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提升孩子阅读力的第一步,做对了事半功倍

丹妈和小伙伴 丹妈读童书 2023-06-08

最近重读《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这本书,再次被这句话触动:“阅读是人类最伟大的一项思维活动,一个人必须从孩提时代就开始阅读。”



以前我的关注点落到“孩提时代就开始阅读”上面,这是我生活和工作中一直在做的事。


随着叮当进入小学一年级,我注意到前面的这半句话:“阅读是人类最伟大的一项思维活动”,我更多地去思考——


该怎么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有效阅读、深度阅读,从而真正让读书成为最好的思维锻炼活动呢?



看了许多讲阅读理论的书,加上我自己的实践经验,我觉得有一个门槛不高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尽量增加、拓宽、以及调用调用孩子脑中的背景知识


可以说,这是提升孩子阅读能力的第一步。




01

什么是背景知识?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轻松读懂书本的内容,有些孩子却始终只能停留在看图画?


为什么有的孩子考语文时阅读理解能拿满分,有些孩子却永远答不到“点”上面?


我们一般会说因为阅读能力好或不好,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


事实上,我们阅读任何一个词、一句话时,大脑所经历的不是简单的“看”,而是在瞬间完成信息搜寻、分析、综合、推理、解析、评价等一系列动作,也就是整个的思辩过程。  


而这个火花带闪电的神奇过程,第一步是“信息搜寻”。


搜寻什么?孩子自身储备的背景知识啊。


简单来说,背景知识就是孩子过去生活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人际关系、情感……所有这些,都会变成他阅读时的背景知识。


想想,真的不可思议,我们的大脑会把第一次接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记忆、想法联系起来,会把新故事和旧故事进行比较,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在无形中建立起数不清的关联。


只有背景知识充分,在遇到问题时调动它,才能帮助孩子,对问题进行感知、判断、分析、理解、想象……这也就是阅读力强弱的体现了。


由此可见,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子,想办法扩充激活背景知识的储备量,将直接影响阅读理解能力。





02

如何扩充背景知识?


看纪录片、外出旅行、参观博物馆、日常聊天讨论……都可以帮孩子增加背景知识。


不过,它们属于“打辅助”的,散布在日常生活中。


相对来说最容易做到、回报最高的,可能是这几种方式:


  • 大量阅读+大声朗读

  • “全科通识式”提供书籍

  • 听有声读物


可能有些爸妈会觉得我在“老生常谈”,或者说:我们家就是这么做的啊,为什么效果并不好呢?


我觉得,它们在具体操作时,还是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的,我分别说说我的看法。


1

大量阅读+大声朗读


▷▷大量阅读


真功夫往往就是笨功夫,归根到底,增加背景知识最重要的,是大量甚至海量地去阅读。


语文名师韩兴娥的海量阅读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我看到了一个实在的“证据”。


在韩老师《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一书中,她说:


一个人至少要有一百部经典作品的阅读量,这些经典可以是文学的,也可以是哲学的、艺术的、心理学的、历史的等等。否则这个人在精神层面上很难具有独立的视角,很难对这个世界产生灵敏又丰富的回应。


那么,在阅读这个过程,是不是得要求孩子读懂所有的内容呢?


我觉得要允许孩子“不求甚解”,这一点,韩老师在书里也有所印证。


……对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慢慢“反刍”,不必急于“一步到位”我很少讲解词语的意思,也不去深入分析文章的微言大义,而是让学生在“海量阅读”中去自我感情。


读得越多懂得越多,懂得越多就会想要读的越多,这是一个正向循环,却不能反过来,在一开始就强求“懂得多”。


而且,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孩子无意识地运用推测能力预判能力,也是增加背景知识的重要方法。


比如说,读着读着,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孩子联系上下文,“猜”出它的意思,就是很好的推测能力


再有,孩子读者前面的情节,却忍不住去猜测后面的发展,恭喜你,他在运用预判能力


推测、预判往往发生在“不求甚解”的孩子身上,他们的背景知识吸收率更高,并正好锻炼了思维能力。



▷▷大声朗读


这里指的是父母大声给孩子朗读图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子共读。


从年龄上来说,越早开始为孩子朗读,效果会越好


这一点我在哆啦身上深有体会,她出生几个月后,我们就开始给她读书,现在不折不扣是个小书迷。



还有个大家挺苦恼的问题:孩子都上小学了,仍然追着要爸妈读书听,这样会不会太依赖了?


其实,不用担心,哪怕孩子上小学了、能自主阅读了,只要他想听,都可以继续为他读书。


说到这个,美国有个实验证明,当孩子开始上小学,反复为他朗读同本绘本(至少3次)孩子的词汇量将提高15%-40%,而且学习效果相对持久。



所以啊,放心大胆继续读。关于这个,后续我会再专门写篇文章专门聊聊这个问题。




2

“全科通识式”提供书籍


既然是背景知识,接触的领域当然是越广越好。


这个就很考验我们大人买书的水平了,我觉得完全可以参考通识教育的大框架,来给孩子选书。


关于这个通识阅读框架,其实我已经专门写过一篇介绍文章,并把我推荐过的好书都做了分类,大家如果想详细了解,可以点击文章👉5-12岁家庭阅读框架+详细书单


在文中,我参考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分类,把童书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类。



从这个分类里,我们可以大概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掌握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型


我觉得,书的数量不一定要多,但品类尽量广,有意识地覆盖到这个通识阅读框架,孩子能够掌握到的背景知识会更加全面。



3

听音频资源


前面说过,看纪录片、外出旅行、参观博物馆、日常聊天讨论等都是增加背景知识的辅助方式,在这里,我想把音频资源单独拿出来聊。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最接近文字阅读的方式。


1、怎么听?


我不建议用音频资源代替文字阅读,但当我们引导孩子去读某个新领域的书时,用音频开始是个有效方法。


这个在叮当身上有过实践,比如历史这块,我先给他听姜天一的历史音频。


因为“早有耳闻”,再给他读历史书,他会觉得很熟悉——这个我知道,那个我听过,或者说:这个不是这样的呀?就开始讨论起来了。


听音频资源最讲究“润物细无声”,听多少算多少,不要介意孩子是不是边听边玩?听懂了没有?哪怕是开了音响当背景音,都会收获惊喜。


2、喜欢听音频,会不会导致不爱读书?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有这个顾虑。不过,从叮当身上来看,他的阅读兴趣没有被影响到。


有人在美国专门为此做了一项全国调查,发现使用有声书最频繁的人,也是最热爱阅读的人。




不过,世间万物,过犹不及,听音频毕竟是被动输入方式,不能太过依赖。


所以这里我也特别想提醒两点:一是在孩子建立自主阅读兴趣的关键期,还是需要注意控制收听时间,具体多少可以和孩子协商好,可不能“听之任之”。


二是,当孩子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后,一定要把后续图书阅读安排上,让孩子尽量把兴趣从“听”转移到“看”上面来。


听和看互相促进,阅读兴趣才不会被影响到。





03

如何调用背景知识?


孩子的背景知识储备量上去了,那是不是就能自如运用了呢?


有些思考型宝宝可能会“无师自通”,但很多孩子还是需要大人帮忙激活和关联背景知识,最大程度地去调用它


我看到的很多本阅读理论书中,都有提到相关的概念和方法。


不过,这些知识点都比较零散,侧重点也不同,为了方便取用,我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把它们主要分为这三大类——



1

关联个人经历


(1)基础版


这可能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书中提到的观点、场景、事件等,和孩子曾经的经历联系起来,建立同理心。


比如我和叮当在读《大国重器》关于辽宁舰的内容时,刚好不久前我们在新闻里看到过航空母舰的介绍。


稍微一提醒,他便想起来了,问我是美国的航空母舰厉害还是中国厉害?我说从数量上来说,美国有很多航空母舰,但中国的技术已经很先进。


他立刻兴致勃勃盯着书,要我仔细读,一个字都不放过。


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说,孩子根本不喜欢这本书、那本书,可能并不是真的没兴趣,而是他没能和背景知识关联,无法“产生”兴趣


(2)升级版


在《小学阅读能力决定一生的成绩》中,有提到一个更系统完善的关联方法,叫寻找KWL,可以带年龄稍大的孩子试试。


我把这个方法整理了下,它的意思是这样的:


  • 阅读前先想想与主题相关的已有知识(know)

  • 对阅读后想了解的内容进行整理(want to know)

  • 阅读后再对获得的内容进行整理(learned)


这种方式,是带着预设去阅读的。


乍一看挺复杂,但其实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练这个本领,不就是上课前预习、上课中做笔记、上课后复习吗?如果你和孩子去尝试了,欢迎回来分享。



2

延伸主题内容


有时候光靠语言,可能没法让孩子调用背景知识,这时可以借助某些实物,呈现书中描述的情景。


对数学、物理、化学类等非虚构类的书来说,这个方法很好用,我称之为主题延伸法


比如我和叮当讲关于地理书时,会拿出地球仪。沿着地理这条线,给他讲历史、讲新闻、讲人文,这一下天南地北的,都有了清晰的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我们会和他进行讨论,把主题延伸甚至发散出去,挖掘出他可能没意识到的背景知识。


当然,对于这种方式,我一直以来的态度是,不强迫孩子,先看孩子的状态,判断他有没有想聊的欲望有的话再进行。



3

再现书中情境


虚构类的书是否能像非虚构类的书那样去展现场景呢?当然可以,只是可能需要做出一些变通。


比如,在《上好一堂阅读课》中提到,美国一位老师在讲《每一个善举》的书时,为了说明做个好公民、好学生对社会的意义,她取来一些石头和一个装满水的下班碗,并让大家回忆自己昔日的某一善举。



然后,让孩子们选一块石头扔进碗里,思考水中激起的涟漪代表着什么——石头代表善举,涟漪代表影响,非常形象,孩子一下就理解了。


另外,把书中的情节片估“演”出来,也是很好的调动方式,瞬间就能把孩子带入具体的情境。


我记得叮当小一点的时候,给他读《开心小猪和大象哥哥》,我俩玩角色扮演,他简直入迷了。



后来哪怕不再扮演,自己看着书也能咯咯咯乐出声,我猜,那时他脑子里正上演一场“大戏”。



4

提问激发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书中的内容“平平无奇”,一读而过。


因为对我们大人来说,我们脑中的背景知识足够多,大脑自动完成了整个理解、分析、判断的过程,没有从中发现新知,自然不会激发新的思维活动。


但孩子的背景知识并不那么完善,如果孩子有意愿的话,可以稍作停留,向他提问,给他机会调用背景知识,可能就发现了新的信息点,让他大为惊叹和痴迷。


同时,我们更要鼓励、引导孩子提问,让他通过问题去搜集信息,和书中的内容互动。不管谁问谁,都能达到激发思考的目的。


如果你觉得不知道该怎么讨论,可以参考《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里总结的这几种句型:


“我想知道……”

“为什么?”

“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很棒,还有别的问题吗?”

“你的问题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

“……怎么会……?”


当然,以上,不管是讨论、提问还是引导思考,都是要建立在孩子有兴趣想探讨的情况下。孩子如果没有意愿,则不强迫,以免影响阅读体验。




5

五步台阶精读法


前面讨论的几个背景知识调用方法,不管孩子看的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内容,都是针对某个比较具体的“点”,结构相对简单。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比较长、比较复杂的故事,该怎么结合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精读它呢?


在蒋军晶老师的作文敲敲门中,有提到一个“五步故事法”,帮孩子确立故事结构。


是“问题”,我理解为开篇介绍引入;

是“上升”,我理解为朝故事核心进发,是个过渡;

是“高潮”,故事的核心部分;

是“下降”,故事开始趋于平缓;

是“结局”,结束整个故事。


蒋老师以安徒生《海的女儿》为例,填入对应的故事内容,画出一个台阶形状的结构图,一目了然,所以我叫它为五步台阶精读法。


在“画台阶”的过程中,孩子要调用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做出判断和归类,看它们到底属于哪个台阶。


当他把台阶画出来,自然也就明白了整个故事到底在讲什么、怎么讲,成就感满满。


当然,这个方法对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家长的耐心,都有门槛要求,一年级的叮当目前还用不上,我估摸着可能到三四年级以上可以试试。





044

背景知识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1、关联误区


要避免一些无效甚至会造成干扰的关联。


比如主角叫“花花”,孩子关联到幼儿园同学也叫“花花”,这样并不能帮孩子理解书中的内容,反而削弱了专注力,走神了。


叮当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一般都会及时打住,重新引导回书了,不让话题发散出去。


2、错误的背景知识


孩子拥有的背景知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要注意发现这一点,并帮忙更新正确的。


这个事情本身很好理解,别说孩子了,其实我们自己本身,就经常在刷新认知,这也是进步的必经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当面对孩子时,我们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不要让他为自己错误的认知感到难堪,嘲笑、指责是最要不得的。


在《上好一堂阅读课》里,提到一个很棒的说法,把“错误认知”用“我们自认为已有的知识”代替,词义中性,没有贬义,也就没有了攻击性。





     丹妈碎碎念      


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到了很多本阅读理论方面的书,很感谢这些作者贡献的经验和智慧。我并不太认同他们提到的所有观点,但我确确实实从中学习到很多。

挑选其中几本拍照放在这里,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买来看看。在孩子的阅读之路上,希望我们能一路同行。

这个周末,相信大家都过的很丧,朋友圈的各种声音,无数被删的推文......有很话想说,但又什么都说不出来,或者不能说出来。只是,生存在当下,做好我们该做的事,努力鸡自己多看书、多陪娃吧,看着娃和自己哪怕进步一点点,心情都会很舒坦,愿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






 丹妈往日干货分享 • 0-10岁阅读规划,省心不走弯路• 在家到底要不要精读?怎么精读?• 快来自查,你家娃的阅读偏科了吗?• 关于历史启蒙,建议看看这篇

 7年陪读生涯,我的1万2千字经验和避坑指南

 不陪作业不补课,深圳小升初排名5%,这免费经验贴太及时


 孩子总是喜欢看同一本书怎么办?

 绘本能帮孩子掌握哪些阅读策略?

 自主阅读就是独立阅读吗

 如何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孩子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