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KT讲坛精华 | 江西财经大学肖琳老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风格研究

iResearch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2-06-09

2021年10月28日晚上,“外研社·U讲堂社区”2021年度KT讲坛正式开始第22讲!(点击查看KT讲坛年度预告)江西财经大学肖琳老师带来了“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风格研究”专题讲座。


讲座中,肖老师对风格的概念、传统变异研究下的风格、风格模仿和风格化、风格研究的意义和前景等主要议题进行了讲解。部分内容可参考肖老师的著作《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言语交际》一书。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言语交际》属于“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应用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社会语言学)”,已于2021年1月出版。“应用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总主编为文秋芳教授,“社会语言学”子系列主编为高一虹教授。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风格之概念


“风格是社会语言学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Coupland 2007:188),其本质就是不同的说话方式(Bell 2009)。


探析变异研究中的风格(style variation)


在语言变异研究初期,“风格”一词被看作某种物品或性质,具有名物性(Johnstone 2011)。风格研究者注重考察静态的社会范畴与语言变异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言语社区通常包含一系列言语风格,说话人选择的风格传达某种特殊的社会意义(Hymes 1989)。


风格变异指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说话方式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上:1)语言变异的社会学维度,如上层阶级说标准变体,下层阶级说非标准变体;2)语言变异模式的风格维度,与交际正式程度相关,在越正式的语境下,交际者使用的变体越接近标准变体或有声望的变体。


风格变异可大可小,“大”可指随社会范畴或变量而产生的集体性语言变异特征,如/r/音变的社会分层研究,即群际变异风格;“小”可指某个交际者面对不同交际环境的个体内风格变异,如同一个说话人在正式场合使用标准变体,在非正式场合使用方言变体,甚至因交际需求不同在同一个交际事件中使用不同的风格变体。


肖老师接着列举了两项实验,一项实验是Labov在纽约市开展的音变研究,该研究开启了风格变异的定量分析范式,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都具有开创性。在该研究中,Labov区分了五种风格变异类型:随意型(casual)、仔细型(careful)、朗读型(reading)、单词列表型(word-lists)、最小音位对型(minimal pair)。这五种风格类型“可以用一个维度来划分,即通过对言语生产投入的注意力的多少来衡量”(Labov 1972:208)。当说话人对言语使用的意识程度越高、注意力越集中时,产出的语言就越正式,越向言语社区中的高声望变体或标准语靠拢。另一项研究是风格变异的定量研究,即基于对录音的分析,比较和统计交际者与群内人、群外人说话时,其语言使用特征方面的差异。如Coupland(1980)考察了旅行社工作人员苏与顾客之间的对话。


依据注意力程度划分的风格变异研究,其优势在于通过确认语言变异的具体语境,使风格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提取出言语片段,总结出变异的模式或规律。但是,在实际研究中,这些风格层级可能界限模糊,不好区分(Wolfram 1969)。风格的正式程度与说话人对交际投入的注意力成正比,但注意力只能算作访谈中涉及的技术因素,而且注意力是一种心理或认知机制,须通过其他因素来制约说话人的风格选择,因此把注意力等同于风格过于片面。此外,把风格局限于注意力投入的多少,限制或者降低了说话人的主体性。


因此,Labov式的静态风格概念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语言学家对交际主体性和动态性探索的需求。


深剖风格模仿与风格化


肖老师以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期刊于1999年刊发的“Styling the other”专栏为例,引入styling概念。Rampton(1999:421)把styling界定为“人们使用语言和方言来挪用、发掘、再生产、挑战具有影响力、但却不属于自己的群体形象和刻板印象的一种方式”。


肖老师将styling译为“风格模仿”。风格模仿指个体通过使用某种语言或语言特征,与他们想认同的群体相似,或与他们不想认同的群体划清界限(Bell 1999),是一种认同行动(acts of identity)(LePage & Tabouret-Keller 1985)。风格模仿(或风格设计)对言语社区、社区成员这样稳定同质的概念和异质有序性中的有序性提出了挑战,转而更加关心交际个体在具体语境下如何使用语言来标记自我认同,因此树立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新方向。


风格化(stylization)原本是文学和文化批评中的术语。风格化指人们的言语充满了他者的语言,具有不同程度的他者化(otherness)和自我化(our-ownness)(Bakhtin 1986)。对Bakhtin而言,“风格化是多声话语的颠覆性形式之一,通过挪用和重新使用强势声音来反抗或破坏霸权和垄断话语”(Coupland 2001:345)。社会语言学把风格化这个概念运用于具体语境下的交际中说话人如何和为何处心积虑地假扮他人的声音。Coupland(2001:345,349)给风格化下了一个明确定义:“说话人自觉使用与当下交际情境相悖的、熟悉的文化风格和身份”,即“风格化的说话人使用或背书(endorse)别人的话语”。


说话人使用的风格资源和语言变量与某个群体的特征和身份相关,具有被广泛认知的社会意义。风格化用来描述说话人所投射的是虚假的身份,因此风格化就是表现得好像这就是我,好像我拥有这个声音,好像我赞同这个声音,是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作为一种策略性的自我展示方式,风格化“使说话人可以与任何社会群体产生认同,但同时又能阻止他们完全与之结盟”(Coupland 2014:300)。


风格作为一种策略,可以通过语码转换或越界、夸张或标记性的发音、副语言、非正式表达、身体姿势等多种符号资源来体现,被交际者用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投射与之不相符的社会身份。


风格的使用让说话人表达与某个群体的认同,但是风格化意味着操演,表明这是权宜之计,交际者正在上演一个非常规的自我认同行动,即“创造出自己的语言系统好让自己看起来跟他们想认同的那个群体相似”(LePage & Tabouret-Keller 1985:182)。


阐明风格研究意义与前景


风格研究的意义突出,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聚焦双语或多语、民族交融地区或社群。


第二,把风格看作话语策略和符号资源,能更好地解释交际主体通过语言构建意义的现实社会,所以落脚点更多的是社会而不是语言本体。


第三,在建构主义视角的关照下,变异不仅仅是某个群体或说话人的语言使用规律或倾向,异质是被嵌入社会互动中的策略性符号选择,通过话语实践来达到局部认同,勾连语言符号与社会意义。


第四,关注社会问题;关注语言的操演性质;关注主体性和认同。


第五,社会语言学家以发现稳定的规律和范畴逐渐转向抓取交际当下的特殊性和主体性,关注点从序向异位移,从静态的结构性描述走向动态的建构性阐释。


今后的风格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着手:1)与语言学理论相结合;2)基于本土化的数据、网络媒体数据;3)建构本土化的理论。


以上是肖琳老师的讲座精华,如想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加入钉钉群获取精彩直播回放,或者参考肖老师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言语交际》一书。


注: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已省略。


相关阅读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亚平教授:二语习得的有效机制: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探析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颖冲副教授:多模态视阈下的中文小说英译

KT讲坛精华 | 中国人民大学刁克利教授:重构作者研究

KT讲坛精华 | 上海财经大学杨国静教授:当我们谈论伦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KT讲坛精华 | 浙江大学隋红升教授:真正的男性气质文化内涵与新时代男性气质建构导向

KT讲坛精华 | 东南大学韦清琦教授:生态女性主义的整体性批评实践——以蕾切尔•卡逊为例

KT讲坛精华 | 浙江大学董燕萍教授:译员的注意力控制机制

KT讲坛精华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祥涛教授:中国经典翻译研究热点问题与研究方法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语言研究中缘何对比语言学具有重要性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大学郑萱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廖鸿婧老师: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与测评

KT讲坛精华 | 宁波大学许希明教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重音盲点

KT讲坛精华 | 浙江工商大学张金凤教授:身体研究动态与思考

KT讲坛精华 | 上海师范大学陈红教授:生态批评的环境史维度

KT讲坛精华 | 浙江大学邵斌副教授:英汉浮现词缀对比研究

KT讲坛精华 |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二语学习中的同伴互动促学机制探析

KT讲坛精华 | 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语料库翻译学——理念、方法、工具

KT讲坛精华 | 南京大学孙红卫副教授:重构文学研究的民族视域

KT讲坛精华 | 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教授:改写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

KT讲坛精华 | 武汉大学邓鹂鸣教授:体裁素养与二语写作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亚平教授:儿童二语的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

KT讲坛精华 | 胡亚敏教授:“战争”的命名与美国战争文学研究的几个维度

KT讲坛精华 | 赵国新教授: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源流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言语交际》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