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大厂辞职回老家的打工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逃离北上广”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但是大多数人只是讨论了逃离的开始,并没有关注过逃离的结果。那些逃离成功的人,后来过的怎么样了。
01
殊途同归的打工人
大漠骑象人:
我硕士毕业,在深圳某一线厂工作6年的程序员,两个月前离职回到长沙,后来进了一个做B端业务的小厂,目前上了一个月的班,现在后悔了。
我觉得后悔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回来后小厂上班,工资打骨折;
第二,小厂的技术相对落后,自己已经对手上的工作失去了兴趣,觉得工作没有价值;
第三,小厂里都是关系网,自己晋升空间几乎没有,一眼望到头。
以上总总,觉得落差好大,所以后悔回来了。
但是我有一个必须要回来的理由,女朋友是老家这边的,也准备结婚了,家人都想让我们在老家安稳下来。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回来。
菲利普s:
作为一个UI设计师,在杭州工作了8年,累了,2020年底回到了中部城市的老家,改做了电商美工,从一个设计师变成美工,这是我自己选的,其实做美工只是为了过度一下,毕竟跟我的专业技能还是对口的,也可以说是向下兼容。在我不懈的努力下,我现在上岸了,哈哈哈,进了一个边缘体制单位。感觉很爽,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毕竟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8年的一线打工人,我也曾为我的人生奋斗过,追逐过,现在我只想做一个平凡人,领工资,有社保,有闲暇,能慢下来去体验午后的阳光,欣赏窗外的云朵。只是偶尔会觉得可惜,毕竟我现在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做着可有可无的事儿,聊着可有可无的天。如果我现在还在做设计师,一定更资深了吧,我可是拿过国家级优秀设计作品奖的哦。
塞纳河下游的渔民:
211本科毕业,在北京漂了5年,北京很大,大到坐2个小时的地铁都到不了公司,北京很小,小到房间里除了放一张床和一个柜子,连桌子都放不下。我学的是市场管理,后来发现没有什么市场能让我管理,于是进了一家大厂从管培生做起,逐渐的转型调岗,最终成为了产品经理。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产品的饱和度早已超越了我的发量,年初我回到了老家,老家有产品经理岗吗?当然是没有的,我一开始进了一家电商公司,做电商运营,说是运营,其实就是带货主播的助理,每天干着一些琐碎的活,听老板开着没有营养的会。工资是跟效益挂钩的,上班时间是不固定的,半夜开播也不在话下,办公室在厂房和仓库旁边,车间的味道弥漫在阴沉的空气里,一口入魂。
唯一让我欣慰的是,我现在上班开车十分钟,房子150平,我把家里摆满了桌子。
过完年准备离职了,跟朋友在谈一个项目,开启人生的新阶段,你问我回老家后悔吗,我只能告诉你,每个人都有他应该在的位置和应做的事,有时候你以为你自己可以做选择,其实那只是命运的必然。
02
老家企示录
近年来,大量的一线厂员工,由于种种原因回流故土,这些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行业头部企业的淬炼与洗礼,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软性能力,都相对比较优秀。长期的高强度工作,练就了极强的抗压能力;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练就了扎实的沟通能力;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练就了急速的自我迭代能力。作为三四线城市的企业,要如何承接这批回流大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管理衔接
不可否认,很多成熟先进的行业都会把公司总部放在一线城市,因为一线城市对人才有虹吸效应,企业也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在招募人才上。那么对于三四线城市的企业来说,自然能招募到的人才就比较局限。人才的匮乏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便会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
还有就是,大部分三四线的产业与企业都是在跟随一线的企业发展脚步。跟随无可厚非,在业务跟随大流的同时,管理方法,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工作环境等环节也应该做好跟随。向优秀的企业学习经验和方法,为承接优秀人才做好准备。
认知衔接
三四线城市的企业或者管理者,又一个更大的局限是对新兴事物发展规律的敏感度不够,对当下人力资源环境的认知有偏差。
一线大厂回流的员工,其实在工资打折这件事情上已经早有心理预期。他们之所以毅然决然的回老家企业上班,就说明他们做好了降薪的准备,他们只是在薪酬之外的地方有所期待,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在提升员工幸福感、归属感、和稳定性层面做出相应的举措,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会是质的飞跃。
回老家工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对与错,任何选择都会有利与弊的冲突,成年人要做的只是找到那个平衡点。正如苏轼一生漂泊,却也活得坦然,有诗为证,“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点击查看2022中国大学生喜爱雇主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