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的景观评价体系,你知道吗?
导读
景观是建成环境中的一个关键元素,人们可通过设计和维护景观,来避免、减轻甚至扭转人类发展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基于这一认知,项目团队提出了“场地可持续性设计行动计划”(SITES®)。与通常会随时间推移而贬值的建筑物不同,可持续景观通过持续提供多种效益(如雨洪管理、资源集约、污染治理,以及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而增值。无论其所在的场地是都市广场、公园还是大学校园,景观都能作为生态韧性场所,更好地抵御偶发性洪水、干旱、野火及其他灾难,并从中迅速恢复。相较于传统的场地设计实践评估,使用了生态系统服务框架的SITES评级体系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替代方法。
通过“场地可持续性设计行动计划”
评级体系推动
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服务发展
Advanc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Ecosystem Services through
the SITES Rating System
丹妮尔·皮耶拉农齐 | Danielle PIERANUNZI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伯德·约翰逊夫人野花中心
“场地可持续性设计行动计划”项目总监
Program Director, 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 of
Lady Bird Johnson Wildflower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弗雷德里克·R·斯坦纳 | Frederick R. STEINER
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佩利教席教授
Dean and Paley Professor of School of Design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苏姗·里夫 | Susan RIEFF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建筑学院高级研究员
Senior Research Fellow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LAF
注:本文为缩写版,不可直接引用。原文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2017年第1期“水系统协同设计”专刊。获取全文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参考引用格式见文末。
与LEED认证互补的SITES评级系统
2008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组建了绿色业务认证公司(Green Business Certification Inc.,简称GBCI),我们所熟知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简称LEED®)认证即由该公司执行。2015年6月,GBCI宣布将场地可持续性设计行动计划(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简称SITES®)项目纳入旗下[1]。
早在2006年,SITES项目即已启动,作为一次跨学科的尝试,其为可持续性土地设计、建造和维护制定全面严格的指南和绩效基准,以提升景观的价值。虽然LEED认证项目已经涉及一些与资源相关的策略,如使用本土植物和节水技术,但这显然不够;不论景观中是否包含建筑物,都需要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评价体系,与LEED认证形成互补。
SITES评级体系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指南,以界定和强调场地开发的可持续性,衡量其绩效,最终评估这些项目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旨在为景观设计师、城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工程师、建筑师、开发商、决策者及其他从事土地设计和开发工作的人群提供便利,对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有着特殊的意义。
截至2017年1月,LEED认证已被应用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认证的LEED建筑的面积累计已超过1588.6km2,经LEED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士超过20.1万人。SITES评级体系也具有类似的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将推动更多可持续的土地开发,并增加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了解。在2010年初申请参加SITES试点计划的350个项目中,即有部分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其中,来自加拿大、冰岛和西班牙的5个项目最终通过了2009年版SITES评级体系(或称SITES 1.0版)的实地评估。随着GBCI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SITES评级体系有望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内高性能景观的创建中,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城镇化所带来的紧迫问题。截至2017年1月,申请SITES 2.0版认证的项目已覆盖中国香港、日本、印度、加拿大和美国等地区,其中已有两个位于美国的项目通过了该版评级体系的认证。
SITES评级体系的原则和目的
LEED项目所反映的关于建筑能效的知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逐步的演进。同样,SITES项目也是从最初由伊恩·麦克哈格[2]提出的“设计遵从自然”的论点发展而来。SITES团队肯定了由约翰·莱尔[3]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开创的再生设计理念。麦克哈格和莱尔都认为,设计而成的系统应仿照自然系统的生态绩效。基于上述环境设计理论的丰富历史,SITES团队于2007年提出了十项原则,以指导项目开发并阐明创建可持续项目的要素(表1)。
升级之后的SITES 2.0版评级体系则列举了一系列与生态系统服务(表2)相关的具体举措。这些举措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净化空气和水、保护水资源、控制侵蚀和沉积、降低灾害、保护和恢复传粉媒介及其他栖息地功能、分解和处理废弃物、支持粮食生产,以及增强人类健康和福祉。在这一版评级体系中,促进韧性这一目标被贯穿始终,例如,它要求对关键的、功能性的自然景观元素(如湿地和洪泛平原)进行保护,并鼓励对退化地区进行生态修复。
实地评估:检验SITES评级体系的可行性
SITES评级体系的实地评估试点计划于2010年启动,以检测和完善SITES 1.0版。选择的试点项目致力于检测这一评级体系能否成功应用于不同气候、地点和环境下的开发项目。试点计划同时将具体的项目作为研究案例,以展示效益,明确实施可持续实践所要面临的挑战。
截至2015年初试点阶段结束时,共有47个试点项目满足了全部15个基本要求,并从SITES 1.0版中的51个可选评分项中获得至少100分的成绩,成功取得认证。这些项目分布于美国的20个州,在规模、成本、规划和环境等方面均有所差异,也囊括了公共、公私合作以及私人投资等形式(表3)。这些成功项目大多位于城市(55%)和郊区(38%),其中83%由退化或受污染区域(棕地或灰地)重建而成,充分证明了这些场地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
经SITES 1.0版认证的47个试点项目所在位置
表3:经认证的试点项目情况概览
根据绩效和得分,试点计划中的项目获得的认证被分为一星(最低级)到四星(最高级)4个等级。大多数认证作品(79%)获得了一星或二星级认证。在全部47个认证项目中,有9个项目获得了三星评级,而获得四星级认证的项目只有一个,即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皮普斯温室可持续景观中心(Center for Sustainable Landscapes at the Phipps Conservatory)。
认证试点项目范例
作为在哥伦比亚特区阿纳科斯蒂亚海滨计划下建成的第一批公园之一,华盛顿运河公园是可持续设计的典范,它获得了LEED金牌认证和作为SITES试点项目的三星级认证。这座占地1.21hm2的公园坐落在一座先前为校车停车场的场地中,沿着历史悠久的华盛顿运河横跨约三个街区,现已成为一处极受大众欢迎的社交聚会场所,并带动了该地区新的经济活动。
华盛顿运河公园总览
© OLIN / Karl Blumenthal
受该地区滨水区域的启发,运河公园的设计唤起了人们对其所在区位的历史记忆,这里的线性雨水花园和三座凉亭,使人不禁回想起曾经漂在水上的驳船。通过与城市当局及相关人士的协作,来自费城的OLIN事务所为这里设计了一座836m2的阁亭,包括咖啡馆和餐饮区。在场地内的溜冰场下,28口地热井为公园提供了高效的能源。地热能源的使用预计将使运河公园的总体能源消耗降低37%。各种各样的本土及外来植被被应用于雨水花园和整个运河公园中。其他可持续性设计元素还包括暗夜照明元素、高反射率铺装及其他鼓励可持续发展的场地景观,如自行车架、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回收箱等。
华盛顿运河公园中的座椅与植被
© OLIN / Sarah Coston-Hardy
总体而言,华盛顿运河公园的主要绩效目标是创造水韧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水源稀缺、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线性雨水花园是整个公园的焦点,作为一个综合性雨水系统,其预计每年将为哥伦比亚特区节约150万加仑(570万升)饮用水。有了这座雨水花园、低影响开发式树坑,以及8万加仑(30万升)的蓄水能力,公园内产生的所有雨水径流几乎都将被收集、处理并循环使用,可满足95%的公园用水需求,包括喷泉、厕所冲洗、灌溉和溜冰场用水。
此项目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对附近街区的可持续性贡献。运河公园所管理的这座社区规模的雨水系统,其覆盖范围超越了自身的边界,可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附近场地及建筑物屋顶的雨水径流。运河公园由一个公私合营的组织开发,它计划向邻近的土地所有者就这项雨洪管理服务收取费用。这将有助于促进运河公园的长期而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在这个曾经的工业区有效鼓励城市填充式开发。
SITES评级体系的当下与未来
《SITES 2.0版评级体系:可持续土地设计和开发》[1]于2014年6月发布,标志着历时8年研发的巅峰。SITES 2.0版是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用作获取景观设计认证的基础性评级体系。SITES 2.0版体系的认证级别(认证级、银级、金级和铂金级)亦与LEED的认证级别一一对应,替代了试点项目中所使用的一星至四星的认证评级体系。SITES 2.0版重新评估和完善了认证的准入条件(所需满足的基本要求)和4个认证级别,以鼓励更为广泛的参与,同时提高了场地可持续性的标准。评级体系共分为10个部分,包括18个基本标准和48个可选评分项,各个评分项分值的分配,主要基于其各自在实现如表4所述4个目标方面的潜在有效性,这些基本标准和评分项也涵盖了设计与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表5)。项目首先需满足最低要求(即基本要求),进而针对不同绩效级别获取相应得分,以获得SITES认证。除200分的评分体系之外,项目还可通过创新性和示范性的表现获取附加分。
表5:SITES 2.0版评分表:
基本要求(P)和评分项(C)及相应等级
SITES 2.0版评级体系不仅采纳了来自试点项目的建议,且充分回应了公众对于之前版本的评级体系的意见,并结合了技术顾问和工作人员的其他研究和建议。此外,在设计者的设想中,SITES 2.0版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产品,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的研究和体系使用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演进。
随着SITES评级体系在应用程度、适用范围和影响力等方面的不断扩展,对其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评估将不断增多。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可能包括:1)识别和确定SITES在应用中的常见障碍,并探索将之减少或消除的方法。2)探索将SITES与市政规划、开发指令和规范相结合的可能性。3)找到准确、有效的方法来计算指定项目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4)检验SITES向其他国家和文化转移的潜力。
SITES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项目委托方、土地所有者、开发商、政府官员、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工程师、承建方和公众对其接受和采纳的程度。对于可持续景观的价值,以及将其与建筑、基础设施等相结合的益处,上述的从业者和利益相关者们将拥有绝对的发言权。他们的经验将有助于推动SITES在未来的改进和应用,实现人们创造兼具美感、功能性和韧性的场所的共同目标。
部分参考文献
[1] Lady Bird Johnson Wildflower Center,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United States Botanic Garden: and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2014). SITES v2 Reference Guide: For Sustainable Land Design and Development. Austin: 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
[2] McHarg, I. L. (1969). Design with Nature. New York: Natural History Press.
[3] Lyle, J. T. (1994). Regenerative Desig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END
参考引用 / Source:
Pieranunzi, D., Steiner, F. R., & Rieff, S. (2017). Advanc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Ecosystem Services through the SITES Rating System.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5(1), 22-39.
翻译 | 张健
编辑、制作 | 王颖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2017年第1期“水系统协同设计”
2019年第3期《景观设计学》正式出刊
点击此处获取更多“多中心治理下的韧性景观”的信息
相关阅读
李双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如何避免“数字游戏”?
十年磨一剑,终得ASLA杰出奖:
Design Workshop与美国I-25廊道保护总体规划
空屋占领者:为生存而努力、对资本说不,以及……
▽ 点击下图查看投稿方式
▽ 点击关键词浏览订购《景观设计学》过往期刊
*灰色为售罄期刊
▽ 推荐关注
▽ 景观之路游学
▽ 土人学社工作坊
▽ LA先锋奖
▽ 景观中国网
▽ CLA
▽ 望山生活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简称LAF)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支持,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LAF为双月刊,刊号为CN10-1467/TU,ISSN号2096-336X,邮发代号80-985。全彩页印刷,每期主题集中阐述,中英双语呈现。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2016年和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