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二)走在文化的“三角洲”

2017-09-05 李晶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李晶专栏】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二)走在文化的“三角洲”

文|李晶(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41sta49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文照片由百里和志苓提供

移民,就是搬家。这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移,带给人更多的是人文环境的变化。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越大,适应难度越大;而当差别不那么明显时,这个过程就会短暂而自然。

就像随着中国与世界距离的拉近,不同时期留学生的心态变化非常明显。

1872到1875年的留美幼童,因为留辫子被人围观而感到困窘;1909到1911年的“庚子赔款”留学生被美国的强大所震撼;改革开放后拿奖学金的留学生兴奋而茫然;近年越来越多的自费留学生独立而自信。

或许你是新一代的出国留学生或移民,又或许你从农村移民到城市,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但其实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在适应环境、学习经验和保持自己特色之间寻找平衡、求得发展。

希望我的这篇文章可以带给你一点经验和启发。


家庭成员:

顾百里  德裔美国人  国际知名汉语教授

郭志苓  结婚后从台湾移民美国

顾皓元  美国芝加哥大学  中国历史专业在读博士


百里的遗憾


六十多年前,父母带着几个月大的百里移民到美国,但他的父母始终没有接受美国文化。他们觉得欧洲文化好太多了,所以常批评美国不好。

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是德国人,包括菜贩和牙医。平时百里也只跟两个妹妹玩,很少出去。

上学后,当美国小朋友拉着他一起打球时,父母却让他读书。因为他们认为打球容易受伤,又浪费时间,学不到什么。

百里说:“我记得小学打球分队,别的小朋友说我是小纳粹,都不要我。

我读书总是班里的第一名,但体育方面却是最后一名。

美国社会很看重美式足球、篮球、棒球这些体育运动,如果不参与其中,就很不利于融入身边的朋友圈。

我很高兴皓元的社交和体育都比我好得多。”


志苓的纠结


志苓从小在台湾长大,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妈妈,同样认为读书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当皓元频繁跟小朋友们一起出去踢球时,她非常纠结。

但一则有关“香港和台湾华人召开记者招待会,指责哈佛大学歧视他们孩子”的新闻引起了她的思考。

那些家长责问哈佛大学:为什么不要这些成绩更好的中国孩子,却录取那些分数稍低的白人孩子。哈佛大学的答复是:我们不只是要成绩好的孩子,我们要的是什么都好的孩子,包括你的领导能力、特殊才能、社会服务与合作精神等。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挣扎,志苓最终觉得:皓元在美国出生和长大,他就是美国人,也必然要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如果皓元适应并认可这样的文化、每天都很快乐,并且有利于他的长期发展,父母就应该尊重他的兴趣,而不要过多干涉。虽然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必须是学习,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不能给孩子灌输“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当然,对于美国人特别热衷的电视节目,百里和志苓也有自己的想法: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父母自己不看电视,孩子才不看,才能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妈妈放了手,皓元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大幅增加。他还发起在校义务为同学补习数学和英语的活动、替慈善组织募款、假期用自己募捐来的款项去国外做义工等。

皓元的领导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先后被同学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和校报主编。

同时,皓元常年参加学校的长跑、田径和滑雪队,不但运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施展的机会,还均被推选为队长。

因为每天都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皓元总是会非常投入。虽然极端忙碌与疲惫,但乐在其中。

看着儿子因运动而强壮的身体(皓元从三岁到十八岁高中毕业从未感冒过)和从各种课外活动中得到的锻炼,志苓深感她的放手没有错。

优异的学习成绩、特殊的美术才能、以及因参加各种竞赛而赢得的全州、全国及全球的各种奖项,使皓元在申请大学时受到了特别青睐。  


志苓和百里的愿望


志苓是个热情而有爱心的人,而且她与那个时代所有中国移民一样,有着赢得周围人和社会尊重的使命感。

她说:“在美国,不管你是什么国籍,人家看你黄皮肤、黑头发,就认为是中国人。所以我样样都要尽力做好,特别在我们不太擅长的社交方面。”

百里和志苓都认为:社交并不是仅指一起聊天,而应被当作培养人文素养与合作精神的过程。这些都是美国社会特别看重的基本素质,长远来看,也会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让皓元有更多的社交机会,交到更多朋友,志苓付出了很多努力。

从皓元上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每年过生日,他们都会请全班同学来家里玩。

志苓说:“我们会提前准备比萨、饺子、蛋糕、巧克力、冰淇淋、西瓜等等,一大堆好吃的。孩子们就像吸尘器一样,全部都能吃下去。”

上学以后,老师经常会布置小组研究课题。这是美国教育的一个特点,目的是训练孩子与人合作的精神。

每到这个时候,志苓一定会给同组的小朋友家长打电话,邀请孩子们到自己家里来。功课结束后,也一定请他们吃中国饭。帮助皓元建立一个“小中国人”的积极形象和人际关系。

孩子的学校或班级搞活动时,经常邀请家长帮忙。每到这个时候,志苓总是很积极地参加。

有时给其他孩子补习功课,有时陪孩子们一起外出参观,有时帮老师准备上课要用的材料,有时帮孩子们做蛋糕。

皓元上高中时,志苓还在学校的“大学与就业办公室”做了四年的义工,每周一次为孩子和家长提供申请大学的各种信息和问题解答。

志苓当初并没想到:她这四年所学的东西,在皓元申请大学时派上了大用场。

她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越来越意识到:从事公益服务,最终助人者一定比被助者获益更多。所以无论事情大小,做得越多,学得越多。因此在热心公益方面,我觉得皓元也受了我的积极影响。”

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喜爱,从皓元上幼儿园起的每个学期,志苓都会被请到学校做关于中国文化的介绍。

有这样的机会志苓很高兴,因为一方面可以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能帮皓元交朋友。

她每次去之前都会做充分的准备。比如从市场上买些桔子(吉利)、柿子、花生(长生果)等有特色或有寓意的食物,从图书馆借来可以展开的按古法印制的图书,准备好笔墨纸砚,还有包饺子用的馅料和饺子皮。

她会现场给孩子们取中文名字,教他们写在纸上带回家;会把包金纸的巧克力放在红包里发给每个孩子;还会教他们包饺子,并在现场煮着吃。

志苓的每次活动都受到孩子、家长和老师的特别欢迎,督学和校长也来听课,教室里总是坐得满满的,欢声笑语一片。

在父母的影响和引导下,皓元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有合作精神,并且热心公益,同时还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逐渐成为学校多个社团和运动队的核心人物。

皓元的综合素质与他的学术潜力在申请博士的过程中显得非常突出,当他继本科后第二次婉拒哈佛大学以最优厚的奖学金和研究支持为条件发出的录取邀请时,百里和志苓都感觉到了儿子的成熟、自信与坚定。


后记

由于血缘关系,皓元游走在中国、德国和美国文化之间。他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感到身份定位的困扰与迷茫。但由于父母的积极影响和自身努力,多民族的文化背景让他比同龄人有更多的选择、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思维。

江河流入海洋、湖泊形成的冲积平原被称为“三角洲”,在不同水源营养物质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区域通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它与游走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一样,蕴含越丰富,潜力越巨大。

同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今天世界上的每个人和每个民族都面临着类似的境况:如何协调自己与他人个性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如何面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碰撞。

从百里、志苓和皓元一家的经历可以看出:越有个性和民族性,就越有独特的价值;越能宽容和兼收并蓄,发展的前景就越广阔。

本文语音版已同步上传至喜马拉雅,搜索“陪伴的力量”,欢迎收听!


(本文为李晶原创,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一)

孩子不让我管他交朋友

这三个家教传统过时了么?

“小绅士”和“小淑女”是怎样养成的

爸爸,我只想比工作重要一点点

最好的家训——林则徐的“十无益”

让孩子更积极的诀窍——从马未都减肥想到的

控制唠叨三原则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中国妈妈与犹太爸爸的育子碰撞

犹太人的家教,惊醒世人

一管就烦 一放就松——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别毁了孩子的青春期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从一扇门的距离开始

智慧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学会提问和思考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我的熊孩子,我的暴脾气

课外辅导班,想说爱你不容易

孩子,给你三十年——我们的养老

家长聪明还是平庸,11张图告诉你差距在哪?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欢迎关注李晶的新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

作者签名售书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