | 培养抗逆能力,不是当“鹰爸”

伴读 | 痛心!家长只关注学习成绩,最终孩子成了“危险品”

伴读 | 完美主义只会烫伤孩子!家长要学会示弱这门艺术

伴读 | 所谓勇敢,就是要做你害怕的事

伴读 | 你自以为是的保护,正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伴读 | 家长如何将家庭打造成孩子的“情商教室”?

伴读 |  “高情商”的孩子是这样炼成的!

伴读 | 家长注意啦!课外活动利于培养孩子的“软性”情商

伴读 | 蒋佩蓉:我对父母强迫我学钢琴充满感激

伴读 | 学好这几招,在家就能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建议收藏)

伴读 | 标准答案只有一个,但是正确答案不是唯一

大事件 | 用丰盈心态养育孩子,从今天起,向养育焦虑宣战!

大事件 | 等蛙回家?不如等我们颁奖呀!

文字编辑 | 周继凤

音频编辑 | 谷舒晨

排版编辑 | 邓闽娇

责任编辑 | 刘    昌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打开微信输入框,回复“伴读”可重温往期精彩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