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活在当下:我们的记忆比文字更深刻
2022年公众号“前程无忧51job”更名为“51HR派”,从面向打工人、求职者和人才市场的信息传达,转向更为理性、逻辑和兼顾的管理视角。
但是2022年注定是无法冷静和旁观的一年。HR派的视线既跟随企业的招聘动态和就业风向,也体察打工人的心态和意愿,既突显领先雇主的示范效应,也参与鹤岗、二舅和唐山打人等热点讨论。
直至2022年年尾,整个团队一时全🐏,我们终于发现,我们在过去一年几乎没有漏过任何热点,实际上我们也绕不过每一个热点。正如为了保证生活和工作的继续,我们必须在每个deadline 之前去捅一下嗓子。
在阳康的道路上,我们还在不停咳嗽。在翻看2022年我们写下的这些文字,我们知道可以过去,但不敢忘记,更重要的是2023年我们依旧还在此间,己悲物喜,我们仍将用文字记录你看到和看不到的人间景象。
2022年度精选
2022年度精选
文章写的时候是2022年4月13日。
原来以为4月4日浦东浦西鸳鸯锅后,一切就如常了。没想到鸳鸯锅变成了一锅端,听话不囤菜的和不听话囤菜都陷入生活和精神的困境中。
正如文章中所写,“即使并不缺食物,你还是会觉得不够吃;即使你足不出户,也会在核酸检测时紧张要命;看到电视上的狗屁话有打人的怒火,感觉到自己只是在阴界或者阳界的一个毫无人性的数字。”
很多人至今都无法相信和接受,远东第一大都市就这样停摆了两个月——伴随着缺药少吃的,更多的是无法出门,无法经营和突如其来的奔赴方舱。
上海人一向自诩的精致、优越和国际化不仅遭到了一众嘲讽,比如那个著名的精准防疫标杆的奶茶铺被一次次拿出来打脸,更让很多不远万里来上海谋发展的人咽不下这口气——心痛它的无能和堕落,愤怒它的冷酷和无理。
“离开”和“怀念”的痛苦撕扯着这个城市近1000万非常住人口。
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都引发了大量的共鸣,有个人狠狠地留言写下一个字“贱”。
但是上海果然威名尚存。之后的6个月里,全国一大半城市的人在不同的隔离缝隙里讨生活,蜷缩在几十平米的家中苦苦挣扎,困顿在隔三岔五的捅鼻子和扫码中。既然上海开头了,那么其他城市停下来就容易多了。既然上海可以为了抗疫不惜代价,不计代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其他城市不相继跟随呢?
有多少人真的离开上海,无从知道。但是我的租房室友换了好几个,的确有人离开上海回家了,但是也全非自愿,拿着公司遣散费回家的。而我对面的群租房已经空关了三个多月了。
这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中国高校毕业生在2022年突破了1000万人,比2021届增长了18%。2022届毕业生秋招的时候,热度是一塌糊涂,特别是电子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们,谁手上没有三五个offer呢?那时候被2021年飙升和倒挂的薪酬刺激得手忙脚乱的HR们纷纷对2022年的人才竞争和流动提前准备,放出的空缺岗位直逼2018、2019年的水平。
学生们被热得发烫的市场感染,又对疫情下企业(行业)的波动和变数心生恐惧,考研、考编和出国,不肯错过一个可能的在手选择。
但是2022年画风陡变,没能在考试中上岸的毕业生们准备在春招中找到落脚点,却发现自己已经走不出学校大门了,而雇主们又适时延期、减少甚至冻结了社招和校招。
2022年,没有什么比防疫更重要的事情,即使毕业生们的数量超过千万,即使青年失业率逼近20%。2022年12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说,清华大学2022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6.9%,兰州大学的初次就业率为66.92%。戏谑的是985和211高校八九成的高亮就业率中升学深造的比例越来越高——清华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高达79.6%,有2546人赴国内外高校深造,其中共推荐2136名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
根据中国高校就业去向的统计中,包括升学深造、协议或合同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暂不就业等。
而2022一则则新闻里,成为硕博士的毕业生挤成一团成为一名城管或者县城公务员,我忍不住感叹2022的世道的艰难,也很痛苦于教育的成果——企业被现实起伏不断打磨和挤压,而大学生们依旧单纯认为毕业了就该有个现成的好前途,迷信学历和学校可以护体。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同一篇报道里写道:广州理工学院,民办高校,2022初次就业率为95.21%,11个专业的就业率为100%。该校与400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解决了约八成毕业生就业。
五位2021年毕业生,不乏复旦清华的毕业生,毕业后就能在500强和国企,安稳或者赚钱都算第一步就志得意满。
但是在接近一年的职场经历中,有人两次辞职名企读研深造,有人放弃四大选择国有银行,有人毕业就回乡陪伴家人身旁……明明出身985名校,却自称“上进心不强”,对未来不做过多的设想和预期。光环之下,他们一路的拼搏只是为了更好地躺平。不是抗拒“卷”,是想在卷这件事情上有更多的主动权。
这是一批未启程已经身心疲惫的赶路人,也是对管理者的习惯和职场规则不愿迁就的青年人,是不愿把韶华辜负在看不懂、受不了的消耗中的明白人。
时代已经给不了他们耐心成长的空间,过度的竞争和过度的呵护成就了他们的精致利己,与此同时,时代的焦虑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每一个毕业生。他们不断调整状态,改变姿态,但是他们依然固守“个人利益大于集体”的准线,而我又何尝不是。
没有秘密,当然也没有规则。向来是幕后、支持和隐身的HR们,向来是代表公司利益和管理者意志的HR们,不仅因为雇主品牌走向公众,也因为代表B vs C,成为众矢之的。
求职者和HR本就是两个互不了解,但又会直面彼此的群体。在这个万物皆可分享的时代,所有的矛盾点都可以在网络社交平台看到。一边是求职者不断发帖吐槽HR附带公司,一边是HR满腹委屈和无力的抗辩。本应是合作共赢的两个群体,却逐渐变得对立。
拒绝加班怼HR,上了热搜;说某学校某专业毕业生要不得,上了热搜还被开除;一位前HR被面试后吐槽面试的HR不专业。小红书,知乎、豆瓣、B站、微博等各类人气满满的平台上,职场人的吐槽,越来越容易且及时。而HR(面试官)均成了职场人争先爆料职场八卦和吐槽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年末的裁员大戏中,最近又传出“HR和被裁员工互殴”,虽然被企业方否认。但是HR们领着“上头”的指令,背着公司的锅,还担着员工的安全和期望。
在制作接近尾声即将推出的播客《乔布SI还在》的录制现场,我问HR们:
-“被裁的员工会骂人吗?”
-“当然,很难听。”
-“你们就这样听着?”
-“当然,听着,还能怎么办?既然公司已经决定。”
-“如果你也被裁呢?”
-“我不会骂。我知道都很无辜,也很无奈。”
-“2023年会好一些吗?”
-“看不出,但是好一些的话,招聘会更难。”
工厂流水线工人通常自称为“拧螺丝钉的人”,高度重复、服于机器节奏、劳动标准化。与流水线的“重复”相比,互联网工作的“自由”似乎更符合年轻人对工作的期待。在同一收入段内,年轻人更愿意服务的外卖、代驾等平台型企业中,大多只需要完成非连续性的工作任务,工作地点、时间都可自行决定。
一边是年轻人评价上班的关键词变为“压抑、平淡、内卷”;另一边是握着订单的厂子连临时工都招不到。5月,郑州富士康在高速路口抢人招聘,奖金8500元,11月,郑州富士康工人逃离……
对2022年中国典范雇主的员工年龄进行排序,建筑和机械制造行业员工的平均年龄最大。某城市一位反诈中心的警官说,他所在的城市的工厂一直缺工,但是他们抓了不少宁可打电诈的人都是年轻的大专大学生。
2021、2022也许2023都在指向实体经济的重回C位。大疫情三年最坚挺,最先恢复的也是制造业。要想年轻人对制造业“亲近”起来,大政方针对制造业的地位和人才培养不动摇地长期坚持,而非停留在一时和口头,才是根本。
没有无缘无故的“现象”,热点的背后总免不了推手,而自媒体们对热点的分享、解剖和煽情,才是人心和世态炎凉。
二舅的故事在2022年的炎炎夏日如熊熊烈火燃遍每个角落,“精神内耗”四个字挑动了大众的神经。二舅略有悲壮和波折的经历,与他的恬淡和平静的人生态度,让讲故事的人感动不已。但是对于更多的看客,二舅是一个在自己不能掌握命运里,被摆布和无奈接受的可怜人。二舅不是一个人,二舅故事也还没有结束,在巨人们掌握乾坤中,小人物的苟活和不争让很多人唏嘘和自怜,成为二次传播的传播点。
张兰和二舅全然不一样,一副“姑奶奶我可不好惹,不能忍”的嘴脸,在直播间里快意恩仇,同时也是日进斗金。但是企业家们因为无法维继下场直播间,不在少数。难免经营不善,也绕不开翻转的政策和监管。不能惹?其实早就被修理了,再坚强的外表再利牙的口齿,都撑不住上头的变化。企业家们可以自诩聪慧和意志过人,可以感谢幸运眷顾,更要感谢时代和政府,因为不给了,你奈我何。
而鹤岗被买家美文和美图包装成性价比超高的世外桃源,让在异地买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的上班族找到些许安慰。“想到鹤岗自己有套房,就算一天也不去住,也会感到人生有了底气。”专家们举出一二三四五的理由,告诫离开大城市和在三四五线城市居住对大多数人来说无法承受,房地产商拿出类鹤岗的其他城市,说桃源不止一处。但鹤岗的走红,就像那些忽悠涂抹能去皱,吃药能减肥的淘宝直播,它不需要太真实,只要在那里就好了。