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素:为民主育人

伯特兰・罗素 东方历史评论 2020-01-21


撰文:伯特兰・罗素

翻译:蓝旭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今天的话题是“为民主育人”,让我先把民主看作理所当然值得向往的目标,而且假设民主可以实现。对此,我很愿意在别处详加讨论。现在先假定我们乐于维护民主政治,假定这是件好事,而我们只想知道怎样使民主切实可行。


民主在我们的时代正面临挑战,考虑到它在十九世纪的势如破竹,这一点真叫人惊讶。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民主的基础,考虑怎样捍卫它。显然,要建成切实可行的民主制度,教育有重任在肩。一群文盲,成就不了民主;无法读书写字,民主所需要的机制就不能运转。人得受过相当程度的教育,民主才有可能,这是简单明白的道理。但我关心的,不是这类基本条件。世上有些错误,不少民主社会没能幸免,不少地方还因此走向独裁。为了避免这些错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我要关心的。


说来古怪,要成就民主,顶困难的事,是怎样在心理上划一条界线,因为民主需要两种品质,而彼此方向相反。一方面,每人得有一定程度的自立和自信、一定程度的愿望,来坚持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来捍卫它,宣传它,必要时甚至组织宣传,如此等等。民主政治的日常事务,不用说,事事要人对自己的判断有自信。但还有另一面:想要民主行得通,人就得愿意服从多数,即使多数的意见与他相左。


这两件事,没有一件容易办到。有些人过于恭顺,领导人如果坚决有力,他们就一路跟随,直到身陷独裁;有些人又一意孤行,太过专断——这都不是服从多数,最终会导致国家陷入混乱。有这两种相反的危险威胁着民主,教育要贡献于民主,就该培养出另一种品格——准备尽最大可能,坚定有力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一旦自己的意见与多数相悖,又乐于服从多数。


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来,教育的任务有两方面(人要做事,总有这两方面)。其一关乎性情,其二关乎理智。性情主要不是由学校来养成,而是较多地取决于家庭,虽然如此,我也愿意说一说。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我们没法置之不理,不过在这方面,教育家长的学校,跟教育孩子的学校一样必要。


我们想要民主行得通,人民就应该尽可能脱离仇恨与破坏,免于恐惧与恭顺。这些情感虽然应该避免,却是现在的教育反复向孩子们灌输的,从很小就开始。做父母的,即使并不特别粗暴,教起孩子来,总要他先学会彻底服从。殊不知这等教法,不是养成奴才,就是培植造反派。民主社会却不要奴才和造反派。公民是另一种人,既不是奴才,也不是造反派。公民有恰当的情感,专制而粗暴的家长却没法培养出来,专制而粗暴的学校当然也不行。


我可以顺便一提,在这一点上,欧洲的独裁者全都认同我的意见。战后有一段时期,欧洲国家几乎都有许多自由的学校,纪律不太苛刻,对教师也不必特别恭敬。接着,所有的军人专制国家,包括俄国在内,一个接一个地全面压制学校里的自由,恢复了严苛的军事政权。教师进门时,学生全体起立,教师受到格外尊敬,此外还有许多老式的繁文缛节。可见大陆的军事独裁者显然全都认同我的意见,他们也相信学校的自由跟社会的民主有关系。人应该时时乐于向对手领教。


要培养出能受用民主的人群,太多的纪律就不是什么好事,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想要民众养成自主的习惯、自己拿主意的习惯,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意见,就先要培养他们不卑不亢的态度——面对权力既不卑躬屈节,也不一味造反。人感到自己是权力的一部分,自然会有这种态度。


民主社会,人人有主人翁的心态,只不过或多或少罢了。所谓主人翁心态,在没有民主的地方,就是主人对仆从的心态,这在民主社会却不合时宜。民主社会需要的是平等合作,这包括坚持个人意见到一定程度,但不过分。


这就不能不谈谈所谓“原则”——在许多民主人士看来,它们是纷扰的起因。说到原则,说到为某个理想自我牺牲、英勇奉献,诸如此类的话头,其中多数,我们最好抱几分怀疑态度详细审查,这才明智。显得英勇慷慨,貌似无私奉献,如果目标欠妥,就总是别有蕴藉;对它做一番心理分析,就会发现它可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究其实,正是人们的傲慢、仇恨、复仇的欲望,在全国上下一经理想化、集体化、人格化,就成了高尚的理想主义。这是极其危险的。我们要做一番心理分析,才能判断某种情感是好是坏。当我们看到有人满怀爱国热情地献身祖国,且先问问自己:“如今他心甘情愿为祖国所做的,究竟是什么?”纳粹想做的,似乎就是杀人。他呈现给祖国的“无私奉献”,真实含义不过如此。杀人这种事情,假如不是声称为了祖国,大家是不会钦佩的,在我看来,许多人一起干这件事,也决不会使它显得好一点。这种行为,他们全都相信是高尚的,其实祸害人类。我们满有把握认为,它所凭借的激情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假如一群人秉性善良,打小就受到善待,假如他们在幸福中成长而想象这世界是友善之地,决不会有那么一种特殊的理想主义——要大家一起大开杀戒,而且称之为“爱国主义”。我自己是不钦佩这种理想主义的,我想,你也不可能在身受温良家教的人群里看到这种理想主义。跟它形影不离的,是这样那样的残酷、不幸、得不到满足的需求。早期教育如果培养了恰当的情感,这样的理想主义就会销声匿迹。


还是不要在这个问题上走得太远吧,这跟学校教育倒也没有太多关系。让我尽量把话题集中到只跟学校相关的事情上来。在现实生活中成就民主所需要的理智,其品格跟认知领域中科学的品格恰好相似。有科学精神的人,既不是彻底的怀疑论者,也不是完全的独断论者,他住在二者之间的客舍。他不像怀疑论者那样,断言“一切知识皆不可能”,也不像独断论者那样,宣称“我已认识了真理”。他总是介于二者之间,他说:“真理难以弄明白,说实话也不可能完全弄明白,不过,在某个程度上,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艰苦工作搞清楚的。”这就是科学的态度——真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确认,但不彻底,而且困难重重。


不难发现,所有独裁统治的国家,总有跟独裁统治分不开的教条。追随希特勒的人有一套教条,追随墨索里尼的也有一套,追随斯大林的另有一套,其余可以类推。我说的教条,是指如此这般的一整套信念——在孩子们还小,小到不懂得思考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们,而且日复一日,持续不断,以致日后也不能摆脱早期教育中靠催眠术施加给他们的影响。这些信念靠灌输得来,而不是给你这样那样的理由来说明它们确实可信——这可不是他们的教育机制。他们只靠鹦鹉学舌般的重复、固执、集体歇斯底里、大众意见。我要说,这不是民主社会追求的东西。因为这种办法教给人的,是信从什么东西都不必凭证据,只凭那是催眠术所教就觉得可信,而且不能自拔。如果有两种对立的内容,都靠这个办法来教导,就能教出两群互相冲突的人来,谁也调和不了他们的冲突。受了催眠的机器人,个个觉得最神圣的事无不与自己的胜利息息相关,最可恨的事无不由对方现身说法。宗派纷争狂热到这种地步,就丧失了彼此见面开会的能力,也根本不会说:“让我们来看看谁是多数。”——这些都太乏味,太世俗了,要知道,他们每一派,都自以为代表神圣的理想。


倒不是说世间不存在神圣的理想,我要说的是,人要十分谨慎,才敢声称自己的灵药秘方是个神圣理想,别人的药却恶毒而可憎。对待别人我们得有几分宽容,这种宽容很容易获得——只要这样想:好吧,归根结底我可能搞错了。人是可能犯错的,而我是个人。不难想象我也许是错的。


当然,在独裁统治下,这种态度人家受不了。假设你是德国人,同胞就指望你赞同希特勒,因为大家相信希特勒错不了。如果你确信自己是对的,这就意味着,谁跟你意见相左,你就有权利拿刺刀刺他,甚至用毒气窒息他的孩子。这样武断的确信,有赖于至高无上而万人景仰的“伟人”,是格外危险的。我认为我们不该放任自己抱这种态度。说实话,对谁都不该抱太多敬意——这是民主的要义之一。我当然不是说你要鄙视他,我的意思是,尊敬某人到这种程度——“某某人这样说,那一定是对的”——可不值得称道。我们如果看重民主,就希望大家兼听多端,自己拿主意,自己做结论。


我乐于看到人们在学校时,在每个问题上都接触到争论各方的激越论证和滔滔雄辩。希望你们这个组织——中学校长协会,搜集各种想象得到的观点及其雄辩的论证,向全国所有学校广为颁发。这些观点最好针尖对麦芒,个个辩才无碍。接着,我又希望教师对孩子们说:“好,现在你们已经听到某某人是怎么说的。轮到你们来分析他的论据了,把这些论据写到纸上吧,看看结果是怎样。”孩子们很快就会发现,乍听之下最有效果的演说家,能写到纸上的论据最少。如果你在每个问题上都能汇集不同观点,那些针锋相对的宣传家就会彼此折中,最后你将看到这样的人:他们能听取雄辩却不为之裹挟。这是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学会对雄辩产生免疫。获取这种能力,靠的不是对雄辩闭耳塞听,恰恰相反,是多闻多见。我主张所有学校听取所有类型的雄辩,需要在意的只是它们应该各不相同,彼此对立。


现代政府的全部技巧,从它最坏的各方面说,都得自广告。广告人是我们这时代卓有实效的心理学家,把弗洛依德和研究潜意识的其他心理学家远远甩在后面。广告人发现,要人信任一项主张,靠的不是什么确凿证据。一句简单的话,提到某种肥皂或药片,把它沿着铁路立起牌子来,一路长旅,这名字总在那儿——光是这样,就可以叫人心想:那是些很好的肥皂、很好的药片。


同样的事情正好适用于政府。关于总统,我们早就知道是这样。你在硬币和邮票上都看到总统的头像,而总统一直都知道,广为人知是值得向往的。现代独裁者做的就是这种事。你到处见到他们的画像,到处听到他们的名字,这跟药片或肥皂的广告对你同样有效。你开始心想:“他是个很好的独裁者,因为我老是听到他的名字。”


如上所说,广告人找到了怎样培养非理性信念的技巧,在这方面他们起了示范作用。我想,关心民主的人必须做的,是要审慎地构建一种教育,用来抵制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天性中的轻信和轻疑。这是因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有两个相反的缺陷:没有证据便相信某个主张,有证据时又怀疑这个主张。于是你也有两个相反的任务:让人在没有证据时怀疑,在有证据时信从。自然人的轻信和轻疑同样错误。如果确有“原罪”这回事的话,它的活动范围大概就在这里——要么轻信,要么轻疑。


我要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假使我办一所婴儿学校,我是老师,我要有两种糖果,一种非常非常棒,一种非常非常糟。那款很糟的糖,我请世上最能干的广告师,想尽办法做广告。而那款很棒的糖,只用冷冰冰的科学陈述,罗列成分,介绍良效。让孩子们去选。当然,我会每天变换种类,但是过了一两个礼拜,他们就可能选中附有枯燥的科学陈述的糖果。这就算初见成效。我要用同样的办法一直继续下去。


再想象一下短途旅行上哪儿去的问题。我想这么办:给那个非常讨厌的地方做绝妙的广告,彩页印得绚丽夺目;另一处呢,只有地图和粗略的轮廓,交代周边的植树总量,陈述时语言尽量枯燥。当然,我用枯燥语言做广告的,是好地方,另一处却令人不快。


我还要用同样的办法来教历史。既往的重大论战,我要带他们身临其境。今天已经无人赞同的立场,我要给他们读昔日的滔滔雄辩,比如美国内战前南方的演说家,他们为奴隶制辩护的说辞,就极其动人,不同凡响。今天再读那些演讲,你几乎要相信,奴隶制一定曾是个好东西。我要给他们读各式各样极其雄辩的说辞,而这些说辞所辩护的见解今天已经没人支持,比如焚烧女巫有多重要。


等他们对这些东西开始有点无动于衷,我再给他们读当今的言论。这些言论同样雄辩,形成对立的意见。我总是把双方的意见一起给他们,在历史课上每天都读,就像给他们可口的点心——比如《纽约美国人》对劳资之争首先说了什么,而《工人日报》又说了些什么——只要劳资之争仍在继续,或不管争论的是其他什么问题。然后我会问:“你们以为事情真相如何?”我设想,他们迟早将学会从这些针锋相对的言论中推断真相。


从报纸中发现真相,的确是个难以掌握的本领,也是每个民主人士应该受到教导的。作为某个事件的目击者来读报,是极有教益的实验。我要尽力一试,好让学生有这种经历——他们先是目睹了事件,随后又读了彼此相反的报道,这样就能懂得:真相差不多总是介于二者之间。


如果我们希望民众掌握对政治问题做出判断的能力,上面这种方式的教学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我不想把这样那样的观点教给别人——这不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要教会学生形成自己的意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必须不受雄辩和宣传的左右,必须对潜在的误导随时警惕,而且懂得什么才算得上真正的证据,并以此为立足之地。


我还要回顾既往战争的历史,给他们读双方的宣传材料,看看这些东西全然失实、远离真相到怎样的地步。有时我要给他们读一读大战期间的报纸。不知近来你们有没有人读过大战期间的报纸——不管哪一天?要是读过,你会大吃一惊。你们中间年长的人还经历过那段时间,你会心想:“天哪,我那时真的读过这份报纸吗?而且合情合理地考虑过吗?”因为只要你开卷一览,一股神智错乱的热流便从字里行间迎面扑来。很难相信,我们的确曾经处在那么一种集体狂热的状态,以致不能把事情看个明白。为民主育人的要义之一,就是先要预防大家太激动;但这是一门难以掌握的本领,因为你也不想叫大家变得冷漠无情。


在这一点上,我要为自己设一道防线。不管你想为这世界取得哪一种改善,获得哪一种美好生活,没有情感做基础都行不通。但你要保证这基础是个好基础。照我看,只有一种情感可以称为善良,那就是希望人人尽可能幸福、开明,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愿望不该只跟你的亲人朋友相干,也不该只是跟你认识的人相干,而是期望人类全体都如此。要是你发现另有一些理想(其实这样的理想很常见),不管用什么名义给人夸得上了天——道德高尚也罢,民族复兴也罢,还有这样那样的胜利——只要这理想必须有另一群人为之受苦、毁灭、不幸,那就得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理想,向往民主的人没有喜欢这理想的。因为民主的精髓,是我们认为每个人分量相当。”


一个目标,对一群人合适,却要另外一些群体付出代价,我们对这样的目标不满意。所以,任何狭隘的爱国主义,不管在此时此刻从现实上说有多么必要,都不配做我们的理想。一定能激励我们去实现目标的情感,是别人受难,我便痛苦;别人幸福,我才快乐。这才是唯一堪称美好的情感基础。


如果上面所说不错,你就得有个信念——要人类活得比现在幸福,是可能的。许多人悲观失望,觉得似乎办不到,努力争取也没用。他们认为这世界糟透了,而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我不能接受这样的意见。无论最近的将来会是怎样——据我看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也决不怀疑:人类生活的世界将比我们已知的任何年代幸福得多,芸芸众生、男女老幼,都会比从前更美好,更自由,更健康,更少破坏,更多善良。


要不是我们见识不够,仅凭现有知识本来可以拥有几乎人人幸福的世界。唯一阻止这世界到来的,是人群间的相互仇恨。这些仇恨,我认为以民主为宗旨的教育应该既从情感上,又从理智上铲除它的基础。我们既应该引导大家养成善良的情感,来使他们不再对另一群人怀有残暴的仇恨,还应该引导大家进入理智的状态,这样他们就能看出为了跟别的人群作对而提出的理由有多荒唐。


我看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有许多可以指责的地方;别的国家更多,不过贵国也是如此。比如,有些信念,给政府很多方便,给权力很多方便,在理性上却未必站得住。而这些信念,学校一直鼓励,包括给爱国主义涂脂抹粉的一整套信念、对国旗的敬意等等。其他还有些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国旗如果待在它自己的地方也许妥帖合宜,但是在教书育人的地方,请考虑一下要靠它刺激什么情感呢?


有许多伟大的美国人,大家也很高兴本来是该有这么多。不过,也还有许多伟大的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这是一样好的事情。那些伟大的人是美国人,这是个事实,不过这件事跟国家的目标不相干,然而一旦把他们集合在国旗下,正是这个不相干的特征得到了强调。何况,国旗暗示你钦慕的美国人,往往是另一些人。你也许钦慕爱迪生、伯班克,可是一见到国旗,想起来的倒不是他们,而是谢尔曼、格兰特。国旗跟一个国家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军事方面。


我们活在这世上,大概不得不承认国家得有军队,不过依我之见,爱迪生、爱默生、梭罗比谢尔曼和格兰特更值得骄傲,所以我认为,把孩子们的情感集合到国旗周围不是什么好事。


现在让我换个话题。我们教书的自然都知道,受人尊敬,教起来就方便些,维持纪律也容易些,何况我们还想叫人相信所言不虚。一个班里的孩子,全都自己拿主意,又觉得你也不比别人高明多少,总有些不便。所以我们挡不住诱惑,在我们所教的范围内,全都当起了小神。这么一来果然方便得多,不过这对教书育人可没什么帮助,除非为了教学任务可以展开而不得不这么干。

我记得有人写过托尔斯泰教书的学校,说除了托尔斯泰以外,不管是谁在上课,教室里总是一片嘈杂。托尔斯泰上课时,孩子们便绝对安静,绝对尊敬他。大家都感到奇怪,后来才发现,只要有人吵闹,托尔斯泰便暴跳如雷,所以孩子们个个怕得缩成了一团。


可见教师要受到足够的尊敬,教学才能进行。但也不必很多,因为我设想,教师并不愿意自立为当然正确的形象,也不想在孩子们寻求思维独立时叫他们感到气馁。当然,这不仅跟教师有关,也跟整个社会的现有结构有关,跟权力有关。我们要小心的是,不要反复灌输不假思索的敬意。敬意应该是理性的,应该建立在对某某人的优点的确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而不只是根据传统、虚夸,或催眠效果。在你们美国,大家为此所受的罪比别的国家少得多,不过你们还没能完全补救这一点,尤其在那些传统比较悠久的领域。你们对某些事物的敬意,也不免超过了它们所应得。


孩子们是乐于怀抱敬意的。有的孩子不愿致敬,多半是因为看透了征求敬意的意图。有人要他们尊敬这个尊敬那个,结果他们发现这个那个全不配受尊敬,于是学会一种凡事看破的态度,什么也不信。但是如果你不是强加给年轻人,不是设法欺骗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找到尊敬的对象,把值得尊敬的东西放到他们面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以我的经验,他们很乐于尊敬那些对象,跟他们应该做的一样。没有必要反复灌输矫揉造作的敬意,这种敬意如果超过界限,就会抵制思考。


大家知道,如今的大学教育跟从前有多么不同。大学教师不得不向聪明人施教,所以从不指望从学生那里得到哪怕极其微弱的敬意。学生有时会揪出他的错误,而他也不得不承认——这在他看来全是理所当然。我们在早期教育中也该尽量在现状允许的程度上向这种态度靠近。你们是想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自己拿主意的人,你们也要鼓励学生懂得:谁都会犯错。不要希望他们以为凡你说的都对——只是因为这是你说的。更何况你还可能说错呢。当然,如果你只是陈述事实,你是对的;如果你说的是意见,就该意识到,三百年前大家的见解,只有极少极少,今天你还认为是对的,同样,我们今天的意见一定只有极少数是正确的。


理智以外的话题我谈得很少,不过在结束以前我愿就此多说几句。因为,虽然我说过我希望看到的,是尽可能接近科学态度的某种东西,但我同时也希望学生有能力去领悟人生的目的,领悟什么是人生中重要的东西。这是教育事业里跟文化相关的一面,我认为不是只靠了解事实就可以获得的。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许多人得之于音乐和诗歌,有些人从天文学获益良多。有时我想,我们有些人把这微不足道的星球上的分歧看得很重,假如大家仔细考虑过天体的尺度、宇宙的古老,也许就不会如此,也许还能从我们的纷扰中清除一点点尖刻和狭隘。我们所需要的,从消极的方面说,是懂得我们的争端不像看起来的那般重要;从积极的方面说,是靠美术、音乐、诗歌及其他,来明白确有供人受用的无价之宝、待人成就的名山事业——这可不是政治领域里引起冲突的劳什子,也不是战场上发生的那点儿事,而是个人的事,发生在你自己的心智、领悟、情感、洞见里。所有这些,我们都要它保持活力,不要它为共同体中集体化、组织化的生活而牺牲。社会生活是必需的,今后也该继续存在,但不是我们生活中最高级的成分。我们生活中最高级的成分,跟宗教老师通常所说的好有一比。那是些更加个人化的东西。有些人信仰团结,信仰跟团结相关的一切,我觉得以上所说的一点是我跟他们最深的分歧。他们大概觉得最高级的生活在集体活动,我却一点儿也不信。我认为最高级的生活是更加个人化的生活,我还认为,团队合作固然十分重要也极有必要,却不是我们天性中最高方面的常态,因为我们所有人,是在略有不同的事情上各臻极致的,所以一旦我们一起工作,就几乎不可能各尽天性之所能。


我认为将来所有的教育应该对这一点铭记不忘,还应该关注个体臻于卓越的可能性。职此之故,教师资格种种,顶重要的是对学生心怀由衷之情,他要对每个学生怀抱这种情感:“这是个有才能的人,能做出一番事情,他有权利在这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说,“这是军队的一名战士”,也不是说“这是块搞宣传的料子”,或“这个人可以培养出来,让他去身居高位,好干这个,干那个。”这都不是雕琢璞玉的恰当方法。恰当的方法是近于宗教的方法,是悟到每人各有所长,各有某些可能性,而教书育人无非是叫它们呈现出来。







点击下方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人物李鸿章鲁迅聂绀弩俾斯麦列宁胡志明昂山素季裕仁天皇维特根斯坦希拉里性学大师时间1215189419151968197919914338|地点北京曾是水乡滇缅公路莫高窟香港缅甸苏联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战北伐战争南京大屠杀整风朝鲜战争|反右纳粹反腐|影像朝鲜古巴苏联航天海报首钢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认识的汉字|学人余英时高华秦晖黄仁宇王汎森严耕望罗志田赵鼎新高全喜|史景迁安德森拉纳・米特福山尼尔・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单|2015年度历史书2014年度历史书2015最受欢迎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