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前沿 |陶英群团队- 陶氏DBS手术评分法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 填补本领域国际空白

北部战区总医院 神外前沿 2022-04-17

学术前沿

第34期 

神外前沿讯,近期,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巩顺博士、陶英群教授等在《World Neurosurgery》(世界神经外科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ssessment of Deep BrainStimulation Implantation Surgery: A Practical Scale》(一种实用的DBS手术技术评价量表—陶氏评分法)的文章。


随着DBS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从传统头架到机器人辅助DBS手术,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功能神经疾病患者的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以及生活质量。DBS手术术前检查、术后程控都需要比较精细的评估,而针对DBS手术技术的评价较少。DBS手术如何安全、有效地高效完成进而达到预期的疗效,这就需要术者对自己的手术有个评判。

 

该团队在国内率先常规开展了机器人辅助DBS手术,近三年累积完成了200例以上,并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针对DBS手术在麻醉、注册、机器人操纵、微电极记录、电极植入等关键手术环节上形成完整流程,并达到团队分工合作的完美配合,同时提出改进方案“校正注册法”,提高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精度。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DBS手术效果的独立性因素,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偏回归系数的因素,得到最终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1.099-0.223X1-0.003X2-0.104X3-0.082X4(Y,UPDRS III改善率;X1,电极植入时间;X2,术后气颅体积;X3,电极融合误差(左侧);X4,电极融合误差(右侧))。比较各因素的决定系数并赋予权重,最终确定DBS手术评分法的三个变量因素,第一是电极植入时间占20分,第二是术后气颅体积占20分,第三是电极融合误差占60分。根据入组数据的统计及临床经验,制定出DBS手术技术评价量表。


 研究还发现:应用设计的DBS手术技术评价量表给入组的患者手术进行打分,针对不同的植入靶点(丘脑底核STN和苍白球内侧部GPi),量表评分与术后开机电压负相关,评分越高,术后开机电压越小;量表评分与UPDRS改善率正相关,评分越高,患者UPDRS改善越大。ROC曲线分析该评分法对预测该中心机器人辅助DBS手术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UPDRS III改善率≥60%,能达到85%的精准度。

 

此外研究推测:在出院前或手术后,根据评分结果,能预测病人的预后,甚至知道是否需要重新手术。如果评分较好,患者的预后可能比较好。如果评分不好,①有颅内积气时,如果术后气颅容积大于25cm3,一种情况,电极是直的,其尖端向后移1-1.5mm,气颅吸收可能导致电极前弯,预后可能会好;另一种情况,电极可能向后弯曲,尖端向后移1-1.5mm,气颅吸收可能导致电极变直,尖端靠近原靶点,但颅内积气可增加老年患者肺炎、感染、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果气颅顺利吸收,预后可能会好;还有一种可能性非常小的情况,电极融合误差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气颅吸收后,电极移位导致融合误差增大,评分降低,预后可能较差。②无颅内积气时,电极融合误差较大,评分不好,建议手术调整电极位置。为了实时反映DBS手术的判断,术中术后我们可以利用量表评分进一步指导DBS手术策略。

 

当前,对于陶氏DBS手术评分法的推广应用,希望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应用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手术流程来评分,对评分量表进行相应的矫正,进一步提高DBS手术评分法的指导价值。

 

主要作者简介

论文第一作者巩顺博士。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美国哈佛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和微创手术治疗,擅长临床试验设计、神经影像处理、科研数据统计分析等。以第一及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累计影响因子60多分,部分成果被顶级224分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引用,并在 2017 IGT Workshop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入选IGT项目组成员。

 

论文通讯作者陶英群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神经调控中心主任。2012年以来主刀手术3500余台,包括1500余台神经外科机器人精准手术。近些年连续参与制定“中国地区帕金森病、梅杰综合征、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手术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国际上首次提出并推广“机器人校正注册法”和“陶氏DBS评分法”,显著提高了DBS手术精度和安全性,明显改善了帕金森病DBS手术后疗效。2017年创建首个亚太区域ROSA机器人辅助DBS手术培训基地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东北区域分会。近年来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临床论著文章50余篇,作为PI主持国家级临床试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多项。学术兼职:国家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东北区域分会主任委员等。


学术前沿往期报道

学术前沿| 为何胶质瘤复发常累及脑室壁及脑室旁区域 301神外在国际率先发现GBM复发新机制

学术前沿| 发现CAR-T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潜在靶点CAIX   美国NIH与华山神外合作研究成果发表

学术前沿 | 冯华团队合作研究发现ATRX缺失肿瘤生长机制  奠定脑胶质瘤特异治疗重要基础

学术动态| 宣武医院张鸿祺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释脊髓动静脉畸形自然病史   论证早期外科干预价值

学术动态| 胶质瘤替莫唑胺耐药靶点何在 蒋传路团队等发现Lnc-TALC 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

学术动态 |天坛医院王拥军团队揭示ABCB1基因多态性影响氯吡格雷在脑血管病中的疗效   发表在《JAMA Neurology》

学术前沿| 发现FUBP1缺失可致低级别脑胶质瘤发生 康奈尔大学与华山神外合作研究成果发表

[学术前沿]探索AVM病因宣武医院张鸿祺与阜外医院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KRAS/BRAF通路突变在AVM中的核心作用
[学术前沿]DC疫苗治疗脑胶质瘤临床试验结果积极有效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学术前沿]天坛医院江涛和港科大王吉光团队在《CELL》发表以脑胶质瘤恶性进展机制为基础的药物I期临床试验结果

[学术前沿]天津总医院张建宁团队首次证实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效  系中国神外在国际上第一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成果

[学术前沿]通过影像技术预测脑干胶质瘤H3 K27M基因突变概率 清华廖洪恩和天坛张力伟团队建立人工智能模型

[学术前沿] 探索免疫治疗  天坛医院江涛团队证实HLA-DR评分与脑胶质瘤侵袭性密切相关

[学术前沿]研发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  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团队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并举行项目启动会

[学术前沿]南昌大学一附院洪涛团队基于内镜手术在国际上提出颅咽管瘤新分型 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

[学术前沿]天坛医院杨新健团队通过虚拟支架技术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 以预测动脉瘤术后复发几率

[学术前沿] 卞修武院士团队发现伊布替尼特异性杀伤肿瘤干细胞  可提高脑胶质瘤疗效

[学术快讯]301医院神经外科完成国际首例混合现实配准多模态导航下神经外科手术

[学术前沿] 人工智能预测脑胶质瘤相关癫痫发生 天坛医院与中科院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术前沿]重度强迫症手术治疗的神经环路机制何在  瑞金医院孙伯民团队联合中科院神经所研究揭示

[学术前沿]脑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介绍-江涛尤永平王伟民等 | 201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前沿]下丘脑错构瘤治疗新突破  SEEG微创毁损疗效优于手术 宣武医院赵国光单永治团队在国际上首发相关研究成果

[学术前沿第9期]天然蚕丝蛋白“变身”颅骨固定系统 华山医院毛颖团队与上海微系统所陶虎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

[学术前沿第8期]术前如何预测功能障碍发生几率  天坛医院江涛团队首次发现胶质瘤与脑功能区定量位置关系 <6mm是高风险因素

[学术前沿第7期]人脑岛叶“兼顾”感觉与情绪功能 清华大学王小勤团队发布论文首次揭示

[学术前沿第6期]左耳与右耳"不一样“  301医院余新光团队在"Neuroscience“发文揭示大脑处理听觉信息偏侧化特征

[学术前沿第5期] 脑功能保护要从"区域"升级到"网络"  解放军总医院余新光团队脑连接组学研究将为脑肿瘤脑外伤癫痫等提供新视角

[学术前沿第4期]卒中和TIA复发风险预测又有了新指标 天坛医院潘岳松 王伊龙 王拥军团队连发两篇力作

[学术前沿第3期]探索胶质瘤免疫治疗 301医院余新光 陈凌 刘天懿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GBM外泌体构建DC疫苗 获得可喜进展

[学术前沿第2期]探秘脑功能研究制高点 余新光及陈霖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精准重建记忆环路  并发现人类存在海马腹侧联合等可能性

[学术前沿第1期]功能磁共振定位准不准?江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胶质瘤与运动区位置关系对于功能磁共振定位的影响 距离4mm是分水岭

 


神外前沿-科技推动学科进步,投稿邮箱 shenwaiqianyan@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