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菲利普·范·帕里斯:《欧洲和世界的语言正义:语言的领土性》(2011)

陈荣钢译 陈荣钢 2024-03-20
艺术家Eric de Ville的“巴别塔”系列
欧洲和世界的语言正义:语言的领土性
Linguistic Justice for Europe and for the World: Linguistic Territoriality

作者:菲利普·范·帕里斯(Philippe Van Parijs,1951-)
译者:陈荣钢

来源:同名著作(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第五章(133-151页)

按领土划分的强制制度

为了介绍当前条件下追求语言正义(linguistic justice)和平等的最重要方法,我将引用另一则当地轶事。几年前,一位驻布鲁塞尔的英国记者与一位与家人住在滑铁卢的美国行政人员交谈。你绝对不会相信,这位美国人有些恼火地告诉他:“我已经租下这栋别墅三年了,而房主至今还不会说英语!”我认为,这种“殖民”期望是有问题的,即当地人应该在语言上适应新来者——即使他是威灵顿公爵的直系后裔——而不是相反,新来者应该在语言上适应当地人。

具体而言,这种态度与作为平等尊重的语言正义相冲突。公共机构可以也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强制按领土划分的强制制度,而不仅仅是通过象征性的肯定、修辞或劝诫。这一点稍后将予以说明。

我将要提出并为之辩护的主张,旨在回答如下问题——在一个多语言地区,公共服务(其中包括教育)应如何组织,以确保平等尊重。一个明显的候选方案就是我所说的“迁就型语言制度”(an accommodating linguistic regime)。除了支付能力对需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将被中和,供应只根据人口的需求进行调整,与市场调节的方式没有本质区别。公共当局意识到语言是无法废除的,因此,虽然在宗教、着装或饮食方面可以选择直接的善意忽视政策,但在语言方面是不存在、行不通。

但是,这些国家并不先验地赋予任何语言以特权,而只是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偏好,前提是数量和集中度的经济合理性。这相当于把自由主义中立解释为“不偏不倚”。它自然会导致“按比例多语制”的迁就机制,这可能会导致各种语言在竞争中的维持、扩展或消亡。重要的不是任何具体的结果,而是公平的背景条件,不给任何语言先验的特权,从而表示对所有语言的平等尊重。

与迁就型语言制度相比,我将强这称为“强制型语言制度”。这种制度并不是简单地满足需求。在强制制度下,法律规定了一种官方语言,即规定哪种语言(或哪些语言)将被用作公共教育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语言不必局限于公共组织的教育,它可以涵盖任何形式的、有资格履行学校义务的教育,也可以用作公共交流的媒介——法律的公布、法院的运作、公共媒体的广播、官方信息的传播、选举的组织以及地方、地区或国家议会的议事程序都使用这种语言,有时也是公共场所的商业信息和大型私营企业的正式商务语言。

一种制度是迁就型还是强制型,这是一个程度问题。一种制度的强制性有多大,首先取决于它的限制范围有多大。例如,如果它管理教育媒介(通常是这样),它是否影响所有学校(无论是公共组织的、公共补贴的还是严格意义上的私立学校),还是只影响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它管理公共场所的交流,那么它是否只影响街道名称和公共建筑,还是也影响私人商店的橱窗和广告?在不超出基本自由限制的前提下,强制制度在对语言施加限制的范围上有很大的空间。

一个制度的强制性有多大,还取决于它的雄心有多大。在大多数情况下,强制型制度要求学习或使用一种语言。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强制要求学习或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关的语言(这使得它的目标不那么远大)。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强制要求学习或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连贯的语言(这就使它更加雄心勃勃)。

一种制度的强制性有多大,还取决于它的普遍性有多大,即它是否对某些类别的人 (如外交官)和/或某些地方规定了例外。最后,语言制度的强制性取决于对违规行为的制裁力度。这不仅仅是法律规定的问题,也是法律执行的严格程度问题。如果你在商店橱窗上使用了错误的语言,会有人注意到、采取行动、对你罚款、监禁你吗?罚金会有多高,刑期会有多长?当局会不会压制、容忍、批准或鼓励信息方面的社会制裁,例如敌意标签?

一种语言制度在这四种意义上(扩展性、野心、普遍性、严厉性)的强制性如何,必须与它的约束力如何区分开来。如果强制人们学习或使用的语言与他们在迁就型语言制度下选择学习或使用的语言相同,那么这种强制制度就根本不具有约束力。

一种制度具有约束力,主要指它干扰了“最大—最小”动态。通常情况下,强制型制度具有约束力,因为它对那些本想让自己的孩子用另一种语言接受教育的人强制推行当地语言的公共教育,而且即使在另一种语言能更好地促进相互理解的情况下,它也会强制推行当地语言的行政程序。强制型制度会使更多的人学习当地语言,或者学得更透彻,从而增加了当地语言成为最大语言的频率。

与此同时,它使人们更频繁地使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从而为学习当地语言创造了更强的动力和更广泛的机会。因此,尽管基本自由保护私人交流语言不受强制制度的强制控制,但私人语言的使用远不能免受后者的影响。选择何种语言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交流的媒介,显然会对语言能力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对自发语言选择产生深远影响,即使在完全不受强制的私人交流中也是如此。

在一个多语言地区,人们学习语言并在语言上相互交流,强制性制度既可以按领土划分,也可以按类别划分。它所包含的制约因素可以因交流地点的不同而不同,也可以因相关人员所属类别的不同而不同。在前一种情况下,语言边界是关键,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语言社会的成员资格是关键。我将为迁就型制度辩护的另一种选择是按领土区分的强制型语言制度,或简称为领土制度。

在按类别进行区分的语言制度中,强制规则在地区内并不因地而异,但对不同类别的人口却有不同的适用性。通常情况下,拥有特定母语(或根据父母的学校教育,或自己以前的学校教育拥有特定母语)或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人,都必须在所有或某些场合使用该语言。

按类别进行区分的制度并不常见,原因很简单。为仪式目的强制使用拉丁语、阿拉伯语或希伯来语,这有点类似这种制度。一些更重要但仍然非常有局限的例子是,立法对语言群体有不同的规定。例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魁北克父母有义务将子女送入法语学校,但这一义务只适用于那些本身没有在加拿大英语学校接受过教育的人。另一个例子是20世纪70年代在布鲁塞尔短暂实施的一项规则,该规则强迫接受荷兰语教育的人将其子女送往荷兰语学校。

与此相反,在一个按领土划分的语言制度中,强制限制对哪种语言有利,各地的情况并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相关的规模。例如,卢森堡大公国规定,卢森堡语、法语和德语是全国不同阶段课程的必修课。但从欧洲范围来看,它却构成了按领土划分的强制型制度,是这种制度的一个异常雄心勃勃的组成部分。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是一个整体,实行的是一种高度强制性的、按领土区分的语言制度。这种制度部分是明确的,部分是隐含的,语言边界大多与国界重合,尽管并非完全重合。民族国家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行强制型语言制度。但在新的独立国家(从挪威到孟加拉,从拉脱维亚到东帝汶)形成过程中,强制型语言制度被引入、修改或加强,从而变得十分突出。在高度分散的多语言瑞士联邦中,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种按领土划分的制度。在其他一些多语言国家,如比利时在20世纪30年代(在后来形成弗拉芒大区和瓦隆大区的大部分地区实行官方单语制)和加拿大在20世纪70年代也实行了这种制度。

土地权和国家主权

领土制度或“语言领土性原则”不应与“土地权”混为一谈(有时敌友双方都这样做),而应与“人民的权利”相对照,后者本身就是“语言人格原则”(linguistic personality principle)。用前面介绍的术语来说,将这种“人民的权利”强加于土地就相当于建立一个完全迁就的语言制度。

但是,按领土区分的强制型语言制度不能被解释为强加给人民的“土地权”(right of the soil),即人类在某片土地上最早使用的语言必须永远为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的人所熟知和使用。如果是这样的话,引入这样一种制度显然与在魁北克保护法语没有任何关系。在欧洲,巴斯克语显然是唯一一种直接来自非洲的语言,而不是像其他所有欧洲语言一样,很晚才来自亚洲。

然而,正如我们所见,只有在明确定义语言边界和限制时,领土制度才能敏锐地考虑到该领土上现有人口的语言能力和愿望,而不是根据新来者的能力和愿望不断调整。这样才能避免陷入一种迁就型制度,并确保尊重平等。因此,确切地说,这是给予在实行该制度时居住在有关领土上的人的特权。这与“土地权”有着本质区别,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长期居住在境内的“少数民族”(national minorities)的语言诉求需要与“少数族裔”(ethnic minorities)的语言诉求区别对待,后者的存在源于最近的移民。

在许多情况下,关于制度是否被默认接受,具体存在于何处以及持续的时间,存在一些争议。避免这种争议的唯一途径是尽早明确语言制度,而不是过于确信地认为当地语言的同化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其强制性保护永远不会产生影响。然而,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首要问题是,为何要实施强制型领土制度?

如果不存在“土地权”,即某些领土上的原始定居者没有要求永远在那里使用其语言的自然权利,那么按领土划分的语言制度又如何合理呢?将法语或丹麦语作为教育、行政和政治媒介强加给法国或丹麦领土的理由是什么?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国家主权(national sovereignty)。

我们假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有权将非国民拒之门外,或者在尊重基本自由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愿,以任何条件接纳非国民。由于没有理由认为上述领土制度侵犯了这些自由,因此,如果一个主权国家的民主多数愿意,它完全有权实行这种制度。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诉诸国家主权是不恰当的。

国家,即政治上有组织的民族国家,并不是全球平等主义正义伦理框架的一部分。它们纯粹是一种工具,可以创建和解散、构建和吸收、授权和制约,在某种意义上为正义服务,而远非还原为基本自由。因此,领土语言制度是否合法并不是一个可以通过诉诸国家主权来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确定国家主权的范围有多大。

第一个论点:殖民态度

如果“土地权”和国家主权都不能被合法地诉诸,那么,是什么为领土制度提供了理由(无论它是否与现有国家民主选择的制度相匹配,也无论语言社会是否已经形成政治结构)?与包容型制度或按类别划分的强制型制度相比,领土制度能够更好地为正义服务,实现平等。这种优越性基于三个不同的理由,我将在本节和下两节中加以阐述。

在阐述这一基于同等尊严的理由时,我将首先关注一些简单的情况。一个按领土区分的强制型制度在一系列被严格限定的领土内运作。这些领土可能是单一语言的,也可能是多语言的,其程度和方式都很适中。即使是一种完全包容的制度对待这些领土的方式也不会与对待单一语言地区的方式有所不同。

为了理解我将要提出的三个论点,关键是要认识到,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大量来自使用不同语言地区的实际或潜在移民,强制型领土制度也可能具有约束力。

强制型制度之所以具有约束力,是因为它干扰了语言之间的自发竞争。当两种语言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竞争时,如果在这一特定人群中,另一种语言的母语使用者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动机比其母语使用者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动机更强烈,那么我将把这种语言称为强势语言,而不考虑任何强制措施。反之,我将把动力较弱的语言称为较弱的语言。因此,这些形容词不应被理解为指两种语言之间普遍存在的社会语言学关系,更不能被理解为其中一种语言在语言学上优于另一种语言。

强制型制度可能会影响语言竞争,有利于强势语言或弱势语言。在前一种情况下,它会加速语言的传播。在后一种情况下,它会减缓或逆转自发的侵蚀过程。为了说明这一点,请分别想一想魁北克省的语言立法对来自美国和波兰的移民的影响。本书中使用的主要例证(英语作为欧洲通用语言的传播)就是前一种情况的典型例子。我将首先就这一案例展开论证,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当移民的母语是一种较弱的语言时,领土制度是否也能得到支持?

从平等尊重到语言领土性,最直接的论据是如何抵制“滑铁卢美国人”轶事中的那种“殖民”态度。在此背景下,人们认识到语言之间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有些语言的传播范围更广。不对称的双语不可避免,而且我认为不可或缺。这不仅体现在有组织的各种国际会议上,也体现在与游客和其他旅行者的计划外交流中。

我们不能合理地要求任何进入我们领土的人,无论时间多短,都要有学习我们语言的意愿和能力。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地要求打算在我们中间永久定居或至少长期定居的人学习我们的语言。如果他们不屑于学习当地语言,反而要求当地人在与他们交往时使用自己的语言,甚至要求他们学习自己的语言(如果他们以前不懂自己的语言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其中包含着某种傲慢、缺乏尊重、拒绝平等尊重,这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并无本质区别。

当被强加的强势语言是殖民者的母语时,这种情况最为明显,但只要殖民者掌握的强势语言比被殖民者掌握的更好,这种情况就会更加普遍。当然,掌握“最大—最小”动态应该让双方意识到,在语言无能的持续存在方面,社会语言障碍可能比恶意(bad will)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然而,一系列真实或想象中的历史事件或当代轶事往往会让人怀疑,傲慢即使不是最主要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公共机构不应且不能监视和制裁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但它们可以设计公共机构的语言维度,以使外语使用者合理地期望他们能够鼓起勇气和谦逊,学习当地人的语言,无论他们认为自己的语言更有用、更美丽、更卓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刻意不满足对更强大语言的自发偏好,公开表示有意在该领土定居的人需要具备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并要求他们的子女接受该语言的教育。简而言之,在领土上区别对待的强制型语言制度是确保平等尊重的最佳途径,防止同一群体始终在语言上受到压力,同时,保持基本的个体自由和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共同语言。

难道按类别划分的强制型制度不能同样有效地追求平等尊重吗?在领土制度下,每个人都必须在特定的领土上的某些情境中学习或使用特定的语言。在分类制度下,属于特定类别的人,通常具有特定的起源,必须在无论他们居住在何处的情境中学习或使用特定的语言。

在这两种制度下,都存在对较弱语言的一种形式的保护。但是,分类制度并未为那些需要在共享相同空间的情况下相互交流的人提供替代的共同交流媒介。因此,它无法阻止具有较强母语和具有较弱母语的人之间的交流在任何地方都继续以较强语言系统地进行。通过加大共居语言社会之间的隔阂,分类制度可能会减少“屈服”(bowing)的频率,但它无法减少其单边性。相比之下,领土制度创造了一个现实的期望,即较强语言的母语者与较弱语言的母语者之间的互动不总是发生在前者,而也经常发生在后者,因为可以合理期望,一些居住在前者所在地区的母语者将被引导学习后者。

第二个论点:仁慈驱动的痛苦

因此,一个按领土划分的强制型制度可以通过抑制“殖民”态度,并防止其在具有较强语言的新来者与当地人口之间的关系中蔓延,从而实现平等尊重的理想。但这并不是它能够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方式。迁就型制度无法抵抗在一个又一个语境中对当地语言的逐渐侵蚀。一旦侵蚀过程开始,相关各方意识到它,其他人也就意识到了,平等尊重要求每个语言社会都应被允许根据基本权利设计其机构,以保护其对语言和文化遗产的合法兴趣。在领土上有区别对待的强制性制度为他们提供了所需的工具。

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认识到导致语言灭绝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机制,一种自上而下,另一种自下而上。第一种机制在格雷瓜尔(Henri Grégoire)有关“消灭方言,普及法语使用”的著名报告中得到了充分阐述和倡导,这是国家试图在语言上使其领土同质化的典型方式,利用了义务公共教育和兵役制度,结合语言统一的强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随着个人和家庭的跨国迁移扩大,同样的义务教育工具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被所有移民国家广泛使用,以确保移民及其后代的同化,通常伴随着对移民原始语言的污名化。在地区和移民语言之下,我们可以恰当地使用格尔纳(Gellner)生动的隐喻来描述这一过程,即这是一个逐渐将语言地图从一幅科柯施卡式的风景转变为莫迪利亚尼式的肖像,并在新的污点出现时不知疲倦地重新转变,从一幅五颜六色的斑点拼贴变为一组由坚实线条划定的平滑表面。

然而,在“后农业”、频繁接触、高流动性的情境中,格尔纳式的自上而下、国家主导、反迁就机制并不是较弱母语被较强母语替代的唯一机制。还存在另一种自下而上、由人民主导的机制,一种柔性的“莫迪利亚尼化”。语言群体之间的关系越友好,它们的语言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更简洁地说:人们越友善,语言就越激烈。

语言可以在几个世纪内共存,例如,出于宗教原因,讲这些语言的人口部分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比如欧洲犹太人定居区的意第绪语、宾夕法尼亚州门诺派(Mennonites)的德语方言,或者土耳其和叙利亚的阿拉姆语(Aramaic)。但是,一旦人们开始跨语言群体进行对话、交易、工作、约会、繁衍,两种语言中较弱的那种将会逐渐但不可避免地被另一种淘汰,因为人们有更强烈的动机和更大的机会学习它,由于它更有声望或更广泛传播。

这个宏观规律只是概率驱动学习和“最大—最小”语言使用这两个微观机制相互作用的一个宏观反映。因此,即使没有任何格尔纳式的自上而下同化,从科柯施卡到莫迪利亚尼的永久漂移也是可以预期的,其速度将取决于跨社会互动的强度以及涉及语言的强度有多不均衡。

他们真的需要一个强制性的法律框架来阻止这一进程吗?即使有一个迁就的法律框架,自愿的集体行动难道还不够吗?有关语言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保护语言的坚定承诺无疑会影响语言衰落的速度。但是,如果不采取社会制裁措施,就很难阻止或扭转语言衰落的趋势。问题的结构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如果有足够数量的新来者选择使用较强语言的学校,那么迁就型制度就会为这些学校留出空间。当地居民中的一些家长会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同时在家里传授自己的母语。然而,随着非对称双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互动将以强势语言为最大最小选择。当然,人们原则上可以不选择最大最小值,有些人也会坚持这样做。

但是,举例来说,作为一个店主,你需要有非常坚定的决心,为了防止自己的语言受到侵蚀,不惜冒着失去顾客的风险。如果其他人恪守承诺,你是否叛变其实并不重要——侵蚀不会发生。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也没有关系——侵蚀依旧会发生。

因此,为了避免个人理性无法实现,但是特定语言社会所有成员都喜欢的选择,需要不断的集体动员和认可。人们的善意(他们愿意使用最便于交流的语言)将需要受到严厉的抑制,因为正是这种善意使得强势语言得以配备不友善的工具。通过坚持使用本族语言的这种固执、排他性、因此也是“不友善的”方式,维护本族语言的愿望不可避免地会在两个语言社会的成员之间制造长期的面对面紧张气氛。

强制实施的规则,即使执行得不完美,也有减轻(而不是加剧)这些紧张关系的好处。一位政府官员说对不起,我知道这样做很愚蠢,但法律不允许我们用您的语言提供教育、信息或其他服务,比一位街头女士说对不起,我拒绝用对您来说最方便的语言倾听或与您交谈,尽管我有能力也被允许这样做,要“咄咄逼人”、“讨厌、“宗派主义、“不讨喜”、小心眼”得多。

因此,要抵御灭绝进程,就不能采取迁就型制度,因为这种制度只会助长灭绝进程,除非辅之以压迫性和令人不快的非正式制裁制度。它需要一个按领土划分的强制型制度。

但为什么不是一个按类别划分的制度呢?这种制度似乎与领土制度一样,可以保证语言遗产的传承。诚然,族群可能会消亡,领土也可能随之空虚。然而,一个有效的分类制度要求人们从小就被严格地归入一个特定的类别,在子女教育和公开使用语言方面承担特定的终身义务。从基本自由的角度看,这必然会比与其他人一样,在保留随时离境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特定领土的义务,因此更容易产生问题。

假设现在我们同意,在基本自由的约束下,语言的生存需要一种按领土划分的强制型语言制度。那么,我们岂不是不得不以类似的理由为强制型“烹饪”或“宗教”制度辩护吗?语言是一种交流手段,弱势语言有其内在的脆弱性,这在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宗教习俗或烹饪习惯中是无法比拟的。对于这些其他组成部分,完全可以采取不偏不倚的包容政策。一些文化形式会因人们的自愿选择而消失,但只要背景条件是公平的,就不会出现不公正现象。

就语言而言,来自不同社群的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友好互动本身,正是一种语言被缓慢扼杀的核心原因。这种扼杀不一定是包容制度的明确目的或理由。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它无意中造成的后果。然而,一旦相关的语言社会意识到(而且每个人都意识到)迁就会导致其中一种语言的逐渐消亡,如果不允许其母语使用者使用符合基本自由的有效手段来防止这种可预见的痛苦,那么他们就有理由感到被剥夺了同等的尊重。

在结束第二个论点之前,我必须强调,这种论点并不诉诸于每种语言生存或有公平生存机会的整体权利,也不诉诸于族群(死亡的或活着的)使其语言永远延续下去的权利。正如其他两个基于平等自尊的论点一样,这个论点也是个人主义的,因为对语言的尊重来自于对目前在世的个人的尊重,而这些人恰好将语言作为其集体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诉求的不只是语言使用者个人的利益、权利、机会等。这里提出的论点也没有提到它所帮助证明的制度的两个重要副产品。

无论是按领土还是按类别区分的强制制度,其副产品之一就是它能使某些语言社会保存与其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从而保护过自主或有意义的生活所需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普遍获得具有适当特征的社会文化对实现正义至关重要。但是,在语言受到最大威胁的情况下,恰恰是人们最容易转向另一种更强大的社会文化的时候。任何此类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副产品都是对保护语言多样性的贡献。

第三个论点:每种语言都有一个“女王”

领土制度还可以通过第三种方式来促进司法公正,即平等尊重。它是当地语言能够公平地发挥其最高职能的基本条件,即作为当地居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媒介。如果有更强势的语言入侵,迁就型制度很快就无法保证所有公民都能使用当地语言。按领土划分的强制型制度使每种地方语言都有可能成为“女王”,或至少是“公主”(在制度赋予它的语言边界内)。

如果加泰罗尼亚语的激励机制和机会结构能让所有加泰罗尼亚人都学会加泰罗尼亚语,那么加泰罗尼亚语议会和其他政治机构就可以合法地使用加泰罗尼亚语,就像瑞士罗曼语市镇的市议会可以使用罗曼语一样,只要当地大部分人口都会罗曼语。领土语言制度本身需要行政边界来界定不同的语言区,但并不要求这些边界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政治边界。然而,根据第三个论点,这些边界的部分意义在于使它们也能发挥政治边界的作用,尽管不一定是主权国家的边界。

也许有人会反对说,如果政治共同体是按照类别而非领土划分的,那么这第三个目标就会更容易、更直接地实现。事实上,为语言分裂的社会设计政治体制的最初尝试就选择了这种“个人原则”,而不是“领土原则”。

在奥匈帝国社会民主党思想家和政治家卡尔·伦纳(Karl Renner)和奥托·鲍尔(Otto Bauer)首次提出和发展的非领土联邦制中,奥匈帝国的每个公民都应该属于语言上而非领土上界定的八个“民族”中的一个,而且只能属于其中的一个(德国人、捷克人、波兰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匈牙利人、斯洛文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议会,在文化、教育和社会政策的某些方面享有完全的自治权,共同关心的问题由各民族政府协商解决。

这种方案的主要优点似乎是使每种语言都能成为一个有政治组织的社会“女王”,而不会将人们限制在分配给其母语的领地内,也不会强迫他们“皈依”他们希望生活的领地的语言。

然而,许多政策领域都有其基本的空间维度,因此,向这些分类界定的政治社会下放的权力必须仅限于与语言直接相关的权限,如教育和文化。此外,即使在这些领域制定一个连贯的政治项目,也会很快遇到与其他政策领域相互依存的问题,如城市规划、流动性或就业,这些领域只能在领土基础上进行权力下放。

因此,这种个人联邦制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政治上有组织的社会在类似种族隔离的环境中毗邻而居,学校、协会和媒体各自为政。如果要给予他们尽可能大的自治权,他们就必须用自己的资源来资助这些活动,而这些资源通常是不平等的,有时甚至是非常不平等的。

即使较富裕的社区向较贫穷的社区转移资金,隔离也会使机会的严重不平等永久化。此外,由于无数与空间相关的相互依存关系将不断迫使它们相互协商,因此,每一个共同生活的政治共同体都很难对其未来提出一致的政治愿景。如果要以可持续的方式将重要权力下放给不同语言的社会,就必须以领土为基础。一种语言要想不只是传说中的“女王”,就需要保持或掌握一块领土。

这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引发或加强离心力,导致语言界定的领土完全独立。目前存在的政治实体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某些情况下,完全独立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至少是与属于提供单一市场和共同货币的欧盟相当的最高程度的独立国家。

但在其他情况下,从政治上讲,保持一个国家的统一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种情况可能仅仅是由于规模经济,例如在货币或国防政策方面,如果没有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的话,也可能是由于强烈的语言跨界相互依存关系,使得从有效治理的角度来看,最佳的政治边界与在其分隔的领土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同一性的边界大相径庭。

虽然不享有国家主权,但语言上不同的政治实体仍可在联邦框架内过着非常自主的生活。为了防止离心倾向造成长期的紧张状态,这一框架需要包括公平和现实的制度安排,以确保共同的联邦政体能够充分顺利地运作,尤其是在语言能力和政治激励方面,以便与联邦中语言不同的部分进行沟通。多语种民主不可能以与单语种民主相同的方式运行。需要调动机构的创造力,以应对公众意见大体分离的强大挑战,但语言上的细分并不一定意味着政治上的全面分治。

领土互惠

在强势语言(尤其是当今欧洲和其他地区的英语)有可能入侵的情况下,这一系列论据应该足以为基于平等地位的领土语言制度提供强有力的理由。但是,如果新来者说的是一种较弱的语言,也就是说,从定义上讲,如果他们更愿意学习当地语言,而不是相反,那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领土制度也会产生影响:它会加速语言融合的进程,而这一进程无论如何都在进行,尽管有时非常缓慢和费力。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殖民主义态度的风险,也不存在当地语言被取代的风险,也不存在对当地语言政治功能的任何挑战,因此不存在支持领土制度的直接平等论据。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强制性规则也有其理由,因为它们被视为互惠的全球制度的一部分。在某一特定领土上对某一特定语言进行强制性保护,只有在该语言的母语使用者可望在其各自领土上对称地遵守对其他语言的强制性保护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尊重平等的目的。毫无疑问,各种语言所主张的领土将远非平等。有些语言的领地会比其他语言的领地更大,更漂亮,更富有,更迷人,人口更稠密,更容易吸引移民。但是,平等尊重所需的对称性并不要求同等规模或同等吸引力。那些期望移民适应自己语言的人必须承认,如果他们定居在一个移民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使用的地区,无论其大小、贫富,他们都会同样适应。

难道这种互惠条件不能变得更加平等吗?难道不能要求每种语言所主张的领土在面积、人口或财富方面都是平等的吗?不难看出,这会产生荒谬的影响。首先假设受语言保护的平等份额很小——比如说,接近目前世界上最小语言社会的份额。这样一来,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都会被语言社会抢占,从而使领土制度的实施沦为边缘保留地式的运作。相反,假设受保护的均等份额很大,比如,接近世界总面积、总人口或总财富的均等份额。这就需要将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口转换成另一种母语。介于这两种极端方案之间的任何方案都会以不同的比例兼具这两种弊端。此外,任何平均主义的方案都会包含一种内在的不正当动机,那就是成倍放大语言差异的显著性,以便能够攫取更大的领土。

因此,反事实互惠性(counterfactual reciprocity)这一较弱的条件就必须满足。只有在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下,移民在语言上融入新母国的义务才可以说是正义的要求。所有涉及到的语言都必须在其领土上享有类似的保护,这些领土可能非常不同,但原则上都支持上述三项承诺——它们必须提供一个地方,在那里,这些语言的母语使用者可望不会被当作殖民者对待;在那里,他们有希望确保语言的生存;在那里,他们可以合法地赋予其语言最高的公共职能。

有鉴于此,许多语言较弱的移民,如果能用一种较强的语言(比如加泰罗尼亚的西班牙语或瑞典的英语)而不是受领土保护的当地语言,来预期和组织语言融合,他们的境况会更好,这一点并无异议。诚然,由于所学语言技能的领土性较弱,如果移民移居他地,会更容易输出。此外,“土生土长”的人与他们相比,优势也会小一些。这些都是事实,但也是追求平等的必然副作用,可通过有效实施语言制度本身加以缓解。

这种缓解作用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不要求教育系统和其他机构的组织和资助方式使所有会讲异种语言的长期居民,无论是母语较强还是较弱的居民,都能方便而廉价地掌握适当水平的当地语言,那么任何领土制度都无法用上述第三个论点来为其辩护。这不仅是一个提供免费和有效的语言课程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组织学校、工作场所、居民区和其他聚会场所的问题,使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经常发生,并为提高和保持当地语言能力提供大量机会。

这一系列手段的共同作用应能为任何希望获得有效政治公民权的异族语言使用者提供语言条件,就像任何以当地官方语言为母语的人那样。作为一个重要的副产品,同一套工具还将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实现该地区所有居民之间的分配公正。它将使本地人和新来者之间的机会均等,并将通过改善不同血统群体之间的沟通、信任和团结来促进“社会桥梁资本”。

这一整套措施,连同在其他语言受到保护的地方也将采取类似措施的对等期望,都必须被视为领土语言制度的一部分,而在这里,领土语言制度的理由是平等尊重。至于有多少语言将受到这种制度的保护,哪些语言将受到保护,这个问题只有在讨论了保护一种语言的成本预计有多高以及由谁来承担之后才能解决。
【延伸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