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医疗原创】世纪坛医院的医联体信息化道路探索
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信息中心主任
田宗梅
2015年即将与我们告别,非常忙碌而充实的一年。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有很多地方值得总结:我们完成了信息安全加固,通过了核心应用系统三级等级保护测评;完成京医通项目试点,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等。而作为北京最早的三家医疗联合体试点单位之一的北京世纪坛医院,这几年也一直在不断摸索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医院结合自有社区服务站信息化需求,先后探索了医联体共享平台建设,远程会诊系统建设,远程诊断系统建设,还有自有社区服务站的系统整合等工作,有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北京世纪坛医院医疗联合体于2013年2月成立,成立之初有11家签约医疗机构,其中包括2家二级医院和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签约机构与北京世纪坛医院以协助方式进行联合互补。以上的医联体合作我们称之为协作模式的医联体。
随着医院医联体的扩大,医院办医联体的经验也逐渐丰富,不少的行业医务室也找到医院进行托管,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请医院进行医务室的管理和运行,如农业银行医务室。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托管模式。
北京世纪坛医院前身为铁道部铁路总医院,在铁路管理体系下延续保留下来一些自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医务室,共7家机构,这些机构的法人是世纪坛医院的共同法人,我们称之为直管模式医联体。
无论是哪种管理模式,都有信息化手段辅助业务流程操作的需求,但信息化需求和管理模式差别较大。
在2013年初,我们就尝试了医联体共享平台系统建设,实现患者健康档案信息、诊疗信息、检查报告、出院小结信息的共享,平台还提供世纪坛医院预约挂号的功能,能通过医联平台进行双向转诊。目前在自有社区服务中心使用,在协作的医联体机构推广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由于大部分的医联体成员单位是收支两条线,医院动力不足,中心医院对成员单位没有管理权,大量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在协作模式下显得苍白无力。医联体中心医院很难完成跨医疗机构、跨行政区域的协调。
我们的体会是信息化建设在这种协助模式下不能求深、求全,社区医院也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把转诊来中心医院的部分医疗数据能推送回去,提供预约挂号、转诊的功能就能满足大部分社区医院需求。相对而言,远程医系统更受协作单位的欢迎。
远程会诊是最近两年的一个热点话题,我们医院也建设了自己的远程会诊中心,同时也与社会企业合作加入企业远程会诊,两套系统并行运行。而且使用企业远程会诊中心可以省去很多管理上的问题,节约成本。
相对远程会诊系统,更受医联体成员单位欢迎的还有远程诊断系统的应用。目前,我们与甘家口社区服务中心通过远程诊断系统来进行影像诊断。患者从甘家口社区拍片,甘家口社区的CR设备推送DICOM影像数据到世纪坛医院,世纪坛医院放射科医生读取图像后直接写报告,给出诊断意见,反馈到甘家口社区,再由社区的医生打印报告和片子给患者。社区就诊患者的影像报告由三级医院出,减少了社区的误诊率,增加了患者在社区就诊的信心,也减少了社区医院的人力成本。
北京世纪坛医院直管社区模式在北京并不多见,统一的法人让自有社区服务站与本院形成了真正的分级诊疗,也是整合性医疗的一种实践。目前我们通过专线进行联网,完成了三家社区医务室系统的部署。社区作为本院的一个全科医疗科室进行管理,共享医院的一切信息系统资源,解决了以往药品调拨、财务对账走手工的问题。患者可以在社区抽血,专门的物流配送到本院,检验报告直接通过网络在社区获取并打印。需要转诊时,医生直接在社区为患者预约本院号,甚至预约本院的检查,完成缴费,患者直接到本院就诊。这种无缝的数据连接让医护人员和患者都感受到极大的便利,而且社区与三级医院同属于一个医疗集团,患者对社区的信任度非常高,对患者而言就诊是有保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这才是应该有的分级诊疗模式,一个真正的层级就诊体系。
政府构建医联体的初衷是推进分级诊疗,但从信息系统实施一角也能体会出还有很多政策需要配套。松散式的医联体协作模式很多工作难以落在实处,多少也能体会朱恒鹏教授“建立分级诊疗:医联体是南辕北辙之道”中的论点了。任何改革和试点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不例外。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探索托管模式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以及异地医保患者转诊管理。
以上来源:e医疗2015年12月刊
-我有良言,与君共享-
【e医疗原创】互操作平台、ESB和CDR,此平台与彼平台的辨析
【e医疗原创】冯杰: 互联网医疗会成为建立医疗服务新生态的重要环节
【e医疗原创】白如健:从2015到2016,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
【e医疗原创】王映辉:由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奖而及中医药信息学
-煮清茶饮,看行业云龙变幻-
【e医疗原创】复旦肿瘤王奕:看得懂市场的企业,才有机会生存下去
【e医疗原创】刘云:三重三轻,医院信息化建设创新与变革的融合
【e医疗原创】汪鹏: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看未来数字医学这五件事
-分内之事,何之谓佳?-
【e医疗原创】贺嘉嘉:曾几何时,医院信息部门对互联网有稍稍的抵触情绪
【e医疗原创】王雄彬:”互联网+“来了,除了压力,我们还有什么?
【e医疗原创】傅昊阳: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能力,2016如何着手?
【e医疗原创】庄思良:在医院对接互联网的2015,忙碌并快乐着
推荐关注
e医疗2015年12月刊
《科技新时代e医疗》订阅可选用以下两种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643;
2. 致电读者俱乐部,热线:(010)-65157887-666
3.批量订购后台直接联系小编,留下订购意向及联系方式^_^
本文中部分图片摘自互联网,图片有版权但尚未找到版权人,请版权方与我们联系。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e医疗
医疗卫生信息化资讯平台
微博 | @ e医疗
微信 | e-healthcare
杂志 | e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