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绝校园欺凌——培养和谐、有感情的人【基教观察】

2017-02-21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

陈志华,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

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副校长

本文2138字

阅读约需4分钟



“欺凌,作为动物的本性早已有之,所以也不必大惊小怪;教育就是抑制受教育者的兽性,唤起其人性的一种行为,所以,在受教育者转变过程中出现欺凌现象,也可以理解,因为毕竟是少数现象,而且是极少数人群,其情节不会太过,一般口头教育就行了。”


——这是我受教育15年、教育人30年的基本判断。但是,当前我们的校园中出现的欺凌现象已经超出可接受范围,有的甚至达到令人发指、匪夷所思的地步了。


为什么会这样?


我曾采访几个有欺凌前科的孩子,从中可窥一斑。


案例1

“我崇拜施瓦辛格!”


A生因为经常欺负同学而被老师批评过多次。最严重的一次是刚开学不久,他出手搧同座三个耳光,结果造成其面部肿胀、耳膜损伤。A这样解释原因:“我已经三次提醒她不要碰到我,她偏偏不听,所以这次旧账新账一起算。下次再碰我就是搧4个。”原来,他不想和这个孩子同座,而老师却偏偏坚持,他就采取这种对策,目的是想把她赶走。“你怎么会暴力解决这个问题呢?”“哈,这你就不知道了。我崇拜的是施瓦辛格。” 


案例2

“爸,你就是这样对我妈的!”


B生在班上专门欺负女孩子。似乎他对女生天生就有敌意。班级、学校多次教育无果,最后受害者报警,公安介入,把他的监护人通知来一起教育。面对民警的教育和父亲的怒斥,该生振振有词:“爸,你就是这样对我妈的!是你告诉我女人不是好东西……”监护人无言以对……


案例3

“我们恨他爱向老师打报告!”


C生是全班的学霸,老师委以重任:维持纪律、检查常规、收发作业……总之,得及时报告班级的情况给班主任。上个月,他再也不敢完成老师的任务,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了解后发现,班上有个专门捉弄他、羞辱他、谩骂他、毁他名声和文具的“小组”,组员是班上的几个“老大难”,小组头头是班主任都头疼的,他这样说:“我们恨他爱向老师打报告!我们学不学、学得好和差与他有什么关系?”


案例4

“谁让他害得我没有奖金?”


D生一直是学习成绩佼佼者,获得的学习荣誉很多。最近因为欺凌同学被记大过。在检讨书中他这样描述:“谁让他害得我没有奖金?自从他转到我班,我就再也没有获得总分第一名的荣誉。这让我在学校没有面子,在家里失去了父母的总分第一名的奖金。只有把他赶出我班,我才能够重现辉煌。我就组织几个好哥们不停打他,要把他赶走……”


为什么会这样?


根源还是出在我们教育本身。


频繁出现的校园欺凌现象其实在警告我们: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01

弱化了“人生信念教育”


“人生信念教育”曾经是我们教育的法宝。学校都有系统活动,涵盖“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现在开始为理想而奋斗”……我就是在那时树立起“长大成为文学家”的理想信念,并且有了鲁迅、巴金等崇拜的榜样,并且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尝试观察生活、积极写作……虽然至今未能够实现理想,但是,在此过程中有了努力的方向、学习的楷模、正当的兴趣,为以后考进师范成为一名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当下,应试教育或多或少地使这些活动渐渐流于形式,孩子正确的理想信念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另外,这些小“施瓦辛格”们在提醒我们:洋文化进入中国要筛选,电影电视娱乐节目以及图书要做好把关。



02

忽略了“协同教育”


教育应当分三个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系统是相对独立又是互相联系的。家庭教育是基础,并且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时对孩子产生影响;社会教育是最广泛的教育,也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检验。三种教育交织在一起造就一个完整的孩子;三种教育的重叠度就是这个孩子所具备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三者重合度越高,“三观”就越稳定。


所以,这三者的“协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我们仍然存在三种教育割裂的现象,所以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体系,开展协同教育,造就真正合格的受教育者。


而事实上,社会教育是我国教育最薄弱的一块,需要国家引起足够重视,毕竟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后的数十年都在社会上生存,没有良好的社会教育机制和教育内容,没有符合建设终身教育体制的要求,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国家要采取措施限制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可喜的是,国家已经对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三种教育的共同内容,为“协同教育”铺平了道路;教育部也已经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现在要的是落实。



03

淡化了“和谐教育”


长期以来,受人口密度大、资源人均少的国情影响,我们都在强化竞争意识,这本无错:没有竞争,社会哪能进步?国家哪能强大?尤其是市场经济理念之下,这种竞争意识尤为明显:“商场如战场”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为了竞争得胜,往往耗尽脑汁而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在教育中引入“市场竞争”不是太妥当的。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除了基本的知识水平,这个理想的人一定具备一些起码的特质:性格和善、善于交际、能与环境和谐相处、和同类共生共荣。所以,接受同伴、忍受失败、敢于担当、学会共处、努力奋斗、“做一个路旁的鼓掌人”这些内容应当纳入教育体系内。尤其值得警醒的是,我们的媒体在此要担起责任,不要过度渲染的金牌个体、高考状元。



04

淡化了“情感教育”


有一段时间,我们崇尚“英雄主义”“铁石心肠”,宣扬一种为了某个目的敢于舍弃一切的“工具主义”。虽然时过境迁,但其影响依然存余。我们在情感教育方面欠缺得太多了,由此衍射出的“平等”“仁爱”“关心”“同情”的教育缺失现象值得关注与深思。教育大家在谈到教师的师德修养时如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以为,单纯理解为对教师的要求就狭窄了:没有爱,只有枯燥的知识、考分、规训,就不可能教育成功一个孩子。


爱是情感,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有爱才行。当会背诵默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孩子没有情感、当为了理想献出一切的人没有情感,就会出现崇尚专制、威权、忽视生命尊严、漠视他人痛苦的造仇者、复仇者,人类将陷入冤冤相报、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你死我活的黑暗境地。


校园欺凌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警醒我们:要从教育的内部改革入手解决问题:教育首先要从帮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开始,让三种教育统一步调,协同发展,淡化分数和竞争,培养有感情、能和谐生活人。




相关阅读链接 

只为成就教师梦想——“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今日成立!

教师成长环境探寻——记中国教育学会首次特约观察员线上沙龙

教师成长环境探寻——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指引?

教师成长环境探寻——教师需要提升职业幸福感

专业成长引导体系是教师发展最需要的支持

学校边缘:校外教育功能定位流变的思考

当代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课改必须改变“车推牛”!

中老年教师校本研训怎么做?

“六招”让学生对你“一见钟情”!

谁来做孩子成长的“牧羊人”?

教师如何走出写作焦虑?

教师的“幸福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教育教学质量由谁说了算?

拿什么拯救学校欺凌事件?




特约观察员|基教观察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是中国教育学会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拓宽一线教育信息的社会来源渠道,加强学会对基础教育战线信息的汇集、传播和共享而经社会公开招募,最终遴选出的。致力于通过各位观察员的视角,传递来自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存在教育问题的观察和反思,传播并一起探寻问题可解决之道。

学会微信特推出“基教观察”栏目,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寻求教育的改革之路。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