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教育的天空“静”下来【基教观察】

2017-02-28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


丁建新,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包头市包钢十五中校长


本文共1801字,阅读约需3分钟





前段时间,由《中国教师报》记者李炳亭受贿案而引发了坊间对杜郎口模式及“课改骗局”等问题的质疑和声讨,也出现了不少对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石家庄精英中学、即墨二十八中等课改传统名校或近年来因课改而办学影响力凸显的一些学校的跟风指责,甚至是狂轰滥炸。没过多久,舆论的焦点又集中指向了校园欺凌事件以及学校的教育缺失及不作为等对学校工作的负面报道。一时间,学校又成了众矢之的!


不可否认,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教育乱象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担负教育工作重任的学校来说,当然不能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作为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对区域内的学校教育及教师队伍的状况比较了解,也有一定发言权。我想说的是,教育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也不应该是被无限放大的责任,更不应让神圣的教育被肆无忌惮地诋毁和亵渎。


事实上,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多数人甘于清贫、默默奉献,披星戴月、爱校如家是常态……而全社会尊师重教之风远远没有形成,教育这项神圣的事业缺乏足够的神圣感,担负神圣使命的学校还没有营造成教育的“圣地”!本应静待花开的学校教育缺少了宽松和安静的育人环境,成为急功近利的一项普通产业。




让学校有探索前行的环境


“知名教育记者”案发后,针对由此引发的一些媒体对杜郎口中学的质疑甚至声讨,许多教育同仁担心崔其升校长摊上事了。也有与崔校长比较熟悉的教育同仁致电崔校长,询问学校情况。崔校长的回答很平静。他这样说:“关于杜郎口中学的各种说法从来就有。我们不管他!现在杜郎口比过去还要好。我们会继续走我们的路,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也不会解释。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最好的回答!”


不可否认,杜郎口中学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李记者的推介肯定起了不小的作用。然而,单凭其炒作就能成为众多学校长期学习的典范,这显然是极端片面的。要知道,是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在先,成功在先,其他都是在其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的挖掘和提炼。包括洋思中学、东庐中学,亦或精英中学、即墨二十八中等学校。


实际上,这些学校都是在现有体制框架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或学校课程进行认真梳理而形成校本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策略。且从现在来看,都是符合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对千校一面、保守僵化的教育现状的积极唤醒和有力叩问。



作为基层学校,我们一直在为提高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积极探索,实践证明,闭门造车肯定解决不了学校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传统的观念和相对落后的体制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看一看、学一学、想一想、试一试,可能就是一种很好的路径。通过研究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让我们明白“教学有法”的普遍规律,通过对不同模式成功实践的研究,让大家理解了“教无定法”的教育境界及两者的辩证关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年,不少教育同仁通过学习、研究这些学校的办学经验,打开了思路,激活了课堂,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和进步。然而,就是这样一些勇于实践、敢为人先,为基础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业界精英和成功案例,却动辄挨闷棍,遭笔伐,某些时候,这确是教育的无奈。




让学校自行解决问题


“校园欺凌”不是刚刚出现的新问题。社会不同时期都同样存在,只是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什么是“校园欺凌”?首先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所有打架事件或调皮捣蛋行为都划为欺凌;其次,对待校园欺凌事件要有所区别。对成年学生的欺凌事件要依法处理,对未成年学生发生的欺凌事件,一般不宜公开报道、处理或渲染,媒体在报道涉及未成年人有关问题或事件时,应该有权限地制约,必须慎之又慎。


这并不是对学校的庇护,也不是推卸学校应承担的责任,而是考虑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也是对我国《宪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切实遵循。




社会仍需要尊师重教


纵观中华民族的教育史,无论是古代的私塾还是近现代的学校教育,不管是太平盛世还是战乱纷争,尊师重教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承。即便是在军阀割据的混乱年代,教育的神圣地位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因教育而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名流宿儒层出不穷。


今天,我们的综合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摆脱了落后的局面,教育的普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师生关系扭曲现象、恶意冲击学校事件、片面丑化学校和教师形象的现象甚至家长殴打教师现象却时有发生,因此种种而导致学校从领导到老师都心存顾虑地工作,甚至无法真正有效贯彻实施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教育发展规划,进而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权威和教育职能。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根基在学校!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召唤中,承载教育重任的学校应该担负起唤醒民族意识,夯实发展基础的重任,成为中华民族觉醒并走向富强的精神脊梁!而社会应给学校一个安静的空间,学校将还社会一个绽放的时代!





相关阅读链接 

教师成长环境探寻——记中国教育学会首次特约观察员线上沙龙

教师成长环境探寻——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指引?

教师成长环境探寻——教师需要提升职业幸福感

专业成长引导体系是教师发展最需要的支持

学校边缘:校外教育功能定位流变的思考

当代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课改必须改变“车推牛”!

中老年教师校本研训怎么做?

“六招”让学生对你“一见钟情”!

谁来做孩子成长的“牧羊人”?

教师如何走出写作焦虑?

教师的“幸福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教育教学质量由谁说了算?

拿什么拯救学校欺凌事件?

杜绝校园欺凌——培养和谐、有感情的人




特约观察员|基教观察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是中国教育学会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拓宽一线教育信息的社会来源渠道,加强学会对基础教育战线信息的汇集、传播和共享而经社会公开招募,最终遴选出的。致力于通过各位观察员的视角,传递来自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存在教育问题的观察和反思,传播并一起探寻问题可解决之道。

学会微信特推出“基教观察”栏目,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寻求教育的改革之路。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