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训练营|2016第4期点评

2016-08-18 呛口 考新闻


1

突发责任人不能再躲猫猫

标题就词不达意,可改为《告别“躲猫猫”是重拾公信力的基础》


在大众不仅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发布者的互联网交互时代,舆情时常走在政府发言面前的例子屡见不鲜(你自己好好读一读你写的话呐)。公众通常先从各个传播聚到(excuse me?)获知大量信息后,政府部门的回应才姗姗来迟。这不仅不利于政府解决问题,更有可能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的降低。


近几年,随着网络使用在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普通百姓多从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软件上获取新闻。在灾难或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掌握信息资料。比如邢台水灾和青岛的天价大虾事件等。但事件一出,政府相关部门不是率先回应舆情,而是企图用下一个热点事件掩盖当下的热点的鸵鸟心里(举例论证毫无根据,全靠想象。还有,额,错别字?)。开始跟内心焦灼的民众玩起躲猫猫。针对这一事实,国务院也明确发布了《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


时间回应上要明确,以往国务院重视关于政府舆情回应,但从没有给出明确回应时间的范围。而此次《通知》,明确规定对特别重大时间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给予回应。这对于第一时间想要逃避面对的责任人无疑是重大打击。民众在对于政府发言选择“不信”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政府不是第一时间的回应。及时回应政务舆情,不仅可以调整行政效率,更是对政府传播结构的一个深沉次改革,让舆情回应机制成为检验政府改革的标杆。


责任人要明确。对涉及地方的政务舆情,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回应。这让时间发生第一时间,相关部门责任人跟民众躲猫猫的心理无处可放。政府不能再把宣传部门退出来阻挡舆论,也不可能让无关人员回应几句不痛不痒的发言结束舆情。这一做法,或许将有效的抑制在一起事件中发酵导致的更大事件。


评分:60

点评:文章结构较为清晰,但行文杂乱,读下来感觉被人扁了一顿。错别字频出,让友谊的小船翻得彻底;材料运用生涩,感觉国台办是一个幼儿机构,专门解决“躲猫猫问题”。没有发挥出应有实力,作者应思考成熟后再落笔。


2
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是提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评论和消息一样,标题的字数都不能过长。此外,该标题缺少文采,比较中庸。修改范例见第一篇文章。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政务公开的工作,希望建立一个人民所信任的政府。而政府要为人民所信任就要切实提高其公信力。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舆情事件频发多发,政府的舆情回应成为提高其自身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互联网迅猛发展,不论大事小事或无论在哪发生通过互联网都能迅速的传播开来。有时因为传播过程中的一些扭曲事实的行为,导致事件的传播最后可能完全变质(改:由于在传播渠道中信息不可避免会发生变异,每一个传播节点上的接受者看到的事实可能都不是它的本来面目),这时如果有关政府(加:部门)不能及时、迅速的对这些(“这些”改:事实相关的)舆情进行真实、全面、有效的回应(加:,)可能会导致一定的社会动荡甚至让人民失去对其的信任,这将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要在评论里用考研政治的口号,不是说不能写他导致的政治后果,而是不能简单地表达为“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比较俗。改:政府一旦失去民众信任,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还可能酿成激烈冲突)。

  

如上个月在邢台发生的泄洪冲毁村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事件,就充分体现出有关政府部门回应不及时导致公信力下级的事例。(语言表达太差,句子长,而且有语病。)在泄洪造成人员伤亡后网上各种谣言四起,有人谎报几个村落无一人生还,更有甚至造谣是政府故意不通知村民保证泄洪目的,而在面对各地人民和媒体的询问时邢台政府也并没有马上做出回应,而是遮遮掩掩、慢慢吞吞的,有关负责人互相扯皮一直没有露面说明情况,当谣言疯传后有关政府再出台报告时已经没有人相信它的解释了,政府的公信力更是一落千丈。(因为中间没有句号,我算了一下这句话长达161字。)

  

所以做好政府舆情回应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一个事实论证就得出的结论并不让人信服。)如何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政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政务舆情回应的责任,在发生舆情事件时因明确的知道如何回应、由谁回应。二、把握需重点回应的政务舆情标准。各地区各部门需了解重点回应的政务舆情是什么,并做好舆情监督工作。三、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四、加强督促检查和业务培训,切实做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五、建立政务舆情回应激励约束机制。(这是材料内容,不是你的个人观点,感觉作者拿来凑字数的。)

  

只有政府部门不断提升其政务舆情回应水平,才能逐步的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切实提升自己的公信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评论不要口号化。如果喊口号有用的话,四个现代化早就实现了)


评分:60

总评:去掉开头结尾以及事实论证,作者自己写的内容只有一个段落。虽然字数足够了,却是一篇虚胖的评论,论点和论证太少。舆情回应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的论证很弱,没有达到一篇评论文章应有的效果。此外,作者的语言能力也要加强。


3


优秀作业

 愿“无可奉告”永远消失


标题略煽情,可改为《告别“无可奉告”是民心所向》


半个多月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并提出了进一步明确政务舆情回应责任、把握需要重点回应的政务舆情标准、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加强督促检查和业务培训、建立政务舆情回应激励约束机制五条具体通知。这份通知内容具体、要求明确,不是简单的官话套话堆砌,想来以后新闻发布会上怕是再难听到有官员说“无可奉告”了。

 

近几年,官员面对舆情时的“雷人”回应屡见不鲜,从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首场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回答记者提问时的“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到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的新闻发布会上,官员的“这不是我的职责”的推诿之言以及“我不清楚,需要问一下同事”的“无辜”回应,再到大大小小的新闻发布会上的“熟脸”——“无可奉告”。

   

很多次生舆情往往都来自于新闻发布会上部分官员、相关负责人员不当的舆情回应,一句“无可奉告”,往往会撕裂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一句“这不是我的职责”,常常会点燃百姓的愤怒,一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往往会再次在受害者家属心中的伤口上撒上一把盐。

 

国务院办公厅此次发布的通知,使得政府官员们清楚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民众对于舆情回应的重视,以及政府部门在舆情回应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通知中明确要求了舆情回应的时间,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发布会,其他政务舆情则需在48小时内回应。如此一来,面对社会热点、舆情事件,政府部门不能再以推诿敷衍了事,而且明确了回应时间,也可以有效地降低谣言四起的几率,真正能够起到传递真相、安抚民心,推动舆情事件明朗化的作用。相信这份通知真正落实后,当热点舆情出现时,民众可以更相信政府,谣言不会再放肆传播,“无可奉告”可以永远消失于舆情回应面前。


评分:75

总评:文章逻辑采取最为常见的“演绎式”结构。先摆放结论,再逐一分论的形式。然而不足的是,结构虽然合理,但具体论述中少了“论”,多了“证”。材料的过多运用显得更像一篇杂文而不是评论。


在文中第三段本应抓住机会切入的更深,比如为什么会有“无可奉告”,在文中没有给予令人信服的解释。国台办出具的文件,到底是针对的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是引导作者紧紧攥住的要点。


一把手出面回应的原因,应在于解决“新闻发言人”边缘化的核心问题。他们无法第一时间得知“内情”,也没有权限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措施”,甚至不敢迅速的表达“官方态度”。在文章2、3段解决这个问题,可使质量飙到顶峰。


功力老道,但失了思考。



范文

保证回应效果,一把手当发言人应常态化


南方都市报社论

近日,国办公布《关于在政务公开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专门就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的舆情回应、新闻发布做出流程化规定。《通知》明确,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下,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大幅提升,重大事件发生后,舆情应对成为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一大考验。什么时间回应,谁来回应,如何回应,政府部门必须解决这些基本问题。这其中,政府回应的效率,即回应的节点选择至关重要。从传播的角度分析,重大事件发生后,民众渴望获得最新信息,而权威信息供应一旦跟不上,或不能准确反映事件真实状况,往往会导致社会不满情绪,大量未经证实的消息充斥舆论,负面因素也会因匿名信息被放大。

  

比如7月下旬发生在邢台的洪涝灾害,洪水在7月20日凌晨灌进大贤村,此后当地媒体对灾情有过零星报道,接受采访的官员表示“没有人员伤亡”,来自政府部门的信息严重滞后,导致当地村民围堵高速公路,要求与政府对话。而在互联网,大量灾害的悲惨画面开始传播,有传言甚至提到,是上游水库泄洪导致了此次洪涝灾害,“人祸说”就此甚嚣尘上。官方的新闻发布会在事件发生超过48小时才姗姗来迟,“灾情统计、核实、上报不准确、不及时”是此次事件应对的教训之一,回头看这样一次事件,如果政府部门能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应对的效果可能就有所改善。

  

重大事件发生后,必须解决信息失衡的状况,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以此来消解、对冲小道消息的舆论影响。此次《通知》提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下,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由此可见,在总结多次重大事件应对的教训后,政府部门不但意识到及时发布权威消息的重要性,还开始了严格的制度化尝试,这无疑是值得赞赏的转变。

  

当然,除了回应的节点选择,谁来回应,如何回应,对于重大事件应对也至关重要。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具体的技术细节,客观地说,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发言人成为舆论焦点,必然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在回应过程中出现瑕疵也属正常。为此,《通知》中还特别规定,对于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此规定有利于减缓新闻发言人的压力,不过,在肯定容错机制的前提下,对于新闻发言人为何会出现失误,也有必要做充分的辨析。

  

业务能力不足,或发言人对事件了解不足,尤其是没有掌握核心信息,都有可能导致失误,这其中,新闻发言人是否掌握事件信息,对事件应对效果的影响非常明显。2011年7月24日,“7·23”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为“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和“这是一个奇迹”两句话成名,成为舆论炮轰的对象。去年年底王勇平在接受采访时披露了当时的细节,据其说法,当时开发布会时距离事故发生只有26小时,事故的原因还在调查,王勇平连事故现场都没来得及去,只能公布一些当时能够掌握到的事故发生概况。

  

王勇平向领导表示“情况不掌握,我没有把握”,并建议晚一天再开发布会,然而决定无法更改,这样一场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因为新闻发言人缺乏准备、对事件信息了解不足,终成为一次失败的舆情应对。

  

很多人认为,尽管事故发生时王勇平是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但那次发布会应该由铁道部的更高层领导来主持。这是中肯的建议,其实也适用于所有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2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其中要求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遇重大突发事件要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此规定背后有诸多考虑,而一把手掌握事件信息,有利于回应民众关切,避免舆情应对形式化,无疑是最重要的考量。


经历过非典等重大突发事件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趋于规范,从观念转变逐渐过渡到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类似“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一把手要当第一新闻发言人”这些规定若能落地,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定能越来越从容。


点评人:呛口


微博:考新闻的小窝微信公众号:kaopress微信个人号:kaopress14

投稿:kaopress@163.com

淘宝:考新闻(jm79.taobao.com)

扫码加考新闻主页君好友,主页君会拉你进考新闻2017备战群,研友在等着你。


择校

不是985也厉害的新闻院校【一】|不是985也厉害的新闻院校【二】|不是985也厉害的新闻院校【三】|萌新“择校”必看


经典文章

VR新闻|汶川地震|公关是否有原罪|魏则西|版权|舆论|霍金|SK-Ⅱ|“疫苗”报道|毒保姆|杨绛|一个轻生者的坠落|暗访|兰蔻|邓亚萍|赵薇|邢台|表情包|共产党广告|明星隐私|采访进化论|王宝强|限韩令


考研必背

施拉姆|供给侧改革|库利|VR(虚拟现实)|卡尔•霍夫兰|习大大网络思想|10个新传名解你会几个?|议程设置|中国新闻史之最|学术专著|印象笔记


消息训练营

第四季第一期|第一期点评|第二期|第二期点评|第三期|第三期点评|第四期|第四期点评|第五期|第五期点评|第六期|第六期点评|第七期|第七期点评|第八期|第八期点评|第九期|第九期点评|第十期|第十期点评|第十一期|第十一期点评|第十二期|第十二期点评


评论训练营

第四季第一期|第一期点评|第二期|第二期点评|第三期|第三期点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