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纽约中央公园二次畅想”竞赛
背景介绍
宾夕法尼亚大学于2018年6月1日正式发布“LA+ ICONOCLAST”国际景观设计竞赛,该竞赛假想中央公园被一个生态恐怖组织有计划地投放了机械蜜蜂和甲虫军队,以致在一周之内,公园内所有树木和植被几乎被毁灭殆尽。基于这一假想,竞赛邀请各国设计师共同构想重生后的中央公园应该以怎样一种面貌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此次竞赛共收到来自全球30个国家的193件设计作品,最终评选出5个优胜奖,其中两个获奖作品来自中国。
理查德·韦勒 Richard Weller
迈尔森城市化基金会主席
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系主任
伊恩·麦克哈格中心联合执行总监
研究领域为城市规划、区域与国家规划
近期研究聚焦全球生物多样性与城市增长的热点区域
访谈正文
共计3223字,预计阅读9分钟
LAF:此次“LA+ ICONOCLAST”设计竞赛的主题十分新颖,是关于纽约中央公园在被生态恐怖组织摧毁后的再生设计。请问为什么选择纽约中央公园作为此次竞赛的背景,是为了挑战经典,还是期待引发公众对于这一竞赛的关注?
理查德·韦勒(以下简称韦勒):中央公园在景观设计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通常把它视为权威和经典。但为了促进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有时我们必须尝试打破权威。就竞赛主题而言,我们不希望大家只看到中央公园被摧毁这一表象,我们更希望激励大家思考在21世纪,关于自然的美学是什么。据我观察,现在的设计师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复制我们的前辈所做的事情,仍然执着于制作看上去很精美的图像,仍然追求如画般的风景。这和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所追求的景观效果并无二致,只不过如今的景观设计师是借助Photoshop完成这些工作的。但与奥姆斯特德所在的19世纪50年代相比,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是否存在一种更接近当下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真实关系的新自然美学?从本质上讲,这次竞赛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被赋予重新设计中央公园的机会,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次竞赛,我们期待了解景观设计师,特别是年轻一代设计师的想法。
“LA+ ICONOCLAST”设计竞赛以一则虚构新闻的形式发布
© LA+ ICONOCLAST
LAF:在竞赛的背景介绍中,中央公园为何被设定为由一个生态恐怖组织所摧毁,而非洪水或火灾等自然灾害?
韦勒:首先,这是一场政治抗议。生态恐怖分子认为,全球正面临森林资源被严重毁坏等各种环境问题,而居住在中央公园附近的数百万人口却可以享受美妙的景观,这里的人们健康又快乐,很难感受到他人所承受的苦楚——要知道,每天被毁坏的森林面积远远超过中央公园的面积。因此,他们想要击碎这个虚幻的泡沫,让全世界都受到震动。此外,采用这一情节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需要一种政治叙事,借此来促使设计师从全球尺度考虑问题,进而思考如何在新公园的设计中应对这些冲突。
LAF:您认为纽约中央公园最大的价值是什么?现代大型城市公园的定位和价值是什么?
韦勒:中央公园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所呈现出的自然之美。现代大型城市公园可以有多种定位,它们可以提供社交场所、美学价值,以及现在经常被提到的生态功能。然而,我认为人们夸大了它们的生态表现,作为一处人造场所,公园的确可以过滤一些雨水、净化一些空气,但它的主要功能还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因此,公园的最大价值通常是关于美学的,公园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意空间。当然,公园的生态功能也取决于它是否被连接到更大的生态系统之中。如果一个公园是更大的景观结构中的一部分,那么它确实可以发挥一些生态作用。相较而言,小尺度项目一般并不具备生态功能。现代大型城市公园当然需要发挥多种功能,但在我看来,它们的主要功能应该是为市民提供一处诗意空间,并提升城市的艺术氛围。
秋日中央公园
© 田晓劼
LAF:最近《LA+》期刊公布了竞赛的5个获奖作品。请问它们缘何脱颖而出?其中两个获奖作品来自中国,您对它们作何评价?
韦勒:我认为它们获奖的原因在于设计思想的深刻性。很多作品都浮于表面,它们可能第一眼看上去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或者包含一些有趣的东西,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它们并不深刻。而这5个获胜作品都具有相当的深度。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评委众多,且竞赛采用投票机制,所以最终的获奖作品是综合得票数最多的,而不一定是评委个人的心头好。
由东南大学设计团队提出的“中央呼吸云层”(Central Cloud of Breath)充满了诗意——人们呼出的水蒸气最终将被转化为中央公园上空的人造云层。这一概念将中央公园与整个纽约市、每个纽约人都联系在了一起;另一个来自中国的获奖作品不仅关注了公园本身,也关注了整个纽约市的社会公平和城市士绅化问题,非常有意义。长期以来,中国设计由于原创性不足而常常为业界所诟病,通过此次竞赛,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新一代中国景观设计师的作品不仅具备原创性,而且非常优秀。
中央呼吸云层(Central Cloud of Breath)
© LA+ ICONOCLAST
Song Zhang + Minhzi Lin
© LA+ ICONOCLAST
LAF:从这两个作品以及近年来您看到的其他中国景观设计作品来看,中国的景观设计存在哪些问题和潜力?
韦勒:谈到这个话题就必须提及土人设计俞孔坚博士所做的重要工作,他非常擅长发挥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功能,也很擅长把景观与当地文化联系起来,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非常成功,也颇具国际影响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设计师有机会了解世界各地的设计风格,但与此同时,他们的设计思路也深受干扰,甚至已经陷入了文化认同危机和某种美学困境之中。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令人兴奋,但文化的丧失却令人痛心。全世界目前都处于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相较而言,其他国家有更多的时间来消化这些变化。但在中国,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所以中国设计师不得不更加努力地思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如何创新设计风格,以及如何解决文化认同感的问题。在我看来,景观应该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它是浪漫的,如同迷雾山脉一般,它应该是每个人的诗和远方。传统的中国园林非常迷人,但遗憾的是,少有中国设计师能够为之注入新的设计语言,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利用当代设计艺术化地呈现当代文化。
LAF:举办“宾大-中国设计论坛”的初衷是什么?为何选在中国举办?
韦勒:我们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是为学者们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让资深学者和年轻学者有机会展开对话。此外,“美丽中国”的议题也为论坛的举办提供了一个契机。我非常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美丽中国”这个有趣的议题,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阐释,这为相关学者探讨中国的环境以及文化认同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这次论坛结束之后,我计划出版一本名为《美丽中国》(Beautiful China)的书籍,内容为中英双语,目前我正在寻找一位可以合作的艺术摄影师,他需要走遍中国去拍摄一系列美丽的(也可能稍显“丑陋”的)照片——毕竟,有时候真实的“丑陋”也是一种美的呈现。最终,这本视觉化的图书可能会挑战我们对于认同感、美感,以及传统的固有想法。
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大)非常注重与中国的学术交流,宾大在北京的中央商务区(CBD)专门成立了研究中心——宾大沃顿中国中心,他们也为此次论坛提供了资金支持。此外,有很多中国学生在宾大设计学院求学,我们很荣幸能够有机会教授中国未来的景观设计师,在学成归国以后,他们将有可能改变这片土地,所以,我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自身所做的工作,我们来到中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进行探讨。我们的到来并不是为了一味地传播我们的理念,而是为了开展交流与对话。
“宾大-中国设计论坛”现场
© 宾夕法尼亚大学
LAF:《LA+》是宾大出品的跨学科期刊,请问为什么选择“跨学科”作为期刊的定位?期刊主题和文章的确定及遴选标准是什么?
韦勒: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我们希望通过努力使更多人了解景观设计,同时也将其他学科的信息传递给景观设计师。我们会选取一些有趣的主题,同时这个主题也必须要有足够的素材去支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保证每一期约有20位撰稿人。和《景观设计学》期刊不同,我们通常不发表长篇论文,但我们试图找到符合自身学术标准的学者和实践者。要找到20位符合标准的撰稿人并不容易,特别是当涉及跨学科内容时。人类学、社会学、文学和艺术等人文类专业和景观设计学密切相关,因此较为容易获得投稿或进行邀稿。相比之下,如果想邀请到研究神经生物学、物理学或政治学的专家就比较困难。在每期主题确定之后,我们会进行大量的文献研究,进而在世界范围内搜寻研究领域中符合当期主题或与当期主题相关的学者。这些来自科学界、艺术界或政界等领域的学者将受邀为当期期刊撰文,撰稿人无需迎合期刊的风格而做出任何改变。目前,我们已经和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合作,尽管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但也非常有趣。未来,我相信景观设计会与更多学科产生联系,我们也可以从更多维度思考景观设计学。
LA+期刊往期内容
© LA+ ICONOCLAST
—— END ——
《景观设计学》曾在“城市感知”一期发表了相关文章——
《纽约地平线——畅想未来曼哈顿天际线》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欢迎大家下载、引用!
编后记
2019年3月8日,“宾大-中国设计论坛”(Penn-China Design Dialogues) 景观设计专场“美丽中国”主题大会与活动闭幕派对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院校的学者参与了此次交流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系主任理查德·韦勒就“美丽世界”主题演讲讨论了星球尺度的设计,探讨了景观设计学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科未来提出来了畅想与展望。
欲了解韦勒教授关于“设计星球”的精彩演讲,请点击这里~
欲了解此次大会详情,请阅读今日微信二条~
采访 | 田晓劼、王颖、佘依爽
翻译 | 田晓劼、王颖 编辑 | 田晓劼
往期专访(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 点击下图查看投稿方式
▽ 点击关键词浏览订购《景观设计学》过往期刊
*灰色为售罄期刊
▽ 推荐关注
▽ 景观之路日本游学
▽ GIS实战强化工作坊
▽ LA先锋奖
▽ 景观中国网
▽ CLA
▽ 望山生活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简称LAF)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支持,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LAF为双月刊,刊号为CN10-1467/TU,ISSN号2096-336X,邮发代号80-985。全彩页印刷,每期主题集中阐述,中英双语呈现。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2016年和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