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妖艳梗:请开始你的表演
《甲方乙方》(1997)。
“1997 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二十年前,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甲方乙方》片尾如是说。跌宕起伏的2017年,而今,也要走了,带着我们一言难尽的情绪。
我们不会忘记,“中年危机”、“保温杯”、“油腻中年”……是它们激化和烘托出了一种紧张感。但现在,我们要盘点的不是一种由文化精英热议的流量爆点,而是落地、嵌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词语或表达。
前段时间,书评君已发出第一弹《2017年度第一尴尬梗:社会我XX》,第二弹《2017年度第一敷衍梗:为XX打call》。现在是第三弹:“请开始你的表演”。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既可以理解成一种“混社会”的谋生技术,是为积极入世,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流于红尘的无奈感叹,是为消极入世。都隐藏着对人世间一层层的重度怀疑,是不是?然而,纵观社会政治的发展史,需要自由“表演”、也需要自由评说其他人“表演”恰好是一个社会走向完整、丰富和成熟的生长标识。
这是最后一弹。明年年底再见。
作者 |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 罗东
祖祖辈辈的警世恒言说“人生如戏”。靠什么?靠演技。戏有上下,上半场小戏骨,下半场老戏骨。都隐藏着对世俗生活的一层重度怀疑。
达康书记版表情包“请开始你的表演”。
那么照此看来,一个起源于选秀节目惯用语、通过表情包流行起来的梗,“请开始你的表演”,可能也谈不上新奇。
更何况,即便自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流行以来,已经有诸如“no zuo no die”、“绿茶婊”、“圣母婊”、“做作”和“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等流行语层出不穷。
生活中的“表演”被公认是不道德的、不耻的,其程度之重,可见一斑。
然而,什么是表演、什么不是表演,难道彻底暴露出动物本性才不是表演吗?事实上,纵观社会政治的发展史,需要自由“表演”、也需要自由评说其他人“表演”恰好是一个社会走向完整、丰富和成熟的生长标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把之看成理所当然。
这里,我从一本书说起。
这本书的中译本被冷漠过一段时间而得到注意,到了社交媒体流行时期,被翻来覆去引用。与此同时频繁地还出现在媒体评论文章之中,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样属于公共写作里最常见的一批学术作品。
他们引用它来论证什么?以微信为例,是借它说明我们每个人苦心经营头像、朋友圈和群聊,整饰自我形象即“表演”;否定“表演”,评判或讽刺它的不真实。但这样的引用很粗糙。
你大概已经知道,这本书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作者为美国二十世纪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拟剧论”解释框架和“人生就像舞台”等说法即来源于此。
1959年6月由Anchor出版的版本封面。
欧文·戈夫曼写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时候,美国刚迎来二战后的第一次腾飞,尚处于变动的六十年代前夜,而他和同辈社会学家在当时都更喜欢思考,一个多元相异、而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究竟是何以可能的。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则像一种润滑剂磨合冲突棱角促成互动和合作,这里面的运作逻辑构成他的研究主题。
到了1988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在中国大陆经翻译首次出版。距英文首版三十余年,比中国台湾地区早四年。
译者叫徐江敏,译名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而次年,当时年轻气盛的社会学家冯钢(与黄爱华)不同意“自我表演”的译法,将之译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在汉语语境中,“呈现”比“表演”更中性。
两种早期中译本:徐江敏翻译(左)与冯钢(与黄爱华,右)翻译版本封面。
徐江敏翻译完毕次年至1993年,共计发表6篇论文,主题单一,都是探讨中国改革以来的社会变迁。这其中包括,于1990年在《社会》杂志刊发的一篇文章叫《社会学视野中的时装》。
生活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追求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最先感受到社会变迁的莫过于服饰的变化。民国的中山装对清朝的长袍、马褂不能不说是个变革;“文革”后丰富多彩的时装的出现对“文革”中单调划一的中山装与军装不能不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变革。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型和变迁,而这构成统领当时学术界和思想界的母题。徐江敏由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呈现社会经济的宏大变迁。
这时候的中国持有一种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的强烈愿望。社会和个人刚刚走出计划之下的集体生活——包括农村的人民公社和城市的单位等——整齐划一正在变成“多元”和“丰富”。中国学者渴望解释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和“丰富”,而翻译了一批海外译著。欧文·戈夫曼的“拟剧论”不过是沧海一粟。
前三十年由集体统一规定的生活规范和行事方式,现在让渡出一部分自由选择空间给个人,社会于是破土而出、获得自主性。该穿什么、怎么化妆、如何打扮,不再是统一规定,每个人至此按照自己的审美或工作需要、消费的水平来进行生活选择。
服饰层面的“表演”由此诞生,人们开始注意在外人眼里是否年轻漂亮、是否时尚,或是否智慧,而如果否,可能就要通过服饰、耳环、发型或化妆来改变。看不惯他(她)们的,一时接受不了,就认为是“超”、“混混”或“妖精”。
九十年代初的大学生服饰。来源:华衣网。
除了服饰上的“表演”,做人或相处之道的真假呢?
那英在1995年出过一首流行歌叫《雾里看花》,红遍大江南北,歌词里说,“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无疑道出了当时年轻人对世界复杂的紧张和迷茫。
他们被逼得掩盖自己的心酸和情绪,既而表演起来,而其他人的表演则令他们警惕。更严重的是,“道德滑坡”“人心不古”等说法此时也出来。
中国社会从之前完全被淹没的状态中破土而出,走出计划之下的统一管理,自此以后要自己来选择,刚迎来陌生关系,既没有形成一种基于法律的公平正义制度,更没有锻炼陌生人之间的相处能力。
由此言之,服饰与做人层面上的“表演”之所以出现,其根本前提是社会与国家(state)关系平衡,即出现一个拥有自主性且多元的社会。统一的集体生活有没有表演呢?如果说整齐划一的服饰和行事方式也是一种统一的表演,那么,这样一种表演实则是无比正当的、不可评说的,所以也不允许存在“表演”一词,更不具有“请开始你的表演”的条件。
社会不是要狂妄自大、不受任何约束,因为实际上,表演过度的尽头也是一个深渊,陷入霍布斯所说的“混乱”。比如说,表演是否遵守其他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就需要国家法律而不是社会站出来制约。
除此外的其它表演,按理说,就应该交给社会自己。日常生活的交往是丰富、琐碎的、持续的,真真假假,冷暖自知,我们或至少还可通过常识逻辑和旁人佐证来识别一个人的真诚与否。
《倩女幽魂3:道道道》(1991)剧照。
的确,倘若不是熟人或亲密关系之间的玩笑话,评说一个人“表演”基本为贬义无疑,等于是说“好假”、“好会演”。但表演是自主社会之所以可能的基础,我们已回不到赤裸裸的动物世界,只要是符合法律和不说谎等原则之上的自由表演,都无可厚非,即便在道德上暂时不正当。
与往年一味地鄙视或谩骂相比,“请开始你的表演”倒平添上一层旁观者的戏谑,这是因为,使用它通常还跟着下半句,“该配合你演出的我视而不见”。两者一相加,结果便是更早时候的流行语“我静静地看着你装X”。
什么意思呢?第一,已看穿你的表演;第二,不评不议,像吃西瓜的群众一样坐看你出丑,等待演砸的一刻。
看起来“请开始你的表演”很狠,但如果考虑到它的使用语境,却是一种颇为幽默的相处之道。不再对自己不喜欢的、不知道或不认同的行为轻言“好假”,而是通过诙谐且柔和的方式化解尴尬。既智慧,也最狠——狠的是,那些藏在心底没有吐露出来的一句“请开始你的表演”很可能正在嘲讽你、诅咒你。
“请开始你的表演”的基本前提是一个自主且多元的社会,如果将来说不通了,或许将是另外一种生活环境。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罗东; 编辑:阿东。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下方图片,玩游戏,赢礼物~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社会我XX | 孩子们的诗 | 2017年度好书 | 打call | 至爱梵高 | 南京大屠杀 | 隐私 | 余光中 | 屠岸 | 《芳华》 | 西南联大 | 性社会学 | 双11 | 秋季书单 | 江歌案 | 鱼山 | 龙榆生 | 阅读评审团 | 霉土豆 | 我和你 | 儿童性侵 | 广播体操 | 嘉年华 |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二十二》| 人性恶 | 低欲望社会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