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2021年是东京大学开启『世界聚落研究50年』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同名系列文章。『世界聚落数据资料库』也将同步公开,带您穿越时空,探访聚落经典。谨以此纪念这项跨越半个世纪的宏大事业,向所有曾经参与聚落调查与研究并作出杰出贡献的研究者致敬




面对面地坐在细长桌子的两端,就会自然地形成对峙的姿势。但如果是圆桌的情况下,场被同质化,所创造出的就是一种和谐的气氛。由此可见,排列“事物”的几何学形式可以产生出不同的场的状况。



探访地点:巴厘岛

探访时间:1990—1993年

探访者:原广司、佐藤洁人、藤井明、芦川智、山下昌彦

01

神圣戒律的巴厘岛

印度教的小宇

The sacred commandment BaliThe small universe of Hinduism


在巴厘岛的海岸部,云集了从世界各地前来的旅游度假观光客,但在远离海滨的地方,却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印度教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岛屿人们信奉伊斯兰教,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在巴厘岛,自从11世纪印度教传入后,至14~15世纪,玛加帕伊托王国(Majapahit)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巴厘·印度教的大宇宙是由天上的世界、可视的世界以及地下的世界三部分所组成。它们是与作为小宇宙的人体的头、躯干和脚相对应的。而这三部分的构造体系体现在了聚落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人们对火、水、风等自然现象的分类等都依据于此。


“纳瓦·桑伽”(Nawa Sangga)将印度教的宇宙观进行了图案化。它是一种以方位轴为基础的空间图式,岛上所有“事物”的布置都依照它的布置法则。

 

纳瓦·桑伽^ Nawa Sangga


山/海所形成的空间轴是纳瓦·桑伽的基础。山一侧(卡加kaja)是神圣的方向,海一侧(克罗多kelod)是包含世间所有罪恶,不干净的方向。沿着这个轴线,地形被分为山、平原、海洋三个部分。这与作为时间轴的日出的方向为神圣、日落的方向为邪恶的价值观相吻合。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的移动轨迹表示的是未来、现在、过去。


将时间轴和空间轴相互交叉,就会形成3×3的矩阵。这个矩阵是巴厘人的空间概念的基本形。巴厘岛上矩阵的空间轴为了与圣山阿贡山的方向取得一致,岛的南部和北部不同,相对于东西轴形成线对称,与此同时在岛的南部还存在有左右的价值观。其中,右侧(kangin康基)是正·善良支配的领域,左侧(kauh卡乌)是负·邪恶的领域。矩阵的中央是湿婆神,率领着周围8个方向上的各位守护神。这个方位观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同时它与色彩、声音等各个方面也相吻合。

 

而这里聚落的配置,就是以山/海轴为基准营建的。并且一般在聚落中有三座寺院。一座位于山侧,是祭祀村里先祖的祠庙,一座位于聚落中央是聚落守护神的寺院,还有一座位于海侧,是死者的寺院。聚落中央的空地被视为神圣的空间,所以这里布置了集会所以及悬挂着木钟的钟塔等公共设施。

 

^ 祭祀祖先的祠堂^ ancestral temple


住居的布置方式非常明确,矩形的用地被划分成3×3的地带。最为神圣的地带是山侧,特别是山侧的东边。在这个神圣领域的入口处有一个“界门”,表示圣与俗的分界线。


宅第寺是为了祭祀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是聚落中寺院的缩影,沿宅第寺的墙璧将神灵和祖先的牌位排成L字形。作成灯笼形的牌位前面总是供奉着供品。

 

^住居的入口(越过围墙可以看到宅第寺的祠堂)^Entrance to the dwelling (the ancestral hall of the house temple can be seen from the wall)


表示宅第寺境界的界门^ The boundary gate representing the realm of the house Temple


^宅第寺的内部^ The interior of the house Temple


修在山侧中央土台上的住栋,对每一个家庭来说是最重要的地方,因为它是收藏贵重物品处。在它前面有一个平台,四周有围墙。一般是作为丈夫的卧室,但是也有的用作未婚女孩的闺房。位于中央地带的东侧和西侧的住栋,是只用墙围合一部分的简单的建筑物,用作男孩的卧室和客室。在中央广场的一角,有作为土地守护神的祠堂。在海侧的地带,配置有厨房、粮仓、牲畜小屋以及厕所等。

 

在巴厘岛,岛上的一切都体现出印度教三层构造的世界观,作为多重的套箱构造,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宇宙。


主屋(建在土台的上面,在它的前面有平台)^ The main house (built on top of the platform, with a platform in front of it)


厨房的内部^ The interior of the kitchen
住居平面图^ The dwelling plan


从1873年到1912年,亚齐王国与荷兰军之间围绕着宗主权的问题展开了亚齐战争。在印度尼西亚独立之后,亚齐也积极要求分离独立,现在已经成为印度尼西亚的特别行政州。最近再次呼吁独立。我们所调查的住居建于1885年,是典型的亚齐族住居,室内包括2座楼梯、3个卧室。住居周围被番木瓜树和香蕉树等的果实所包围,住居的前庭位于道路一侧,后院是菜园。墙板上刻满了几何学的纹样,特别是山墙上精心雕刻的通透的雕花,将光和风柔和地引进室内。住居的地板上铺着竹条或是板条,通风性能非常好,因为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所以在多雨的季节里也能够确保舒适的住居环境。屋顶材料使用西谷椰子树叶。


02

分层构造的住居

亚齐族的底层架空式住居

Layered structure residence 

The aerial residence at the bottom of the Yaqi nationality


同样是三层构造的建筑物,下面介绍的是依据前后的序列,进行秩序化的聚落。


齐族居住在印度尼西亚·斯玛托拉岛最北部的城市邦达·亚齐(Banda Aceh)的周边。亚齐族是最早接受伊斯兰教思想的民族,14 世纪以后成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亚齐王国在16世纪以后,通过胡椒贸易曾经繁荣兴盛过,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与荷兰之间的亚齐战争而驰名天下。

 

亚齐族的住居形式是底层架空式的,地板面高达2.5m。地板下面的开敞空间作为日常劳动和休息的场所来使用。亲属的住居沿道路排列,借助地板下面的开敞空间形成连续的交流空间。

 

从山墙上就可以看出三层的构造。中央部分的地板高于两端^ From the gable can see the three-layer structure,The floor of the central part is higher than the ends


山墙上通透的雕花^ Transparent carvings on the gable


双坡屋顶的住栋必须面向东西方向。住居入口设置在正面上,并在前庭设有台阶通往住居室内。主要住居内部的平面沿住栋方向分为前、中央、后三层。前部和后部是细长的贯通的空间,没有隔墙。与此相对,中央部分的地板面抬高,并且被若干隔墙分成几个小房间。

 

住居室内面向道路的前部空间是男性的空间,白天是起居室兼客厅。而后部则是女性的空间,是家务室。但是到了晚上全部都成为单身男女或是小孩的卧室。中央部分是夫妇的卧室,是男女领域结合的区域。厨房位于后部的深处,标高比主要部分低,并且是竹条地面。

 

中央部分的卧室

^ Central bedroom



厨房的竹条地板

^Bamboo flooring in kitchen


在东南亚,大多数的底层架空式住居都是在垂直方向上划分为屋顶部分、核心部分和地板部分三段,而亚齐族更进一步又从前后方向将住居分为三层,用以区分男性和女性的空间领域。

^ 住居平面图

^ The dwelling plan


03

小岛上的白色宇宙船

北尼阿斯岛上的椭圆形底层架空式住居

The white spaceship on the island

The oval bottom overhead residence on the island of North Nias


尼阿斯岛位于斯玛托拉岛西部,是飘浮在印度洋上的长径约100km的小岛。在这座岛上,至今仍保留有传说起源于青铜器时代的巨石文化。岛上的住民尼阿斯族是普罗托马来(Proto-Malays)系,使用的语言是马来· 玻里尼西亚语,但是却几乎没有受到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影响。

 

北尼阿斯岛上的住居是由4根通天柱和2根从地板升起的柱子来承重。地板由沿椭圆形的外围布置的矮柱和内部呈格子状布置的矮柱来支撑。弯曲的圆木橫竖交叉地挂在连接矮柱的横木上,并将垒在一起的石头压在交叉点上。在北尼阿斯岛上的聚落里,这种形式的住居被涂成白颜色,并且分散分布,如同降落在绿色自然中的宇宙飞船。

 

椭圆形住居的外貌The appearance of oval dwelling

檐下^ Underside of the eaves


地板下X字形的构造^ The construction of X-shape under the floor


在住居的前面是巨石文化的遗迹(menhir)。在住居的一端有一个小的平台,从那里可以进入到住居的室内。椭圆形的平面,临街一侧的地面比较高,并且沿弯曲的墙面布置有木制的凳子。凳子的上方是横向的窄条窗,坐在昏暗的室内可以一览无余地嘹望明亮的街道景观。这里是公共的接待客人的地方,是男性的空间。与此相对,位于椭圆形端部的四分之一圆的房间是私人的卧室或是储藏室,是女性的空间。


^靠墙壁有凳子的起居室^ Living room with stools on the wall


^天窗

Skylight

 


^ 住居平面图

^ The dwelling plan


04

巨石和猎取人头的岛

南尼阿斯的底层架空式住居

Stonehenge and headhunting Island

The  ground floor overhead dwelling in nannias


北尼阿斯聚落的离散型配置形态相反,南尼阿斯的聚落呈线形配置并且不断扩展。住居形式也是,北尼阿斯呈椭圆形的平面,南尼阿斯则呈矩形平面。虽然同是底层架空式,但地板部分的构造却是不同的,北尼阿斯的拉接部分呈X字形,而南尼阿斯则采用了V字形的斜材。南尼阿斯部族的人们曾经顽强地抵抗过荷兰的殖民地侵略,一直到这个世纪初还坚守着自己独立的文化。现在,岛上的大部分居民都信奉新教,曾几何时南尼阿斯的部族曾以猎取人头和贩卖奴隶的威名而驰名天下。

 

南尼阿斯的聚落顺山棱而建,主要是出于防御的目的。以前在聚落的周围,用木头或是竹子的栅栏围合起来,通往聚落的入口处有门,并且有门卫把守。聚落以宽敞的如同广场一般的道路为中心,沿山脊不断延续。以线形的形态为主流,但是也有依据地形,聚落呈T字形、U字形、x字形而展开的。住居沿道路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毫无间隙。建筑物只有沿街一排,后面的斜山坡上是菜园,猪圈也在那里。


^住居群Dwelling group


聚落中央的石板路是公共通路,其两侧则是,各家各户的私人空间。住居的前庭是晾晒谷物和衣服的地方。住居的周围是一圈基石,一些石头的椅子和糙石巨柱摆放在基石上。这些石像是为了纪念仪式,或是祭礼而制作的,它的数量以及大小体现的是社会地位和身份。住居屋顶的檐下是雨天的临时通路和从事轻松劳动的地方。

 

^从室内瞭望广场Looking at the square from the inside


檐下成为雨天的通道^  Under the eaves, it becomes a passageway for rainy days

聚落中的公共设施有酋长的住居、集会所、浴场以及水场等。酋长住居的规模比一般的住居大,比如巴沃玛塔鲁(Bawomataluo)聚落酋长的巨大木造住居,面宽约10m,进深25m,高达22m之多。集会所位于道路的中央部,聚落中的男人们在这里聚会。在它的旁边有一块用石头堆成的台阶形的跳石,跳石的前面倾斜地埋着一块起跳用的椭圆形石头,聚落里的男人们通过助跑一口气可以越过跳石。这里是当时为了袭击敌人的聚落,并猎取敌人的首级而做的越过围护栏训练的遗迹,男性只有能够越过这块跳石才会被人们承认。

 

中央广场和集会所Central square and assembly hall 
^越过跳石Over the rock


住居形式属于底层架空式,进深远远大于面宽。相邻的两栋住居之间有共用的台阶,沿着台阶进去,人口就开在两侧。在与入口相反的墙壁上有一个小门,通过小门可以进入到邻居家,这是为了万一被袭击的时候可以紧急避难的通道。住居内部大致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部分是公的空间,呈台状的大厅是接待客人的地方,晚上则是男性的卧室。透过横向窄条窗,可以瞭望街景,沿窗下有一排凳子,这是长辈和客人的座位。而后面部分则是私的空间,是女性和孩子们的卧室以及厨房。

^住居平面图The dwelling plan


在构造上,地板部分和两侧墙体以及小屋部分是相对独立的,没有通天柱。圆木的矮柱立在基石上面,利用V字形的斜料作为连接圆木矮柱的横木。侧面墙面是由上下2段竖板组成,上部通过梁来连接。屋顶是双坡形式,将西谷椰子树的叶子以竹子为芯一折为二做成单位部件葺屋顶。靠广场一侧的屋顶能够从内部掀开,可以当作天窗。在这里住居也被划分为屋顶部分、核心部分和地板部分3层,分别代表天上世界、地上世界和地下世界。


^掀起屋顶的一部分形成天窗^ Raise part of the roof to form a skylight


^西谷椰子树的叶子以竹子为芯一折为二做成的屋顶单位部件^The leaves of Xigu coconut tree are made of bamboo as the core and folded in two to form a roof unit

以圣山方向为基准来建立聚落的有巴厘族的住居,以及内部存在有层次的亚齐族的住居等等这些都是位于印度尼西亚境内的聚落,无论是地域还是风土条件都比较接近,但是他们运用的几何学却是完全不同的,这些实例充分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END


往期回顾


「建筑文化」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 |1972年·圣托里尼岛


「建筑家」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A座1606,610041

1606, Tower A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