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博士的人,大都走的这条路——坚持
今年考博终于尘埃落定,我报考了南开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都以初试和复试第一的成绩顺利过关。回顾考博之路,写下一些感触和所谓的经验供大家借鉴,以期后来人能够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我本身是经济学科,同时也是应届的,所以我以应届经济专业为例。
一、
选择学校
对于应届生来说,选择学校很重要,因为应届生没有工作,日后是要靠博士学位为自己谋得安身立命之所,所以我们暂且把理想和报效祖国搁置一边,当然,这些都是日后一定要做的事情。一般来说传统的名校是比较公平和公开的,而且导师也大都抱着欢迎的态度同意报考,我先后准备报考过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也和一些导师接触过,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欢迎报考的。
但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除外的,这儿写出来只是想让后来人少走一些弯路,没有别的意思,也请工大的朋友们见谅。后来经过打听知道有两个原因,第一,哈工大已经实行了导师负责博士生培养费制度,也就是说导师为博士拿钱,所以博导基本不愿意要应届生,而想要高校在职的老师,这样可以不用出钱。第二,工大有点排外倾向,特别是对于不如工大的学校的学生来说。
我在考博之前看过一些言论说考博很黑,考第一也不一定能上,这给了我一些压力。但是在我考完之后,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危言耸听,无论是南开还是中央财经,最终的结果都是按照初试成绩排名先后录取,而且经过跟一些报考同一个博导的朋友聊天后发现,其实他们也基本不认识导师。特别是南开大学,信息基本完全公开,导师报考人数,他们的初试成绩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虽然因为很多原因,我最终没有选择南开大学,但是我还是对南开大学充满了感激和尊重。
二、
选择和联系导师
选择导师太重要了,因为博士导师有权利决定你能不能毕业,什么时候毕业。我之所以最终没有去南开和报考导师也有关系,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所以在选择报考导师之前一定要托老师、同学、朋友打听清楚这位老师的为人、做学问是怎样的,或者上网查一下相关信息。当然如果没有认识的人的话,就要选择带了多年博士的博导,因为这可能说明他没有太大问题。
如果有老师打电话推荐那更好了,没有的话,一般在学校的网页上可以找到博导的联系方式,或者打电话到招生办公室或博导所在的系里要。第一次联系最好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写一封简单的邮件,如果导师很快回复,那你可以视情况继续联系,如果没有回复,也不要气馁,有可能是导师不用这个邮箱了,再换别的联系方式,并且在联系上后说明你已经给他发过邮件,这样不会显得冒昧,直到博导有个明确的态度为止。写信可以简单一些,例如这种思路:
“尊敬的某某教授,我叫某某,是某某学校,某某专业,某时毕业,我对您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希望能读您的博士。想咨询一下报考您的博士应该注意的问题,期待着您的回复”。
得到的回答有可能是:第一种,欢迎报考,并说一些注意事项;第二种,名额已满;第三种,可以报考,但不一定要你。
第一种可能比较公平,你可以放心报考;第二种,压根就不用报了;第三种的意思是你可以报考,但我这里有内定名额,如果内定名额的人上不了线,就要你,如果上了线,你考第一也不要你。这些可都是我血的经验啊。呵呵
三、
参考书目
以前,一般学校都会给出参考书目,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著作层出不穷,很多学校已经不给参考书目了,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个解决思路。
第一,如果考西方经济学的话,一本范立安的现代观点,一本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再加上高鸿业的第四版已经基本差不多了。如果还想提一下分的话,可以再加上范立安的高级微观和罗默的高级宏观提升一下层次。我想着重强调一下高鸿业老先生的西方经济学,很多人说太简单,确实是简单,但却很系统,非常适合用来备考。
第二,可以搜集一下你报考学校前几年的参考书目,因为出题的还是那几个老师,他的思路还能变到哪儿去呢?可以看以前指定的参考书目。
另外经济学类较好的书,还有萨克斯的《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以上述书为主,同时辅助这几本书,一本书看不懂的地方,翻一下其他书是怎么说的,基本就弄懂了。
我想特别说明一点,对于译著,最好对照着英文原版来看,当遇到译著看不懂的地方,赶紧看英文版,十有八九是翻译的有问题。这个问题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尤其明显。
四、
复习方法
单纯的看书是不行的,一定要做题,在做题和应用中牢记知识。特别是报考有些学校的经济学博士,比如说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武汉大学等。上述书目都配有习题,而且都有相关解答书目问世。
五、
心理因素
考博成功的唯一的法宝就是坚持。我工作的师姐对我说现在考博很好考,因为她认识的每个考博的人都考上了。错!问题不在于好考,而在于坚持,我们都是成年人了,面临着生存,面临着诸多问题,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肯定都是全力以赴,能最终走进考场的人,是因为都坚持到了最后。事实上,还有很多报考了但没走进考场的朋友们。这儿,可以肯定地说一句,只要能最后走进考场,你基本就能成功了,当然,前提是来路你也确实很认真地努力了。
在我两年前考上硕士时,我曾经写过一篇考研经验总结,在里边详细地说了应不应该考研、具体的思路等很多事情。但是现在,对于考博的朋友们,我不再多说了,我们都已经成熟了,对于自己的现实和未来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考研和考博有所不同,那就是考研时更多的是无知和盲从,而考博更多的是理智和选择。但也有更多的共同点,共同的是这条路上同样充满了艰难、迷茫、劳累、折磨甚至绝望。
希望我写的内容能够帮上后来考博的朋友们,我们都是同路人,理应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也愿所有同路人,一路走来,顺顺利利。
推荐阅读
法学博士发多少篇论文才有毕业资格?40所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统计表发布
关于公示2019年度东南大学新增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的通知
800余则法学期刊征文、会议通知、论坛综述、评选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