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宠物费钱?nonono,给宠物看病才真费钱!
和你们一样,新一酱的朋友圈里也都有那么一群晒猫晒狗党。通常来说,铲屎官们会把自己大部分对生活的热情以及爱心献给猫狗大人,当然荷包也不例外。
比如住在成都的黄缨贲几乎每天都要发一两条朋友圈来晒她的“元宝”。她养这只迷你雪纳瑞已经半年多,平均每个月在狗粮和美容上的花费大约需要300元。
大学刚毕业一年的黄缨贲认为自己养宠物的开销处于中等水平,“我把它当亲人,这样的开销还是可以承受的。”但一旦“元宝”生病,她的支出就会超标,“给宠物看病感觉比给人看病还贵,一盒药就要一百多元。”
上海的丁雨清有同样的感受。在买到英短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丁雨清在给猫看病这件事情上的花费已经超过了2000元。这是她第一次养宠物,“我听朋友说,去医院都是要一千多元的,就是这个价格。”丁雨清拿出猫看病的收据,上面显示,三次消费的金额分别是710、620和725元。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的研报显示,2015年,中国已注册的宠物数量有1040万只,宠物总量超过1.5亿只,并且还在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长。狗和猫是养宠人的主要选择,占比近80%。每只宠物狗或猫的年平均消费支出达到了5660元,宠物医疗、食品和美容是人们花销最多的3项。
相比宠物食品和美容这样的固定开销,养宠人在宠物医疗上的刚性需求较少,支出更随机,也更容易产生大额消费。新一酱找了37座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统计了一下大众点评上这些城市宠物医院的人均消费。总体来看,养宠人每去一次宠物医院的消费平均达到了591.19元,而在美容上单次平均花费为126.9元,只有宠物医疗消费的五分之一。
除了北京和上海两个一线城市,成都、杭州、南京和重庆的养宠人在宠物医疗消费上也超过了全国主要城市的平均水平。在黄缨贲家所在的成都,养宠人在宠物医院的单次消费上可以达到近830元。
最近五六年,各城市开设的宠物医院数量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2006年,全国范围内仅有233家宠物医院在大众点评网上注册,这个数字在2016年变成了为4534家,十年间的增长超过了18倍。
从总量上看,北京、上海等宠物产业和宠物文化发育较早的一线城市仍是主力,而成都、天津、重庆和苏州等新一线城市也都已经拥有了超过100家宠物医院。根据大众点评上的门店数据统计,成都的宠物医院总量仅次于北京,共有366家。
瑞鹏宠物医疗集团副总裁张延忠帮新一酱一起回顾了下中国宠物行业的兴起——那可是要从1990年代初说起了,当时,成都、北京、上海、深圳,是中国养宠文化发育最早的4个城市。“深圳的养宠文化主要靠香港带动,北京是原来宫廷文化沿革下来的,而上海更多是靠老外。”张延忠说,“还有一个是成都,那里早年有一些宠物基地。”
在成都华西动物医院院长李发志看来,成都的宠物医院资质审批相对容易、准入门槛不如一线城市那么高,是当地宠物医院数量近年激增的原因。
对宠物医院来说,代表潜在客户的人流和足够的区域消费能力是影响选址布局的两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在宠物医院密度最大的一线城市深圳,还是在新一线城市里宠物医院最密集的成都,城市内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也相应就是宠物医院最密集的地带。
在成都,区域的消费活跃度和品牌聚集度与宠物医院分布的一致性更加明显。新一酱找出了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里的西式快餐、中式快餐、咖啡馆、甜品店、经济型酒店和便利店6种类别的主流品牌门店,宠物店最密集的区域,也同样是这些与生活便利及消费升级相关的消费品类更亲睐的地方。李发志也谈到,宠物消费并非一般的刚性消费需求,比如成都南部地区消费水平更高,宠物医院的密度相应也更高。
在黄缨贲家所在的锦江区,每平方公里内就有约0.68家宠物医院,是成都宠物医院最密集的一个区,也是成都其他商业消费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成都最重要的商业街春熙路也在锦江区。与它类似的还有武侯区。
但相比之下,成都还没有出现一个规模足够大的连锁宠物医院品牌。如果将有两家或两家以上门店的品牌都算作连锁品牌,那么在成都,共有31个连锁宠物医院品牌,它们拥有61家宠物医院。但这些品牌大多是2到3家门店的小型连锁。
而在深圳、广州和南京,最大规模的连锁宠物医院品牌在当地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15家,最多的达到了29家——是深圳的瑞鹏宠物医院。
在李发志看来,成都的宠物医院缺少资本的支撑,连锁观念也相对欠缺,因此很少出现大规模的连锁品牌。
成都华西动物医院有华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的背景,目前拥有两家门店。“第一家店面积太小,我们的人才也逐渐饱和,所以才想到开第二家店。”李发志说。在成都,宠物医院的扩张都与华西动物医院类似,更多是受到经营和业务的驱动,而非资本。
这与深圳早期的宠物医院发展情况类似。
友情提示:
接下来新一酱要讲一段
长长的商业故事了,
如果暂时没兴趣听的话
可以拉到最后看彩蛋。
看完彩蛋记得想想,
是不是要回来听新一酱讲故事哈!
深圳是连锁宠物医院占比最高的城市。在深圳,现在超过50%的宠物医院都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其中1998年在这里开出第一家门店的瑞鹏宠物医院,现在已经在深圳、广州、上海和长沙4个城市拥有68家连锁门店。
2016年8月,瑞鹏宠物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批挂牌新三板。审计报告披露,瑞鹏股份2015年的营业收入为1.42亿元,同比增长约49%,净利润2027.93万元,比2014年增加约2.26倍。
瑞鹏的第一家店开在深圳开发最早的罗湖区。张延忠表示,客户需求是推动医院成立的主要原因。
瑞鹏的创始人彭永鹤原本是兽医专业的老师,在没有动物医院的时代,遇到宠物生病,人们更多是去学校的兽医学院请老师寻医问诊。当时诊疗不便的状况和相对滞后的设备令彭永鹤萌生了创办宠物医院的想法。“开业的前几年,宠物医院单店的业务量比现在更大,我们每日单店病例量有七八十个,周末能超过100个。”张延忠说,“不过那时候诊断和服务的深度与现在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目前瑞鹏的店均日接诊量在20至40个左右。
即使是在旺盛需求的推动下,瑞鹏也花了5年的时间才开出第二家店。“一家店基本只要依靠现场管理,难度相对较小。而连锁经营在管理上更多要依靠体系、流程和制控标准的建设,以及长期的规划和人才的培养,这些的储备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张延忠说,做好这些准备后,瑞鹏才在2003年在福田区开了第二家店,“深圳是从东向西发展的,所以我们也跟着城市的变迁来扩张。”
连锁经营起初在国内宠物医疗行业并不存在,在没有太多行业经验可以参考的情况下,瑞鹏采用了“复制榜样”的策略。“我们想先在深圳开10家,把所有都做到最好,做成‘榜样店’,形成规模之后再开到全国。”张延忠说。事实上,2012年首次走出深圳,到广州开店时,瑞鹏在深圳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了19家。
瑞鹏的直营连锁门店遵循从南到北、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的拓展策略。完成在广州和上海的布局后,考虑到管理半径、城市综合能力和养宠文化等因素,今年年初,长沙成为瑞鹏在新一线城市里的第一个落脚点。“长沙有一两百万人在深圳生活过,这个城市有一点深圳的影子。”张延忠说。
在张延忠看来,宠物医院的诊疗深度是逐渐提升的,同时消费者对服务的细分需求也逐渐增加。对此,瑞鹏开始在已进入的城市推出“1+P+C”的布局策略,即在一座城市设立一家中心医院,同时开设多家专科医院和社区医院。社区医院主打便利,社区医院不能处理的病例,则转诊到专科或者综合医院。张延忠表示,越发达的城市,消费者对“1+P+C”的分布的要求更精确,需求分流的趋势就更强。“在长沙这样的新一线城市,可能P就要去掉,变成“1+C”的形式。”他说。
这三类医院的投资回报周期也有所不同,专科医院通常需要3到4年来实现盈亏平衡,而社区医院可能只需要2到3年。专科医院所需要的设备价格更高,医生的培养周期更长,并且在消费者的专科意识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专科医院的就诊量很可能低于一般的社区医院。“但今天客户对专科的需求不代表未来仍会如此。宠物医疗行业一定会像人医一样,服务细化是将来的必然趋势。”张延忠说。
但中国的宠物医疗行业也并不仅仅只有直营连锁品牌这一种模式。另一家与瑞鹏名字相似、总部设在天津的瑞派宠物医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对国内宠物医疗市场存量的整合,推进自身的扩张,目前全国门店数已接近70家,与瑞鹏规模相当。
瑞派宠物医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铭介绍说,瑞派旗下并没有自己原来的门店,公司是以收购、并购的方式整合了一些已有的宠物医疗品牌,“收购过来的品牌从权益上讲是股权制,但在运营上是共同创业的伙伴。”
这种资本密集型的模式,使得瑞派的扩张速度比传统连锁品牌宠物医院更快。
2012年年底成立至今,瑞派收购了无锡派特、苏州曹浪峰、北京关忠和东北我宠我爱等多个品牌——有木有觉得有很多眼熟的品牌呢——业务覆盖东北、华东和华南等地区。孙铭表示,与开设直营门店的扩张路径不同,用收购的方式做连锁,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收购双方的合作意愿。因此瑞派的扩张首先从无锡开始,之后才启动了面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品牌的收购。
在收购品牌的选择上,孙铭表示,发展愿景是否一致、品牌本身的人才储备以及对周边客户价值的判断是瑞派最关注的部分,而门店当时的经营状况和设备等指标并不是瑞派首要考量的因素。“比如一家医院做美容或卖东西赚的钱不少,但没什么特色学科,那就可能不是我们首选的合作目标。我们更多是以投资的眼光看医院的潜力。”孙铭说。
对于收购来的品牌,瑞派在运营指标和供应链等方面都做了统一。在门店招牌上,原品牌的logo仍会保留,但会将主商标换成瑞派的品牌标识。
尽管华南有瑞鹏这样的强势竞争对手,且对瑞派来说,深圳、广州和厦门等华南城市管理半径较长,挑战更大,它仍在深圳收购了协和、百佳、康德等品牌,并准备在今年10月进驻广州。此外,东莞、惠州等城市也在其进驻计划之中。“对标企业在这边有五六十家店,我们什么都没有可不行,话语权不能靠嘴说。”孙铭说。在他看来,这也意味着未来整合的机会。
按照孙铭的推算,中国目前宠物医院的总量在六七千家左右,其中单店年营业额能达到三四百万元量级的,不超过15%,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北京和上海的个别医院。“那么多塔基医院,都是满足社区的需求,各吃各的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他说。
孙铭认为,国内宠物产业的竞争尚不激烈,与美国、欧洲及中国的港澳台等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全球宠物生产商协会(APPA)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约69%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只宠物,美国的宠物产业消费达到约600亿美元。根据安信证券研究中心的测算,2015年中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约为500亿元人民币,只有2.6%的中国家庭在养宠物,在比例较高的北京和上海,这个比例也仅为7.5%和4.5%。
孙铭和瑞派董事长李守军曾在2012年去美国考察,他回忆说,当时美国就已经出现了门店规模达到几百家甚至上千家的宠物医院连锁品牌,并且出现了较大的专家型宠物医院。相比之下,目前中国较大型的连锁品牌也只做到了几十家的规模。
不过,宠物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创业领域,高瓴资本和红杉资本等VC也已开始布局针对宠物产业的投资。孙铭最近也在接触一些投资人,他希望资本的介入能进一步加快瑞派扩张的速度,并提升服务质量。
宠物医院水平参差不齐,高端优质服务偏少,消费者对于宠物医疗消费信心不足—对于宠物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这些目前都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中国,小门小户的诊所是相对饱和的。问题是,即使是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样还算不错的消费地区,也没几家真正叫得响的医院。消费者可以信赖的宠物医院太少。”孙铭说。
丁雨清的英短猫买回来的时候只有50多天大,她担心猫咪的健康状况,便想给猫咪做个全面体检。她选择了一家网上评价不错的宠物诊所,但实际体验却很糟糕。医生面对专业问题含糊其辞的态度和过于简陋的诊断流程让她感到恼火,“在宠物医院本身缺乏价格标准的前提下,我可以接受多花一些钱,但相应的,医生也要有专业的能力。”从医院回到家,丁雨清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宠物病理的资料,“自己都快被逼成半个兽医。”
人才紧缺是国内宠物医疗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孙铭认为,宠物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高校毕业生和临床需求中间存在断层。“一些有特色学科的名校或名师的弟子很抢手,另外,上手快、实操能力强的大专毕业的学生也是大家都需要的人才。但从中线来看,国内的小动物硕士生、博士生还比较缺乏。”他说。
为尽可能缩短培养周期,瑞鹏和瑞派等连锁品牌以专家讲座、人力资源就业建议和辅导等形式与高校合作。“过去宠物行业的地位和对人才的关注程度都不高,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把专业人才拉回到宠物行业来。”张延忠说。
在大众点评上查看了社区附近几十家宠物医院的评价后,丁雨清终于找到了一家令自己放心的宠物医院,那里的医生解答了她之前的疑虑,还告诉她了一些喂养猫的知识。“我之前没有经验,很怕把猫咪养死,但是现在遇到很小的病,我可能不会立刻带它去医院了。”她说。
来,让新一酱问你的个问题!
当一座城市开始有人养宠物了,是先有宠物店呢,还是先有宠物医院?在宠物医院选址的时候,是否会考虑一个区域内宠物店的布局情况呢?
先在心里想好答案,然后再来看看下面五个城市从2006年到2016年的宠物店和宠物医院开店情况,看你的猜测对不对呢?
题图及图表插画素材/不自然博物馆@FORK
文/王瑛楠 视觉/王方宏
点击关键词 看我们做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